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滴滴管理層近兩年來的變動,部分業內人士給出了對滴滴出行盈利前景的猶疑。
過去兩年內,這家公司的管理層在持續震蕩。9月7日,滴滴出行副總裁、滴滴出行研究院副院長、AI Labs負責人葉傑平通過向全員發布內部信的方式宣布,將於近期離開滴滴。此後滴滴對該消息予以證實,不過滴滴方面表示該離職行為系個人原因,滴滴出行CTO張博將兼任葉傑平的職位。
離職管理層的名單還有很長。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近兩個月內,滴滴國際化事業部COO仇廣宇(Tony Qiu),滴滴出行副總裁、科技生態與發展部負責人郄小虎(Tiger Qie)先後傳出離職消息。今年內公開報導的滴滴管理人員還包括滴滴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普惠出行與服務事業群總經理付軍華、滴滴數據科學部負責人宋世君。
今年5月,滴滴出行總裁柳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滴滴核心業務已經盈利或小幅盈利,目前沒有裁員或籌集資金的計劃。7月,有媒體報導稱滴滴資金狀況充沛,帳面現金超過500億元,但投資人有退出訴求因而籌備港股上市,圍繞該IPO傳聞,滴滴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否認稱,IPO並非滴滴當前最優事項,公司暫無相關計劃。
滴滴將近三年內核心目標設定為0188,即安全、全球日服務達1億單、國內出行滲透率達8%、全球服務用戶MAU超8億——每一項都與盈利無關。誠然,此舉透露了滴滴對長期主義的樂觀。但整體業務持續虧損多年後,如何給予公司內部及外界以可持續的信心,成為滴滴當下的命題所在。
管理層持續動蕩
2019年是滴滴的「水逆」年。
當年2月,資本「寵兒」滴滴傳出了一則消息。滴滴CEO程維在全員會上宣布公司將做好過冬準備,2019年對非主業進行「關停並轉」,整體將裁員15%,涉及2000人。此後,滴滴大刀闊斧砍掉了外賣、小巴等創新業務,全面收縮戰線。
彼時,一份滴滴出行內部流傳的財務數據顯示,該公司2018年持續巨額虧損,全年虧損高達109億元。虧損的主因是補貼,當年滴滴在司機補貼方面投入共計113億元。
在此之前的2018年,兩次大型輿論事件令滴滴背負了極大壓力。2018年8月,滴滴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直至2019年11月才正式恢復。
同樣是2019年,滴滴的管理層開始持續變動。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一年,滴滴有至少4位管理層離職,包括滴滴出行高級戰略總監、平臺乘客運營負責人和區域總經理李子健,滴滴出行增強現實總監徐迅,滴滴產品高級副總裁俞軍,滴滴出行首席發展官李建華。今年前9個月,滴滴的管理層離職名單再添5位。
「沒有盈利前景」「看不到希望,上市遙遙無期」……部分滴滴內部人士表達了這樣的迷茫。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目前滴滴盈利的最新消息仍是此前柳青對外宣稱的核心業務已小幅盈利,但具體盈利多少、可持續性如何仍沒有明確消息。「滴滴內部目前更多應該還是在考慮增長。」一位接近滴滴方面的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儘管滴滴在向增長努力,但數字恐怕不容樂觀——儘管8月25日「七夕」當日,滴滴出行囊括網約車、計程車、順風車、單車及代駕的全球日訂單首次突破5000萬單,相距日訂單1億單的「三年目標」已經過半,但從整體活躍用戶來看,滴滴恐怕仍存在增長瓶頸。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易觀國際獲得的數據顯示,2020年Q2,儘管滴滴日均活躍人數環比上季度提升35.59%,但整體活躍人數環比下跌4.73%。與此同時,同比去年而言,滴滴Q2用戶數據全面下滑,整體活躍人數和日均活躍人數分別下跌26.92%、12.79%。
業務再造與升級
除了管理層變動之外,今年以來滴滴業務層也有諸多變化。
繼2019年將自動駕駛升級為獨立公司之後,今年7月,滴滴推出新獨立品牌「花小豬打車」,定位年輕用戶市場。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新業務由滴滴出行內部新組建的獨立團隊負責,獨立運營獨立研發。負責人是原滴滴網約車平臺公司副總裁、區域總經理孫樞。孫樞向程維匯報。
9月1日,滴滴發布公告將旗下「滴滴計程車」業務升級為「快的新出租」,並表態快的新出租將採取獨立運營的模式,未來還將開設小程序入口。滴滴石東海將擔任快的新出租總經理,直接向程維匯報。
儘管獨立出來擁有了獨立融資的可能性,但記者了解到,目前滴滴這兩塊業務的獨立,目的或更多聚焦在用戶增長方面。
「目前計程車行業線上化率仍很低,全國線上訂單佔計程車所有訂單比例僅僅10%。」有接近滴滴方面的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從去年交通部的數據來看,平均每天計程車服務1.1億人次,按照平均每車1.8人計算,每天產生的訂單在4500萬-5000萬單左右,「而滴滴計程車業務覆蓋全國300多個城市,去年日均訂單量才300萬單,不足10%。這是一個巨大的增長空間,想必對0188的三年目標也有所支持。」
「滴滴的運營單量要達到目標規模,就必須要有更多的業務線,」東南大學交通法治與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顧大松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分析稱,「例如計程車領域,當前計程車線上化的趨勢也比較明顯,各地均在推動巡網(巡遊車與網約車)融合,發力巡網融合的方向能夠提升(滴滴)的市場份額。」
花小豬業務的獨立同樣是為了吸引新的用戶群體。「年輕用戶對價格更加敏感,願意接受更便宜的產品,獨立推出之後會有一些針對性的推廣玩法,對於滴滴而言下沉市場這塊也將是一個增量。」前述接近滴滴方面的人士指出。
除了獨立業務重點發力之外,滴滴今年的另一個方向是在固有業務上進行精細化運營,例如將拼車業務升級為青菜拼車,採用全新品牌標識;試行特惠快車和滴滴特快;新啟動貨運業務及跑腿業務。
事實上,滴滴當前各項業務調整與升級也並非沒有成效。據易觀國際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滴滴出行APP日均啟動次數環比提升48.13%,同比去年提升17.6%。這說明,用戶對滴滴出行APP的使用頻次正在增加。
不過,如何對內穩定「軍心」、對外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完整邏輯線的故事,仍是滴滴所面臨的挑戰。在顧大松看來,滴滴當前最主要的任務仍是抓好主營業務。「主營業務如拼車這類普惠且高效的業務應當做好,在個性化業務方面應該做得更紮實、更品質化,這是它的空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