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2月15日,接收人員在太平島舉行升旗典禮。前排左五為艦隊指揮官林遵,前排右四為廣東省接收代表麥蘊瑜。
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林遵(前排左二)。
太平艦從南京出發前。前排中為林遵,後排右二為國民黨政府內政部代表鄭資約。
收復艦隊參謀、西沙群島管理處主任張君然所立的紀念碑。
2016年7月12日,應菲律賓單方面提出設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罔顧事實,肆意踐踏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作出並公布嚴重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所謂「裁決」,上演了一出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
然而,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擁有堅實的歷史和法律根基。儘管近代以來曾屢遭外敵入侵,但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就在70年前——1946年12月,中國海軍上校林遵率4艘軍艦駛抵南海,登上諸島,勘界立碑,向世界宣告中國政府從日本帝國主義手中收復南海,並恢復行使主權。
歷史豈能改寫,海濤陣陣激昂。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我們發出錚錚誓言:祖國的領土,一點都不能丟!
——編 者
一
在蒼藍廣袤的南海上,如珍珠般散落著大大小小的島礁,構成了美麗的東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早在東漢時期,楊孚所著《異物志》中即有關於我國古代先民在包括南海諸島在內的南中國海從事生產活動的記載。
作為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咽喉要道,南海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加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因而近代以來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
上世紀30年代,法國殖民者出動艦船,先後非法強佔了西沙、南沙群島中的6個島,後又擴大為9個島礁,這就是轟動一時的「法國佔領九小島事件」。
1939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為推行南進戰略,出兵大舉南侵,相繼佔領西沙、南沙群島,插上太陽旗,修築鋼筋水泥堡塢,派駐海軍陸戰隊、氣象情報組和通信分隊,並將其命名為新南列島,隸屬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高雄管轄。
抗戰勝利後,侵佔西沙、南沙群島的日軍撤到海南榆林港向中國軍隊投降。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國民黨政府在收復臺灣後,決定收復南海諸島主權,派艦隊到西沙、南沙群島勘界立碑,並留兵駐守。同時由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內務部、海軍總司令部、聯勤總部等部門派員,隨艦隊前往接收。
國民黨海軍總司令部第二署海事處負責籌辦進駐西沙、南沙群島事宜,最終確定由驅逐艦「太平」號、坦克登陸艦「中業」號和「中建」號、掃雷艦「永興」號組成「前進」艦隊,執行此項任務。經海軍總司令桂永清提名,曾任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的林遵擔任艦隊指揮官。
二
林遵,何許人也?
林遵,字遵之,1905年生於福建閩侯(今福州)的一個海軍世家。父親林朝曦曾供職於北洋海軍,參加過中日甲午海戰,舅父也在海軍供職。此外,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號稱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侄孫。正是受到祖輩的影響和家庭的薰陶,林遵從小就樹立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並對海軍情有獨鍾。
1924年,年僅19歲的林遵滿懷振興中國海軍、洗雪甲午之恥的雄心壯志,以優異成績考入煙臺海軍學校。5年後又考入英國皇家海軍學院,1934年畢業回國,歷任國民黨海軍槍炮員、航海官、副艦長等職。1937年赴德國學習海軍潛艇技術,1939年學成回國。
此時,抗戰烽火已燃遍神州大地。在給妻兒留下遺書後,林遵出任永綏艦代艦長,投身抗日洪流。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中日兩國海軍實力相差懸殊。全國抗戰打響後,中國海軍雖「迅速集中長江」實施重點防禦,但在日機的狂轟濫炸下損失慘重,第1、第2艦隊主力艦船皆被炸沉。為阻止日軍沿長江西進,中國海軍被迫將陳舊不能參戰的「海圻」「海容」「海琛」「海籌」4艘巡洋艦與上百艘民船沉入江中,用以構築江陰阻塞線。武漢會戰中,缺少制空權的中國海軍再蒙巨創,只餘10多艘淺水炮艇退據三峽,扼守陪都重慶。
1939年1月,國民黨海軍戰時總司令部正式組建布雷總隊,把失去軍艦的水兵重新組織起來,以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水雷遊擊戰。熟知海軍指揮業務且富有愛國激情的林遵臨危受命,出任第2布雷遊擊總隊第5大隊中校大隊長。他指揮所部在長江中遊水域布設水雷,封鎖航道,給驕狂不可一世的日軍艦隊以沉重打擊,屢建奇功。
1941年9月,為配合第二次長沙會戰,切斷日軍長江水道補給線,林遵親率30餘名布雷官兵,冒險深入敵後貴池地區。因日軍沿江搜繳民船,一時找不到船隻布設水雷。林遵便帶頭跳入江中,將水雷且推且泅,奮力布放到中流。當他們泅水返回時,被日軍包圍在江邊一塊狹小地域內,形勢危急。後經多方營救,林遵等十餘人幸而脫險。才脫虎口,林遵便又率領部下投入到緊張的布雷戰鬥中,在貴池、銅陵、大通江面重新布設水雷,炸沉了5艘日軍艦船。
據統計,僅林遵所在的第2布雷遊擊總隊在5年多時間裡,轉戰於湖口至江陰的遊擊區,共布放水雷1370具,炸沉日軍大小軍艦、運輸艦等114艘,另有汽車20餘輛,斃傷敵5000餘人。日軍為之驚呼:「最恐怖的就是中國海軍機械水雷,一想起它我們就心驚膽戰……」
中國海軍開展的機動靈活的布雷遊擊戰,使日軍在佔領宜昌數年間不能溯江而上進犯四川。林遵功不可沒,擢升海軍上校。
三
1946年10月上旬,負責收復南沙諸島主權的「前進」艦隊在上海高昌廟海軍基地成立。擺在艦隊指揮官林遵、艦隊副指揮官姚汝鈺上校、參謀長彭兆荃上校面前的主要有四大難題。
一是缺少航海資料。時任「太平」艦少校副艦長的何炳材回憶:「當時西沙群島的航海資料和航法可在航路指南查到,但南沙群島的航海資料和航法,不論中外航路指南均無闡述,只說這是『危險地帶』。」更危險的是,南沙海區沒有燈塔或任何航標,海面上常有二戰時遺留的漂雷出現。二是航行海域氣候惡劣。西沙、南沙海域春季風力一般在4、5級,夏、秋季多雨多颱風,而冬季多強風,風力可達7級以上。三是氣象預報不準。當時,在抗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的南海氣象站尚未恢復,無法給艦隊提供及時可靠的氣象預報。四是航行途中缺少避風錨地。雖說西沙群島的錨地尚可,但南沙群島底質多為碎石、沙子和珊瑚,容易走錨。
在此情況下,前往南海需要冒相當大的風險,艦隊中不少官兵顧慮重重。林遵堅持認為:收復南海主權關係到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唯有克服困難,爭取在限期內完成任務。
經反覆研究論證,林遵決定將艦隊兵分兩路,由他親率「太平」「中業」兩艦進駐南沙群島的最大島嶼——長島,姚汝鈺率「中建」「興業」兩艦進駐西沙群島的最大島嶼——林島。艦隊除攜帶長途航行所需的通訊設備、生活補給和南海地理、氣象資料外,還準備了派駐島上的衛戍兵力及其生活必需品,包括一個連官兵居住的活動房屋,以及計劃在島上繁殖的豬、牛、羊等牲畜和蔬菜種子等。為防止途中意外事件發生,林遵特意下令各艦備足槍炮彈藥,增設高射機槍,並在吳淞口海面進行了一次演習。
在一番緊張忙碌的準備後,10月29日,艦隊從吳淞口拔錨起航,前往南海遂行接收任務。
這是一段格外艱辛而又曲折的航行歷程,可謂一波三折。
按林遵事先設定的航行計劃,艦隊第一目的地是廣州,第二目的地是海南島,然後兵分兩路,前往西沙、南沙群島。起初還是比較順利的,經過4天航行,艦隊到達廣州,錨泊在虎門口外。
站在太平艦駕駛臺上的林遵,遠眺虎門群山,不禁心潮澎湃,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