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學校該不該學英語?別爭了!其實兩位院士早已給了我們答案

2020-12-06 冬日暖陽說教育

這段時間網上有不少人呼籲將英語從高考中剔除出去,認為為了復興傳統文化,為了建立民族自信我們中國學校不該講英語當成一門主課,更不應該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但支持的網友則熱認為,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通用語言之一,它在國際事務交往中非常重要,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和世界各國打交道,我們的青年就必須學好英語。總之雙方各抒己見,各表看法,在網上爭了好久但始終沒爭出各上下來。

最近,有網友在網絡上傳了浙江大學某知名教授的相關言論,他說,讓中國的青少年花上十幾年時間學習英語無異於浪費生命,因為這些人中有好多人會在高中畢業後成為農民,還有一部分人大學不畢業之後在工作中不會用到英語,對於這些人來說,英語從此會和他們無緣,也許他們從那以後一輩子都不會用到英語,所以對他們來說,學習英語就是浪費生命。筆者不知道網友上傳的這段視頻,完整的版本是什麼?也不知道這名著名教授說這話的目的,講這番言論的背景是什麼?雖然筆者對他部分觀點不敢苟同,但筆者也認同他部分觀點。

但網友從著名教授言論中得出的這樣的結論筆者不敢苟同,網友說與其讓中國現在的學生現在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學習英語,還不如將英語從中國學校課程中剔除出去,給孩子減輕課業負擔,這樣也能突出語文的主體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此話不細細思量感覺說得非常有道理,但細細思量卻漏洞百出。筆者認為,讓現在學生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去學習的罪魁禍首不是英語之錯,而是我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攀比心理之錯,是我們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超過別人,花大價錢將他們送給了補習教師,送進了輔導班,讓孩子成了一個成天到晚連軸轉的機器,當然筆者也不否認我們的高考制度也和此種現象有關。要知道,即使將英語課程從學校課程中取了,也不能改變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的願望,也不能改變學生學業負擔嚴重的現狀。

至於英語影響了語文的的主體地位,會影響民族自尊心,會讓國人失去自信更是無稽之談。筆者認為英語和這些有關係,但影響不大,相反學好英語會增強民族自豪感。要知道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通用英語,我們從國外進口的許多商品說明全是英語,不學英語行嗎?筆者小時候聽過這樣一件事,張海迪鄰居的家人從海外寄回幾瓶藥,可是鄰居卻不認識英文,看不懂說明,不知道藥品用量。鄰居找到了張海迪,可是當時的張海迪也對英語學習的不怎麼樣,所以沒能幫上鄰居的忙,讓她留下了遺憾和愧意。後來他通過自學學習了英語,不僅能看懂英文說明,也能翻譯一些書籍了。你看,普通民眾也會用到英語,多學一門世界性語言筆者不認為是壞事。

講到這,網友們也許已經知道了筆者的觀點:我們的學校應該學習英語。筆者之所以這麼認為,不僅僅是前文中筆者所講的事例讓筆者有了這樣的看法。讓筆者具有我們的學校應該學習英語的看法的人主要是我們國家的兩位院士。別誤會筆者一介貧民不認識院士,即使認識也是和網友一樣在電視上「認識」了他們,但人家卻定會不知道筆者是誰。言歸正傳,這兩名讓筆者產生我們學校該學英語的兩名院士分別是大家尊敬的終南山院士和被網友熱議的高福院士,因為他們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曾用英語和地方交流,讓筆者在敬佩之餘多了一些民族自信。筆者認為優秀的人物掌握了英語能幫助他們飛得更多,也是他們讓我明白了要和世界很好的溝通,就必須學好英語。在和世界交往越來越密切的今天,學好英語更能幫助我們「走遍天下」,「行萬裡之路」。

我們的社會雖然存在許多人一出校門之後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用英語的現實,但也存在許多優秀的人物從小就需要學習英語為其打好基礎的現實,因為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科研人員,以及醫務人員要取得成績,要走向世界必須多學一門語言。因此筆者認為兩位院士早已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校該學英語。

相關焦點

  • 劉永坦院士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劉永坦捐出最高科技獎800萬獎金,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首先要致敬劉院士!國家棟梁,致敬!一定要點讚這位「我們該追的星」其次我也要說一說心裡話,劉永坦等科學家真的不容易,既要為國貢獻畢生精力,還要為囯樹立精神標杆。望我們善待劉永坦等國寶級科學家,社會要形成新的機制,讓這些了不起的中華兒女及其家人,得到應有的,有尊嚴的美好生活。
  • 全民學英語,是該升溫還是該降溫?
    據權威資料統計,現在全中國人大約有三億多人在學英語,佔全國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在大、中、小學學校中,學習英語的人數超過一億。有人戲稱,要不了多久,中國學英語的人數將超過英語國家的人口總數。英語好不好,該不該學?
  • 該不該取消英語?李蘭娟院士給美國專家上課全程講漢語,闡明3點
    幾天前,李蘭娟院士應美方邀請,為他們分享我國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從始至終全程講漢程。不信的朋友可以找這段視頻看看,全程講漢語,並且帶著浙江紹興方言。不僅沒有影響講解效果,而且那些專家個個像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講,有些聽不懂的自帶翻譯。美國人能聽得懂紹興普通話嗎?這要在以前,估計人們想都不敢想。
  • 抗擊疫情,我們該掌握的傳播學知識
    這些謠言的特點我們可以用一個公式來理解: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這個公式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來的,這個公式牛就牛在,它非常簡單地解釋了謠言誕生的兩個基本條件。一件事越是重大,大眾能獲得的信息越是模糊,謠言出現的機率就越大。謠言本身來自於我們對未知的恐懼,在恐懼中我們迫切地希望得到確切答案,但答案往往是不明朗的。
  • 我們的稀土能反制美國嗎?兩位院士給出答案,首當其衝是航空工業
    從中興開始,美國就開始對我們的科技進行打壓,到後來的C919使用的LEAP-1C航空發動機限售事件、華為事件、中芯事件、TIKTOK事件等,都是針對我們科學技術的打壓,難道我們就沒有辦法反制敵人,甘願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其實不是的,我們確實有殺手鐧,不到萬不得已也不會使用。
  • 應試教育該不該「取消」英語?大學網紅教授鄭強:學英語浪費時間
    通過這個故事鄭強引出中國應試教育該不該有英語這一話題,他表示:「我們在近20年誇大了英語在教育中的地位,這是不自信的表現,我們更應該重視自己的文化。」他還說:「英語浪費了我們中國青少年多少寶貴的時間,人家60年沒出過國,照樣得諾貝爾文學獎。」
  • 為什麼我們該給豌豆莢掌聲
    「王俊煜」還在,這位明星創業者、豌豆莢CEO說,自己和另外兩位核心管理團隊成員將堅持對豌豆莢的承諾,把這個業務繼續做大。  看起來,一向來勢洶洶的阿里,對豌豆莢給予了足夠的尊重。何小鵬憶起兩年前,UC併入阿里。作為公司創始人的他,從UC員工眼裡看到了「激動、彷徨、興奮和憂慮」,所以他小心地控制自己在豌豆莢辦公室的言行。
  • 石家莊大學生:學校進不去,家裡回不去,我們該何去何從?
    這種情況我們也都經歷過,待在家裡雖然無聊,但是尚可接受。不過在如今的石家莊,卻是有這麼一堆人,就是那些外地前來求學的大學生,現在石家莊的大學均已放假,而這些大學生又不回了家,這些人該怎麼辦呢?大學生雖然基本上已經是成年人,但他們並沒有多少社會經驗,說白了就還是個孩子,想要讓他們自己照顧好自己,大家認為可能嗎?
  • 聽聽兩位院士怎麼說
    聽聽兩位院士怎麼說自進入一月份以來,疫情殺了個「回馬槍」,北京、大連、瀋陽、河北等多個地區均出現了多起確診病例。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這一次我們已經有了豐富的應對經驗,人們不再驚慌失措,專業人員已經成功遏制住了疫情的傳播。
  • 學英語學成了「啞巴英語」,應試英語教育下,我們要怎麼學英語?
    ,不敢開口說英語,一說英語就怕出錯或者是講出來的英語存在許多的錯誤,不地道、不標準。但是不少學生學英語卻學成了啞巴英語,雖然英語考試能考到不錯的成績,但是講起英語來卻不流利,說起英語來,馬馬虎虎,甚至是學了多年的英語,卻說出一口的「中式英語」來,讓人貽笑大方。我們質問到難道花費多年學英語,都是在做無用功嗎?
  •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裡早已勝過院土
    屠呦呦不是院士但在我們心中早已勝過院士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了院士增選名單,沒有2015年度就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並沒有出現在兩院院士增補名單中。屠呦呦沒有選上院士,但在國人的心裡早已勝過院士。
  • 點讚||他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2018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劉永坦,曾從20世紀80年代起堅持自主研發新體制雷達,帶領團隊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為祖國海疆雷達打造「火眼金睛」,讓我國海域監控面積從不足20%到全覆蓋。
  • 我們該不該把復旦女教授陳果趕下講臺?
    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學校之外,陳果的講課片段、金句頻繁出現在網絡媒體上,連央視《開講啦》欄目也邀請她做演講嘉賓;在學校裡頭,陳果的課獲得熱情追捧,以至復旦的學生曾這樣說,「陳果老師的課比雙十一還要難搶。」
  • 幼兒園孩子該不該進行超前教育,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告訴我們答案
    前幾天,一位寶媽有些焦慮地問我:「我孩子今年五歲,上幼兒園大班,我看到每天晚上回家孩子都要完成幼兒園布置的作業,有時候拼音,有時候還要寫基本的數學題,我現在好焦慮,到底該不該配合幼兒園進行超前教育呢?」這位寶媽的問題應該問出了很多家長的心聲和苦惱!
  • 當知識不再是稀缺品,學校該扮演什麼角色?
    那是因為現在大家都不看報了,也不看電視了,傳統媒體遭受了網際網路巨大的衝擊。再來說說產品經理,我們發現,從事這份工作的大學生來自五花八門的專業,有學英語的、學數學的、學新聞的,也有學心理的;還有從各個不同崗位轉崗來做產品經理的,比如銷售、技術、測試、營銷、商務等等。
  • 早教專家:低齡兒童如何快樂學英語
    相信家長們或者從下面的內容中可以找到答案。英語怎樣學比什麼時候開始學更重要記者:孩子幾歲開始學英語比較合適呢?左豔麗:關於這個問題專家們討論得非常熱烈,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從我們專門從事英語教學人士的角度講,我們比較贊同於3-6歲是第二語言學習的敏感期。但這不是絕對的,比如會存在地域差異。
  • 昨天妻子要提前教我們孩子學英語,被我怒斥了
    昨天不知道「發什麼神經」(原諒我用這個詞,看完下面你們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她了)要教我女兒學英語,每天半小時,把小學的英語給提前預習了。其實關於孩子英語啟蒙的事,我很早就跟她提過,但是人家根本就不當回事,說自己是教小學、初中英語的,對於兒童英語啟蒙不懂。寧願天天在家裡抱著手機玩,也不給孩子做英語啟蒙。這是父母該說的話?
  • 氣候變化:瑞典少女對決德國網紅 我們該相信誰
    塞比特表示,人們不應該對氣候變化感到恐慌,而是需要思考。 同時她表示,自己並非不認同溫室氣體排放會導致地球變暖,但是認為科學家和環保人士誇大氣候變暖造成的衝擊和影響力。 她還質疑,二氧化碳排放變化真的有那麼大影響嗎?
  • 螞蟻莊園10月26日答案:有人觸電被電暈了我們該怎麼辦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螞蟻莊園10月26日答案,螞蟻莊園10.26今日答案是什麼呢?今天的問題是小雞寶寶考考你,有人觸電被電暈了,我們該怎麼辦?有知道答案的玩家朋友嗎?不知道答案的話快來跟小編一起往下看看吧 !
  • 假如學校取消一門學科,學生會選擇哪個?答案出奇的一致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提到學生,我們都知道他們每天都琢磨著如何能「多玩一會、少學一會」。畢竟學習是一門使人身心俱疲的「工作」,對於初中生或高中生而言,每天都有不同的學科來輪番轟炸他們。那麼我們不妨思考一下,假如學校取消一門學科,學生會選擇哪個?如果學校取消一門學科,你會選擇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