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間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開始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成為解決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和交通擁堵兩大發展瓶頸的有效途徑。在城市的地下空間穿梭,已成為中國大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場景。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19》近日公布。廣州、深圳地鐵的日均客流量雖不及北京、上海,但負荷強度卻分別高居第一和第二。值得注意的是,佛山在全國地鐵負荷強度榜上排到了第八,這意味著廣東在前十名裡獨佔3個城市,廣東人出行有多依賴地鐵由此可見一斑。
單個城市的地鐵負荷強度是通過綜合計算通車裡程、日均客流、地鐵密度等數據得出的;一般來說,通車裡程越少而日均客流越高的話,地鐵負荷強度越大。
中國地鐵總裡程世界第一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19》由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發布。《報告》指出, 近 10 年來,中國軌道交通建設速度迅猛,新開通城市數量為 2010 年的 2.1 倍, 新增運營裡程為 2010 年的 2.87 倍。中國運營總裡程已經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即將超過其它 15 個 G20 國家(擁有獨立地鐵系統)的總和。
地鐵助力城市發展
深圳表現領跑全國
發展城市軌道交通,亦將顯著提升站域沿線土地價值,帶來大規模人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並帶動基礎設施、生活服務、商務辦公的集聚開發。近年來,軌道交通與周邊土地利用不協同的問題日益凸顯。
對此,《報告》特別提出了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空間耦合發展這一維度,通過對 32 個城市軌道站點輻射範圍內,居住、商業、公服等用地對軌道站點的需求意願、就業職位產生機率等因素進行測算,以此觀察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與城市空間契合程度。結果顯示,「軌道交通站點覆蓋率、軌道交通與城市整體關聯度兩個指標基本呈正相關。」
上海已成為中國地鐵覆蓋率最高的城市,接近80%,並超出第二名武漢近10個百分點,緊隨其後的依次是是北京、南京、蘇州、深圳、成都、廣州。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廣州兩城市的站點覆蓋率不如武漢、南京、北京等地,但軌道交通-城市空間契合度卻位居全國前列,分別為第一名和第四名,說明這兩座城市能夠較好地優化利用地鐵周邊土地空間。
截止2018 年底,中國城市地鐵平均日均客流量已高達181.09 萬人次,北京、上海突破千萬大關。地鐵負荷強度排行上,廣州高居第一,其後分別為深圳、北京、西安、上海、瀋陽、成都、佛山、杭州、哈爾濱。西安作為前五名中唯一的非一線城市,其地鐵負荷強度已高於上海。前十名中,連同佛山,廣東一共有3座城市上榜。
綜合|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19》南方+ 晶報APP
·· 2020訂報季來了 ··
點一下你會更好看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