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若再不受控,2030年後地球將迎毀滅性氣候

2020-12-03 中國經濟周刊

原標題:全球變暖若再不受控,地球只有11年「好日子」了……

作者:陳爽

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甩出一記重磅警告:

若不把全球升溫幅度需控制在1.5℃以內,2030年之後,地球會迎來毀滅性氣候。

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但目前看來,全球變暖仍在加劇,甚至不再受人類的控制。

史無前例!

地球二氧化碳濃度爆表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地球系統研究實驗室稱,在所有溫室氣體造成的全球變暖中,二氧化碳(CO2)起到的作用佔到63%。

而就在2019年5月,NOAA監測到一個驚人數據——地球大氣中的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ppm為摩爾比濃度10-6,即百萬分之一),創下300萬年來的最高紀錄。

諾貝爾獎得主、IPCC的研究人員特倫伯斯(Kevin Trenberth)表示,2015年時,各國籤訂了《巴黎協定》以限制溫室氣體排放。但目前,地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仍居高不下,且濃度上升十分穩定,最近更是每年加速上漲,大約每年上升2-3ppm。

據聯合國環境署《2018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創新高,達53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且尚無「臨界點」跡象。

特倫伯斯說:「因此並沒有跡象表明,全球變暖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熱浪、颶風、野火……

這些都與氣候變暖有關

氣候變暖所導致的「天災」正席捲全球。

2019年的北極圈,格陵蘭島單日融冰量高達20億噸,僅在7月,融水體積就相當於6400萬個遊泳池;

在歐洲,多國遭受熱浪侵襲,比利時、德國、荷蘭和英國的最高氣溫均打破紀錄;

2019年7月,中國天氣網發布的全國「熱哭」預警地圖中,氣溫由低到高被分為「熱到膨脹」、「熱到扭曲」、「熱到融化」、「熱到蒸發」……

「致命」熱浪持續席捲歐洲,多地刷新最高溫記錄。為了應對高溫,歐洲各國民眾使出渾身解數納涼解暑。

此外,氣溫升高所帶來的熱能,會提供給空氣和海洋巨大的動能,有利於超大型颶風的形成;高溫還會令空氣變得更加乾燥,加劇火災發生的頻率。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氣候狀況聲明》顯示:

2018年,颶風「麥可」和「弗洛倫斯」導致超過100人死亡,給美國造成49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高溫和野火在歐洲、日本和美國共造成1600多人死亡。

素食主義真能「減排」嗎?

面對氣候危機,很多人不知道具體能做點什麼。

對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專家給出了一個可行性建議,即在日常飲食中,多吃菜、少吃肉。

IPCC在一份報告中稱,西方國家以肉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正加速全球變暖。原因在於,飼養牲畜會消耗更多土地資源;種植牧草、製造肥料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動物本身還會排放甲烷氣體。

此外,食品加工也是碳排放的「大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位教授表示:「生產100克牛肉漢堡釋放的溫室氣體,足以填滿60多個氣球。」

不過,也有一些研究表明,靠吃素來「減排」,既不高效,也不現實。

據《今日美國》網站報導,一項關於瑞典素食者對環境影響的研究顯示,在美、歐等發達國家,即便你一輩子完全吃素,也只能減少大約2%的碳排放。

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減排」會更少。因為人們可能會把因購買素食省下來的錢,花到其它地方。這些額外的支出會抵消人們因吃素而減少的碳排放。

一方面是堅持純素食的減排效用不明顯,另一方面是畜牧業仍有其存在的價值。

在人類的大部分歷史時期,人們在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上適度放牧,相對於種植農作物而言,這樣反而可以減少生態破壞。

我們保護的不僅是地球

更是我們自己

鑑於極端天氣發生的頻率和破壞力,聯合國報告預測,在未來,全球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將下降,幾百萬人的飲用水和食品安全或受到威脅。

另一方面,IPCC的報告顯示,目前,全球生產的25%至30%食物遭到浪費。2010年至2016年,遭浪費食物在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排放量的8%至10%。

因此,減少食品浪費成為重中之重。我們可以做到:

不浪費任何食物——適當減少食物份量,將剩餘食物用於下一頓飯或另一道菜。

按需採購—— 理性購物,不要超量購買。

檢查冰箱—— 將食物儲存在1-5攝氏度之間,最大程度地保鮮和延長保質期。

研究顯示,與走路、騎自行車或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相比,駕車出行是汙染最大的交通方式。而一趟跨大西洋的往返航班通常會排放約1.6噸二氧化碳,幾乎等於印度居民的年度人均排放量。

因此,我們可以儘量選擇能效更高的交通工具,例如儘量使用電動車、在時間不緊急的情況下,以火車代替飛機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減排」空間也很大。比如:

重視保暖隔熱——裝修時加裝隔熱層,以減少空調暖氣的使用;

重視節能——使用清潔爐具、選購節能型電器產品;

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自然光線充足的時候,儘量不開燈;利用太陽曬乾衣物,儘量不使用烘乾機等。

節能減排的「綠色」生活方式還有很多,如儘量不用一次性製品、堅持垃圾分類等等。

面對日益嚴峻的生存環境,人類必須意識到,任何微小的傷害,都可能對未來的我們造成巨大的災難。

我們保護的不僅是地球,更是我們自己。(來源:中新網官方微信號 發布:何穎曦)

相關焦點

  • 全球變暖若再不受控,地球只有11年「好日子」了……
    作者:陳爽  2018年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甩出一記重磅警告:  若不把全球升溫幅度需控制在1.5℃以內,2030年之後,地球會迎來毀滅性氣候。  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但目前看來,全球變暖仍在加劇,甚至不再受人類的控制。  史無前例!
  • 北極氣候大變,我們低估了冰川融化速度,2030年或迎來無冰之夏!
    北極氣候大變,我們低估了冰川融化速度,2030年或迎來無冰之夏!北極氣候大變,我們低估了冰川融化速度,2030年或迎來無冰之夏!氣候變暖帶來的影響回想一下這樣的畫面,令人心痛不已,融化池是北極海冰表面形成的淺水池,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人員塑造北極未來的景觀,發現更嚴峻的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與溫室氣體的排放有著密切的關聯。
  • 聯合國:全球氣溫在2030年將達不可逆的臨界點(英語音頻)
    2030年將達不可逆的臨界點導讀:科學家們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如果全球不採取行動大幅減少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全球氣溫可能在12年內達到一個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這一可怕的預測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唐納德.川普總統和共和黨控制的國會上。川普和眾多支持者對人為造成氣候變化提出了質疑,而科學家們表示,在採取保護地球行動的關鍵時刻,川普可能會浪費一半的時間。
  • 科學家警告:毀滅性颶風或更加頻繁!氣候變化將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而一項新的研究得出的警告性結論稱,如果我們無法解決日益嚴重的氣候危機,這種毀滅性的颶風會變得更加頻繁。研究結果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眾所周知,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已經導致大西洋颶風活動的增加,以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為首的研究人員進行了數千次颶風模擬
  • 全球科學家發出氣候變暖預警後,川普稱氣候可能自行逆轉
    12年後全球溫升或突破1.5攝氏度川普發表上述言論之際,正值史上最強颶風「麥可」(Michael)重創美國佛羅裡達州之時。全球氣候科學家們認為,在海洋變暖的情況下,颶風可能會變得更強。自工業化以來,全球平均氣溫已經上升了1攝氏度。在這期《60分鐘》節目播出前一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韓國仁川發布了《IPCC全球升溫1.5度特別報告》,提出如果保持目前的速度繼續發展,全球溫升將在2030年至2052年之間突破1.5度。
  • 截至2030年,地球上的海平面將上升多少?
    ,這將是未來10年全球變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 版權:德國工業設備管理公司(IABG) 截至2030年,包括Sentinel-6/Jason-CS提供的數據,將擁有近40年的海平面記錄,為我們提供人類如何改變地球及其氣候的最清晰、最敏感的測量數據。
  • 2030年小冰河時期是真的嗎?解密小冰河時期2030年
    1979年2月份,在第一次全球氣候大會上,地球變暖的情況在這裡第一次被提出。
  • 太陽將在2030年休眠,地球溫度將大幅下降……嗎?
    他們還對比了此前的3個太陽周期(1976年-2008年),發現模型預言和觀測記錄相符得很好。這個模型還進一步預言,太陽內部的這兩個周期正在錯開步調,到下下一個太陽周期,也就是2030年-2040年間,它們就將完全相反而相互抵消,導致太陽活動強度大幅度減弱。這就是《每日郵報》報導裡所說的,「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前後減少60%」。
  • 全球變暖或要停止,地球即將迎來小冰期,專家:至少冷20年!
    全球變暖已成定局,之所以會走到現在這般境地,和人類工業革命有直接關係,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工廠的出現開始肆意排放溫室氣體,直接導致地球環境陷入了一個僵局,尤其是近幾年來人類科技發展迅速,再次加快了全球變暖,全球變暖導致的溫室效應是人類無法逆轉的傷害,甚至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生存。
  • 聯合國警告:人類只剩12年阻止全球氣候惡化帶來的災難
    (IPCC)發布了《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其中出現了兩個觸目驚心的數字:2030年和1.5℃。報告稱:如果我們不付出史無前例的努力去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1.5℃之內,最快在2030年,可能就會觸及1.5℃的紅線,毀滅性的氣候災難:大饑荒、旱災、洪災……就會統統爆發。
  • 毀滅性證據已出現!數百名科學家發出警告,人類再不控制就晚了
    氣候變化的問題在這些年裡已經越來越受到全球各國的重視,其中能夠體現氣候變化最明顯的地區就是北極,於是由德國領導的近20個國家派出了科學家們對北極進行了探索,這次的活動被稱之為「馬賽克」探險計劃。據環球網報導,如今這一活動已經結束,大量毀滅性證據已經出現,參與這一活動的數百名科學家發出嚴厲警告,稱北極正在面臨著「夏季無冰」的風險,如果人類再不對這一情況加以控制就晚了。
  • 太陽或在2030年進入休眠期,地球要變冷?
    按照現在地球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大趨勢,小冰河時期出現的機率幾乎為零,當然提出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主要源於一則報告,研究表明在2030年的時候,太陽將會發生變化,太陽變化的過程中地球會受到影響,2030年的,太陽將會進入一個短暫休眠期,而這短暫的休眠期,導致地球的溫度持續下降,時間一久自然而然迎來一個冰河時期。小冰期會影響人類嗎?
  • 2021年氣候變化議題將迎轉機?BBC列出五大原因
    中新網1月3日電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2日報導,2021年在全球的歡呼和期待中到來。新的一年,氣候變化、地球變暖的話題,將成為熱門議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告訴BBC首席環境事務記者賈斯廷·羅拉特,他認為氣候變化持久戰勝負的轉折點,就在今年。對此,BBC刊文列出2021年氣候變化議題可能出現轉機的五大原因。
  • 幾種毀滅性災難隨時都有可能會發生 這不是危言聳聽 也不是開玩笑
    可這些年來,地球發生了很多改變,如今的地球跟幾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地球完全不同。這些年人類社會的發展對地球造成了很多不可逆的創傷,導致地球發生了很多異常。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全球氣溫變暖,可能你們不知道全球氣溫變暖究竟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麼說吧,也許大家都看過美國的災難片。
  • 全球變暖引發古印度洋厄爾尼諾現象,百年內造成全球毀滅性災難
    全球變暖可能引發古代印度洋厄爾尼諾式氣候模式,到2100年將在全球造成毀滅性的洪水、風暴和乾旱。但是在印度洋上的一個新的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計算機模擬顯示,這種現象可能在2100年出現,但如果氣候變暖趨勢繼續下去,最早可能在2050年出現,科學家們也發出了這一嚴厲警告。氣候模型模擬了如果人類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下半個世紀的氣候變化將是什麼樣子。在加入全球變暖趨勢後,分析顯示印度洋表面溫度出現了巨大的波動——與20000年前的情況類似。
  • 2030年太陽進入休眠期?地球又會怎樣?人類要當心了
    科學家經過分析和研究表示,太陽正在迎來一次罕見的「休眠期」,到2030年之後太陽黑子將持續消失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據悉太陽的磁極每22年變換一次,太陽黑子活動以11年為一個周期,而太陽活動的下一個周期將於2030年開始。
  • 如果再不改變,2030年將有990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
    這項新研究估計,2016年,有2000萬到25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了世界各地的水道。這佔當年全球垃圾總量的11%,這還不包括塑料微粒、廢棄漁具或塑料垃圾焚燒產生的水生塑料汙染。如果不採取緊急行動,這個數字只會增加。此前的估計顯示,到2040年,全球塑料產量將翻一番。
  • 2021年,再不應對氣候變化,地球將無法居住...
    世界還沒有達到將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攝氏度的目標 如果世界要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各國只有有限的時間採取行動。以下是為什麼2021年可能是對抗全球變暖的關鍵一年的五個原因。 新冠肺炎是2020年的大問題,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希望,到2021年底,疫苗將開始發揮作用,我們將更多地談論氣候,而不是冠狀病毒。 對於應對氣候變化而言,2021年無疑將是艱難的一年。
  • 科學院研究內幕遭洩露:2030年地球將進入冰河世紀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預測,2030年太陽將進入休眠期,地球將面臨另一個「冰河世紀」。有很多學者都在擔心,我們會在這個冰河時代倖存下來嗎?各種測量表明,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放緩,內部活動大約減少60%。同時,太陽風現象也會減弱。
  • 科學院研究內幕遭洩露:2030年地球將進入冰河世紀?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預測,2030年太陽將進入休眠期,地球將面臨另一個「冰河世紀」。有很多學者都在擔心,我們會在這個冰河時代倖存下來嗎?各種測量表明,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放緩,內部活動大約減少60%。同時,太陽風現象也會減弱。在地球上,它將伴隨著一個短暫的「冰河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