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n.ce.cn/video_info/2019-1-4/1546574089280.json,553,450
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發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張相成/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日訊(記者 劉瀟瀟 韓肖) 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從2018年8月起,有關「淡水虹鱒是否屬於三文魚」的爭議便備受關注,進而引發有關三文魚標準的討論,對此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副理事長、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潘迎捷教授表示,將虹鱒魚列為三文魚是不合適的,但淡水魚類並非一定有寄生蟲,只要做好相關的檢驗檢疫工作,其風險是可控的。他建議,虹鱒魚行業應在充分調查研究與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補充團隊標準,使之達到相對完善。
淡水虹鱒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魚引熱議
2018年8月,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發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歸為三文魚的範疇。這一標準發布引發了關於「淡水虹鱒魚在市場上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魚」的熱議。9月,中消協表態,不能讓團體標準成為企業共謀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工具。至此,關於「三文魚身份問題討論」瞬間升級為「三文魚標準之爭」並迅速白熱化。
中國經濟網輿情研究所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共監測到相關紙媒報導387條,新聞網站文章6096篇,移動端文章數 3708篇,微信公眾號文章5411篇,微博原發、轉發7.1萬條,論壇發帖1092條。
從輿情話題趨勢圖可以看出,從2018年5月一篇記者調查文章指出市場上三分之一來自青藏高原的「三文魚」是紅鱒起,引起輿論關注。8月,「《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正式發布」將輿情引向新的高潮。
從事件地域聲量排行圖可以看出,上海、北京、青海、廣東、山東等地區相關輿情熱度較高。
專家解讀:將虹鱒列為三文魚不合適 顯示行業不自信
據了解,「三文魚」一詞源於對英文「salmon」的中文翻譯,最初是粵語(最早是由港澳地區人們)對salmon的一種中譯,而這種中譯並非是對所有salmon的中譯,而主要是指從挪威進口的大西洋鮭的中譯。
潘教授表示,「三文魚」是需要海淡水之間進行洄遊的種類或種群,而鱒魚是指定居在淡水中並沒有跨鹽度洄遊的定居型種群,在英文中也有明確的區分。由此可見,《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將虹鱒列為三文魚,顯然是不合適的。
「一般而言,海水養殖的魚類相對淡水寄生蟲較少,對人體的危害較小,但並不是說生食這些淡水魚類就一定風險較大,主要取決於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他指出,露天養殖的淡水魚類並非一定會有人魚共患病的寄生蟲,我國新疆、青海等地也沒有類似的報導。只要做好相關的檢驗檢疫工作,其風險應是可控的,而且這些地區的養殖水環境質量本身是非常優異的,使得養殖的虹鱒品質也非常好。
由於市場供求關係和不同地區人們對鮭、鱒魚特殊的口感要求差異,而對鮭、鱒魚產生了不同的市場評價,因此,在不少消費者看來,虹鱒比三文魚低端,認為用較低端的虹鱒替代高端的三文魚,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欺騙。
「其實虹鱒魚在營養價值上與大西洋鮭魚差別並不大;國際上,將鮭、鱒魚類平等對待也是一種普遍現象。」 潘教授表示,國內引入虹鱒養殖的時間較長,但消費者對虹鱒並不了解,造成人們普遍對虹鱒的評價不高,企業不敢亮出虹鱒的名稱,反而借用三文魚的名字,顯示虹鱒行業對虹鱒魚的不自信,消費者也因此會誤認為虹鱒魚的品質一定不好。
專家建議:行業應建立自信 修訂補充標準達到相對完善
潘教授表示,我國三倍體虹鱒養殖規模與規範比較完善,魚的品質也比較好,已經取得可喜的成果。虹鱒行業應建立並推廣國產虹鱒品牌的信心,引導消費者採用生食以外的醃製、燻制與熟制等虹鱒魚的加工消費方式,降低食用安全風險,提高國內外消費者對國產虹鱒的消費認可度,從而帶動虹鱒養殖、加工業的規模化發展。
同時,他認為,團體標準把虹鱒列為三文魚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沒有充分調研分析,匆促發布標準,引發不必要的市場波動。為了國產虹鱒養殖業的發展,讓更多國人品嘗到美味的國產虹鱒,對於標準中存在的問題,應在充分調查研究與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補充達到相對完善。
此外,他也指出,《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雖然初衷旨在鼓勵國產虹鱒養殖業的發展,但顯然沒有充分考慮到我國消費者對三文魚的特殊喜好,引起如此大的爭議也不足為奇。但要真正振興虹鱒養殖業,除了提升行業技術外,讓消費者了解養殖現狀以及虹鱒的正確消費方式等,更需要諸多媒體的支持。因此,媒體對於此項標準的發布應理性對待,科學報導。
(責任編輯:施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