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網上有不少人呼籲將英語從高考中剔除出去,認為為了復興傳統文化,為了建立民族自信我們中國學校不該講英語當成一門主課,更不應該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但支持的網友則熱認為,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通用語言之一,它在國際事務交往中非常重要,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和世界各國打交道,我們的青年就必須學好英語。總之雙方各抒己見,各表看法,在網上爭了好久但始終沒爭出各上下來。
最近,有網友在網絡上傳了浙江大學某知名教授的相關言論,他說,讓中國的青少年花上十幾年時間學習英語無異於浪費生命,因為這些人中有好多人會在高中畢業後成為農民,還有一部分人大學不畢業之後在工作中不會用到英語,對於這些人來說,英語從此會和他們無緣,也許他們從那以後一輩子都不會用到英語,所以對他們來說,學習英語就是浪費生命。筆者不知道網友上傳的這段視頻,完整的版本是什麼?也不知道這名著名教授說這話的目的,講這番言論的背景是什麼?雖然筆者對他部分觀點不敢苟同,但筆者也認同他部分觀點。
但網友從著名教授言論中得出的這樣的結論筆者不敢苟同,網友說與其讓中國現在的學生現在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學習英語,還不如將英語從中國學校課程中剔除出去,給孩子減輕課業負擔,這樣也能突出語文的主體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此話不細細思量感覺說得非常有道理,但細細思量卻漏洞百出。筆者認為,讓現在學生花費大量精力和財力去學習的罪魁禍首不是英語之錯,而是我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攀比心理之錯,是我們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超過別人,花大價錢將他們送給了補習教師,送進了輔導班,讓孩子成了一個成天到晚連軸轉的機器,當然筆者也不否認我們的高考制度也和此種現象有關。要知道,即使將英語課程從學校課程中取了,也不能改變家長送孩子去補習的願望,也不能改變學生學業負擔嚴重的現狀。
至於英語影響了語文的的主體地位,會影響民族自尊心,會讓國人失去自信更是無稽之談。筆者認為英語和這些有關係,但影響不大,相反學好英語會增強民族自豪感。要知道現在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在通用英語,我們從國外進口的許多商品說明全是英語,不學英語行嗎?筆者小時候聽過這樣一件事,張海迪鄰居的家人從海外寄回幾瓶藥,可是鄰居卻不認識英文,看不懂說明,不知道藥品用量。鄰居找到了張海迪,可是當時的張海迪也對英語學習的不怎麼樣,所以沒能幫上鄰居的忙,讓她留下了遺憾和愧意。後來他通過自學學習了英語,不僅能看懂英文說明,也能翻譯一些書籍了。你看,普通民眾也會用到英語,多學一門世界性語言筆者不認為是壞事。
講到這,網友們也許已經知道了筆者的觀點:我們的學校應該學習英語。筆者之所以這麼認為,不僅僅是前文中筆者所講的事例讓筆者有了這樣的看法。讓筆者具有我們的學校應該學習英語的看法的人主要是我們國家的兩位院士。別誤會筆者一介貧民不認識院士,即使認識也是和網友一樣在電視上「認識」了他們,但人家卻定會不知道筆者是誰。言歸正傳,這兩名讓筆者產生我們學校該學英語的兩名院士分別是大家尊敬的終南山院士和被網友熱議的高福院士,因為他們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都曾用英語和地方交流,讓筆者在敬佩之餘多了一些民族自信。筆者認為優秀的人物掌握了英語能幫助他們飛得更多,也是他們讓我明白了要和世界很好的溝通,就必須學好英語。在和世界交往越來越密切的今天,學好英語更能幫助我們「走遍天下」,「行萬裡之路」。
我們的社會雖然存在許多人一出校門之後一輩子都不可能再用英語的現實,但也存在許多優秀的人物從小就需要學習英語為其打好基礎的現實,因為我們的科學家,我們的科研人員,以及醫務人員要取得成績,要走向世界必須多學一門語言。因此筆者認為兩位院士早已告訴我們,我們的學校該學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