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何能成為讀書人座右銘?

2021-01-12 解憂文史

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圈傳承數千年經久不衰的學說,所有想要在儒家正統王朝中乘風破浪、濟世修懷的讀書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關於儒學,小解印象裡最深的一句話來自一部電視劇,名字好像是《四大才子》,裡面文徵明的口頭禪就是:「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當時年幼,不知這句話的含義,只覺得很文藝(能和百家學派扯上關係的都文藝),於是心裡一直銘記著仁與義直到現在。其實不只是明朝,自從文天祥血書此句之後,這句話便成了士人自我修養的座右銘。那麼為何它的分量有這麼重,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下面小解依次為大家解讀。

一、孔曰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志士仁人,沒有為了生而損害仁的,都是犧牲自己的生命而成全仁,即殺己身以成大仁。仁,是仁德、仁愛,與正義差不多意思。

雖然在和平年代並不提倡這種做法,但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環境來看,殺身成仁是一個人履行正義的標準,為了維護正義的事業而寧肯捨棄生命,頓時有了一種大愛無疆的認同感。

二、孟曰取義

出自於《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首古文被列入語文教材必備,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孟子講生命和正義都是自己想要的,而為了正義則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

其實這和殺身成仁異曲同工,都是呼籲士人在必要時刻舍小家而存大義,只不過孟子的說法更加巧妙,他先舉了一個魚和肉的例子,再套用給生與義,直白地讓讀者明白:當二者只能擇其一時,捨生而取義也!

明白了它的意義,我們再來看它是如何誕生的。蒙元攻滅南宋後,文天祥寧死不降,終英勇就義為國捐軀。死後人們在他隱藏的衣帶裡發現了一首遺詩,寫道:「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仁與義其實早就流轉在儒學的血液中,只不過是文天祥親自以殺身成仁、捨生取義而貫徹了這一標準,所以使其更加令人動容,乃至成為了後世讀書人的思想準則。不知大家摸清了它的來龍去脈後,對之有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一生五首絕命詩,文天祥究竟是什麼存在?
    文天祥作為一個民族永恆的榜樣,他遠遠跨越了時空,成為這個國家和民族不斷浴火重生的精神力量和至高榜樣,從這個意義來說,他早已超越了知識分子的局限,而是轉化成為民族魂的象徵!兩宋的特點是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 在北宋,重文輕武特別重,但造就了許多著名的人,你能舉幾個嗎?
    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張擇端,用他優秀的丹青技術為我們留下王朝興衰的見證巜清明上河圖》……當然昔日的繁華,己成廢墟,考古學家稱為「文化層」,古人在生與死的折磨搏鬥所蘊生的一切文化歷史,成為後人們考古和詰問的對象。今天,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那個燦爛時代的不朽與激情。站在奉先(河南鞏義)的一片皇陵前,七個帝陵莊重的在夕陽下沉思,在原野呼嘯的風中,蒼涼得如同一聲低沉的嘆息。
  • 什麼是「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
    被押送到元大都後,元朝皇帝忽必烈親自召見文天祥,幾次勸降未果,最後就問他:「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依然毅然決然地回答說:「天祥深受宋朝的恩德,身為宰相,哪能侍奉二姓,願賜我一死就滿足了。」文天祥臨上刑場時特別從容不迫,對吏卒說:「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後即被處死。幾天以後,他的妻子歐陽氏收拾他的屍體,面部如活的一樣,終年四十七歲。
  • 《正氣歌》:心氣一元,宇宙生命的本源,在上曰正氣,於人曰浩然
    文天祥的學術思想,把宋明理學家們有時自相矛盾的「心氣二元」直截了當統一成為「心氣一元」。他認為宇宙生命的根本來源就在於氣。這個氣不是指我們呼吸之氣的氣,這個「氣」字只是個代名詞,一個代號而已。《正氣歌》一開頭便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這個「雜」字就是「叢」的意思。古人學問著作都有所根據,這裡「雜」字是由《易經》的觀念變化而來,《易經》認為宇宙萬有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錯綜複雜並不是說它亂,而是說條理很嚴謹,彼此之間都有層層的關聯。
  • 部首曰(日)的漢字、偏旁部首為曰(日)的漢字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91、曛(xūn),18畫,左右結構,部首:曰(日) 92、昱(yù),9畫,上下結構,部首:曰(日) 93、昀(yún),8畫,左右結構,部首:曰(日) 94、昝(zǎn),9畫,上下結構,部首:曰(日) 95、昃(zè),8畫,上下結構,部首:曰(
  • 《論語》求知|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3.24 儀封人(1)請見(2),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3)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4)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5)。」「請見」是請求接見的意思,「見之」是使孔子接見了他的意思。何焯《義門讀書記》云:「古者相見必由紹介,逆旅之中無可因緣,故稱平日未嘗見絕於賢者,見氣類之同,致詞 代紹價,故從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請,與不見孺悲異也。」(3)楊伯峻:從者,「從」去聲,zong。(4)楊伯峻:喪,去聲,sang,失掉官位。
  • 一曰:日進鬥金;一曰:牛馬平安——月令楊家埠
    婆婆住這兒,兒媳在什麼地方住呢?房門右側的牆壁上,也挖出一個長方形的洞,外側鑲嵌一塊石頭,鑿出許多細密圓孔。導遊說,這是放蜂房的處所,蜜蜂通過小孔飛出採蜜,養蜂人到一定時間把蜂房取出割蜜。這真是一個精巧的設計,而灶臺上方的那個洞,也不能說不巧妙,節約燈燭是不用說了,很有點「兩寺原從一寺分」和「南山雲起北山雲」的味道。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武人精神中超道德「義」的發生,殉自我價值現象出現
    他指出,依照一個真正遊俠的道德規範,雖然他們一定得報答別人的恩惠,他們給別人的恩惠卻不期望任何報償,許多遊俠甚至拒絕報償,這種德行稱作「義」。楊氏認為俠的「義」是高過普通道德標準的德行,這一點是受馮友蘭觀點的啟發,「所謂『行俠仗義』底人,所取底行為標準,在有些地方,都比其社會的道德所規定者高。……聖賢『從容中道』,照著一社會的道德所規定者而行。比聖賢高一層者,正此所謂超道德底也。
  • 莊子的老婆去世,莊子鼓盆而歌,老鐵惠施不解,莊子曰:你懂什麼
    莊子白了惠施一眼,你懂什麼?「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意思就是,我老婆原本沒有生命,也沒有形體,後來才衍變成了有氣、有形體、有生命的,如今又變化回沒有生命的(死亡),這就像是春夏秋冬演變的自然規律一樣。現在她安眠在房間內,我卻在這嗷嗷大哭,這不是不懂天命嗎,所以,我不哭。
  • 宋江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及時雨」,另一個「呼保義」有何含義?
    四大名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都有一個綽號,比如「行者」武松,「花和尚」魯智深等,而宋江更是有兩個綽號,一個是「及時雨」,一個是「呼保義」。「及時雨」這個綽號大家都知道什麼意思,在原著中,宋江一出場時,就說的很明白:「濟人貧困,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它比做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而在梁山大聚義,一百單八好漢排名時,宋江的綽號是:「天魁星呼保義」,那麼,這個「呼保義」有什麼含義呢?
  • 「君子以申命行事」是什麼意思?
    《易·說卦傳》曰:「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於人也,為寡發,為廣顙,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另外,根據《說卦傳》可知,巽又為散、為齊、為橈、為入、為雞、為股。申命指申時之命。「申」為地支第九位。《說文》:「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束。從臼自持也。吏臣晡時聽事,申旦政也。」
  • 散文丨田日曰:柳宗元與雙牌
    柳宗元與雙牌文/田日曰說柳宗元與永州事,或許怎麼說都不為過。而要說柳宗元與雙牌,料想會有很多人反問:柳宗元與雙牌真有關係?如同通常所說「永山永水出永州」這句話,也有不少人並不認同一樣。他真的能享受同級別正式官員一樣的待遇麼?非也。這從他給寫給一個叫許孟容的好友的信中可看出端倪:「今其黨與,幸獲寬貸,各得善地,無分毫事,坐食俸祿,明德至渥也。尚何敢更俟除棄廢痼,以希望外之澤哉。」他與其他同被貶謫的人,同屬於只拿著工資,卻沒安排具體工作的閒差。
  • 天魁星宋江的綽號是「呼保義」,「呼保義」是什麼意思?
    宋江宋江,字公明,綽號呼保義、及時雨,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人物。宋江為梁山起義軍領袖,接替晁蓋成為梁山泊一百單八將的領軍人物,為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的天魁星。宋江的綽號「及時雨」很好理解,意思是每當江湖朋友有難之際,他都會伸出援手。「呼保義」就不好理解了,而且漢語中的這種詞組很少,從字面上很難準確的解釋。《水滸傳》中,在比較正式的場合稱呼「呼保義」的較多,比如在梁山泊忠義堂前大旗上繡的是「山東呼保義」。「及時雨」這個綽號在江湖人士口頭對話中提及的較多。
  • 求同「話」異 義交
    阿忠 我今天到街上去當義交了! 小美 義交?什麼是義交? 阿忠 就是義務指揮交通的人啊。
  • 「朝乾夕惕」和「夕陽朝乾」各是什麼意思,為何年羹堯因此喪命?
    那麼「朝乾夕惕」和「夕陽朝乾」各是什麼意思呢,雍正帝看到,為什麼會勃然大怒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首先「朝乾夕惕」出自《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朝亦勤勉,夕亦勤勉,也就是一天到晚沒有一點疏忽,一直是勤奮謹慎的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