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大到機關食堂,小到路邊的早點攤上,都開始流行起一股「塑膠袋」風潮。
不管是滾湯熱滷,還是剛出鍋的蔥花餅,老闆們都喜歡在碗盤上,套上一層「塑膠袋」,以用來將食物與碗隔開。
其實這樣做也不無道理,食物中往往都帶著油漬,如果要清洗的話,就意味著要多出一個人工。
對於早餐攤這種「量高利低」的經營模式來講,一個廉價的塑膠袋,可以為他們帶來極大的方便。
一來省時省力,不必頻繁洗涮。
二來乾淨衛生,相較於「一次性餐盒」、「油紙袋」的性價比,高出不是一星半點。
但也有很多朋友對此非常牴觸,覺得塑膠袋是「化工物品」,與傳統的瓷碗相比,表面看似健康,實則對健康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尤其是在放入剛出鍋的面、湯等「高溫度食品」時,能明顯聞到一股塑料味,輕則勉強接受,重則乾嘔難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衝突」。
更有甚者,吃頓早餐都要自備餐具,就是為了避免這股「塑料味」,但也很容易招來異樣的目光,被人唏噓「矯情」。
尤其是在公司團體中,如果內心不夠強大,連自帶餐具的勇氣都沒有。
那麼塑膠袋在裝了熱食之後,真的會有毒嗎?
首先要明白,塑膠袋的製作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從專業的角度來講,聚乙烯確實有析出「帶毒單體乙烯」的風險,但「食品級聚乙烯」析出的可能性極低。
而早點攤的塑膠袋,一般都是「聚丙烯」材質,因為它的耐高溫性更強(160°-170°),即使用微波加熱,也不會產生異味。
按照食物100°的高溫析出,「聚丙烯塑膠袋」中的「帶毒單體」幾乎沒有。
但前提必須是「食品級」的,一般的聚丙烯塑膠袋中,還是會有加工添加劑析出的,安全方面比較難保證。
因為有些「三無小作坊」,在生產過程中為了節約成本,會在新料中加入回料,從而增加了安全上的不確定性。
總結一下就是:
「聚乙烯」塑膠袋有毒,「聚丙烯」塑膠袋無毒,但必須是食品級。
但從客觀的角度上講:「聚丙烯」中所謂的「物質」,並不代表是有毒的化學物品,最好不要吃到,但吃到了也無可厚非。
「早餐套塑膠袋」的現象,已經在大街小巷中持續了許多年,所謂的「存在即是合理」,在這裡只不過是「集體默認」罷了。
只要沒有什麼大問題,大部分食客還是能夠接受的。
也有的朋友調侃:我都淪落到吃路邊早餐了,生活條件擺在這裡,哪裡還有心思管它「有沒有毒」?
這並不是說吃路邊的早點「掉身份」,而是來這裡的食客們,大都圖簡單快捷,吃完抹嘴就走,開始一天的忙碌,哪有時間成本,去研究這可有可無的「小事情」。
既然無法避免,除了「自帶餐具」和「拒絕路邊攤」外,我們還可以學會分辨塑膠袋的品質:
看:食品級塑膠袋更加透明,而一般塑膠袋的光澤性明顯較差。
摸:食品級塑膠袋表面光滑,而一般塑膠袋則略顯粗糙。
聞:食品級塑膠袋在加熱後,不會散出異味,而一般塑膠袋的異味,則會非常明顯。
下次吃早餐的時候,不妨看一看。
——輕肥說——
記得我小時候,也就是90年代的北方,買早餐的時候,油條都是用油紙包,稀飯、豆漿也是用「搪瓷鍋」來盛的,完全不知「塑膠袋」為何物。
不得不說,現在的塑膠袋生產成本低,也太過於普及,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大的「環境汙染」,一隻塑膠袋要500年時間才能完成降解,想要合理處置實在太困難。
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為了健康,還是環境安全,都應儘量循環使用,甚至避免使用塑膠袋,為我們的子孫留下山清水秀,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早餐套塑膠袋」的現象,你是否能接受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