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應該把COVID-19簡單地稱為「冠狀病毒」?

2020-12-04 生物谷

2020年3月13日訊 /

生物谷

BIOON /——自2月中旬以來,由冠狀病毒引起的被稱為COVID-19的疾病已經讓全世界一團糟。世界衛生組織之所以選擇這個新名字,是因為它更準確地描述了一種相當常見的冠狀病毒的特定毒株引起的疾病。


冠狀病毒是一大類病毒,可引起從輕度感冒到嚴重肺炎等一系列症狀。


2019年底在中國湖北省發現的與COVID-19相關的特定毒株已被命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ARS-CoV-2)。


儘管如此,許多新聞媒體仍繼續使用"冠狀病毒"作為指代這種特定疾病及其在世界各地造成的死亡人數的簡稱,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

圖片來源:NIAID-RML


命名慣例遵循與愛滋病毒/愛滋病相同的邏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能夠--但不總是--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


換一種說法:有些電影很嚇人,但大多數都不嚇人。如果你害怕恐怖電影,說"電影嚇到我了"不會是錯的,但這也不是完全正確的。更準確的說法是:"恐怖片嚇到我了。"在這個比喻中,使用"冠狀病毒"和使用"電影"是一樣的。使用"COVID-19"相當於使用"恐怖片"。一個更具體,因此更準確。


在他們生命的某個階段,大多數成年人可能感染了某種形式的冠狀病毒,在流鼻涕和咳嗽的情況下過了一兩個星期,然後就康復了。目前新聞報導的由冠狀病毒引起的COVID-19的症狀,從輕微到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包括發燒、咳嗽和氣短。


那麼,為什麼世衛組織選擇了"COVID-19",而不是一些更吸引人的東西呢?


之所以選擇這個新名字,是因為它容易發音,而且不會讓人聯想到人、地方或動物。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有一個名字很重要,可以防止使用其他可能不準確或帶有汙名的名字。它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未來任何冠狀病毒爆發時使用的標準格式。"


這個新名字將疾病與中國武漢的一個不公平的關聯分離開來,該疾病於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首次被發現。在東北大學研究公共衛生的著名法學教授溫迪·帕爾梅特(Wendy Parmet)表示,如果把這個名字和武漢聯繫起來,它會"給武漢市民帶來巨大的恥辱,他們是這場疾病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https://cn.bing.com


東北大學多個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一直在跟蹤該疾病的各個方面,該校也制定了一整套強有力的政策,為該疾病的爆發做好準備。


Alessandro Vespignani是東北大學生物和社會技術系統建模實驗室的主任,他一直在與一個國際合作的研究人員合作,試圖預測這種疾病的潛在傳播。他們的預測地圖是公開的,並不斷更新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信息。(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名稱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被命名為「COVID-19」
    光明網訊 2月11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賽在全球研究與創新論壇記者會上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狀病毒」,「Vi」為「病毒」,「D」為「疾病」。至此,在中國引發大規模肺炎疫情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有了正式名字。
  • 床旁診斷系統在COVID-19中的應用現狀—最新外文文獻翻譯
    此外,某些測試還可能識別出COVID-19以外的病毒抗原(例如來自人類冠狀病毒的抗原),這樣可能會出現假陽性結果。如果抗原檢測試驗均顯示出足夠的準確度和穩定性,那麼就可以將其用於快速篩查可能患有COVID-19的患者,從而減少或消除對昂貴的分子檢測的需求。
  • 多項研究表明神秘的血凝塊是COVID-19的最新致命驚喜
    Bikdeli說,專家們發現風險是如此之大,以至於COVID-19患者甚至在進行影像學檢查之前就可能需要「預防性地接受血液稀釋劑」。到底是什麼引起的呢?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他給出了幾種可能的解釋。首先,患有嚴重形式的COVID-19的患者通常患有心臟病或肺病等基礎疾病,這些疾病本身與較高的凝血率有關。
  • 英語速讀|冠狀病毒(COVID-19)有突變嗎?
    原文來源:Local 4 NewsSince virtually the beginning of the outbreak, scientists have known the genetic sequence of the covid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從哥白尼哨兵2號(Sentinel-2)所捕獲的影像可以看出,在義大利為限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傳播的各項舉措下,威尼斯著名水路的船隻交通明顯減少。下圖影像分別拍攝於2020年4月13日和2019年4月19日,圖像對比可看出船隻通行銳減。與去年相比,大運河和朱代卡島海峽幾乎空了,從威尼斯到穆拉諾島的交通似乎已不存在。
  • NASA超級計算機助力COVID-19研究
    將冠狀病毒放大到原子水平來進行研究也不例外。每個分子和細胞的移動及反應都基於物理和化學原理,這使模擬成為了解冠狀病毒強有力的工具。這樣一來,計算機就可以更準確地表示這種分子,當以前從未見過的新分子出現時,能夠更好地預測它是否會與新型冠狀病毒結合。受過訓練的算法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查看現有治療藥物的目錄,以查找那些含有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具有生物學活性分子的藥物。
  • 以色列發現:特定波長的UV-LED燈能高效地殺死冠狀病毒
    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研究人員發現,使用紫外線(UV)LED二極體(UV-LED)可以高效、快速且廉價地殺死冠狀病毒。這是第一項相關研究,嘗試將冠狀病毒族放在不同波長或頻率的UV-LED輻射下,觀察消毒效率。由TAU機械工程學院Iby和Aladar Fleischman工程系環境工程計劃的負責人Hadas Mamane教授領導。論文發表在2020年11月的《光化學與光生物學雜誌B:生物學》上。Mamane教授說:「全世界正在尋找有效的方法阻斷冠狀病毒的傳播。
  • Scientific American|對COVID-19的免疫實際上意味著什麼?
    近日FDA對針對SARS-CoV-2抗體的血清學檢測授予了「緊急使用授權」(SARS-CoV-2即導致COVID-19的病原體)。這是在醫學專家和政治領導人普遍將「群體免疫」視作COVID-19大流行的潛在終點的背景下,第一個獲得美國市場準入的血清學檢測項目。在科羅拉多,進行冠狀病毒抗體檢測的公司已向該州的聖米格爾縣捐贈了試劑盒,使得在當地所有人都可以進行檢測。
  • Nat Med:屏障免疫有望降低COVID-19疫情擴散
    2020年5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雖然人們的注意力仍然集中在COVID-19死亡人數和新病例上,但另一個統計數字---康復患者人數---可能對在解除就地收容令後實現最大限度地降低大流行感染率的目標同樣重要。
  • 【重磅】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COVID-19會損傷孕婦的胎盤,可能對...
    導言: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2和相關的冠狀病毒病COVID-19對孕婦和嬰兒的影響是產科醫生、兒科醫生和患者都特別關注的。在5月22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病理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表明,COVID-19會損傷孕婦的胎盤,可能對胎兒有影響。
  • 新型冠狀病毒:我叫COVID-19,想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醫生告訴你
    本周二(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肆虐武漢乃至全國的新型冠狀病毒有了正式的名字:COVID-19!1 COVID-19,感染現狀新型冠狀病毒此前的名稱,只是臨時性的,叫做2019-nCoV,這是一株首先在中國武漢檢測到的冠狀病毒屬的病毒株。
  • medRxiv:揭示維生素D降低COVID-19死亡率潛在新機制---抑制細胞...
    他們注意到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等COVID-19死亡率較高的國家的患者與受疫情影響不那麼嚴重的國家的患者相比,具有較低的維生素D水平。簡言之,在研究了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的全球數據後,他們發現嚴重的維生素D缺乏與COVID-19死亡率之間存在著強烈的相關性。
  • Science子刊:複製性RNA COVID-19疫苗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觸發強大...
    2020年7月25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華盛頓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用脂質納米顆粒乳液配製的複製性RNA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中進行一次免疫就能產生針對COVID-19冠狀病毒(即SARS-CoV-2)的抗體。這些抗體能有效地中和這種病毒。
  • 【Economist】Covid-19 in 2020: The plague year
    疫情使得世界經濟面臨嚴重衰退、人民生存受到威脅,也加劇了社會不平等及社會動蕩。但疫情也促進了社會創新,醫療、能源等產業因技術進步而革新,同時中國無私地分享病毒結果和抗疫經驗,這也證明了科學不分國界。此外,疫情也催生了更加創新的政府。這一年值得被銘記。
  • 哈佛大學權威專家:COVID-19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引發不同程度的...
    另一項來自法國的研究表明,84%的重症監護室(ICU)COVID-19患者的神經系統檢測呈陽性異常,15%離開ICU的患者仍存在「執行功能障礙」,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決策和行為控制困難。該論文提出採用三個階段「神經冠狀病毒」分類體系,為今後建立有關SARS-CoV-2和神經系統的假設和調查提供基礎。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COVID-19現變種!以下是你需要知道的關於新的冠狀病毒變種信息
    以下是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變體的了解:-目前還沒有理由認為這些症狀更為嚴重或不同有關當局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這種新病毒是否會比以前的變種導致更嚴重的症狀。但是研究人員現在正迫切地試圖確認這種新變體患者的Covid進展的速度和侵略性是否有任何變化-南非的變種可能有一個突變,使其能夠更快地傳播病毒會隨著時間發生
  • Google Cloud 發布 COVID-19 數據集,可構建 AI 模型來對抗疫情
    (COVID-19 Public Datasets)的項目,該項目將託管一個與疫情相關的公共數據資料庫,並將它們開放,以便外界自由訪問和分析。Jennings 和開發者倡導者 Shane Glass 在博客中表示:這些數據集的內容僅嚴格出於教育和研究目的而向公眾提供,Google Cloud 小組衷心希望COVID-19 公共數據集項目將能夠更好、更快地賦能研究,以阻止疾病的蔓延。
  • 印度COVID-19患者的檢測結果信息幾乎全部被洩漏
    印度多個政府部門(包括國家衛生和福利機構)的網站都在網上洩漏了數千名患者的COVID-19實驗室檢測結果。這些洩漏的實驗室報告正在被搜尋引擎索引,從而暴露出患者的數據,以及它們是否被冠狀病毒檢測為陽性。
  • 基因可以決定COVID-19症狀是否嚴重!
    2020年5月28日訊/生物谷BIOON /--當一些人感染冠狀病毒後,他們只會出現輕微或無法發現的COVID-19病例。另一些人則會出現嚴重的症狀,需要在呼吸機的幫助下掙扎數周,如果他們還能活下來的話。儘管全球科學家共同努力,但醫生們仍然不清楚為什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