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4小時丨南京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奇特化石

2020-11-08 南京日報

2020年11月5日

農曆九月二十 星期四

南京24小時新聞速覽

重點推薦

南京科學家發現五億多年前奇特化石

11月5日,英國《自然》雜誌最新報導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學家發現的一種5億多年前長相奇異的化石。這種長有五隻眼睛的蝦形化石,被譽為寒武紀的「麒麟」,命名為「章氏麒麟蝦」,它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

南京主城區新增三處路口設置「右轉危險區」

近日,記者從南京交管部門獲悉,繼棲霞區後,秦淮區卡子門大街鬱金香路路口、卡子門大街大明路路口、大明路永樂路路口等三處路口也增加了「右轉危險區」,提醒大型機動車輛在通過路口時謹慎行駛,也提醒行人和非機動車注意避開。

圖片來源:南京交警

江蘇首批家政服務員獲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日前,江蘇省首批家政服務員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頒證儀式在南京舉行。首批173 名家政服務員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證書。

南報融媒體記者 毛慶 實習生 張君儀攝

全國網際網路醫院排行,南京11家醫院上榜

日前,中國社科院健康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年網際網路醫院排行榜》全國133家大醫院入榜,其中,南京有11家。從這個榜單上記者看到,南京兒童醫院的小兒內科,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金陵醫院(東部戰區醫院)的腎內科,均名列榜首。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詳細榜單

區街新聞

江北新區:國家級重點專科入駐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

近日,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江北國際醫院(江北院區)陸續迎來了3個國家級重點專科 「組團」入駐——風溼免疫科、普通外科乳腺亞專科、腫瘤科乳腺癌亞專科及黑色素瘤亞專科。院區新增開放床位123張!

圖片來源:南京江北新區微信

玄武區:攜手南京郵政,玄武打造擁軍優撫特色品牌

近日,玄武區退役軍人事務局與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常態化發揮郵政文化魅力,積極打造擁軍郵情服務體系,共創「擁軍郵路」優先優質優惠「三優」服務。

建鄴區:建鄴基金再添「新軍」 首期規模有望達10億

11月4日,建鄴舉行「建功立鄴 交融慧通」建鄴·交銀戰略合作籤約儀式,交銀蘇鹽蘇豪股權投資基金正式發布。交銀蘇鹽蘇豪股權投資基金首期規模有望達到10億元,將重點關注南京市特別是建鄴區的優質企業。

江寧區:上秦淮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基本建成

11月5日,位於江寧未來網絡小鎮的上秦淮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基本建成。上秦淮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總建築面積約9萬平方米,建築風格上融合古典與現代。交流中心內設置會議中心、展示中心、雙邊會談室、酒店等,最大的會議室可容納3000人共同參會。項目建成後,將更好承接全球未來網絡發展大會等國際性會議,成為省市區重要的國際化載體。

通訊員 王文文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攝

浦口區:8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

比科奇通訊全球總部及5G晶片產業集群項目、南京中創為量子信息產業園一期、埃洛克無人機大數據航母中心項目……11月5日,浦口高新區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總投資72.9億元的8個項目正式開建,涉及無人機、大數據、5G晶片、量子通訊等多個領域,在數字經濟新「藍海」再掀一股「勁浪」。

圖片來源:交匯點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交匯點、南京交警

責任編輯:南報融媒體編輯 劉全民

相關焦點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 真核生物起源,有了重要證據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21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阿里亞真核生物,讓地球多姿多彩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你有沒有想過,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生命?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 真核生物起源,有了重要證據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21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阿里亞真核生物,讓地球多姿多彩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你有沒有想過,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生命?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解開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 21 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
  • 南京科學家發現21億年前藻類化石,解開真核生物起源之謎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近日,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們在山西五臺山一帶發現了距今約21億年的真核生物化石,為真核生物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學術刊物《前寒武紀研究》上。真核生物,讓地球多姿多彩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你有沒有想過,地球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生命?這些生命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地球上最古老的足跡化石 2018-06-08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字體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和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組成的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湖北宜昌三峽地區埃迪卡拉系燈影組(5.51—5.41億年前)地層中發現的一系列足跡化石,為破解具有附肢的兩側對稱動物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 貴州考古發現「奇特」化石,揭開謎團
    經過苦心研究和不斷考察發現,最終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傳出了確切的答案: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是先有蛋。經過仔細勘探檢查後,專家們確定這個地方不能再繼續開採了,這裡有著大量的生物群化石,需要立即把此地保護起來,在通過對這些化石進一步研究時,考古學家確定這種化石距離現在能有五億多年,瞬間發現生物群化石的事情在全國傳開,知名專家都紛紛前來考察。
  • 「海綿寶寶」亮相南京 地質學家揭秘古海洋奧秘
    「海綿寶寶」亮相南京 地質學家揭秘古海洋奧秘  【解說】動畫片《海綿寶寶》深受孩子們喜愛,而現實版的 「海綿寶寶」更為奇特。2月9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集中推出海底生物海綿化石、鱟等遠古海洋生物化石,揭秘億萬年前海洋多彩的世界。
  • 中外科學家發現侏羅紀早期「南京花」 為迄今最古老花朵
    中外科學家發現侏羅紀早期「南京花」 為迄今最古老花朵 2018-12-18 16:46:4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東大南航多名校友擔重任丨南京24小時
    2020年11月24日農曆十月初十 星期二南京24小時新聞速覽重點推薦「嫦五」飛天!江蘇公布91家應急助產機構名單,有13家在南京為做好婦幼保健機構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江蘇省確定91家醫療機構作為「應急助產機構」,用於應急承接「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啟用後,原先在這些醫院接受服務的普通孕產婦的產檢和住院分娩工作,以保障孕產婦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其中有13家在南京。
  • 東大南航多名校友擔重任丨南京24小時
    2020年11月24日農曆十月初十 星期二南京24小時新聞速覽重點推薦「嫦五」飛天!區街新聞溧水區:你想要的「藍莓自由」,在南京國家農高區實現視頻來源:南報融媒體記者 繆越 粉藍、安娜、藍金、錢德勒、貝姬藍……走在南京國家農高區江蘇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試驗基地中,一排排國內外藍莓、黑莓品種資源在這裡「安營紮寨」。
  • 最古老花朵化石「南京花」面世
    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鑫(左)、副研究員傅強在整理「南京花」化石。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12月18日,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鑫、副研究員傅強在內的中國、西班牙、澳大利亞三國學者團隊在eLife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距今1.74億年前綻放於侏羅紀早期的「南京花」。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將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記錄向前推進了約5000萬年。
  • 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1500萬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王姿晰、副研究員史恭樂和舒軍武、碩士研究生尹素心與美國芝加哥植物園合作,利用Micro-CT掃描和包埋切片等實驗方法,研究我國東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曇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棗果化石。
  • 南京智人頭骨復原圖(深色為化石部分)
    這一新發現不僅讓南京「猿人洞」成了全球唯一的同一化石點發現兩個人種的地方,也為人類多地起源論提供了有力依據,中國人並非起源於非洲。  3點揭開頭骨之謎  兩個頭蓋骨區別是什麼  相差十萬年,一號頭骨確認是女猿人  位於南京東郊的湯山,一直以溫泉聞名全國。
  • 南京湯山發現王冠蟲化石 證明3億年前此地是片海
    藏著十幾種生物的雨花石化石 採自湯山,保存完整的「王冠蟲」、餅乾大小的雨花石上,竟然聚集著十幾種不同種類的化石、連「蛋皮」都完整保存的橢圓形恐龍蛋……18日,在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和本報共同主辦的3億多年前湯山地區是一片海南京市民張先生是「化石鑑賞大會」的「常客」,幾乎年年都會帶「寶貝」來,今年也不例外。「這塊化石來自南京湯山附近的墳頭村,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得到的。」張先生剛拿出一塊小石塊,就引起了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許漢奎研究員的注意,立即拿過來鑑定。
  • 從事古生物研究十多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
    圖為殷宗軍(右)在科研中。  這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殷宗軍每天的工作。這位35歲青年科學家領導的研究團隊,採用最新三維無損成像技術,掃描了300多個旋孔蟲化石標本,顯示旋孔蟲的內部存在細胞分裂現象——這種發育方式,與動物胚胎早期發育非常類似。「6億年前的甕安旋孔蟲,是現代動物的遠古近親。」近期,他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 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復原」化石蟲子的「最後旅程」
    中新網南京9月5日電 (楊顏慈)對稱、分節、運動……這些特徵對大多數現代動物來說,已經成為它們的「標配」。然而在五億五千萬年前,這些特徵才第一次同時「裝配」在動物身體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5日發布的最新研究「復原」了一個遠古奇幻場景:一條奇特的蟲子長眠在行進途中,它兩側對稱的分節形態和最後行跡同時留在了埃迪卡拉紀的海底。這一化石蟲子的「最後旅程」,揭示寒武紀大爆發前夕動物的演化。
  • 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亮相南京 講述億萬年前的故事
    【解說】近日,80餘件珍貴植物化石集中亮相南京,講述億萬年前地球上植物生長的故事。  【解說】此次展覽精選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模式標本館館藏的近80件珍貴的植物化石標本,年代跨度從四億年前到距今1800萬年前。記者在現場看到,南京花、靜子花、威爾姆遜花和遼寧古果等各色植物化石依次擺放在展櫃中,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和媒體記者的目光。
  • 南京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介形蟲精子化石 為目前已知最早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6日發布最新研究成果,來自中、德、英的研究團隊,利用高解析度顯微斷層掃描技術對產於白堊紀緬甸琥珀中保存有軟軀體的介形蟲化石標本進行了研究,表明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該結果也使已知最早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9月16日作為封面論文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上。
  • 世界最古老的花朵化石被發現:「南京花」,開了1.74億年!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領銜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新近在南京東郊發現了200多塊遠古化石花的標本。研究表明,這些花朵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有1.74億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它們的發現將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前推大約5000萬年。科研人員將之命名為「南京花」。相關研究成果18日發表在生命科學領域知名刊物《電子生命》上。
  • 南京科學家發現最古老銀杏木化石 距今約1.6億年
    王永棟供圖  由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領銜的研究小組,在遼寧西部北票地區侏羅紀地層中發現了1.6億年前的銀杏木化石,命名為「遼寧銀杏木」。這棵1.6億歲的銀杏,樹木的細胞結構和現在的銀杏細胞幾乎一致。「這對研究銀杏植物的演化以及恢復侏羅紀時期的古環境,有著重要意義。」王永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