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在大學讀經濟學專業,還是在工作中進行經濟金融各類職稱的考試所學到的各類經濟學知識在這裡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認知和找到這些知識的根源,因為,大學和工作中所需的各類經濟理論和實踐基本都源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們的著作和研究成果。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52節公開課》這套課程裡,真知灼見APP創始人李路飛先生將用一年時間,與經濟學大師們一起,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碩的研究成果帶你走進經濟學的世界,(每周一期),讓你透徹了解和掌握經濟學核心知識。
——《諾貝爾經濟學家的52節公開課》
李路飛,真知灼見APP創始人,畢業於北京大學,在北大讀書期間創立一塔湖圖公司,北京大學90後雙創領軍人物,先後被評為「山西省十大創新創業人物」、「北京大學優秀青年企業家」。在這套課程體系裡,他將自己過去四年的金融創業實踐和學習經歷進行復盤,追本溯源,帶你走進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殿堂。在這裡,你將會獲得經濟現象背後的故事。
由於庫茲涅茨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對經濟增長和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971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經濟學獎。庫茲涅茨是俄裔美籍第一位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先後提出了庫茲涅茨周期理論、倒U曲線理論和國民收入核算理論,被譽為「美國的GNP之父」。
——路飛簡書工作室
庫茲涅茨所處的時代背景,經濟學有兩項主要發展:一個是計量經濟學,另一個是凱恩斯革命,這兩項研究都利用到庫茲涅茨的研究數據。但庫茲涅茨本人卻既不是計量經濟學家,也不是凱恩斯主義者。他在早期曾受其博士導師韋斯利·克萊爾·米切爾(制度學派代表性人物)的影響,研究了商業經濟周期。米切爾後來終身投入對商業周期的研究,而庫茲涅茨卻先後致力於經濟季節性波動、長期運動、國民收入核算、經濟增長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他提出的為期15至20年的經濟周期後來被稱為"庫茲涅茨周期"。在國民收入核算方面,他將美國的國民收入往回計算到1869年,並把它依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最終產品以及不同的使用來進行劃分,他還通過大量的統計數據度量了貧富人群的分布狀況,成為這一領域的標準。
作為對一國經濟計量和研究的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伴隨著庫茲涅茨的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成果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門學科。1941年-1946年,庫茲涅茨先後出版了《1919~1938年國民收入與債務支出》、《國民收入及其構成》、《1869年以來國民生產總值》等書,充分吸取了其他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和經濟核算統計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把長達90年的經濟資料分類、綜合,使之系統化,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進行了嚴密論證。
庫茲涅茲周期理論:是一種從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中揭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周期的理論。
1930年俄裔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茲在《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一書中提出。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茲認為經濟中存在長度為15--25年不等的長期波動。這種波動在美國的許多經濟活動中,尤其是建築業中表現得特別明顯,所以庫茲涅茨周期也稱為建築業周期。
1933年,庫茲涅茨在《工業和貿易的季節性波動》一書中,對俄國經濟學者尼古拉·康德拉捷夫預測經濟增長的長周期為50年的提法做了修正,對經濟波動作了進一步闡述。庫茲涅茨通過對歷史統計資料所進行的整理和分析,反映了近百年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的某些特點,這是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的。
1938年,他的《商品流量與資本形成》問世。至此,他關於經濟增長論的思想體系基本形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的長周期理論也逐漸被西方所接受。
他認為,現代經濟體系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存在一種持續,不可逆轉的變動,即"長期運動"。他根據對美、英、法、德、比利時等國19世紀初葉到20世紀初期60種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生產量和35種工、農業主要產品的價格變動的時間數列資料,剔除其間短周期和中周期的變動,著重分析了有關數列的長期消長過程,提出了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著長度從15年到20年不等的"長波"的論點。
庫茲涅茨的研究成果中最著名的一項是倒U曲線,又稱"庫茲涅茨曲線"。倒U曲線描述了收入不均衡與經濟增長之間隨時間變化的關係,是發展經濟學中重要的概念。
該理論指出:在貧窮國家,經濟增長擴大貧富差距;而在富裕國家,經濟增長縮小貧富差距。他認為,處在經濟增長過程的國家,貧富差距會經歷一個先擴大、後縮小的過程。該曲線表明:在經濟發展過程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在國民人均收入從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時,收入分配狀況先趨於惡化,繼而隨著經濟發展,逐步改善,最後達到比較公平的收入分配狀況,呈顛倒過來的U的形狀。Y軸表示是基尼係數或分配狀況,X軸是時間或收入狀況。1955年庫茲涅茨發表倒U型曲線的演講之後,在世界經濟學界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有人稱倒U關係「已經獲得了經濟規律的力量」,也有人稱「經濟發展中收入分配的軌跡並無什麼自然的『經濟規律』可循」。
此外,國民經濟的其他領域也存在著大量的符合倒U型曲線的經濟規律和現象。
收入分配的倒U曲線
然後,後來的經濟發展實證研究該曲線所表明的收入分配變化狀況與實證研究並不完全符合,所以也常常被稱作"倒U假說"。根據後來學者的進一步研究,幾乎所有的國別橫斷面資料都支持倒U曲線。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進入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階段,與此同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進入了一個持續的擴大時期,而且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到目前為止,從我國的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的相關性來看,與倒U曲線基本一致。我們的基本判斷是我國的收入差距還處於其左側的上升期,沒有達到駐點,因此,我國的經濟增長導致的貧富差距依然在不斷擴大。因此,許多貧困地區的老百姓被我國經濟增長的成果所邊緣化了,政府也在積極將資源和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以期緩解我國的貧富差距。
第二產業中的倒U曲線
在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或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在工業社會初期呈現上升趨勢,當人均GDP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就會下降。根據工業化國家的一般經驗,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左右,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達到50%左右時,即達到了倒U曲線的拐點。
建國60多年來,我國第二產業的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從1952年的20.9%上升到了 2003年的52.3%,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在這一高位穩定一定時期以後會逐步降低,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將會超過第二產業。目前,我們的基本判斷是第二產業的勞動力比重經過了駐點進入了倒U曲線的右側,處於右側偏上位置。
區域經濟發展的倒U曲線
在各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各個地區之間的區位優勢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經濟基礎差異甚大,各種生產要素必然向平均利潤率高的地區轉移和積聚,導致區域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拉大。當發達地區的工業化水平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由於其滴落效應和擴散效應,由於發達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平均利潤率降低,而欠發達地區的生產要素成本低的優勢會逐步顯現出來,加之政府的引導,生產要素會向欠發達地區轉移,促進經濟增長,縮小區域之間的發展差距。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我國區域之間特別是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在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率方面差距明顯拉大了,明顯地處於倒U曲線左側。自西部大開發這一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加速,雖然總量仍然有拉大的趨勢,但經濟增長率有縮小的趨勢,進入了倒U曲線的右側。目前,我國實行的一帶一路戰略和全面扶貧戰略實際上都是促進生產要素的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進而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環境汙染的倒U曲線
即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均GDP的增加,環境汙染的程度將呈現上升的趨勢;隨著人均GDP的進一步提高,環境汙染程度會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從我國環境汙染情況來看,根據統計資料,沒有經過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水、廢氣、廢渣等三廢的排放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我們的總體判斷是環境汙染還處於倒U曲線的左側,且離拐點還有一定距離。
2015年以來,隨著我國環保政策的收緊和落後產能向東南亞和中亞的轉移,三廢的排放量趨於穩定,基本處於倒U曲線的頂部,我們可以預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汙染問題將逐步解決。
庫茲涅茨提出貨幣計算的各種生產收入應歸到國民收入中去,而政府人員、軍隊、警察、法官及家眷的再分配收入,也應納入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之內,使之成為一個整體而進行處理。庫茲涅茨對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核算及統計的系統研究,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奠定了世界各國核算一國經濟發展情況以及制定國民經濟政策的標準和依據。
庫茲涅茨在1930年出版的《生產和價格的長期運動》一書中,提出了長期動態增長過程在深化經濟現象的理解中的核心地位。在庫茲涅茨看來,把經濟分析局限於靜態均衡理論,會阻礙它理論上的發展。庫茲涅茨毫不妥協地堅持長期考察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我們既不知道需求和供給賴以發生反應的變化總過程,也不知道前者對後者可能已經施加的影響,那麼,我們對需求和供給的瞬間的、靜態的反應的研究怎麼可能是全面的呢?」在經濟增長的研究中,庫茲涅茨的方法是很明顯的:將一個國家或一組國家各個時期增長的數量加以比較,將一些國家在發展不同階段上的特徵曲線的某一特定時點上的橫斷面數據加以比較,還有對相關因素及其相互關係的研究。儘管庫茲涅茨也研究地區間增長模式的差異,但他認為「國家」是研究的最合適單位,這主要是因為佔統治地位的政府,有能力推行促進或阻礙經濟增長的政策。
1971年12月,庫茲涅茨在斯德哥爾摩作為諾貝爾獎獲得者所作的演講中,提出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六個相互關聯的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總產量和人口的快速的增加;第二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生產效率的增長率;第三個方面的經濟結構從農業生產上中主導地位向製造業和服務業佔主導地位的改變;第四個方面是社會結構和思維方式的轉變;第五個方面則是通訊和運輸技術改變引起的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最後一個方面是,世界經濟中的分化跡象。這些因素對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指導和政策依據。
更詳盡:
1. 深入理解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異同?
2. 在對「倒U曲線」的爭論中,導致其「失靈的」經濟因素都有哪些?
3. 深入思考我國區域之間特別是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之間的貧富差距,處於倒U曲線左側or右側?拐點在什麼時間出現?
4. 庫茲涅茨提出了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GNP),深入思考其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異同,那個更適合於政府「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
在真知灼見app·FM音頻與你相見。
適宜人群:
1. 希望系統的了解經濟金融發展史,不滿足於表象,探尋經濟現象背後的邏輯;
2. 希望了解一些系統化、體系化、可溯源的金融知識;
3. 希望將經濟學思維和金融理論運用到自己工作、創業之中;
4. 希望更理性的進行投資理財決策,追求投資收益最大化的人群。
訂閱須知:
1.《諾貝爾經濟學家的公開課》以「音頻+文本」方式進行知識傳播,每周更新一節課,全年52周(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無間斷;
2.本套系列課程定價:9.9元/節/年、365元/套/年(學籍有效期12個月);
3.更新方式如下: 周一到周三:音頻+圖文 周四到周日:延展話題、金融事件點評;
4.本課程為網際網路虛擬內容服務,一經訂閱成功概不退款,請您理解;
5.禮品卡:本課程配有線下禮品卡,憑該卡可以進行線上課程消費。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52公開課》(模塊一到模塊五十二)也將陸續上線真知灼見app·FM音頻,歡迎來真知灼見app偶遇李路飛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