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曾說過很經典的一段話:很多人都以為設計就是外觀,是設計產品看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其實,這些只是一部分。設計是 How it works,也就是,產品是如何運轉的。
D. School
D.school的眾多設計項目被蘋果(Apple)等公司收購,所培養的設計人才和工程師被矽谷的科技公司爭相招聘,原因就在於D.school的創新教學模式強調了設計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回歸到了設計的實踐屬性。強調了跨院系的合作,其教學宗旨是以設計思維的廣度來加深各專業學位教育的深度。
開發創造力的思維方式
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性質相對於一種設計方法來說更像是一份「菜譜」。Design Thinking是一種思維方式,它有幾個特定的步驟,可以用於不同的項目和人。
有個比喻,Design Thinking就像一本菜譜,它會告訴你燒菜的步驟,燒的時間等等,但是每個人用它炒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可以有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原料和配料,而跟著這本菜譜仔細做,一般不會做得太難吃。
設計思維常常被理解為一種標準化的設計方法,或是一套體系化的設計流程,正如我們所熟知的那樣,從感同身受到定義問題,再到頭腦風暴、原型製作、用戶測試,這樣的一套設計流程。
但設計思維不應該被理解為一種做設計的方法。設計流程其實只是設計思維的表象而已,它是設計思維的一個具象化的呈現。實際上,設計思維的目標是讓人們脫離所謂的標準和流程,打開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無限可能,具有創新性地去解決一個問題。
如何理解Design Thinking?
Design Thinking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當面對一個問題時,設計思維不是一種設計方法,而是一種看待、定義問題的方法 (a way you approach a problem)。注意這裡強調的是看待和定義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問題的陳述方式不同,問題的解決辦法就可能有著天壤之別。
第二,設計不是一個人的事,不是設計師自己的事,而應該是由來自各個領域、各個學科、擁有各種背景、各種技能的人共同參與、合作完成的事。斯坦福的d.school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理念而設立的。
設計是基於對人性的認知去解決人們的問題,設計思維是一種非常基礎並且重要的思考能力。
Design Thinking 如何運作?
有時候孩子或是我們遇到一個大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設計一個適合用戶的「完美廁所」),但一眼望去目標太遠你看這張圖,整個挑戰就像要跨越一個大坑,到達對面:
比如有一個「葉子」同學想要一個完美的廁所體驗。
廁所只是一個比喻
但開始直接面對那麼大一個坑會發現很難直接到達對面,我們需要先做點什麼。
1、為誰解決問題,明確對象;
2、目標用戶需求,了解真實需求,確定方向;
3、未被發現的機會,以具體問題為驅動;
4、有idea不要說出來,要demo出來;
5、真實體驗,循環改進。
所以Design Thinking 就是一套以人為核心的方法論,為解決複雜問題提供一套可行的流程,確保得到創造性解決方案:獲得洞察--創意風暴--快速Demo--體驗調整。
(以上文章內容為GEAR&PEAR齒輪梨原創,部分圖片和數據源自網絡)
蒲公英教育智庫也一直在致力於創新教育,在2017年推出中國第一套面向小學生的設計思維課程《菊花娃娃帶你玩建築》。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美國另一位兒童建築教育家安娜·泰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表述為:「學校和其他社會環境可以成為『三維的教科書』」。
在題材的選擇上,課程設定了兩大主題:「我們的學校,綠色的校園」以及「會動的房子,未來的家」,共11個教學模塊。
我們鼓勵兒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進行建造活動,在合作完成一個設計項目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科學、信息、歷史等相關知識,同時熟悉各種藝術元素和審美原則。課程的宗旨是引導兒童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以建築藝術作為支點,來實現知識的吸取、分享和創造。
在2017年底我們促成了上橋南開小學和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在相關課程建設上的一次合作。
原本學校主要的區域只有兩個:教學區和操場。但是,在被告知可以自由規劃後,他們把學校擴大到九個區域,並且充分考慮了空間動線的合理性。
我們看到,他們將「遊樂區」和「購物區」放在離「教學區」較遠的位置,並且不經過操場;讓「自習區」「科技區」和「廢物利用區」在同一條軸線上。這是因為他們考慮了相鄰區域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又或者在功能上是否能相互照應。比如,如果吃完東西再經過操場回到教室,既不利於人的健康(因為可能會想要跑動),也不利於環境的維持(可能會有亂扔垃圾)。
他們不認為學校只是一個學習的地方,他們需要娛樂空間和社交活動,因此才會把生活中可能做的各種事情以及可能會去的各種地方都濃縮到校園場景裡。可以說,當他們在設計一個校園時,實際上他們也在設計一個社區。
如何通過教學策略來激發兒童主動學習熱情?
從教學策略上講,為兒童設計的建築課程,首先要提供儘可能豐富的視覺素材、工具和材料。兒童會去玩耍和探索那些吸引他們或是讓他們覺得有興趣的東西。我們為學生提供的創作材料多達22種,兼顧了視覺和觸覺肌理的多樣性。
如何通過思維工具具象化兒童操作?
所謂思維工具,就是能把抽象思維過程具體可視化的一類方法和技能。從思維工具的使用來看,對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有不一樣的要求:在小學的低年級,主要是對複雜建築問題進行分解,落腳點是強化塗鴉、摺疊、度量、拆分、組合等行為方式。
如何建立兒童測評體系?
傳統的做法是定量,主要依靠分數,我們現在都知道,這種方法有很大的缺陷,無法應對人類思想天然的不可預計性,但優點在於客觀、效率高。最近的做法是定性,主要依靠實證性分析,但是採用這種辦法要非常謹慎,因為描述性的評價容易陷入主觀,從而影響教育的首要目的:公平。
所以在這個項目中,我們並沒有對學生進行定量或者定性的評價。我們只是依據模型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有初步的觀察和分析,主要在四個方面:
一、認知技能
在上橋南開小學主任老師授課中注意到許多學生表現出對材料和技術進行實驗的興趣。我們為他們提供了基本的材料包,同時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合適的材料來實現他們的想法。
二、功能和審美
雖然很多學生以前沒有接受過設計訓練,但他們具備設計意識。教師很少幹擾學生的設計意圖和表達自己的方式。
三、身體和心理感知
學生會考慮他們的模型在視覺上對用戶是否有吸引力,或者使用起來是否舒適。裝飾元素具有明確的功能。
一位學生寫道:「我用兩個圓與一根木條做出了串字,能十分直接地看出是燒烤店,我還用圓和吸管把店做成了機器人的形狀,讓這棟房子充滿科技感,能夠吸引顧客來用餐」,這個孩子還幫助他的組員製作了機器人的眼睛和鼻子,以達到視覺上的統一。
四、公民意識
許多學生在設計中表現出對其他人的關心。設計紅十字醫院的學生認為,「醫院位於休閒區,並且離遊樂園不遠,所以如果有人受傷,可以很快得到幫助」。用雙腳圖釘裝飾餐廳屋頂,晚上大家餓得飢腸轆轆想吃夜宵時,屋頂的雙腳圖釘會反射亮光」。做多方向滑梯不管你多胖,都能坐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