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之前,請大家先為下面幾張圖片按照時間順序排序(最好在紙上記下編號噢~):
先不要偷看選項
.
.
.
.
.
.
大家的排列方式是(一篇推送中只能插入一個投票,把答案在留言中告訴小編吧!):
A.
B.
(別跟小編說順序都排錯了...)
時間看不見、摸不著,為了記錄時間,人們喜歡藉助鐘錶、日晷、沙漏、日曆等空間手段。在語言中也常用空間詞語來表示時間順序和延續,如「前」、「後」、「長」、「短」。
不過,不同語言中用來表示時間和空間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英文中的「last week」在中文裡是「上星期」,「next month」是「下個月」,可以看到,中文裡更常用「垂直」的說法來表達時間。那麼語言不同的人對時空的認知也會不一樣嗎?
思維能夠影響語言,這一點毫無疑問,然而語言能影響思維嗎?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和班傑明·李·沃爾夫 (Benjamin Lee Whorf) 就對不同語言間的差異進行了研究,提出不同語言的母語者,思考方式也不相同。這就是至今還充滿爭議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顯示,語言或許的確會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甚至會影響人類經驗最基本的方面,比如空間、時間、因果聯繫等等。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些有關語言對人時空認知影響的研究。
詞彙和書寫影響時空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 Boroditsky 等人就對中文和英文母語者做了一個這樣的研究。
研究人員會先後為被試展示兩張圖片,被試需要判斷第二張圖是先於還是後於第一張圖發生的,並通過按按鈕表示出來,研究人員會記錄被試的反應速度。
被試被分為兩組。第一組又被分為 A 組和 B 組,A 組左邊的按鈕表示先發生,右邊後發生;B 組左邊後發生,右邊先發生。第二組同樣被分為 C 組和 D 組,C 組上邊的按鈕表示先發生,下邊後發生;D 組上邊後發生,下邊先發生。
研究結果表明, A 組裡中文和英文母語者反應都比 B 組快,而 C 組中只有中文母語者反應比 D 組快。也就是說,兩組被試都從左到右組織時間,而相比英文母語者,中文母語者更容易將時間想像為從上到下排列。
就像開頭說的一樣,中文裡常用「上周」、「上回」、「下次」、「下個月」這樣「垂直」的說法來表達時間,可以說,中文母語者這種垂直思考時間的方式與語言是有緊密聯繫的。
再來看看這一部分開頭的小測試,會不會有一些人選擇豎排呢?
Boroditsky 等人還做過一個類似的研究,看語言中只有「東」「南」「西」「北」等絕對方位的澳大利亞土著波姆普勞人 (Pormpuraawan) 看待時間的方式是否會與以英語為母語的美國人有所不同。
研究人員讓參加實驗的人面朝不同方向,把幾組卡片按照時間先後排列,總共做兩次,卡片組的內容各不相同,比如一根香蕉被吃掉,一個人逐漸老去等等。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面朝什麼方向,美國人都會將卡片按照先發生的在左,後發生的在右的順序排列,這很可能是受到了從左往右的書寫順序影響。
而絕大多波姆普勞人則會一直按照先發生的在東,後發生的在西的順序排列,即使研究人員沒有告知他們正面對的方向。也就是說,面向南方時從左到右,面向北方時從右到左,如果面向東方,那就從遠處向自己的方向排列。
波姆普勞人聚居區一景。
這種從東向西的時間排列可能與太陽東升西落的方位相關。同時,相對於美國人,波姆普勞人也能更加準確地識別出方位,無論他們身在何處(路痴小編表示十分羨慕這樣的方向感了…)。
波姆普勞人強大的方向感與他們在語言中對絕對方位詞的偏好是一致的。即使美國人知道自己的絕對方位,他們也不會將這一知識用於時間的排列,而波姆普勞人不僅知道自己的絕對方位,同時會運用這一知識來排列時間。
由此看來,母語不同的人思考時間的方式的確是不同的。
不過,很難說這些研究就能直接證明思維會受到語言的影響。影響思維的因素有很多,而這些研究都沒有排除如文化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也許正是因為絕對方位的概念在波姆普勞人社會中非常重要或容易判斷(如通過太陽的位置等),而相對空間概念不重要,所以他們才更傾向於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東南西北」來描述方位。
Boroditsky 等人的研究僅僅是顯示出,不同語言群體的時空思維是不同的,而不能直接說明語言與時空認知之間的因果聯繫。因此,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語法影響事件描述
一個事件的發展中也包含了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從人們對事件發展的描述可以看出他們對時空的認知。
在看下一個研究之前,我們還是先來做一個小測試,你會如何描述下面這張圖中的事件呢(最好還是在紙上記下來噢~)?
這輛車在做什麼?
不要偷看選項噢
.
.
.
.
.
.
上面的圖片是一個視頻截圖,德國語言學家 Stutterheim 等人用這個視頻來研究不同語言母語者描述事件的方式。圖中可以看到,一輛車開在一條鄉間小路上,遠處有一個村莊(紅框標識處)。
Stutterheim 等人研究了有語法體 (grammatical aspect) 的英語和無語法體的德語母語者對事件的描述。
與時態 (tense) 相似,「體 (asepct)」也是用於描述時間的語法範疇,時態表示的是行為發生時間,而體則表示事件的內部時間結構,例如關於該動作的開始、持續、完成或重複等方面的情況。
體又可以細分為詞彙體 (lexical aspect) 和語法體。顧名思義,詞彙體就是用詞彙手段來標記體,例如:
(1) 我已經讀完這本書了。
這句話中就通過「已經」和「了」表示出「閱讀」這個動作已經完成了。
而英語中常用語法表示動作的狀態,例如:
(2) The dog is running.
狗 跑-正在。
這句話就是通過 be+doing 的動詞變位體現出「跑」的動作是正在進行的。
而德語則沒有這樣的用法,同樣的意思會這樣說:
(3) Der Hund rennt weg.
狗 跑 掉。
德語中雖然可以像 (4) 這樣用詞彙表示進行體,這種說法卻不太常用。
(4) Hans überquert gerade die Strae.
漢斯 過 正在 街。
實驗中,研究人員向被試展示了一些視頻,並要求他們描述「正在發生什麼」。這些視頻就像本節開頭的圖片一樣,展示了一個正在進行的動作,並暗示了一個可能的終點,卻沒有明確顯示最終到達了這個終點。
實驗同時設置對照組,從這裡展示的視頻中可以明確看到動作到達了終點。
實驗結果是怎樣的呢?下面是英文 (5a) 、德文 (5b) 實驗組對事件描述的兩個例子:
(5) a. a car is driving along a road
一輛 汽車 開-正在 沿著 一條 路
b. ein Auto fhrt zu einem Dorf
一輛 汽車 開 往 一個 村莊
而英文 (6a) 、德文 (6b) 對照組的描述是這樣的:
(6) a. a girl is running into a train station
一個 女孩 跑-正在 進 一個 火車站
b. eine Frau luft in einen Bahnhof hinein
一個 女人 跑 進 一個 火車站 裡
可以看到,當視頻明確顯示到達終點時,英文和德文母語者都明確提到了終點,如 (6),而沒有明確顯示時,德語母語者更傾向於提到終點,如 (5b),而英文母語者則用到了進行體,如 (5a)。
研究還發現,實驗組中的德語母語者會比英語母語者更早看到視頻上的終點,注視時間也更長,並且在實驗結束後,記得終點的德語母語者也比英語母語者多得多。
這一測試突出表明,語言結構與視覺和認知處理過程中的注意力模式是相互關聯的。語言系統的特徵不同,不同語言的母語者會選擇不同的時間視角(是否明確表達出進行體),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也會將注意力放在不同的方面。
相比英文母語者,德文母語者在描述事情經過時更傾向於採用整體的視角,也更多地提到事件的終點。可以說,當描述事件時,語言系統積極地影響了注意力的分配和對事件過程的認知。
回到這一部分開頭做的小測試,漢語中也沒有語法體,那麼根據 Stutterheim 等人的研究,這一測試中應該有更多的人選擇 A,大家看看結果是這樣的嗎?
在 Stutterheim 研究的對照組中,所有被試都提到了事件的終點,這表明人類對事件發展的認知是相似的。不僅如此,英國和德國的文化也較為相似。這樣就縮小了 Boroditsky 等人研究中文化因素的影響。
同時,相比詞彙,體是語言系統中更為核心的一部分。此外,人在組織語言時,大腦需要花費很大的精力,因此在描述事件發展時,大腦更可能選擇生成語言的「默認設置」,以此來應對複雜而迅速的語言處理。
從 Boroditsky 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到,時空認知與語言是緊密相關的,母語不同的人對時空有著不同的認知。而 Stutterheim 等人的研究則表明,語言積極地影響了人對事件發展的認知,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Boroditsky, L., & Gaby, A. (2010). Remembrances of times East: absolute spatial representations of time in an Australian aboriginal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11), 1635-1639.
Boroditsky, L., Fuhrman, O., & McCormick, K. (2011). Do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 Cognition, 118(1), 123-129.
Boroditsky, L. (2012). Wie die Sprach das Denken formt. Spektrum der Wissenschaft. Retrieved January 06, 2018, from http://www.spektrum.de/news/wie-die-sprache-das-denken-formt/1145804#autorinfo (點閱讀原文直達)
Stutterheim, C. v., Andermann, M., Carroll, M., Flecken, M., Schmiedtova, B. (2012). How grammaticized concepts shape event conceptualization in language production. Insights from linguistic analysis, eye tracking data and memory performance. Linguistics, 50(4), 833-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