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趕」地鐵到「擠」地鐵
市民對軌道出行日益依賴 期待地下網絡更加完善
客流滿滿的地鐵
蘭州軌道交通1號線自2019年開通試運營至今,發送旅客數千萬人次,列車準點率也交出了滿分答卷。特別自今年國慶長假以來,越來越多的市民能明顯感受到在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時比早前更加擁擠,早晚尖峰時段從原來的「趕」地鐵變成了現在的「擠」地鐵。而逐漸上升的客流從側面反映出軌道交通1號線對於城市以及市民出行的重要性,在市民依賴地鐵出行的同時,也對蘭州軌道交通有了更多的期待。
據軌道交通行業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蘭州軌道交通1號線先後三次突破單日旅客發送記錄,其中, 10月1日當天發送旅客超過30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達20萬人次以上,客流密度在全國單線運營城市中名列前茅。從成都返蘭的盧峰在踏出蘭州西站,走進地鐵1號線後,高密度的客流仿佛讓他有來錯城市的感覺。「走進地鐵站的那一瞬間,我還以在高鐵上睡過頭又回到成都了。」盧峰說,在他的直觀感覺中,已經組網運營的成都地鐵在尖峰時段也不過是排隊乘車,但是繁忙的蘭州地鐵1號線在售票機前就排起了長龍。「在十幾臺售票機前,排隊買票的人接踵而至,地鐵站務員們逐一引導,那場面有點像春運。」盧峰認為,地鐵在蘭州所發揮的作用不是常規的城市公交所能替代的,這種對快速公共運輸工具的依賴,更無法與其他擁有地鐵的城市相比。
在外阜人眼裡,蘭州的地鐵稱得上是繁忙高效。在本地人眼中,地鐵這一新興公共運輸資源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讓稠密似膠的地面交通多了一條穿梭於城市地下的快速通道。
據公開資料顯示,蘭州市目前人口密度遠大於同體量城市,其城關區人口密度已達到每平方千米3.5萬人以上,高於上海、深圳、香港等地人口稠密區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市民的公交出行率高達40%以上。因此,早日讓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線路組網將極大緩解城市地面交通擁堵情況,同時以軌道交通線路為串聯,將城市的行政中心、經濟中心、人口集聚中心連城一線,從而達到公交集約,壓縮市民公交出行時間的目的。「希望能儘早形成地鐵網絡。」就讀於西北師大的王磊表示,因為來自上海,他對軌道交通線路成網有著深刻的認識。「我在安寧區就讀,每次乘地面公交前往市區需要40分鐘左右,即便換乘地鐵也在地面公交上花費很多時間。蘭州是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帶狀城市,它如果有若干條線路形成網絡,從而串起南北兩岸,城市東西,將比上海的地鐵網絡形成更加高效的出行體系。」在王磊的社會調研中報告中寫著:蘭州市的交通情況極富地方特色,城市公共運輸的出行在上班時段由東西兩端向中心聚集,下班時段則反之。「如此明顯的公交特徵正適合地鐵線網發展,儘早形成地鐵網絡將對城市空間結構進一步優化,進而在遠期發展中形成更多的城市副中心,讓城市更有吸引力。」王磊說。
「北拓東進」推動形成「一心兩翼」城市發展格局,這是近年來蘭州市城市發展的主旋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中心城區要逐步向行政聚集區、商業聚集區、金融聚集區、文化聚集區過渡嬗變,在這期間諸多新加入城市的人群將主動尋求城市周邊「衛星城」落地生根。因此,系統化的城市交通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家住榆中縣棲雲路的鄧芳賢是一名有著多年從商經歷的創業者,每天從家到他所在萬商國際數碼城之間超過了50千米,在路上花費的時間也在90分鐘左右。「城市的東翼不通地鐵對於我這種居住地較遠的創業者和打工族來說是一種災難。」鄧芳賢說。在他的成本核算薄裡,有一條不多見的交通時間成本記錄,裡面成階段地記錄了不同時期的交通時間花費。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城際公交上的經歷。早晨10點,十多名還擠在城際公交上的打工者在議論著遲到問題,當他加入議論後才發現,這些遲到的打工族都在期待能有一條地鐵線路通往他們所居住城市東部,減少長距離奔波帶來的不便。
根據公開數據統計,榆中片區現有常住人口34萬餘人,其中的絕大多數是在蘭州中心城區打工、創業為主。在這些人群中多數人無法承擔主城區的住房和生活壓力,進而選擇了遷徙式的工作生活方式。如不披星戴月就會薪資減半,這不是對工作是否努力的評定,而是城市遠翼市民對交通不便的自嘲。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城市公共運輸資源是蘭州市目前最緊缺的資源之一,縱觀國內城市軌道交通發展實踐,城市軌道交通對支持城市發展的作用巨大,它不僅在於解決城市交通問題,還能從源頭上拉動經濟增長,並以其快速、準時、大容量的特點吸引人口、產業向沿線聚集,從而帶動沿線開發,引導城市拓展。因此,蘭州軌道交通線網的持續建設對實現城市發展目標具有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也是支撐蘭州市完成主城區「抽疏」戰略,完成城市「一心兩翼」整體布局的重要需求。」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昕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