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的玩家很多都只擅長做個股分析,自下而上。
而自上而下的難點在於,一是宏觀需要專業基礎,二是周期本身難以把握。投資習慣讓很多人在這一波行情中踏空,也就不難理解很多人為何帳戶「羞澀」,這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擅長個股分析,對周期拿捏不準,做什麼都像在炒概念。
很多人早上起來有一個習慣,就是看手機,我也不例外,而這幾天頻頻刷屏的是關於「順周期」這個詞。於是我決定聊一下周期這個事兒。
01幾大周期論
我們面對的環境是一個高度不確定的客觀存在,為了應付這種不確定性,人們總是試圖從事物發展變化中找到一些一般規律,於是有了周期論。
目前主要談論的經濟周期理論主要有四個:
基欽周期(庫存周期)、朱格拉周期(中周期)、庫茲涅茨周期(建築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長周期)。
按出現時間的先後順序先說朱格拉周期,克裡門特·朱格拉原本是一個法國醫生,後改研究經濟周期,1862年43歲的朱格拉發表了《論德英美三國經濟危機及其發展周期》,在此以前,主流經濟學家一致認為,經濟的繁榮與危機是由一些特定現象引起的,比如壟斷行為、濫用海關特權、貿易壁壘和農業收成不好等。但朱格拉不同意這個觀點,率先提出了經常性的經濟危機並不是一些簡單相互獨立的事件,而是經濟組織內在不穩定性、周期性重複發作的體現。朱格拉把周期劃分為上升、爆發、清算等不同階段,判斷經濟周期的長度為9-10年。
朱格拉的經濟周期論斷,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具有比較強的說服力,因為這段時間資本主義國家基本每隔十年左右都會爆發一次大經濟危機。朱格拉就此解釋說:蕭條的唯一原因是繁榮。
在此以後,研究經濟危機的學者們轉而研究經濟周期。20世紀上半頁是研究經濟周期的黃金時代,而40年代計算機發明以後,給研究經濟周期的人提供了巨大幫助,下半頁基本都在用各種模型結合經濟實際運行情況完善這些理論。
1923年經濟學家約瑟夫·基欽通過研究美國與英國31年的數據,發現了一個與朱格拉完全不同的周期,基欽發現周期平均長度為40個月。而存在基欽周期的原因則在於,存貨現象的存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解釋產生周期的原因要麼是投資過剩,要麼是需求不足,無論是哪一種,都體現在存貨變化上。
比如啤酒廠、經銷商、批發商和零售商,廠家為滿足市場需求總是提前備貨,隨著銷售增長而增加存貨,按照出牌順序,顧客總是將需求告知零售商,而廠家也並不總是從消費者手中而是從經銷商手中接下訂單,因而廠家並不總能根據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生產。隨著銷量增長,市場需求逐步趨於穩定,廠家存貨往往產生積壓,這個時候需要縮減生產,甚至撤併部門,同時盈利收縮,僱員收入下降,進而影響市場需求,直至供需平衡甚至是供不應求,周而往復邁入另一輪庫存周期。
庫存周期一般是3到5年,基欽周期一般晚於庫存周期一年左右,但長度類似,也在3到5年之間。圈內有時也用庫存周期代替基欽周期。
幾乎在同一時間,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了另外一個長度超過20年的周期,由於該周期主要是以建築業的興旺和衰落這一周期性波動現象為標誌加以劃分的,所以也被稱為「建築周期」。
1910年十八歲的俄國學生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研究了資本主義行為,並確信自己發現了經濟是以極低的頻率震蕩的,其波長超過50年。14年以後完成了一份長達80頁的研究報告,進行系統描述,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已經走出了兩輪長周期,平均長度為53.3年。由於康氏的理論周期超出主流的研究周期,又稱為長周期理論。
#你應該知曉的經濟學常識#
他認為第一個周期始於1780年前後的蒸汽機革命,而第二個周期則是以1843年左右鐵路業繁榮為標誌,終於1887年傑伊·古爾德的做空襲擊(傑伊·古爾德,綽號海盜大亨,19世紀美國鐵路和電報系統無可爭議的巨頭,「鍍金時代」股票市場的操縱者。在1869年對黃金市場的狙擊導致了被稱為「黑色星期五」的大恐慌。此輪做空襲擊以1886年買下曼哈頓高架鐵路告終。古爾德一向冷酷無情,沒有朋友,直到去世。)而他自己所處的時代正處於第三個周期,並接近高潮。按照康波理論,第三次經濟周期可以一直延伸到1940年前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告終。第四周期則是從二戰到2000年左右以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為標誌,按此說法,我們目前處在康波的第五輪周期當中。
後來者對這些周期理論加以整合,並認為某個經濟周期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共生並且相互影響的,熊彼特是典型代表。一個長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中包含6個中周期(朱格拉周期),一個中周期包含3個短周期(基欽周期),三者相互影響,同時作用。
除此以外,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存在廣泛的周期,在哈瑞·丹特的《下一輪周期》中,列舉了幾個不同的周期,比如存在5000年的人類文明周期,大約公元前8000年,人類居住在小村莊,農業革命曙光初現,大約公約前3000年,城市產生,伴隨著文字與車輪的出現,人類文明得到提升,大的城邦國家產生。而目前正是第三個5000年的開始。存在500年的帝國周期,500年的大創新周期,250年的革命周期等。
考察經濟周期是一個難點,但其從危機到繁榮再到危機的階段論思維模式,可以為我們投資所用。
02資產配置中的周期
看經濟周期實際上看的是經濟增長與衰退,看的是經濟增長發展的不同階段,而要具體分析經濟周期就要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了。
經濟增長與通脹往往構成最重要的投資背景。其分析框架則可借鑑美林投資時鐘理論。
通貨膨脹是紙幣環境下,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而導致社會總需求大於實際需求,貨幣貶值,引起一段時間物價持續普遍漲價現象。通俗點講,通脹研究的是商品漲價,這個商品不是單一產品,可以看成所有產出的「集合」。
根據增長與通脹的不同變化,把經濟劃分為衰退、復甦、繁榮、滯脹四個階段。
衰退:經濟下行,通脹下行;
復甦:經濟上行,通脹下行;
過熱:經濟上行,通脹上行;
滯脹:經濟下行,通脹上行(價格不斷上漲,而社會總產出不變或者下降)。
在復甦和繁榮階段,股票和商品均有良好表現,尤其是在繁榮階段,屬於風口上豬都會飛的那種,其它兩個階段表現較好的則是現金和債券,也就是俗稱的「現金為王」。
戰略資產配置的核心是分析通貨膨脹。
對股市而言,多數情況下,維持較低通脹的經濟增長情況是最好的,高通脹需要經濟高增長配合才會有比較不錯的投資效果,但高通脹會擾亂資源配置效率。
典型的資源錯配,如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高增長的後期,擴張的信貸基本配置在房地產和股市上,隨之而來的崩盤,直接誘發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通脹往往是通過通脹預期來影響股市。
03如何順周期
繼續談一下庫存周期的影響,在美國,消費決定了庫存。當經濟增長,社會總需求的增加導致社會總庫存(中間渠道、零售、批發、經銷商等中間渠道),進而導致生產增加,而且生產庫存增速往往快於消費,消費增長放緩時,使得作為供應商的生產下降速度超出預期,從而形成庫存周期。順序依次為:消費增速變化導致社會庫存變化,社會庫存變化導致工業生產變化。社會庫存是消費滯後指標,但是是工業生產的領先指標。
以全球為一個大局來看,美國是核心消費國,中國是核心製造國。中國的工廠某種程度上充當了美國的庫存功能。
如果把社會庫存來源分為以建材、機械設備、黑白家電等為主的加工業,以鋼鐵、基礎化工、有色金屬等為主的原材料,以煤炭和石油開採等為主的採掘業,從最終成品向前端倒推,出牌順序依次為加工業、原料業和採掘業。
A股最近炒作秩序像極了類似的出牌順序。
本次疫情中,作為世界消費核心的美國,其動向尤其值得關注,某券商研報顯示疫情之後,美國個人收入以及消費支出不降反升,其原因在於,與中國政策寬鬆的受益者為企業不一樣,美國乃至歐美個人是主要受益者。美國財政向居民做了大量的補貼,使得居民收入水平明顯高於疫情之前。而且中美疫情防控不同步,中國恢復生產較快,而西方仍在「水深火熱」中,於是中國製造-美國消費這一循環得以重建。而中國經常帳戶順差(可以理解為所有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賺的錢之和)與美國經常帳戶順差幾乎同步擴張,當然方向是相反的,是一個完美印證。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雖然至2008年以來出口讓位於投資退居第二順位,但2019年出口仍佔GDP比重為35%。出口仍對國民經濟影響重大。尤其在美國大選,以及中國加入RCEP,成為十五國之一以後,對外貿易預期大幅改善。
其次談一下通脹預期的影響。
關於通脹成因,這次不說國內,說國際。有一種通脹,按其來源叫做「輸入性通脹」。
通俗點講一個國家記錄從外面來的錢,通常分為經常項目帳戶和資本項目帳戶,經常帳戶記錄的是做生意的錢,資本帳戶記錄的是做投資的錢,無論哪一種導致的資金流入,都會讓所在國央行多印錢。因為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你這個國家之上,從外來的每一筆錢最終都需要通過央行兌成本幣進入市場流通,有時候央行會通過發行短期債券回流資金以抵消部分影響,但不要忘記,除了央行以外,商業銀行也是會創造貨幣的。
也就是說它表面上可以回流一部分資金,實際上控制不了貨幣再創造,因為從外幣換成的人民幣會進入商業銀行系統,形成自由儲蓄,進而形成貸款,周而往復。
前面我們說過通脹,意味著貨幣超發,貨幣超發推升物價上漲,而產品價格的上漲,也會擴大中間產品的盈利區間,至少短期來看會提升產業鏈上企業的收益水平。
前面我們說過出口改善會提升經常帳戶的盈餘,而人民幣升值過程中,外商直接投資也會擴大資本金帳戶結餘。無論哪一種最終都會推升通脹,在經濟增長預期較好的情況下,就演變成為一種「炒周期」的躁動中,這大概就是本次炒周期行情的兩個極重要原因,至於是真周期,還是假周期,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