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傑信,今天我將與大家繼續探索火星的秘密。
地球有月球作為衛星,木星有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等79多顆衛星,土星更是有多達82多顆衛星,其中還有經常在電影中被提到的泰坦星。那麼火星有哪些衛星,是人類在什麼時候發現的,又有什麼特點呢?
火星衛星的發現,有一段曲折的歷史。在伽利略發現木星的4顆衛星後,最開始克卜勒推測火星有兩顆衛星,因為地球有1顆,木星有4顆,火星在中間,他認為應是指數級124增長。
但這僅是猜測,在克卜勒之後的兩百年,都沒有任何人能夠尋覓到火星衛星的蹤跡,直至1877年,美國天文學家霍爾才通過當時最先進的折射式望遠鏡發現了火星的兩個衛星。
霍爾發現火星的兩個衛星後,依照火星的神話傳統,將其分別命名為戰神馬爾斯的兩個僕人,佛伯斯(代表畏懼)和底馬士(代表驚慌)。
這兩個火星衛星各具特點,且有相似之處。火衛一圍繞火星的轉速很快,它由西向東,僅需4小時15分鐘即可穿過火星夜空,消失在東方地平線;火衛二由東向西轉動,公轉期為30.35小時,從火星上看要經過65個小時,火衛二才從西方地平線落下。
同時,火星衛星的亮度都不高,且體積不大。火衛一的亮度約為月球的2/3,長寬高分別28、22、18千米;火衛二的亮度則是火衛一的1/40,長寬高分別為16、12、12千米。
這也是火星的衛星難以被發現的原因,一方面是體積小,另一方面,火星相對明亮,在明亮的物體前,暗的物體很難被發現。
此外,兩顆小衛星的軌道也並不相同,火衛一的軌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離火星越來越近,而火衛二的軌道離火星越來越遠,這均是由「重力潮」導致的。
洛希極限是科學家洛希提出的概念,即衛星環繞一顆行星時,如果在洛希極限之內,就會產生一個「重力潮」。如「重力潮「超強,質量較大的行星甚至會將質量小的衛星「碾碎」,墜落至質量較大的星球上。正常來講,衛星環繞火星已可能運行了45億年,應處於洛希極限外的標準,要不就早已撞向火星,不必等到人類看到它以後,才表演向火星隕落戲碼。
例如地球送到太空上的人造衛星,其最終的結果都是在洛希極限之內,最終變成碎片墜落地球。而月球的環繞狀況處於洛希極限之外,會一點點脫離地球,最終漫遊宇宙。
回到火星的兩顆衛星。火衛一在洛希極限之內,受重力潮影響正在一點點向火星靠近,而火衛二在洛希極限之外,則在一點點脫離土星。尤其是火衛一,科學家計算出來它的比重可能是水的千分之一。自然界沒有這麼輕的比重材料,除非是中空的。而中空材料必得是科技產品。於是火衛一是火星人發射的太空站,就粉墨登場。
正是由於火星衛星的特殊性,也讓科學家們對火星衛星的來由引起了猜測。
前面提到的一種猜測,即火衛一是火星人向太空發射的太空站。不過,由於後來科學家已通過近距離照相,明顯看到火衛一的形狀類似一顆「畸形的馬鈴薯」,這種結論也就不攻自破了;另一種猜測,則是火衛一與火星是同一時間形成的,不過,而後科學家們發現,火衛一的材質與火星並無關係,於是這種猜測也被否認了。
經過對行星材質的探索,發現火衛一的材質與小行星帶的行星極為相似,它可能是小行星帶中千萬行星中的一顆,在宇宙中「漫遊」的過程中被火星抓住的。
不過,即便如此,火衛一仍顯得有點奇怪,因為如是被火星「抓住」的衛星,它應來自四面八方,進入火星引力場的軌道面應當與火星赤道面無關聯,且呈大橢圓形軌道。但火衛一軌道面不但呈圓形,還在火星的赤道平面上,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謎團。
目前來看,小行星帶的小行星多為碳質球粒隕石,很可能含有胺基酸,胺基酸則可作為生命起源的素材。並且,火衛一可能含水、碳、氫、氧氣,甚至可為太空人往返火星提供燃料。不過這些仍是未知,還在探索之中。
後面,我們還會與大家一起探討人類往返火星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