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

2021-01-19 國際太空

東五平臺為換代型平臺,充分繼承現有產品、技術成果與經驗,滿足典型通信與遙感載荷的應用需求,主要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1)高承載。整星發射質量 8000kg,有效載荷承載質量 1500kg,有效載荷功率 18kW,有效載荷布局能力達到 120 路以上(等效 C 頻段透明轉發器)。


2)大功率。東五平臺採用二維二次展開半剛性太陽翼、鋰離子蓄電池等技術,整星壽命末期功率達到 28kW 以上。


3)高散熱。平臺採用主動熱控、被動熱控結合的手段,實現有效載荷散熱能力 9kW 以上。


4)長壽命。平臺具備提供在軌服務 16 年的能力。


5)可擴展。衛星平臺設計預留承載、供配電、姿軌控以及熱控等擴展能力。以典型通信衛星為例,擴展後整星發射質量 9000kg,有效載荷質量1800kg,載荷功率 22kW,布局轉發器 150 路(等效C 頻段透明轉發器)以上。

東五平臺能力包絡圖


東五平臺設計充分考慮後續的升級需求和多載荷適應性需求,按照族譜設計,包括基本型、全化學推進型、光學遙感型以及擴展型。通信類衛星在軌服務壽命按照 16 年考慮,遙感類載荷在軌服務壽命按照 12 年考慮。


平臺總體設計

東五平臺可採用中國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並且具備使用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發射的能力。平臺由供配電、測控、綜合電子、姿軌控、化學推進、電推進、結構和熱控八個分系統組成,採用分艙段模塊化設計,包括推進艙、服務艙以及有效載荷艙,其中推進艙與服務艙組成平臺的公用艙段部分,採用桁架式主承力結構,大幅降低公用艙段的高度,並為不同形式載荷艙提供多個硬點連接的統一接口形式,實現公用艙段與有效載荷艙並行研製、快速連接。


東五平臺在配置化學推進分系統的基礎上,採用電推進技術,實現衛星在軌全電推進位置保持與角動量卸載,大幅減少衛星推進劑攜帶量,提高有效載荷承載效率。同時,基於東五平臺的衛星可以採用化學推進分系統的軌控發動機實現軌道轉移,也可以採用軌控發動機與電推力器聯合變軌的入軌策略。


平臺採用智能化、自主化設計,採用高軌自主導航系統實現了衛星在軌自主姿態和軌道控制,並通過在軌自主的星務、能源、熱控管理以及在軌故障診斷、隔離與恢復設計,大幅提升衛星的好用性和易用性,減少地面操作,提高用戶使用體驗。


基於東五平臺的典型通信衛星整體呈長方體構型,衛星南北面為散熱面,東西面和對地面安裝通信天線,南北面安裝太陽翼和熱輻射器。

 

東五平臺典型通信衛星構型


高承載、多適應桁架式結構

為實現多載荷適應性以及高承載能力,東五平臺採用桁架式主承力結構形式,主承力結構由「W」型梁板複合結構以及對接環組成。針對不同有效載荷形式,載荷艙可採用桁架式、箱板式承力結構形式,具有載荷適應能力強的特點。載荷艙力載荷通過兩艙接口向下傳遞,並通過桁架結構傳遞至星箭對接環,具有傳力路徑簡單的特點。平臺結構承載能力為8000kg,在衛星平臺構型不變的情況下,具備擴展到 9000kg 的能力。


高效熱控系統

熱控分系統充分借鑑東四平臺衛星的熱控技術,以主動熱控結合被動熱控技術作為熱控手段,利用衛星南北板作為散熱面,設計可展開式熱輻射器作為擴展散熱面。載荷艙採用三維熱管網絡、單相流體迴路等技術,實現載荷艙等溫化設計,散熱能力達到 9kW。


先進綜合電子系統

東五平臺綜合電子分系統採用以星務管理單元為控制中心,1553B 總線為信息網絡,綜合業務單元等為下位機的集散型分布式網絡系統,提供標準的電氣接口和總線網絡通信模式,按照模塊化的設計思路進行功能整合。綜合電子分系統是平臺實現智能化設計的核心系統,通過星務管理單元實現衛星星箭分離後的程控、高精度時間管理、整星 FDIR、在軌自主星務管理、自主能源管理等功能。


20kW 級超大功率供配電系統

東五平臺供配電分系統基於「太陽電池陣—蓄電池組」設計架構,採用全調節統一母線,母線電壓 100V。平臺採用繃弦式二維二次展開半剛性太陽翼、高光電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片、大功率太陽帆板驅動機構、大功率電源控制器、大容量高比能量鋰離子蓄電池組等先進技術,實現整星壽命末期分點 28.4kW 大功率供電能力。


高精度姿軌控系統

東五平臺衛星在軌三軸穩定,姿軌控分系統採用「姿軌控計算機為處理中心、執行機構驅動單元和電推進控制單元為驅動控制中心」設計。整星配置星敏感器、太陽敏感器、地球敏感器以及長壽命陀螺等姿態敏感器,具備多種姿態確定組合。


高效並聯排放化學推進系統

東五平臺採用統一雙組元推進系統,配置 4 個並聯布置的板式全管理貯箱,能夠裝填超過 3900kg的化學推進劑,具備將整星從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變軌至地球同步軌道的能力。化學推進分系統設備全部布置在推進艙,便於整星模塊化設計與研製流程優化。此外,化學推進分系統還採用了推進劑大流量可重複加排技術,大幅減少衛星加注時間。


大推力、多模式電推進系統

電推進分系統採用高比衝、可變推力的新一代電推進系統,配置 LIPS-300 多模式離子推力器及矢量調節機構。在 5kW 大功率模式下,具有大推力的特點,推力 200mN,比衝 3500s,實現衛星轉移軌道後期變軌任務;在 3kW 小功率模式下,具有高比衝的特點,單臺推力器推力 100mN,比衝 4000s。實現衛星全壽命周期在軌全電推進南北、東西位保以及動量輪角動量管理。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在東五平臺工程研製的同時,結合新技術試驗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的研製,對東五平臺功能、性能進行了全面的驗證工作,其中,實踐二十號衛星採用東五平臺基本配置,重點對東五平臺各分系統功能、性能以及關鍵技術進行驗證。


東五平臺主要試驗驗證項目情況表


相關焦點

  • 實踐二十號衛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首飛成功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的消息,12月27日發射的長徵五號火箭攜帶的東方紅五號技術試驗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已經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這也意味著繼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成功之後,全球最重的通信衛星也成功了。
  • 前瞻太空產業全球周報第6期:中國東方紅五號新一代大型衛星平臺...
    發布會指出,北鬥提供全球服務以來,國家各行各業應用北鬥的信心倍增,全面布局北鬥產業,「北鬥+」「+北鬥」的產業生態體系進一步豐富完善,北鬥規模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應用再上新臺階。發布會指出,2020年6月前,我國計劃再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屆時將全面建成北鬥三號系統。
  • 從實踐二十號衛星看東五平臺科技創新——讓「東方紅」永亮星海
    (供圖:航天五院)  幾天前,我國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技術含量最高的高軌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這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衛星公用平臺首飛試驗星。成功定點標誌著東五平臺驗證取得重大突破,同時意味著我國正躋身國際一流通信衛星俱樂部。
  • 全球最重通信衛星「實踐二十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1月5日10時1分,中國自主研製的發射重量最重、技術含量最高的高軌衛星——「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地球同步軌道。
  • 通天蓋地45年——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發展的偉大徵程
    05 東方紅四號:中國衛星通信走向國際商業航天 為加快我國自主研製通信衛星的市場競爭力,1998年新的國防科工委成立,即加緊開展新一代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論證工作,在「九五」期間重點開展了大型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衛星平臺
  • 如果54年前,我國沒有下決心發展衛星通信事業……
    東方紅四號:中國衛星通信走向國際商業航天為加快我國自主研製通信衛星的市場競爭力,1998年新的國防科工委成立,即加緊開展新一代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論證工作,在九五期間重點開展了大型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公用平臺(「東方紅四號」平臺)的技術開發工作,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實踐20號衛星入軌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官方宣布,2019年12月27日20點45分,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00多秒後將東方紅五號技術試驗通信衛星實踐20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歷史上今天航天事件2006年10月29日西昌發射鑫諾二號衛星
    歷史上今天的航天事件2006年10月29日0時2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新一代大功率通信廣播衛星「鑫諾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成功。火箭飛行約25分鐘後,星箭分離,衛星進入近地點高度為207公裡、遠地點高度為35932公裡、軌道傾角為28度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今後一段時間,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和「遠望」測量船將對衛星實施測量和多次變軌控制,最終使衛星進入地球同步軌道,定點於東經92.2度赤道上空,建立正常工作姿態。
  •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
    12月27日20時45分,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2000多秒後,與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分離,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23次發射。
  •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45周年—新聞—科學網
    從首顆同步軌道「東方紅二號」、首顆三軸穩定「東方紅三號」、到首顆走出國門的「東方紅四號」通信衛星,我國衛星技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試驗到應用,從國內到國際的卓越探索。 目前,新一代「東方紅五號」和「全電推」平臺已經開始孕育,平臺性能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應平臺比肩。一系列成就與跨越的背後,凝聚了數代航天人近半個世紀的艱辛與榮耀。
  • 「胖五」歸來 長徵五號遙三火箭成功發射實踐二十號衛星
    郭文彬 攝  據介紹,長徵五號火箭填補了中國大推力無毒無汙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可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提升至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提升至14噸級的大幅跨越,運載能力位居中國榜首。業內專家指出,長徵五號火箭的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之列,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之一,為中國新一代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並為後續探月工程三期、載人航天、火星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有力保障。郭文彬 攝  「此次長徵五號遙三火箭發射任務的成功,標誌著該型火箭將加速進入工程應用階段。」
  • 實踐二十號衛星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 星上載荷陸續開通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丁亮 王英淇)在經歷7次軌道機動後,長徵五號遙三運載火箭搭載的實踐二十號衛星1月5日上午成功定點在地球同步軌道,星上載荷陸續開通。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的多項研發任務。實踐二十號衛星採用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進行研製,載荷承載能力是東方紅四號平臺的2.5倍以上,起飛重量增加至8噸以上,將為用戶提供寬帶通信、廣播電視、移動通信等服務。航天五院西安分院承擔了該衛星的雷射通信終端、寬帶柔性轉發器、三重疊天線和Q/V載荷等多項產品研發任務。
  • 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電 題:在軌飛行50年 「東方紅一號」點燃中國人造衛星的星星之火作者 郭超凱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點燃了中國人造地球衛星的星星之火。時至今日,東方紅一號衛星仍在軌飛行。
  • 長徵五號成功復飛終極奧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長徵五號最大起飛重量約86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14噸,而此前我國只能將最大5.5噸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力呈幾何級放大增強這是中國航天的一次換擋升級。長徵五號遙三火箭芯一級吊裝此次發射的實踐-20號衛星也生動詮釋了什麼叫做「火箭運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該衛星依託新一代東方紅五號衛星平臺研製,該平臺最大起飛重量為
  • 實踐十八號衛星:衛星「巨無霸」 能力新高度
    央視網消息:長徵五號火箭是我國迄今為止研製出的體型最大,發射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而此次長徵五號遙二火箭即將送上太空的也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顆衛星,這就是實踐十八號新技術驗證衛星,它同時也是我國下一代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平臺——東方紅五號平臺的技術驗證衛星,我國「東方紅」衛星家族再添新成員。
  • 新聞背景:中國已初步形成六大衛星系列
    中新社太原五月十五日電題:中國已初步形成六大衛星系列  中新社記者  中國自一九七0年四月二十四日成功研製並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已初步形成了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
  • 「千裡眼」「順風耳」,我們的衛星比你想像中更厲害!|中國航天日
    1984年4月,「東方紅二號」試驗衛星駐留地球靜止軌道,國產衛星轉播電視、廣播和電話信號的時代就此開始。1997年5月,「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其通信容量和使用壽命都有了長足進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系列衛星、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都以「東方紅三號」公用衛星平臺為基礎研製。
  • 大火箭長徵五號運抵發射場 6月送實踐十八號衛星上太空
    (原標題:大火箭長徵五號運抵發射場 6月送實踐十八號衛星上太空)
  •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通信衛星創新團隊:中國造星人—新聞—科學網
    在錢學森、孫家棟、戚發軔、範本堯等老一輩航天專家的帶領下,1970年4月24日,我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此後,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中容量通信衛星的發射成功,拉開了我國通信衛星產業化發展的序幕。
  • 紀念「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發射50周年,航天發射從1次到300+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託舉著衛星騰空而起的是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東方紅一號」衛星因工程師在其上安裝一臺可以模擬演奏《東方紅》樂曲的音樂儀器而著名。衛星的主要任務是向太空播放《東方紅》樂曲,同時進行衛星技術試驗,探測電離層和大氣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