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委書記:官員要改變應對突發事件"鴕鳥心態"

2020-11-22 中國網

昨日,南京舉行了規模最大的一次黨委政府新聞發言人培訓班,200多名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言人助理,接受為期三天的業務研討學習和實戰模擬演練。新任南京市委發言人王為崧、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王國夫公開亮相。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專程趕來培訓班授課,現場發現並爆料了一則大新聞——19名新聞發言人缺席培訓,建議媒體點名曝光。

-書記爆猛料:

19名新聞發言人上午逃課

昨日上午,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趕到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給200多名學員講話授課。看完培訓班名冊和課程後,他就現場爆料了一個大新聞:「今天我先發個言,很多新聞發言人沒到,所以我提議:向新聞單位公布所有的新聞發言人名單,同時公布沒有參加培訓班的所有新聞發言人的名單。」他現場發布的這個新聞無疑給大家上了生動的一課。「如果你很忙?難道我們在座的都不忙嗎?」他特別向在場媒體記者提議,在次日見報的版面上把參會的新聞發言人與未參會的分開刊登。這則大新聞發布後,反映強烈。一個小時以後,就有缺席的新聞發言人面容焦急地趕了過來,坐到最後一排。

據悉,南京目前區縣和部門單位黨政部門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言人助理共200多名。當天上午有19名新聞發言人缺席,新聞發言人助理有106人到會,還有20人缺席。

-談新聞執政力:

領導幹部要改變「鴕鳥心態」

在培訓班的授課中,楊衛澤闡述了他的新聞執政觀:新聞執政能力的核心是能熟練運用新聞媒體報導進行黨和政府日常議程設置,進行公共危機管理和做好重大正面宣傳,從而強化執政公信力和合法性。

南京市的新聞發言人制度、網絡問政平臺建設、「南京發布」官微打造走在了全國前列。楊衛澤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指出,有些部門和單位在工作中,不關注媒體,不重視輿論,碰到問題驚慌失措,處理過程缺乏經驗。出現突發事件後,一些幹部第一反應就是捂著、掖著、蓋著。他強調,如果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仍然以「鴕鳥心態」以一變應萬變,不僅僅無益於「政府公信力」的塑造,難免還會陷入輿論的熱議之中,甚至影響社會安定。

-發言人新要求:

要能做到「說明大事、說細小事、說透難事、說清壞事」

南京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領先全國,目前南京市委已經有3任新聞發言人,南京市政府已有四任新聞發言人。楊衛澤注意到,在一些機關部門,雖然有新聞發言人,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新聞發言人成為擺設,成為「不發言人」,一年365天都不發言。二是,新聞發言人成為「被動發言 人」,有壞事、急事、大事才被迫發言,不得不發言。第三個問題,則是黨政新聞發言人不分,由宣傳部代為發言,自己作為責任主體卻躲在背後,權責不清。

對於新聞發言人的工作準則,他也提出了細緻的要求:「重大政策出臺、重點工作推進,必須及時召開新聞發布會,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發生後,必須儘快發聲,不能等謠言漫天飛的時候再出來說話。每個新聞發言人都要做到說得好,說得準,說明大事,說細小事,說透難事,說清壞事。」

南京市委宣傳部將就新聞發言制度出臺新的規定,擬規定各類部門的新聞發布頻次。「新聞發言人至少平均一個月發一次言吧,一次都不主動發言,就說明一件有利於人民有利於城市的事情都沒有幹。」楊衛澤說。

市委市政府新發言人亮相

在昨日亮相的100多名新聞發言人中,南京市委、市政府的新任新聞發言人格外受關注。此前,南京市委和市政府的新聞發言人由一人擔任,都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

市委新聞發言人王為崧 從新聞發布的幕後走到臺前

南京市委副秘書長王為崧對於媒體並不陌生,看到記者很多能直接叫出名字,在市委辦公廳工作10多年的他,此前也經常為新聞發布工作忙。在南京市委首任新聞發言人曹勁松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王為崧作為市委副秘書長也在主席臺,不過他笑稱那次是「配合」。這次他正式走到臺前,擔當南京市委第三任新聞發言人。「要說當發言人的變化,其實還是心態,最大的感覺是壓力。」王為崧坦言,直面媒體和公眾,是一種挑戰,「對我的能力也是一種考驗」。

記者了解到,王為崧畢業於南大歷史系,畢業後分配到市委黨史辦,此後考入中央黨校,碩士研究生畢業。1994年進入南京市委辦公廳工作至今。

市委新聞發布會將主要講哪些內容?王為崧表示,這將與政府新聞發布會有所區別,側重全市重大決策,如科技人才、中長期規劃等,也會特備註重百姓關心的民生政策、公眾關注的重大問題等。他透露,新任市委新聞發言人的首場發布會有望於下月舉行,發布的主題暫沒確定。

市政府新聞發言人王國夫 原來就是幹記者出身的

「我原來是你們的同行。」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王國夫笑著回顧自己的工作變化,從記者變成公務員,如今變成了新聞發言人。他說,自己做好新聞發言人的最大的信心來源是自己曾是媒體人,了解媒體記者的工作。他曾經在媒體當過多年的記者、編輯。

作為南京市政府第四任新聞發言人,他談了自己上任後的心願:首先就是當好發布員,按照授權發布,通過媒體客觀公正報導。第二,是當好服務員,以敬重公眾、敬重媒體、敬重記者之心,及時客觀發布重大決策、政策和工作。 在被問到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他告訴記者,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遵循新聞規律,通過有效的新聞發布,把政府的決策、部署和民眾的需求和願望更好地對接起來,達到更好的宣傳效果。

「我的第一場發布會時間就在本月,目前正在組織中,是有關民生方面的。」王國夫向記者透露。

前幾任市委市政府新聞發言人

南京市委新聞發言人:曹勁松(現任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王德生(現任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南京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徐寧(現任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曹勁松、王德生 (記者仇惠棟)

相關焦點

  • 南京市委書記:官員要改變應對突發事件鴕鳥心態
    -談新聞執政力:  領導幹部要改變「鴕鳥心態」  在培訓班的授課中,楊衛澤闡述了他的新聞執政觀:新聞執政能力的核心是能熟練運用新聞媒體報導進行黨和政府日常議程設置,進行公共危機管理和做好重大正面宣傳,從而強化執政公信力和合法性。
  • 非典經驗:中國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標準與變化
    直到清末1900-1911年東北大鼠疫,伍連德作為東三省防疫總醫官在歷史上首次採取了防疫手段,建立了應對措施體系,在四個月內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將危機解除。從歷史上看,此次防疫工作從組織管理、措施實施、醫療救護、防疫檢疫等方面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清朝官員發起並成立了「中央衛生會」,組織機構下設到縣、廳一級,社會各界響應成立臨時防疫會。
  • 邢臺水災 政府的輿情應對傷害民心 - 中國稅務網
    今年以來,「去突發事件化」是公共輿情的一個特點,即突發事件作為重大公共輿情事件的載體相對於去年變得弱化了,特別是自然災害,很難上升到重大公共輿情的熱度。在邢臺洪水災害輿情之前,只有6月23日的江蘇鹽城特大龍捲風和7月初的南方洪災稱得上重大公共輿情事件。其中,鹽城龍捲風是由於非常見自然災害並導致重大人員傷亡,南方洪災是因為多地災情的匯集,才讓公眾投入關注。
  • 原創 如何改變「鴕鳥心態」
    當鴕鳥遇到傷害時,它起首將頭埋到土裡,對傷害視而不見,盼望以此來躲避。以是這種心態實在便是指當出現題目時,起首想的不是辦理題目標要領,而是選擇躲避,不敢重視題目標一種心態。厥後,生理學家將這種悲觀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是一種躲避實際的生理,不敢面臨題目標脆弱舉動。不知不覺養成的「鴕鳥心態」。
  • 輿論面前領導幹部切忌「鴕鳥心態」
    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進沙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為「鴕鳥心態」。「鴕鳥心態」其實就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
  • 鴕鳥心態
    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說法即「掩耳盜鈴」或「視而不見」。當一隻鴕鳥碰到一隻獅子時,鴕鳥會本能的逃跑,但是當被追的難以逃脫時,就會將頭埋進沙子裡,最後這隻鴕鳥的命運可想而知。不知道大家是否騎過鴕鳥,鴕鳥不喜歡被人騎,它是一種能以 60 公裡時速不斷地狂奔 3 小時都毫無倦怠的巨型危險鳥類。
  • 在工作中如何克服「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要敢於面對,而不是逃避困難。 鴕鳥心態,指的是鴕鳥一旦受驚嚇或發現敵情,總喜歡把頭埋進沙子裡,往往用來形容那些喜歡逃避現實、不敢面對問題的人。在我們的生產工作中,各種困難壓力隨時相伴,可能是由於人的惰性心理等因素在作怪,會像鴕鳥一樣採取迴避態度。這是很不可取的,也是必須杜絕的,面對困難推諉拖延,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所以在工作中必須克服「鴕鳥心態」。
  • 絕不能有「鴕鳥心態」
    > 瀏覽次數: 當前,桐鄉正嚴格按照嘉興市委的要求,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問題「萬人大排查、百日大整治」攻堅行動,對全市轄區範圍內的固廢、水、氣等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一次
  • 幹部要不得「鴕鳥心態」
    有的領導幹部不敢抓不敢管,抱著「鴕鳥心態」,唯恐得罪人、丟選票。各級黨委要加強幹部日常管理,及時了解所管幹部的思想、工作、生活狀況,抓早抓小,敦促領導幹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辦事。(選自《習近平關於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論述摘編》) 何為「鴕鳥心態」?
  • 怎樣克服鴕鳥心態?
    什麼是「鴕鳥心態」?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不過有說法認為這其實是種誤解)。後來,心理學家將這種消極的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事實上鴕鳥的兩條腿很長,奔跑得很快,遇到危險的時候,其奔跑速度足以擺脫敵人的攻擊,如果不是把頭埋藏在草堆裡坐以待斃的話,是足以躲避猛獸攻擊的。「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是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鴕鳥心態在心理學又稱鴕鳥綜合症(Ostrich Syndrome,美國心理學家Elliot Weiner提倡)。
  • 官員怎麼想 怎麼看:「鴕鳥型」官員特徵調查
    但是,現在有很多官員存在鴕鳥心態,在問題矛盾面前,掩耳盜鈴,視而不見。我們在網上隨處可見、在身邊隨處可聞群眾對鴕鳥型官員行為、心態的抱怨和不滿。針對這一現象,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開展了「鴕鳥型官員特徵調查」活動,了解官員自己對於鴕鳥型官員的特徵、形成原因的看法。
  • 老王說幣:炒幣要克服「鴕鳥心態」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人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不敢面對問題的儒弱行為。現實生活中具有「鴕鳥心態」的人比比皆是,幣圈中有「鴕鳥心態」的人也不少。
  • 以「鴕鳥心態」應對疫情正將美國推向深淵
    美國防疫政策失敗是川普政府採取「鴕鳥心態」的必然結果。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傳播後,我們看到的是兩個極端:一邊是美國深陷疫情,另一邊是川普政府一面忽視科學建議一面誇耀自己的防疫成就。即使面對矛盾的事實數據,川普政府都能自圓其說。川普政府的這種心態就是典型的「鴕鳥心態」。認為不檢測、不確診就沒有疫情。
  • 成長思維:鴕鳥心態
    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行為即我們熟知的「掩耳盜鈴」,或「此地無銀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阿二不曾偷」。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孩子是成長的主體,家長是施教的主體,無論哪一方,都需要及早解決鴕鳥心態,惟其如此,才會有利於家長更為從容地施教,也必然會有利於孩子更為飽滿地成長。那麼如何解決呢?首先要積極尋找原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造成逃避責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
  • 石首市委書記處置「6-17」事件不力被免職
    [提要] 25日上午,在石首「6-17」事件中負有領導責任的中共石首市委書記鐘鳴、市委政法委書記唐敦武被免職。而前一天的報導稱石首群體事件中死者塗遠高5名家屬曾被當地警方刑拘,罪名均為「涉嫌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目前僅有2人被放回 ,3人仍被收押。
  • 鴕鳥心態,讓我們無法正確面對問題
    但這時候往往會因為措施了應對的最佳時機而情況更糟。我一個朋友,他現在從事的行業逐漸走下坡路,身邊好些人都開始轉行,或者做點小生意,或者改行做別的。他也看到了公司和自己的未來,但是當問道什麼時候會選擇辭職,他是這麼說的:「我現在學什麼也學不動了,做生意也沒有經驗,還能幹嘛,每天下班玩玩遊戲,陪陪孩子,就這麼過算了。」
  • 「鴕鳥心態」心理
    鴕鳥遇到危險時,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為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人們將這種心態稱之為「鴕鳥心態」。
  • 「三緘其口」是「鴕鳥心態」下的「怪胎」
    5月23日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一所小學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數十名學生出現中毒症狀入院治療。截至今夜發稿,事發雖已20天,當地宣傳和教育部門在新京報記者長達半天的追問下,仍未正式通報詳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性質、原因,學生救治情況及事故處理等信息,有待進一步追問。
  • 遇事逃避原來是鴕鳥效應,教你如何改掉鴕鳥心態
    這就是典型的鴕鳥心態,美國心理學家將這種遭遇危險或挫折時,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入沙坑蒙蔽視線自以為安全的逃避現象稱為鴕鳥效應。這種現象真的很常見,就拿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來說:很多國家明明已經知道這個病毒的傳染性有多強,但是他們卻採取「我不檢測就沒有」的態度來應對,有的國家甚至一開始每天就測幾百個人。
  • 南京市長季建業涉嚴重違紀被查 曾因"梧桐讓路"事件受關注
    中紀委網站截圖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10月17日電 (唐嘉藝)據中紀委網站消息,江蘇省南京市委副書記 據人民網資料庫信息顯示,季建業此前一直在江蘇省任職,曾任崑山市市長、市委書記,揚州市市長、市委書記等職。2010年1月就任南京市市長,主持市政府全面工作,兼管財政、審計、機構編制、規劃、監察和人民武裝方面工作。就任南京市市長期間,季建業曾因修建地鐵3號線砍伐、遷移梧桐樹引起市民強烈抗議,繼而發生市民保護梧桐樹的「南京319集體散步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