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李一凡 孫釗)浙江青年汽車集團在河南南陽承接的 「水變氫」新能源汽車技術,質疑之外,關於其涉嫌 「騙補」的聲音出現。新京報記者檢索發現,青年汽車此前曾因新能源車騙補,被列入工信部第二批騙補罰單,除了被取消騙補產品生產資質,還被責令進行為期2個月的整改。
新京報此前報導,5月23日,南陽市委機關報《南陽日報》在頭版發布了一條題為「水氫發動機在南陽下線,市委書記點讚」的消息。報導中稱,水氫發動機正式下線,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南陽工信局就「水氫發動機」一事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尚未認證驗收,消息發布有誤。
隨後,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原報導記者及青年汽車董事長龐青年,均沒有人接聽。
陷入輿論漩渦的青年汽車因該項目受到專業人士質疑,被指恐涉「騙取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資金」。
24日下午,青年汽車集團宣傳處處長鄭建有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稱,「加水車」還沒有進入市場化,已有樣車,所謂「水變氫」技術是「水加進去,與金屬催化劑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氫氣。」
不過,天津大學教授姚春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氫氣用作汽車能源,仍存在瓶頸,其中包括核心技術突破以及大規模製氫的困境。
中科院微博稱,目前制氫成本高過同等能量汽油,但是中國科大在制氫催化劑方面取得了突破,研究負責人吳宇恩教授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我們的研究肯定可以降低很多,如果採用風電或光電,成本會更便宜」。
青年汽車曾因新能源車騙補,被列入工信部第二批騙補罰單。 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截圖
今日(24日)下午,新京報記者檢索發現,2017年2月,工信部曾針對新能源汽車騙補企業開出罰單。包括青年汽車在內的7家騙補車企,遭到行政處罰。這也是繼2016年12月處罰首批4家騙補車企後,工信部開出的第二批騙補罰單。
工信部公開信息顯示,處罰結果包括「撤銷這7家汽車製造商生產騙補產品的公告,取消其相關騙補產品的生產資質;暫停這7家公司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的資質,並責成上述企業進行為期2個月的整改。」
在工信部公布的處罰決定書裡,7家車企被罰的原因各不相同。其中,金華青年汽車公司2014年銷售給上海巴士公交(集團)有限公司245輛新能源汽車,實際安裝電池容量小於公告容量,與《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