編者按:7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人民網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邀請業內專家對工作任務進行解讀,便於讓大眾對醫改工作的各項內容進行深入了解。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點工作任務》(下簡稱《重點工作》),這是在我國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防控「新冠」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性成果、經濟社會發展面臨重大挑戰和機遇的關鍵時刻,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的重要論述,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克難、乘勝前進,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大舉措。
2020年的深化醫改工作,有非常特殊的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深化醫改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我國醫改步伐明顯加快,湧現出一批改革典型,各項改革任務都積累了一定經驗,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正在形成。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完成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任務的時點,改革任務本來就繁重複雜。再加上今年年初發生了「新冠」疫情,這是建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是對我國深化醫改成果的一次特殊檢閱。在防控疫情鬥爭中,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著力建設的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基本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五項制度,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成為捍衛國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屏障。以公立醫院為主體的醫療衛生隊伍逆流而上,捨生忘死救治病患;近年來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體系、全科醫生隊伍、醫聯體醫共體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成為基層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線;全民基本醫保為患者解除了後顧之憂,做到應收盡收、應檢盡檢,確保所有患者都不會因為經濟問題影響救治;中西醫並重在疫情預防控制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世界各國相比,我國控制疫情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充分展示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展示了深化醫改的階段性成效。同時,疫情也暴露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些短板,疫情防控給醫療機構正常運行也帶來一些困難,這些都需要加快改革步伐來解決。
化危為機,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論述。當前,全黨全國上下前所未有地關心關注衛生健康事業,疫情防控為進一步深化醫改提供了豐富啟示,增添了巨大動力。疫情在全球蔓延,加快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為我國加快發展提供了巨大戰略空間。加快醫改步伐,有利於保障人民健康、擴大國內消費、拓展就業崗位、加快信息化發展,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更好地在世界變局中贏得有利局面。
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2020年下半年深化醫改重點工作共26條,涵蓋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統籌推進相關重點改革等內容。呈現幾個突出特點:
一是突出政治站位,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醫藥衛生改革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多次發表重要講話、指示、批示,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中國特色衛生與健康發展道路、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多次聽取三明等改革典型地區經驗匯報。「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等,要求針對這次應對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應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並做出一系列具體指示。《重點工作》通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充分體現了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等最新指示,突出了政治站位,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是突出預防為主,把疫情防控和深化醫改結合起來。 預防為主是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的首要內容,是我國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經驗。我國能夠在全世界率先有效遏制疫情、復工復產,同我們果斷採取嚴格預防措施是分不開的。堅持預防為主方針、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既是持續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的必然要求,也是從根本上降低人民群眾疾病負擔和醫療費用負擔、維護人民健康的必由之路。針對過去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醫防脫節、重治輕防的問題,《重點工作》前兩部分專門部署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體現了以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統領醫改、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深化醫改的導向。針對疫情防控中的短板,具體部署了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職責、推動「醫」「防」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改進不明原因疾病和異常健康事件監測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等措施,還對今年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做出了安排。另外,除了傳染病之外,還對慢性病、職業病、地方病的防控和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進行了部署。這些既有利於在常態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也有利於吸取疫情防控經驗教訓,堅持醫改的正確方向,把更多資源引向公共衛生、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環節。
三是突出制度建設,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保障公益性方向。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重要內涵和特點。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是我國醫藥衛生制度優勢的重要載體。公立醫院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堅持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將公平可及、群眾受益作為改革出發點和立足點,落實政府辦醫責任,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等。近年來,我國公立醫院改革不斷攻堅克難,以「以藥養醫」為核心的舊機制基本破除,湧現了以福建省和三明市為代表的改革典型。實踐表明,公立醫院要真正實現公益性,就是要靠建制度,即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和編制制度,落實政府財政對公立醫院的投入責任,健全面向公益性的公立醫院和醫務人員績效考核機制等,這些都是對公立醫院長期形成體制機制的根本轉變,是利益格局的重大調整,推進難度很大。《重點工作》在總結前期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公立醫院運行的關鍵體制機制,提出健全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績效考核機制、建立和完善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深化薪酬制度和編制管理改革、落實政府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的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投入政策,體現了強化政府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為公立醫院履行公益性職責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和激勵。同時,對廣大醫務人員和群眾十分關心的落實鄉村醫生補助政策、落實公立醫院編制制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公共衛生機構編制配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降低藥品和耗材價格、化解公立醫院債務、對受疫情影響的醫療機構予以扶持等也作了具體部署,及時回應了群眾關切。
四是突出三醫聯動,提高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重要要求。近年來,我國醫改湧現出的成功經驗,一個共同經驗是加強黨的領導,實行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體現了加強三醫聯動的頂層設計。《重點工作》部署了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和統籌推進相關重點改革等任務,體現了提高改革整體協同的要求。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如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大周轉金撥付力度、對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實行總額付費、加強醫保基金管理等措施,有利於引導醫療機構堅持公益性方向,把更多資源投入到基層。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將進一步擴大藥品耗材集中採購前期試點的成果,在更大範圍、以更大力度控制藥品和耗材價格,同時促進科學合理用藥。在「統籌推進相關重點改革」部分,部署了改善服務、中醫藥發展、健康扶貧等措施,其中不少內容體現了這次疫情防控湧現出的新經驗新亮點,如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完善國家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強化中醫藥在重大疫情救治中的獨特作用、加大對貧困地區醫療保障和防控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攻堅力度等。此外,還對加強醫改的組織領導提出了要求。
我們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交匯期,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發展健康事業,做身體健康的民族,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經歷「新冠」疫情的淬鍊,我國醫改一定能夠乘風破浪、乘勝前進,開創健康中國的新局面。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