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下」個月?不同語言中的時間是往什麼方向流逝的?|...

2021-01-14 古時今日說

在開始之前,請大家先為下面幾張圖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序(最好在紙上記下編號噢~):

先不要偷看選項

.

.

.

.

.

.

大家的排列方式是(一篇推送中只能插入一個投票,把答案在留言中告訴小編吧!):

A.

B.

(別跟小編說順序都排錯了...)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為了記錄時間,人們喜歡藉助鐘錶、日晷、沙漏、日曆等空間手段。在語言中也常用空間詞語來表示時間順序和延續,如「前」、「後」、「長」、「短」。

不過,不同語言中用來表示時間和空間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英文中的「last week」在中文裡是「上星期」,「next month」是「下個月」,可以看到,中文裡更常用「垂直」的說法來表達時間。那麼語言不同的人對時空的認知也會不一樣嗎?

思維能夠影響語言,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語言能影響思維嗎?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和班傑明·李·沃爾夫 (Benjamin Lee Whorf) 就對不同語言間的差異進行了研究,提出不同語言的母語者,思考方式也不相同。這就是至今還充滿爭議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語言或許的確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會影響人類經驗最基本的方面,比如空間、時間、因果聯繫等等。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語言對人時空認知影響的研究。

詞彙和書寫影響時空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 Boroditsky 等人就對中文和英文母語者做了一個這樣的研究。

研究人員會先後為被試展示兩張圖片,被試需要判斷第二張圖是先於還是後於第一張圖發生的,並通過按按鈕表示出來,研究人員會記錄被試的反應速度。

被試被分為兩組。第一組又被分為 A 組和 B 組,A 組左邊的按鈕表示先發生,右邊後發生;B 組左邊後發生,右邊先發生。第二組同樣被分為 C 組和 D 組,C 組上邊的按鈕表示先發生,下邊後發生;D 組上邊後發生,下邊先發生。

研究結果表明, A 組裡中文和英文母語者反應都比 B 組快,而 C 組中只有中文母語者反應比 D 組快。也就是說,兩組被試都從左到右組織時間,而相比英文母語者,中文母語者更容易將時間想像為從上到下排列。

就像開頭說的一樣,中文裡常用「上周」、「上回」、「下次」、「下個月」這樣「垂直」的說法來表達時間,可以說,中文母語者這種垂直思考時間的方式與語言是有緊密聯繫的。

再來看看這一部分開頭的小測試,會不會有一些人選擇豎排呢?

Boroditsky 等人還做過一個類似的研究,看語言中只有「東」「南」「西」「北」等絕對方位的澳大利亞土著波姆普勞人 (Pormpuraawan) 看待時間的方式是否會與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讓參加實驗的人面朝不同方向,把幾組卡片按照時間先後排列,總共做兩次,卡片組的內容各不相同,比如一根香蕉被吃掉,一個人逐漸老去等等。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面朝什麼方向,美國人都會將卡片按照先發生的在左,後發生的在右的順序排列,這很可能是受到了從左往右的書寫順序影響。

而絕大多波姆普勞人則會一直按照先發生的在東,後發生的在西的順序排列,即使研究人員沒有告知他們正面對的方向。也就是說,面向南方時從左到右,面向北方時從右到左,如果面向東方,那就從遠處向自己的方向排列。

波姆普勞人聚居區一景。

這種從東向西的時間排列可能與太陽東升西落的方位相關。同時,相對於美國人,波姆普勞人也能更加準確地識別出方位,無論他們身在何處(路痴小編表示十分羨慕這樣的方向感了…)。

波姆普勞人強大的方向感與他們在語言中對絕對方位詞的偏好是一致的。即使美國人知道自己的絕對方位,他們也不會將這一知識用於時間的排列,而波姆普勞人不僅知道自己的絕對方位,同時會運用這一知識來排列時間。

由此看來,母語不同的人思考時間的方式的確是不同的。

不過,很難說這些研究就能直接證明思維會受到語言的影響。影響思維的因素有很多,而這些研究都沒有排除如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也許正是因為絕對方位的概念在波姆普勞人社會中非常重要或容易判斷(如通過太陽的位置等),而相對空間概念不重要,所以他們才更傾向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東南西北」來描述方位。

Boroditsky 等人的研究僅僅是顯示出,不同語言群體的時空思維是不同的,而不能直接說明語言與時空認知之間的因果聯繫。因此,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語法影響事件描述

一個事件的發展中也包含了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從人們對事件發展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們對時空的認知。

在看下一個研究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做一個小測試,你會如何描述下面這張圖中的事件呢(最好還是在紙上記下來噢~)?

這輛車在做什麼?

不要偷看選項噢

.

.

.

.

.

.

上面的圖片是一個視頻截圖,德國語言學家 Stutterheim 等人用這個視頻來研究不同語言母語者描述事件的方式。圖中可以看到,一輛車開在一條鄉間小路上,遠處有一個村莊(紅框標識處)。

Stutterheim 等人研究了有語法體 (grammatical aspect) 的英語和無語法體的德語母語者對事件的描述。

與時態 (tense) 相似,「體 (asepct)」也是用於描述時間的語法範疇,時態表示的是行為發生時間,而體則表示事件的內部時間結構,例如關於該動作的開始、持續、完成或重複等方面的情況。

體又可以細分為詞彙體 (lexical aspect) 和語法體。顧名思義,詞彙體就是用詞彙手段來標記體,例如:

(1) 我已經讀完這本書了。

這句話中就通過「已經」和「了」表示出「閱讀」這個動作已經完成了。

而英語中常用語法表示動作的狀態,例如:

(2) The dog is running.

狗 跑-正在。

這句話就是通過 be+doing 的動詞變位體現出「跑」的動作是正在進行的。

而德語則沒有這樣的用法,同樣的意思會這樣說:

(3) Der Hund rennt weg.

狗 跑 掉。

德語中雖然可以像 (4) 這樣用詞彙表示進行體,這種說法卻不太常用。

(4) Hans überquert gerade die Strae.

漢斯 過 正在 街。

實驗中,研究人員向被試展示了一些視頻,並要求他們描述「正在發生什麼」。這些視頻就像本節開頭的圖片一樣,展示了一個正在進行的動作,並暗示了一個可能的終點,卻沒有明確顯示最終到達了這個終點。

實驗同時設置對照組,從這裡展示的視頻中可以明確看到動作到達了終點。

實驗結果是怎樣的呢?下面是英文 (5a) 、德文 (5b) 實驗組對事件描述的兩個例子:

(5) a. a car is driving along a road

一輛 汽車 開-正在 沿著 一條 路

b. ein Auto fhrt zu einem Dorf

一輛 汽車 開 往 一個 村莊

而英文 (6a) 、德文 (6b) 對照組的描述是這樣的:

(6) a. a girl is running into a train station

一個 女孩 跑-正在 進 一個 火車站

b. eine Frau luft in einen Bahnhof hinein

一個 女人 跑 進 一個 火車站 裡

可以看到,當視頻明確顯示到達終點時,英文和德文母語者都明確提到了終點,如 (6),而沒有明確顯示時,德語母語者更傾向於提到終點,如 (5b),而英文母語者則用到了進行體,如 (5a)。

研究還發現,實驗組中的德語母語者會比英語母語者更早看到視頻上的終點,注視時間也更長,並且在實驗結束後,記得終點的德語母語者也比英語母語者多得多。

這一測試突出表明,語言結構與視覺和認知處理過程中的注意力模式是相互關聯的。語言系統的特徵不同,不同語言的母語者會選擇不同的時間視角(是否明確表達出進行體),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也會將注意力放在不同的方面。

相比英文母語者,德文母語者在描述事情經過時更傾向於採用整體的視角,也更多地提到事件的終點。可以說,當描述事件時,語言系統積極地影響了注意力的分配和對事件過程的認知。

回到這一部分開頭做的小測試,漢語中也沒有語法體,那麼根據 Stutterheim 等人的研究,這一測試中應該有更多的人選擇 A,大家看看結果是這樣的嗎?

在 Stutterheim 研究的對照組中,所有被試都提到了事件的終點,這表明人類對事件發展的認知是相似的。不僅如此,英國和德國的文化也較為相似。這樣就縮小了 Boroditsky 等人研究中文化因素的影響。

同時,相比詞彙,體是語言系統中更為核心的一部分。此外,人在組織語言時,大腦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因此在描述事件發展時,大腦更可能選擇生成語言的「默認設置」,以此來應對複雜而迅速的語言處理。

從 Boroditsky 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到,時空認知與語言是緊密相關的,母語不同的人對時空有著不同的認知。而 Stutterheim 等人的研究則表明,語言積極地影響了人對事件發展的認知,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Boroditsky, L., & Gaby, A. (2010). Remembrances of times East: absolut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time in an Australian aboriginal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635-1639.

Boroditsky, L., Fuhrman, O., & McCormick, K. (2011). Do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 Cognition, 118(1), 123-129.

Boroditsky, L. (2012). Wie die Sprach das Denken formt.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Retrieved January 06, 2018, from http://www.spektrum.de/news/wie-die-sprache-das-denken-formt/1145804#autorinfo (點閱讀原文直達)

Stutterheim, C. v., Andermann, M., Carroll, M., Flecken, M., Schmiedtova, B. (2012). How grammaticized concepts shape event conceptualiz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 Insights from linguistic analysis, eye tracking data and memory performance. Linguistics, 50(4), 833-869.

相關焦點

  • 時間流逝為什麼只能是單向的
    儘管我們都認為時間正在流逝,並且是只能朝一個方向,但時間的最神秘之處就在於,為什麼它只有這一個方向?現代科學認為,時間是物質的三維運動對我們大腦影響形成的,只有物質和空間的存在,時間才能演化。時間是永不停頓的大自然節拍器,為每一個事件留下印記。如果要某個人挑出時間有別於空間的最特別的性質,他首先可能舉出時間會流逝,其次可能會說,時間只能單向流逝而不可逆轉。
  • 時間也有速度嗎?時間流逝速度會變嗎?
    前面我寫過幾篇文章專門介紹時間,其實我們認為熟悉的事物未必真的熟悉,比如我問你「什麼是時間?」你仔細思考後會覺得難以回答,因為關於時間的定義本身就涉及非常深奧的哲學和科學。但是有一點很肯定:時間也是有速度的,時間的流逝速度也是會變化的。
  • 如何定義時間的流逝?
    作者:黎荔葡萄牙詩人、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在《惶然錄》這本晚期的隨筆集中,曾寫道:「我不明白時間是什麼。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何辦法,最能真實地測量時間,我知道用時鐘測量時間的辦法並不真實:它只是從外部把時間作空間性的分割。
  • 引力是個錯覺?本質是物體由時間流逝快墜落到時間流逝慢的地方
    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並不是承載事件發生的靜止的舞臺,它是一個動態的、彎曲的幾何構型。引力波就是這個幾何構型上的漣漪,就像我們在湖裡扔一個石頭子會看見水波漣漪一樣。黑洞就像從湖裡流下的水流。這裡的類比並不精確。主要缺失的部分是我們沒有考慮時間膨脹,一個和廣義相對論核心內容相關的新版本的時間膨脹。首先,讓我們回憶一下狹義相對論中的時間膨脹。在狹義相對論中,時空是固定的。
  • 《時間的秩序》: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取決於我們的視角
    羅韋利以其簡潔詩意又充滿熱情的科普講述驚豔世界,被譽為「讓物理變性感的男人,下一個史蒂芬·霍金」。《七堂極簡物理課》這本一百頁的小書在義大利出版後創造了驚人的銷售成績,被譯為40多種語言,引爆全球科普閱讀熱潮。從《七堂課》到《現實》再到這本《時間的秩序》,羅威利的每一本書都不是簡單的科普讀物。
  • 時間真的會「流逝」嗎?
    這是因為任何事物都是由時間辨別,都好像根據一個周期開始和結束;因此,甚至時間本身也被認為是個循環。 ——亞里斯多德《物理學》 人們最早對時間的直觀認識或許來自對自然的觀察。
  • 我們正在四維時空中以光速運動?揭秘時間流逝與運動速度的關係
    漢語中關於時間的成語有很多,比如光陰似箭、白駒過隙等等,而這些成語都是在說歲月飛快,讓一代一代的人類都在感慨中度過短短幾十年的一生。那麼在科學家的眼中,時間到底是什麼?為何會讓人覺得流逝得很快呢?在宏觀的世界中,空間是有三個維度的,如果考慮時間,就是我們常聽到的所謂四維時空。一切物質,包括人類的運動,都是在三維空間中,沿著時間軸進行。其中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只要有足夠的能力便可以自由活動,而在時間軸上,目前來看受制於物理定律及人類自身的能力只能向著一個方向以一個幾乎不變的速度運動,即無法穿越到過去或未來。
  • 時間從未流逝,變化的只是空間和物質的關係狀態
    事實上時間從未流逝,時間只是一把標尺,時間是摸不著看不見在概念上的一把標尺,也可以定義為時間軸。人類通過地球、月球、太陽運轉的周期規律設定了時間單位,年、月、日、時、分、秒,如果有其它的外星文明,同樣可以按照其所在星系的周期規律設定不同的時間單位。
  • 假如你是一束光,你會體驗到時間的流逝嗎?
    一個以光速運動的光鐘相對於一個靜止的觀測者來說時間流逝的更慢。(© John D.Norton)很明顯,如果光是常數,那麼它就需要更久的時間完成一次往返。但如果時間的走時率對於每個人、每個地方以及任何情況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會看到光的傳播速度可以是任意快的。更糟的是,如果某樣東西運動的足夠快,接著你往相反的方向打開手電筒,我們會看到光幾乎是靜止的。但是光並沒有表現出這些行為,因此我們知道這個簡單的圖景是錯誤的。
  • 是什麼使你在光陰流逝中感到心安?
    「風茄放香,新陳佳果存留為你」今天是2020年2月29日,上一個2月29日是四年前,而下一個2月29日將在四年後的2024年。我努力搜尋記憶中四年前的時光碎片,試圖拼湊出任何「歲月神偷」悄悄溜走的印記。2016年2月剛好是一個叔叔結婚,參加的婚禮很多很多,但他們這一對當時真是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他們從大學開始就在一起,畢業後叔叔回昆明老家工作了,女生考到北京讀研和讀博,他們便開始了長達六年多的異地戀。
  • 《信條》沒問的問題:時間流逝是錯覺嗎?
    我評論說,客觀上發生的一切都可以用科學來描述;一方面,事件的時間順序在物理學中得到了描述;另一方面,人對時間相關體驗的特殊性,包括他對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不同態度,可以用心理學來描述和(原則上亦可用)解釋。一如卡爾納普所說,許多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都相信,從概念上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時間不會流動的宇宙」;從事實上看,「時間明明就會流動」。
  • 時間存在嗎?鐘錶上的時間並不存在,鐘錶外的時間客觀存在
    早先,人類確定世界統一時間依靠的是天體的運行,比如地球繞行太陽一周被定為24小時,再以此來計算出一分鐘的長度以及一秒鐘的長度,而隨著科學的發展,現在世界同一時間的確定要比以前精確得多。現在使用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定義為原子時秒。國際原子時的準確度可以達到每日數納秒。
  • 難道時間的流逝只是人類的錯覺?
    一種理論認為,過去、現在、未來可以相互影響,難道時間的流逝只是人類的錯覺?,即時間不可逆也從不停留,從確定的過去到有形的現在,再到不確定的未來,似乎時間始終在不可阻擋地流逝。,而光速飛行的人卻絲毫沒有察覺,這是因為位於光速飛船中的人,他的時間變慢了,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我們不難看出,一切都是相對存在的,時間也不例外,所有的時刻都是相等的,所以時間也不存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一說,很少有人知道,愛因斯坦和其他幾位學者發現,物體接近光速運動之際,許多物理的特性會發生改變,例如在一定條件下,你看到的澳洲與美國之間是沒有距離的,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同一時刻間,你可以在地球與火星上出現
  • 你是如何定義時間的流逝的?
    你是如何定義時間的流逝的?看到這個問題,我就想問,我們為什麼要去定義時間的流逝呢?這根本就是一個不需要做的事情。它愛流逝就流逝唄。你定義它,只能讓你感到時間無限延續,而個人是多麼無力。你以為你是世界的主宰,其實不過是地球上的一個蟲子。你定義時,很可能會回憶過去。會不會想起那首歌,「時間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回憶甜蜜,會讓你感到當下的悲涼;回憶悲傷,會讓你本來好的情緒陷入低谷,或者本就不好的情緒更加悲觀。過去不過是一支精神安慰劑罷了。
  • 無懼歲月流逝!胸肌下垂?不存在的!4個動作,教你鍛鍊下胸
    只要做好兩點,就可以讓我們胸肌無懼歲月流逝,不怕下垂。第一點就是保持肌肉緊繃。肌肉緊繃如何讓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我們肌肉外,而且對於皮膚彈性水靈,也可以更加有效的顯現出來。而且,如果長時間保持,可以讓我們成為一個人人嫉妒羨慕的「凍齡人」。那怎麼才能保持肌肉緊緻呢?
  • 時間存在嗎?熱力學認為熵增能證明時間流逝,量子論時間有點亂!
    牛頓的絕對時空觀牛頓在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上開了倒車,他在發表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表達了他的絕對時空觀,他認為時間和空間是分離的,時間和空間之間沒有相互關係,兩者獨立,無論空間是否存在,時間都是單獨流逝的
  • 李商隱描寫時間流逝,無一字提及時間,卻句句耳目一新
    時間的流逝,使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悲歌。朱熹惆悵,「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陳子昂也感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晏殊傷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蘇軾贈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朱自清嘆息時光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象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
  • 愛因斯坦的這個小實驗,證明速度越快,時間流逝越慢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的這個關於時間流逝的小實驗,很生動的講解了為何物體運動速度越快,其時間相對流逝就越慢。
  • 什麼是物理意義上的時間
    要討論時間,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愛因斯坦。原因是他的相對論給人定義了非同一般觀念——時間的相對性原理。這裡涉及兩個重要實驗,衛星定位系統的時間糾正和原子鐘在引力場上的變慢效應。對於以上實驗中的時間到底是什麼?我作如下分析。假定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空間中。
  • 時間和空間在粒子的解釋下
    近代物理學家提出了空間、時間的概念,認為時間、空間無處不在,在生命眼裡時間、空間看不見摸不著,更感受不到,而且還在空間、時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維空間的構思,認為宇宙由時間、空間構成,不管這些理論是否正確,我們在宇宙中我們的時間在流逝,往前走,生活在這偌大的空間,為何我們感覺時間和空間不存在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