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機械互鎖的3D多材料微機器人,克服材料加工不相容

2021-02-19 材料科學與工程


















































































































































































































































































































































































































































































編輯推薦:本研究中提出的模塊化製造策略,為克服金屬和水凝膠等不同類別材料之間的加工不相容問題,提供了可能性。

金屬和聚合物在物理化學性質上是不同的材料,但在功能上是互補的。因此,金屬-有機結構可以在小型機器人中引入大量的新應用。然而,目前的製造技術無法加工3D金屬和聚合物元件。近日,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表明,混合微結構可以通過結合3D光刻,模具鑄造和電沉積實現聯鎖。相關論文以題為「Mechanically interlocked3 D multi-material micro machines」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725-6

在許多機械結構中使用聯鎖,來創建不同部件之間的相互物理依賴。這在宏觀機械中很常見,也被化學家廣泛應用於開發分子機械。機械聯鎖分子如連環烷、輪烷和偽輪烷已被用於複雜的機械納米系統,如分子穿梭、開關和相關器件。雖然眾多工作表明,機械聯鎖分子系統通常被限制在納米尺度,從而阻礙了他們在更大的系統,如MEMS和機器人技術的開發。儘管它們有潛在的應用,但製造機械互連納米器件的方法依賴於複雜的有機合成協議,限制了它們與金屬等其他材料的集成。新穎的製造方法可以克服這些限制,從而提供了大量新的金屬-有機結構。

在微、納米機器人領域,已經有各種各樣的例子,機器能夠在不同的流體環境中遊泳,運輸和釋放貨物,觸發化學反應。許多複雜的結構已經證明,從螺旋、腳手架到阿基米德螺杆泵等。製造技術,如軟光刻微轉移模塑允許製造閉環和簡單的聯鎖單個材料結構。然而,小型遊泳者的實現,建立在由不同材料組合而成的互連組件上,比如軟模塊和硬模塊,仍有待開發。聯鎖不同的材料,如金屬,聚合物,和其他家族的材料,將在多個領域和技術上開闢許多途徑,在這些領域和技術中需要具有不同功能的多材料組件。聯鎖還可以通過集成智能材料促進組件之間的程序斷開,這些材料可以在一定的刺激下降解,而不會使整個機器癱瘓。3D模板輔助沉積是一種可靠的製備全金屬和多功能高分子微結構的方法。在醫用微機器人領域,使用全鐵結構是最有前途的生物相容性的方法,可用於需要增強磁性性能的應用。然而,它們在高級功能方面是有限的,例如貨物運送、形狀轉換和可控制的退化,使用軟結構更容易實現這些。在此,研究者表明:在模板輔助方法中的減材製造步驟,能夠保證金屬與高分子3D成型,在微觀尺度上的加工相容性。理論上,許多聯鎖的策略和設計可以被開發。然而,研究者觀察到,獨立形狀的組合是有限制的。研究者展示了一種製造策略,通過3D光刻和電沉積的方式,結合軟材料和硬材料的聯鎖來生產微型機器人設備。在正光刻膠層內部可以產生多個獨立的3D孔。研究者的方法可以用於實現,具有前所未有的解析度和拓撲複雜性的複雜多材料微器件。研究表明,金屬成分可以與不同種類的聚合物組成的結構結合。金屬和聚合物的特性可以並行開發,從而產生具有高磁響應性、提高載藥能力、隨需應變的形狀變化和彈性行為的結構。

圖1 製造聯鎖結構。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提出的模塊化製造策略,為克服金屬和水凝膠等不同類別材料之間的加工不相容問題,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者證明了通過機械聯鎖多材料3D,為微機器人中嵌入先進的功能,而不需要降低諸如增強的磁響應性、生物相容性和載藥能力等因素。這種新的製造範式,可以使製造出從未用其他技術演示過的系統成為可能。(文 :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為材料發聲

相關焦點

  • 滬高校研製出智能可穿戴材料 石墨烯應用領域拓寬
    從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諾獎材料」石墨烯薄片在光熱刺激下,竟能自主行走與轉向,而用同樣材料製成的小手可以抓取物體。由此可以「編輯」其形態,受控產生形態改變,這使得智能可穿戴材料存在多種應用可能性。
  • Nature:加法製造SiO2氣凝膠!3D列印熱管理材料
    儘管氣凝膠有極高的強度重量比,二氧化矽氣凝膠通常很脆,不能通過減法加工來加工。纖維增強材料和粘結劑可用於克服問題,但它們的機械加工性差,鑄造精確小物體難度高,這限制了二氧化矽氣凝膠的小型化應用方面的潛力。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超分子材料Nature,姚彥Nature Energy,魔角石墨烯Nature述評丨頂刊日報20200720
    Nature:控制合成鏈式互鎖分子環狀超分子結構材料連結的互鎖型分子在現代合成化學、材料科學領域中有重要意義和廣泛難度,一種合成這種互鎖型分子的方法在通過具有有效的成環作用,同時能夠對其他分子之間有相互作用進而能夠實現多個結構互鎖的前驅環狀分子,這個過程在希望構造的互鎖分子非常多時有較大難度。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科學家們希望用機器人來替代一部分人手的工作,從而克服人手在微小尺度操作的局限性,包括手部震顫和其他細微手部動作對手術造成的影響。近日,來自索尼集團和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們 (Hiroyuki Suzuki和Robert J.
  • Nature子刊:一種新型鋰電正極材料!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077-0隨著可攜式電子設備、電動乘用工具、儲能等重點行業的快速發展,迫使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性能指標。然而,猶如水桶效應,鋰離子電池的性能短板在於正極,因此,正極材料的設計和開發是目前的研究重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期刊官網:https://www.nature.com/natfood/目標和範圍到2050年,世界面臨著維持地球健康和100億人口的前所未有的挑戰。食品生產,加工,分銷和消費領域的許多科學學科的研究已經建立並且不斷發展 - 食品界現在需要高質量的食品 聯合思考全球糧食挑戰及其解決方案的主題資源。
  • 麻省理工Science子刊封面文章:離散裝配的機械超材料
    機械超材料的基礎來自於單元固體的研究,其中天然材料,如木材和骨頭,或合成材料,如隨機泡沫,被理解為一個閉合或開放細胞網絡。在後一種情況下,邊緣形成了梁的網絡,根據梁與基材的連通性,可以解析地預測梁的宏觀行為。數字製造的進步,特別是增材製造,使這些複雜的設計得以實現。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東華大學丁彬教授Nature子刊:多功能、柔性2D碳膜
    這項工作為各種高性能、多功能碳納米材料的設計提供可能。碳納米結構網絡的柔性通過其循環壓縮-釋放測試進一步得到證實(圖3d)。為了深入了解這種顯著的柔性,通過原位SEM(圖3d底部)研究了碳納米結構網絡在變形過程中的分級結構。
  • 南京大學:能量轉換型微機器人遞送神經細胞和遠程調控分化
    生物醫用材料在藥物靶向遞送、生物活體成像、細胞再生分化等領域取得了蓬勃發展。能量轉換材料是化學、材料、物理、能源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前沿之一,在神經科學領域的應用方興未艾。中樞神經系統中大量神經細胞構成網絡或迴路,負責信息的傳遞、儲存、整合加工,是學習、運動、記憶的基礎。帕金森症和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中,神經細胞不可逆轉的凋亡導致運動失調或進行性認知功能障礙,而藥物治療、神經外科手術、基因治療和細胞移植是治療上述疾病的有效手段。細胞移植是將體外培養的神經幹細胞移植到受損中樞神經系統靶部位,再將這些治療性細胞誘導分化為神經元。
  • Nature子刊|Mikos院士萬字長文詳論:骨組織工程材料設計策略
    脊柱融合手術是為了減輕慢性背痛或脊柱不穩定,通過在相鄰椎骨之間形成骨結合。脊柱融合需要新的骨組織儘快發展,以固定受累的椎骨,減輕患者的疼痛, 同時表現出多向承載能力。具有骨誘導組分的材料設計通常優先於僅用於這種應用的骨導生物材料。創傷造成的長骨缺損往往很大,這就需要對結構進行徹底的血管化。工程材料與周圍天然組織的生物力學集成對於確保扭轉載荷下的結構穩定性和允許功能的最大恢復也是至關重要的。
  • 《Nature》子刊:一種3D列印的高強度、抗缺陷高溫合金
    增材製造有望實現高經濟價值金屬材料生產的重大轉變,使具有創新、複雜的設計和最小的材料浪費成為可能。最大的挑戰是合金設計,既要與獨特的添加劑處理條件兼容,又要保證材料性能足以應對能源、空間和核應用等具有挑戰性的環境。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Tresa M.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新設計的有機分子可快速產生兩種激子,這兩種激子比目前最先進工藝產生的激子壽命更長,這將使每個光子產生的電能都可被太陽能電池吸收,這對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非常關鍵。
  • 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柔性有機電晶體」與「混合導電顆粒材料」
    Gelinas 領導的團隊正在開發生物相容的新型柔性電子器件,並保證它們在人體上長期、高效、穩定地運行,以克服傳統電子器件的局限性。去年2月,他們開發出了首個生物相容的離子驅動電晶體,其速度快到足以實時感知並刺激腦部信號。貼在蘭花瓣表面的基於「內部離子門控有機電化學電晶體(IGT)」的 NAND 和 NOR 邏輯門。比例尺1釐米。
  • Nature子刊:實現釐米級疊層二維材料製備及轉角精確控制
    二維材料的維度與界面調控是推動其持續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由於二維材料層間弱的範德華力相互作用,可以按需將任意的二維材料堆疊在一起,組合成範德華雙層及多層人工材料,從而實現對其物理性能的調製。利用轉角自由度調控,會在人工疊層材料中引發多種有趣的物理行為,例如非常規超導電性、摩爾激子、隧穿電導、非線性光學以及結構超潤滑等。由此,也開啟了轉角電子學的時代。
  • 金屬所《Nature》:首次在塊體非晶態材料中實現加工硬化
    它是工程材料力學行為最重要的現象,也是金屬作為結構材料被廣泛應用的重要依據。非晶合金(也稱金屬玻璃)具有許多優異的機械性能(高屈服應力、高韌性和破紀錄的「損傷容忍度」),但應變軟化卻是其致命弱點。與傳統晶體材料不同,它們的變形高度局域化,表現為以剪切帶主導的非均勻變形。這直接導致了其室溫脆性,成為非晶合金的瓶頸問題。
  • 頂刊Nature 最新研究!超細晶粒高強度鈦合金3D列印材料
    材料界已經認識到細小和等軸晶可以減少熱裂紋並能夠改善性能,但在目前的鈦合金增材製造過程中,由於高冷卻速率和熱梯度的不平衡凝固,晶粒的主要特徵是具有柱狀和織構化的微觀結構,在增材製造中形成等軸晶粒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這一問題有望在新型鈦-銅合金材料增材製造中得以解決。
  • 南京大學團隊取得重要進展,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34;(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