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非洲豬瘟(以下簡稱非瘟)是嚴重危害養豬業的烈性傳染病,臨床上以高熱、多發性出血、高死亡率為主要特徵,每年給世界養豬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目前市場上尚無安全有效的商品化非瘟疫苗,主要通過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精準清除技術對該病進行綜合防控。快速、準確、敏感的檢測技術在非瘟綜合防控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本病的監測存在以下誤區和盲點。
一、忽視監測,造成非瘟病毒傳入場內
(一)忽視引入後備種豬的監測,致使病毒隨著引種傳入場內
為此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豬群入場前,一定要進行隔離檢疫,一般最短隔離檢疫時間為21天,同時需密切觀察豬只的臨床表現。隔離之後經非瘟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均為陰性並經過常見疾病的馴化後方可入群。若發現核酸檢測陽性結果,則需要進行後備豬群的精準清除,陰性豬將繼續隔離21天。
2.為防止漏檢,最好同時開展核酸和抗體檢測。豬感染非瘟強毒一般會在10天內死亡,弱毒一般在感染後7-14天檢測到抗體。在自然條件下,豬接觸感染性病毒後第6天左右可在口腔(或鼻腔)拭子中檢測到病毒,第9天和10天在血液和肛拭子中檢測到病毒,因此需要根據引種和隔離情況合理採集樣品。
(二)忽視人、車、物等流動因素的監測,使得病毒突破豬場生物安全屏障
為此需要做好以下三點:
1.人員監測:人員到達隔離點,生物安全專員對其隨身物品進行消毒處理,人員洗澡更衣後,生物安全專員對隔離人及隨身物品分別進行採樣檢測,合格後方能入場。
2.車輛監測:外部車輛禁止入場,內部車輛採取檢測與監測相結合,異常情況比如拉死豬,先採樣檢測,然後消毒處理。每次轉豬前對裝豬臺與轉豬車輛及相關工具採樣檢測評估,合格後備用。
3.物資監測:
(1)飼料屬於大宗物品,難以準確採樣。對於使用罐料車的豬場來說,將浸有生理鹽水的紗布(50cmx50cm,6-8層),綁縛於進料和出料的管道口,收集樣本5-10分鐘,將附著於紗布上的飼料進行檢測即可;對於使用噸包料的豬場來說,乾燥存放兩周方可使用,期間可使用紫外線照射料包表面進行消毒。
(2)對於疫苗獸藥,檢測外包裝,同時也要做好表面的消毒。
(3)對於外購精液,建議檢測外包裝和精液(按批檢測25%,採樣1mL/瓶或1mL/劑);精液檢測在提取DNA時,建議使用專門的精液裂解液。
(三)忽視豬場內外環境的監測,導致病毒易形成很大汙染面
1. 重點監測區域:包括場外道路、場內道路、料槽、飲水槽、風機進風口、出豬臺、無害化處理區域、洗滌淋浴間等重點區域。
2.「四害」監測:因老鼠、蒼蠅、蚊子、蟑螂等「四害」無孔不入,無法做到實時監測,而理論上都有機械帶毒的可能,建議當周邊有疫情時,需加強除「四害」,尤其是老鼠,避免由發病豬場竄入。
3. 監測頻率:豬場應根據周邊疫情壓力和場內情況,制定合理監測頻率,因場施策。
二、過度監測,導致豬群應激、疫病散播和資源浪費
(一)豬群過度採樣,引起豬群應激過大
為避免此類情況,豬群採樣時建議做好以下兩點:
1. 制定符合本場的採樣監測的標準操作程序(SOP),針對不同的目的,採集不同的樣品,最大程度地減輕豬群應激。
2. 實時關注周邊疫情:周邊有疫情時,增加採樣監測頻率;周邊無疫情時可適當降低監測頻率。
(二)採樣造成交叉汙染,導致疫病散播
豬群採樣時,「豬-人-豬」密切接觸,如果操作不當,易造成疫病的散播,為此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1. 採樣所需物資如手套、注射器、棉棒、紗布、生理鹽水等均需滅菌處理。
2. 注意採樣流程,及時更換一次性手套和鞋套等物品。採集拭子時,一根棉籤可由一人採集口鼻處,裝封,同時要更換一次性手套。不同豬舍的樣品採集需專人負責,避免交叉。
(三)監測過頻,增加豬場運營成本
大型豬場生產和後備母豬存欄量大,每次檢測的樣本數量動輒成百上千,檢測成本極高。為有效降低檢測成本,可以合併樣品進行檢測。在保證檢測結果準確的前提下,建議口、鼻、肛拭子每3-5份樣品合成一個檢測樣,血液樣品可以更多個頭份合成一個檢測樣。
三、操作不當,造成檢測結果失真
(一)樣品保存或運輸不當,導致樣品DNA降解
為避免此類情況,建議做好以下兩點:
1.採樣後儘快進行檢測或運輸,如需要長時間運輸可在樣品中加DNA保存液,並加入乾冰運輸(對比數據詳見表1、表2)。
2. 實驗室檢測時,也應儘快進行,如當天檢測不完,可先提取DNA,將DNA進行凍存後,次日進行檢測。
(二)檢測方法不敏感,造成假陰性檢測結果
普通PCR或試紙條檢測方法的靈敏度較差,易產生假陰性結果,不利於非瘟病毒的早診斷、早發現、早處置。建議選擇敏感度高、重複性好的螢光定量PCR檢測試劑盒,或實驗室自行建立和優化螢光定量PCR方法,保證檢測方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
(三)實驗室局部氣溶膠汙染,產生假陽性檢測結果
實驗室檢測的汙染主要由樣品採集不當、樣品間交叉汙染及PCR體系中的試劑耗材汙染等三方面所引起。為避免此類情況,建議做好以下四點:
1.樣品檢測時,樣品的處理、DNA的提取及PCR反應等實行分區操作,並且每個區域內的物品專用,做到人流、物流單向流動。
2.定期使用紫外線、臭氧、DNA裂解液等對生物安全櫃、超淨臺、離心機及實驗室進行消毒;合理通風也是避免汙染的有效措施。同時對實驗室環境進行監控。
3. 整個PCR體系是一個時間長且繁雜的過程,在進行檢測時要設置無模板、陰性樣品、陽性樣品和環境樣品等對照,最好設立內對照,通過這四個方面對整個檢測過程進行監控,保證結果的準確性。
4. 在保證擴增效率的前提下,把PCR反應體系中的胸腺嘧啶(dTTP)替換為尿嘧啶(dTTP),從而使PCR產物中含有大量尿嘧啶,下次PCR反應前加入尿嘧啶糖苷酶(UNG)降解產物,可消除PCR產物的殘留汙染。
四、小結
非瘟防控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生物安全體系,而日常的監測與監控對於生產具有關鍵性的指導作用,監測是否準確是非瘟防控的重點環節,但大規模、高頻率的採樣監測增加了豬群的應激和感染的風險。因此,非瘟的防控尤其要把握好豬場的進出口及周邊環境的監測,同時提升監測技術的靈敏度和特異性。每個豬場需要根據自身的疫病壓力和條件制定合理的監測體系。
專家點評
本文作者以非洲豬瘟監測的誤區和盲點為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與歸類,將引種、進場人員、物資、車輛等作為監測重點,同時針對目前比較普遍的過度採樣和監測以及實驗室的汙染等弊端進行剖析,值得一線檢測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
自非洲豬瘟首次報導至今已經22個月了,我們見證了養豬人從最初的手忙腳亂的應急處置到目前的有條不紊的應對處理。實踐證明,非洲豬瘟確實可防可控,相信中國必將戰而勝之!
編輯:河北方田馮亞敏 審閱:仇華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