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外製藥首次成功建立癌症幹細胞穩定細胞系

2021-01-11 生物谷

2012年10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中外製藥株式會社(Chugai)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建立了具有結腸癌幹細胞性質的穩定細胞系。癌症幹細胞被認為參與癌症的復發/轉移。

中外製藥發現,當給予一種抗癌藥後,癌症幹細胞會轉變成非增殖性耐藥性細胞,而停止給藥後,這些細胞又恢復了增殖特性。該公司還發現,向已注射癌症幹細胞的小鼠體內,注射一種能特異結合表達於癌症幹細胞上一種蛋白的抗體後,能抑制癌症的轉移。這些研究結果已在線發表於10月18日的《幹細胞》(Stem Cells)。

該項研究可能導致新型抗癌藥物。

該項研究通過新加坡PharmaLogicals Research公司、日本Forerunner Pharma Research公司、中外製藥株式會社研究部門合作,並與日本及海外的學術界聯合開展。中外製藥株式會社認為,這些重要的發現,將導致一種靶向癌症幹細胞的新型抗癌藥物的開發。

儘管癌症能通過化療和手術消除或切除,但癌症仍可能復發及轉移。癌症幹細胞的存在被認為是原因之一。人們一直認為,在癌組織中存在著極少量的癌症幹細胞,這些癌症幹細胞可通過改變其狀態巧妙地躲過癌症療法(如攝入的抗癌藥物)。當宿主體內環境變化後(如患者的生理狀態),這些癌症幹細胞又恢復了增殖並導致轉移。因此,開發一種治療性藥物來特異性攻擊癌症幹細胞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有效地治療癌症。

以LGR5為標誌物

迄今為止,儘管已有許多研究證實了癌症幹細胞的存在,然而,由於癌症幹細胞在癌症組織中的量極少,極難分離,闡明癌症幹細胞的特性亦變得非常艱難。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中外製藥卻利用一種被稱為LGR5的蛋白作為一種標誌物,成功地從癌組織中分離出了癌症幹細胞。來自結腸癌患者的癌組織被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並傳代後,分離出了癌症幹細胞,同時建立了能夠以高純度形式穩定培養的癌症幹細胞系。

LGR5被用於定義來自腫瘤的癌症幹細胞。以這種方式獲得的細胞系,是特異表達LGR5的增殖性癌症幹細胞。然而,當抗癌藥物存在時,這些癌症幹細胞轉變成了非增殖性耐藥性細胞。此外,當抗癌藥物從培養基中除去後,它們又都恢復了原來的增殖性癌症幹細胞特性。癌症幹細胞增殖狀態與非增殖耐藥狀態的轉換也在小鼠模型中被再現。

這些結果支持了一種假說:腫瘤幹細胞為了生存,通過某種機制轉變其自身性質,以抵抗抗癌療法;當宿主環境變得有利於癌症幹細胞時,它們又恢復了其原本的性質並恢復增殖,導致癌症的復發或轉移。此外,研究發現了一種表達於這些癌症幹細胞上的蛋白,同時製備了能與該蛋白特異結合的抗體。當抗體注射入此前已注射癌症幹細胞的小鼠後,抑制了癌症向其他器官的轉移。

基於這些發現,中外製藥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並將利用這一概念開展藥物發現、開發靶向於癌症幹細胞的治療性藥物。(生物谷bioon.com)

編譯自:Chugai first to establish stable cell lines of cancer stem cells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小鼠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首次建立
    ,首次建立了來自孤雄囊胚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系,而這些細胞保持了一定水平的雄性印記,並進一步驗證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在注入卵母細胞後產生健康的小鼠。相關研究成果今天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Cell),並被重點推薦。 據介紹,單倍體細胞,如酵母,是遺傳學研究的重要工具。自然狀態下存在的單倍體細胞只有結構和功能均已特化的配子,包括卵子和精子。「然而卵子和精子不能在體外進行培養,因此也不能對其進行基因操作。」李勁松表示,如果能夠在體外建立哺乳動物的單倍體細胞系,將極大促進哺乳動物遺傳學及相關生命科學研究。
  • 日本京都大學使用ES細胞首次成功製作「精子幹細胞」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共同社12月7日報導,日本京都大學教授齋藤通紀的研究小組在6日的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一項成果:首次在老鼠試驗中,由能夠成為各種細胞或組織的「胚胎幹細胞」(ES細胞)成功在體外製作出了成為精子基礎的「精子幹細胞」。據報導,研究小組還確認從該「精子幹細胞」產生了精子。
  • 日本首次嘗試利用iPS細胞治療癌症
    2020-10-22 20:58:52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東京10月22日電 據當地媒體22日報導,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實施了一臺移植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手術,用於移植的免疫細胞由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而來。這是日本首次嘗試利用iPS細胞治療癌症。
  • Pluristem幹細胞療法成功治療癌症病人
    2012年8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Pluristem製藥昨天提供消息展示了公司的胎盤幹細胞治療技術是如何幫助癌症病人恢復可能的造血功能衰竭的。在這一消息公布後,Pluristem公司的股價上漲了15%。Pluristem的「胎盤拓展」技術被授權用於使用治療一個以色列的女患者。
  • 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造出「肝癌模型」
    原標題:日本首次利用iPS細胞造出「肝癌模型」 由日本岡山大學研究生院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利用分泌多種炎症性物質的人肝癌細胞株培養上清液,培養了小鼠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並將iPS細胞誘導為癌症幹細胞,然後將癌症幹細胞移植到裸鼠的肝臟中,成功製作出肝癌模型,這在全球還是首次
  • 一些人胚胎幹細胞系發生癌症相關突變
    2017年5月1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在用於基礎研究或臨床開發的140種人胚胎幹細胞系當中,5種人胚胎幹細胞系在腫瘤抑制基因TP53上獲得突變。其中的兩種人胚胎幹細胞系H1和H9已用於人體中,不過還沒有證據證實它們在受者體內導致癌症產生。
  • 上海生科院等建立「類精子細胞」的單倍體細胞系
    201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與徐國良研究組合作從小鼠的精子中建立了孤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夠代替精子使卵母細胞「受精」產生半克隆小鼠,該項研究成果成功入選2012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然而,單倍體細胞隨著體外培養傳代,特別是經過遺傳編輯後,逐漸丟失了產生半克隆小鼠的能力。
  • 中外科學家揭示人類幹細胞衰老機理
    近日,來自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劉光慧實驗室、美國索爾克研究所等機構的中外科學家,首次揭示了異染色質的高級結構失序是人類幹細胞衰老的驅動力之一,為延緩衰老和防治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潛在靶點。
  • BJC: 新方法可用於開發癌症幹細胞
    2020年5月23日訊/生物谷BIOON/---肝癌是最致命的癌症之一,其中最常見的類型是肝細胞癌(HCC)。HCC最常見於患有慢性肝病(例如B型或C型肝炎和肝硬化)的患者,在肝癌死亡率中佔比最大。在過去的大約二十年中,關於肝癌和一般癌症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 科學家寄希望於幹細胞藥物抗擊癌症
    再生元公司開發此療法藉助的是HEK 293細胞系,該細胞系最初是1973年從荷蘭流產胎兒身上發現的,而幹細胞本身沒有入藥。2020年秋,其他科學家還提出了有效利用幹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可能性。美國專家申請使用基於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製備的藥劑 。以色列專家則同時提出多種使用幹細胞治療新冠患者出現的急性危險呼吸窘迫症狀的方案。
  • 肝癌幹細胞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有了重大發現!
    科學家發現,針對特定類型癌症的所有癌細胞都不相同。在一組癌細胞中,有一個罕見的細胞子集被稱為癌症幹細胞(CSC),其功能與正常幹細胞相似。它們是導致癌細胞形成、更新和增殖的原因,是維持癌症的「原動力」。在癌症患者中,如果你切除一個腫瘤並清楚了所有其他癌細胞,卻讓CSC依然存活,則會導致癌症重新生長。
  • 科學網—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胡倩楠)日前,我科學家在單倍體細胞技術研究領域獲新突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所李勁松小組成功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
  • 科學家建立「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他們建立了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並證明這些細胞能攜帶CRISPR-Cas9文庫一步產生大量攜帶不同突變基因的小鼠。 能代替精子細胞使用的單倍體細胞系的建立為獲取遺傳編輯的動物模型提供了一種新的手段。然而,之前的研究顯示,半克隆小鼠的出生效率低(4.5%左右),而且約一半的半克隆小鼠出現發育遲緩的現象。
  • 上海生科院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每日科技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勁松研究組繼建立能穩定支持半克隆小鼠出生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研究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
  • 日本:利用iPS細胞嘗試治療頭頸部癌症
    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實施了一臺移植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的手術,用於移植的免疫細胞由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培養而來。這是日本首次嘗試利用iPS細胞治療癌症。資料圖,新華社供圖據日本共同社等22日報導,千葉大學和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本月14日對一名頭頸部惡性腫瘤患者實施了自然殺傷T細胞(NKT細胞)移植手術。
  • 李勁松研究團隊建立卵子來源的「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
    "類精子細胞"單倍體細胞系之後,該團隊在單倍體細胞技術上又取得新突破,最新研究成果於11月17日(當地時間)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研究》上,該研究從卵子中產生了能代替精子使用的單倍體胚胎幹細胞,並證明這些細胞能高效產生半克隆小鼠,從而簡化了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促進單倍體胚胎幹細胞技術的廣泛應用。
  • 世界幹細胞領域風雲人物TOP50
    詹姆斯·湯姆森,美國發育生物學家,主要貢獻包括1998年首次分離出人體胚胎幹細胞,2007年成功誘導人體多能幹細胞。如果一切都如ACT公司和蘭札博士所計劃的那樣,2013年將會出現首次重新編程細胞的人體臨床試驗。這些細胞是從成體細胞轉化為幹細胞狀態然後再誘導成另一種形式的細胞。這將成為自身細胞實現組織再生,甚至器官再生領域的裡程碑。
  • 日本成功為6天大新生兒進行肝胚胎幹細胞移植 情況穩定已...
    日本成功為6天大新生兒進行肝胚胎幹細胞移植 情況穩定已出院  Evelyn Zhang • 2020-05-22 09:03:10 來源:前瞻網
  • Cell Stem Cell背靠背|吳軍等建立了一種全新的全能幹細胞
    但是自從該中間狀態被提出以來,科學界還沒有一種穩定的細胞系具備Formative的主要特性。「Formative」特徵的穩定幹細胞系。在該文章中,通過同時激活 FGF/Erk, TGF-β/Smad, WNT/β-Catenin三條信號通路,科學家團隊首次建立了具有「Formative」特徵的穩定細胞系,並且通過實驗和多組學數據證實了,該細胞系的確是一種介於Nave和Primed之間的細胞狀態,分別並同時具備Nave 和Primed的一些特徵,可直接由
  • 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和武田製藥啟動iPS細胞應用研究聯合項目
    2015年12月17日/生物谷BIOON/——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enter for iPS Cel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iRA)和武田製藥公司(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Takeda)2015年12月15日宣布:啟動聯合研究項目,開發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