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納賈爾,《液態重力》,2013。圖片由藝術家及BANK/Mabsociety提供。
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遙望了千年的浪漫星球印上了人的足印。
1977年,旅行者號踏上星際旅途,2013年,它孤獨地滑出了太陽系。同年,嫦娥三號搭載玉兔1號降落月球,玉兔2號於2018年降落月背,成為月背唯一一個人類探測器。
你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天問一號已經在去往火星的路途中飛過1000多萬公裡……
曹斐,《永不消逝的電波》,作品與Acute Art聯合製作,2020,虛擬實境。圖片由藝術家、Acute Art、維他命藝術空間及 Sprüth Magers提供。
在近期UCCA正在展出的「非物質 / 再物質: 計算機藝術簡史」中,我們可以看見兩件有關星際幻想以及跨越古今人類生存狀況的作品:裡奧·維拉瑞爾的《漂浮星體》與藝術家楊泳梁的《夜遊記II》。在《漂浮星體》中,我們可以看見單色光序列在屏幕間有節奏地律動,變換出各種抽象圖案和不可預知的軌跡,作品採用了三聯畫的形式,也試圖反映在如今這個被屏幕包圍、令人沉浸其中的數字時代,人類對於有規律但也充滿隨機性的宇宙星體運行的無盡幻想。而藝術家楊泳梁的《夜遊記II》則以宋代峰巒疊嶂的山水風格為藍本,通過數字影像構築起一幅動態的長卷。藝術家畫面的展開和移動一如我們觀看傳統山水畫的方式,而當城市變成當代社會的新景觀,當樓群成為現代人棲居其中的新的「山水」,藉助中國古代繪畫的形式,作品試圖引發人們對當今社會現狀的反思。
「非物質 / 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0。
這兩件作品可視化了有關於人類在浩瀚宇宙之中的生存疑惑:是什麼驅使人類對於宇宙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劉慈欣曾經將地球比作「狹小的地下室」,在他看來,人類的文明如果要長久存續,必須離開地球的襁褓,去往星空深處。這,是否是人類未來生存的必經之路?
費亦寧與官承翰,《早餐與人工藝術》(靜幀),2019,雙頻4K影像,彩色有聲,8分51秒。
線上直播預告
2020年11月13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將在UCCA上海新空間UCCA Edge展開第一期想像力論壇。本次論壇我們邀請到了不同行業背景的意見領袖:藝術家曹斐、藝術家費亦寧、星際榮耀副總裁霍甲、科幻作家江波、藝術家麥可·納賈爾、以及建築師馬巖松就人類未來的生存可行性的第一個議題進行探討:如果地球最終將走向滅亡,人類究竟如何自處?星際移民是否成為人類保存文明的唯一途徑?人類是否是眾多宇宙智慧族群之中的渺小一支?在不可預見的未來,人類的居所將演變為何種面貌……
請接收這份來自未來的可行性報告。
此刻,一艘代際飛船即將起飛,你會上船嗎?
麥可·納賈爾,《沿軌道上升》,2016。圖片由藝術家及BANK/Mabsociety提供。
百度百科博物館計劃作為UCCA的長期戰略合作夥伴,將獨家發布這場藝術上的交流盛宴,我們將與國內各領域前沿的學者、科學家、科幻作者、藝術家、企業家,共同發布三則關於人類未來生存的可行性報告。
想像力論壇
未來生存可行性報告:
太空旅行與星際探險
時間
2020.11.13(周五)
14:00-16:00
預約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