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航天事業起步雖晚,卻在航天科技工作者們的不懈努力下實現了「彎道超車」,令我國最終成為了全球航天強國。無論是嫦娥四號、北鬥衛星、中國空間站等等,都令世界在羨慕之餘為之驚嘆。甚至我國發射火箭、升空衛星似乎都成了「家常飯」,可在今年卻格外不同尋常。短短的一年內,火箭、衛星發射竟失敗了四次,中國航天從未出現過如此意外。俄專家曾提醒我國,這絕非巧合,應提高警惕。
據環球時報報導稱,快舟1號甲火箭連通攜帶的02C高分衛星因發射失敗一起墜毀。然而更為巧合的是,美國一家私人公司在與我國同一天嘗試低軌道發射任務,結果同樣失敗。算上這一次,截止目前我國已經完成發射任務27次,卻失敗了四次。看似次數並不多,但對於一向很少失敗的我國而言,這絕非正常現象。
而且這一次發射的02C高分衛星隸屬於吉林一號遙感衛星中的一顆。一旦完成全部138顆衛星的發射任務,完成最終的成功組網,我國便可以實現10分鐘內對全球範圍進行兩次偵查的能力。換句話說,地球的表層對我國而言,將再無秘密可言。對我國國防安全和軍事情報收集能力而言,更是意義重大。
其實類似的失敗在北鬥衛星完成最終組網前,也曾莫名其妙地遇到過。不過在我國工作者多次努力之下,最終才被克服。而在北鬥衛星最初發射時,曾遇到一件怪事。那就是我國的火箭和衛星發射成功,但信號卻時有時無。
通過一系列技術排查發現,原來是美國的幹擾器在「使壞」。當時擺在我國面前的難題是,無論如何調整,美國似乎都能針對性進行幹擾。不過最終我國科研工作者想出了一個笨辦法,那就是讓北鬥信號無限接近與美國的GPS,如果美國人敢「再使壞」,只會將他們的GPS信號一起幹擾,這才破解了那一次的危機。
此前北鬥衛星完成最終組網前曾連續遭遇兩次發射失敗的奇怪現象,和這一次極為相近。在事後我國針對火箭發射失敗的數據和事故進行調查,發現不存在任何故障因素。可偏偏兩次連續發射都失敗,考慮的很可能是外部的人為因素。
在我國火箭發射時,遭到了外部環境的幹擾,從而導致火箭發射失敗,也令當時的北鬥衛星組網不得不向後推延。雖然最終克服了幹擾,令北鬥徹底完成組網,但很顯然這一次發射失敗或許是上一次的「翻版」。
不過既然北鬥連續兩次發射失敗都能最終被解決,相信這一次發射失敗後,我國會總結教訓,在下一次的發射中取得成功。而一旦完成最終組網,我國的國防力量必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至此不由得想起西方國家曾這樣描述衛星:「它是我們放在他人身後的眼睛,這樣的眼睛數量越多,越能起到威懾作用,同時讓別人在我們面前再無秘密可言。」據悉,這一組由138顆衛星構成的「眼睛」,可以實現亞米級高分辨衛星圖像,並且能廣泛用於民生、科研和軍事,增強我國在全球衛星服務領域的競爭力。不止如此,還能有效震懾他國,讓他國不敢輕易在我們的眼皮底下進行「軍事行動」。
不過想要最終完成組網,恐怕還要等待些許時間。而且可以預見在組網期間,恐怕類似的「無故失敗」或許隨著組網的一步步臨近,越發頻繁。與其說這是一場太空的比拼,不如說這是一場航天科技的對決賽,在藉助科技手段進行攻防間完成對決,直至組網的最終完成。不過相信一直奮勇前行的中國航天科技,最終能交給國家和人民一份滿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