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人類大量種植玉米,歐洲倉鼠要滅絕了

2020-12-08 騰訊網

撰文 七君

每天只吃一種食物對身體健康肯定是不利的。如果一群動物一生幾乎只能吃到一種食物,它們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有一種可愛的小動物,因為人類的關係只能以一種食物為生,而單一的食物讓它們開始失去母性,生吞自己生的寶寶。

而在今年7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這種動物列為極度瀕危,並預測它們會在30年內滅絕。

歐洲倉鼠Cricetus cricetus| Mathilde Tissier

這種動物,就是萌萌噠歐洲倉鼠(Cricetus cricetus)。歐亞大陸共有26種倉鼠,其中歐洲倉鼠算是比較兇的一種,它們不太喜歡被人擼,但是它們的樣子是真的可可愛愛。

和小強一樣堅強的齧齒動物也會滅絕嗎?這件事的確很難想像,畢竟歐洲倉鼠曾遍布歐洲和西亞,因此也曾被叫做普通倉鼠(the common hamster)。但是在人類的農業工業化開始後,歐洲倉鼠就開始變得稀有起來。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科學家們注意到歐洲倉鼠數量開始急劇減少。從1972年到如今,法國歐洲倉鼠的分布範圍減少了94%,現在幾乎只出現在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地區;在德國它們的分布範圍下降了至少三分之一,在東歐下降了超過75%。

歐洲倉鼠曾經的分布範圍丨wikipedia

你可能會奇怪,齧齒動物不是賊能生麼?

是的,和許多齧齒動物一樣,歐洲倉鼠也有很快的代際更替速度。它們的孕期只有18天。不過在最近的一百年裡,歐洲倉鼠的繁殖率和壽命顯著降低了

在20世紀初期,歐洲倉鼠的壽命有4年,但是現在只有2年。在20世紀的大多數日子裡,雌性歐洲倉鼠一年可以生下20個幼崽。但是如今這個數字卻降低至5-6隻。

IUCN 指出,歐洲倉鼠數量的下降主要是由於繁殖率低下。歷史上,一度數量龐大的野生動物快速滅絕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曾是世界上最常見鳥類、在美國數量曾超過50億隻的北美旅鴿在一百年內滅絕了,而它們滅絕的原因也是因為繁殖率低下。

北美旅鴿

因此 IUCN 在最近發出警告,如果不做出行動,歐洲倉鼠將在30年內滅絕

可是等等,齧齒動物會吃人類的糧食,為什麼要去保護它們?

雖然齧齒動物常給人留下有害生物的印象,但實際上歐洲倉鼠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它們是關鍵種(keystone species),是許多重要掠食動物,如雕鴞(Bubo bubo)的食物。

雕鴞丨wikipedia

在意識到這一點後,歐洲的許多國家就開始了歐洲倉鼠的保育計劃,其中包括法國、德國、比利時、波蘭、烏克蘭等國家,但是這些計劃收效甚微。

IUCN 的小型哺乳動物調研組的成員 Mikhail Rusin 表示:「雖然在一些地區有針對歐洲倉鼠的保育和重新引入計劃,但是它們數量下降的勢頭並沒有被遏制。」

法國阿爾薩斯環境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Gerard Baumgart 表示:「肯定有什麼事情失調了。」

現在學術界對歐洲倉鼠瀕危的原因莫衷一是。一般認為這和人類活動、殺蟲劑和犁田、氣候變暖、光汙染有關。但是在最近,一些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人類種植的單一作物對歐洲倉鼠的繁殖有毀滅性的打擊。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生理學家 Caroline Habould 注意到,和倉鼠數量發生同步變化的,是當地農作物單一性的上升,在近一百年來法國農民開始大範圍種植玉米這一種作物。

在法國阿爾薩斯地區,55%-80%的耕地種的是玉米。在德國這個情況好一些,大約12%到19%的耕地種的是玉米。

在人類種植單一作物前,當地的倉鼠吃的是各種植物的根莖以及昆蟲。但是現在歐洲倉鼠的生活環境是這樣的——

法國某處的玉米地丨Stephane Mahe/REUTERS

一些研究發現,當玉米的佔比超出18%時,歐洲倉鼠就不會出現。

為了研究倉鼠是否因為經常吃同一種作物而數量銳減,Habould 和同事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並在2017年發表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他們給歐洲倉鼠測試了4種不同的食譜:一些倉鼠被餵小麥+苜蓿/蚯蚓的混合餐,另一些吃的是玉米+苜蓿/蚯蚓的混合餐。結果呢,不管吃的是小麥還是玉米,歐洲倉鼠生的幼崽數量沒有差別,不過這兩種食物對幼崽的生存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雖然玉米和小麥所含能量差不多,但是玉米組的幼崽的體重比小麥組低45%,存活率則低75%。

在母親吃小麥的那些倉鼠幼崽中,大約五分之四成功斷奶,但是玉米組的幼崽只有5%斷奶。

成功斷奶是指幼崽成功活到斷奶,玉米組的幼崽實際上在喝到母親的奶水前就死去了。而玉米組幼崽的死因也令研究者震驚:玉米組的倉鼠完全沒有母性,它們不僅不像正常倉鼠那樣在巢穴裡產仔,還會在產後第一天就把幼崽(幼崽還是活的)和食物堆放在一起,然後吃掉。

一般來說,倉鼠在感到威脅或食物不足時才會吃幼崽,但是像這樣一生下來就準備開吃的行為真的太不正常了。

在這個研究中,只有一隻吃玉米的倉鼠沒有吃掉後代,不過她的後代在第34天大的時候開始自相殘殺,兩隻雄性吃掉了自己的姐妹。

實際上,以玉米為主食的倉鼠的反常行為早在交配時就有體現:它們脾氣暴躁易怒,對房間裡的聲音很敏感。

為什麼吃玉米的倉鼠會缺乏母愛呢?會不會是玉米影響了愛的激素的分泌呢?

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者也在倉鼠生產前後測量了它們血液中的愛的激素——催產素的水平。

奇怪的是,那些母性盡失的倉鼠的催產素水平並不比小麥組的低。也就是說,倉鼠媽媽吃小朋友並不是因為它們的激素紊亂。

這些研究者們認為,倉鼠媽媽應該是因為單一食物導致的營養不足才出現這一系列反常現象的。那麼,只吃玉米的話,這些倉鼠到底缺乏什麼營養呢?

研究者們認為,玉米組倉鼠的這些症狀提示它們缺乏一種微量元素——維生素B3(煙酸)。

在肝臟裡,維生素B3會被轉化為轉遞質子的輔酶 NAD(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參與超過400種生化反應,因此,缺乏維生素B3會影響包括代謝、生殖、神經系統等一系列正常生理功能。

維生素B3可以直接從食物中獲取,也可以由色氨酸合成,當然,色氨酸也是來自食物,人體無法合成。而因為人體以及倉鼠無法合成維生素B3或色氨酸,因此必須從飲食中攝取。

富含維生素B3的食物。玉米需要用鹼水處理才能有效釋放維生素B3丨Africa Studio

實際上,玉米本身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3,但是玉米所含的維生素B3和糖以及糖肽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絡合物,很難被機體直接攝取和利用。

要釋放玉米的維生素B3,需要採用鹼水烹製法(nixtamalization),也就是用石灰水煮玉米。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氫氧化鈣可以釋放玉米中被捆綁的維生素B3。

鹼水烹製法

這個方法首先是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墨西哥發現的,因此在墨西哥的人民並不缺乏維生素B3。但是在玉米被傳到歐洲和其他地區後,當地人並不知道這種舶來品的正確烹飪方法,因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經過石灰水煮的玉米(右)和沒有經過石灰水處理的玉米(左)丨wikipedia

在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的兩百年裡,北美和歐洲有3百萬人死於維生素B3缺乏引發的糙皮病。

我們在中學教科書上曾經接觸過這個名詞,但很多人並不了解糙皮病的致命性。糙皮病的主要表現就是3D:皮炎(dermatitis)、拉肚子(diarrhea)和痴呆(dementia),合起來稱為3D。再加上死亡(death),就是4D。

糙皮病人的皮膚。實際上,「吸血鬼」怕光的傳說可能就來自於糙皮病人見光皮炎的症狀。

糙皮病最早是加泰隆尼亞的醫生 Gasper Casal 在1762年發現的。當時,Casal 注意到西班牙阿斯圖裡亞斯地區的農民手腳的皮膚紅腫粗糙,而這些窮苦人的主要食物就是玉米。

1895年,匈牙利的醫生 Moritz Kaposi 發現糙皮病是一種地區性的疾病,主要在倫巴第平原、威尼斯和南法的窮苦階層中發生,而這些地區中下階層的主要食物就是玉米。在1902年,美國南部也發現了糙皮病。

在歐洲和美國,糙皮病在主食玉米的農民階層中流行了兩百年。到了1914年,終於有人發現糙皮病和某種營養素的缺乏有關,並且注意到糙皮病和狗所患的「黑舌病」是同一類疾病。最終在1922年,維生素B3被發現是能預防和治療糙皮病的營養素。

農業現代化後,糙皮病是不是就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了呢?並不是。

在小麥和玉米的精製過程中雖然不會失去卡路裡,但會失去重要的營養成分,如維生素B3。因此維生素B3被發現之前,美國南部依舊有10萬人死於糙皮病,糙皮病也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由於營養缺乏而引起的最嚴重的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缺乏維生素B3不但會導致糙皮病,還和精神疾病,如抑鬱和譫妄有關。在60年前,加拿大生化學家 Abram Hoffer 注意到精神分裂症病人攝入高劑量的維生素B3後,症狀有所緩解。

甚至有學者提出,烹調方法不當的玉米可能會導致殺人等暴力行為。1978年發表在Journal of Ortho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玉米消費量高的國家的殺人案的犯罪率也更高,這可能是色氨酸和/或血清素缺乏引發的。

Habould 認為,玉米組的倉鼠的同類相食行為和以玉米為主要食物的人類的行為非常相似。

玉米組的倉鼠的身體狀況就提示了這一點:它們的舌頭腫大顏色很深,血液也很粘稠,研究者很難給它們抽血。這些症狀和狗狗的黑舌病雷同。

為了證實維生素B3缺乏和倉鼠異常行為之間的聯繫,他們為玉米組的倉鼠補充了維生素B3,然後觀察倉鼠的變化。

不出所料,在每天補充0.3毫克的維生素B3後,倉鼠的母性回歸了,雌鼠也開始和正常倉鼠一樣養育後代。

可是在田野裡的倉鼠們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只吃玉米的後果,真讓人不寒而慄啊。

什麼都吃的倉鼠媽媽:孩子,要趁熱吃!

只吃玉米的倉鼠媽媽:孩子,要趁熱吃!

參考文獻

[1]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7/jan/28/frances-wild-hamsters-being-turned-into-crazed-cannibals-by-diet-of-corn

[2]www.iucn.org/news/eastern-and-southern-africa/202007/almost-a-third-lemurs-now-critically-endangered-iucn-red-list

[3]Surov, Alexey, et al. "Dramatic global decrease in the range and reproduction rate of the European hamster Cricetus cricetus."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31 (2016): 119-145.

[4]Tissier, Mathilde L., et al. "How maize monoculture and increasing winter rainfall have brought the hibernating European hamster to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Scientific Reports 6.1 (2016): 1-9.

[5]www.iucn.org/news/eastern-and-southern-africa/202007/almost-a-third-lemurs-now-critically-endangered-iucn-red-list

[6]Tissier, Mathilde L., et al. "Diets derived from maize monoculture cause maternal infanticides in the endangered European hamster due to a vitamin B3 deficiency."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284.1847 (2017): 20162168.

[7]Mawson, Anthony R., and Keith W. Jacobs. "Corn consumption, tryptophan, and cross-national homicide rates." J Orthomolec Psychiatry 7.227 (1978): 30.

[8]Hegyi J, Schwartz RA, Hegyi V. 2004Pellagra: dermatitis, dementia, and diarrhea. Int. J. Dermatol. 43, 1–5.

[9]Reiners, Tobias Erik, et al. "Preserv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a wild and captive population of a rapidly declining mammal, the Common hamster of the French Alsace region." Mammalian Biology 79.4 (2014): 240-246.

[10]Albert M., Reiners T. E. & Encarna o J. A. Distribution of Common hamsters (Cricetus cricetus) in relation to landscape scale crop composition in Hesse (Central Germany). Poster presented at 18th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Hamster Workgroup, Strasbourg, France (2011, October).

[11]Anderson, Karen E., and Jonathan M. Silver. "Violence and the brain." (2002): 701-718.

Committee on Use of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in Nutrition Labeling. [12]"Overview of food for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guiding principles for nutrition labeling and fortification.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3): 45-56.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把科學帶回家(ID:steamforkids),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焦點

  • 因為人類大量種植玉米,可愛的小動物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歷史上,一度數量龐大的野生動物快速滅絕的案例有很多。比如曾是世界上最常見鳥類、在美國數量曾超過50億隻的北美旅鴿在一百年內滅絕了,而它們滅絕的原因也是因為繁殖率低下。現在學術界對歐洲倉鼠瀕危的原因莫衷一是。一般認為這和人類活動、殺蟲劑和犁田、氣候變暖、光汙染有關。但是在最近,一些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人類種植的單一作物對歐洲倉鼠的繁殖有毀滅性的打擊。
  • 因為人類大量種玉米,這種可愛的動物吃掉了自己的孩子
    比如曾是世界上最常見鳥類、在美國數量曾超過50億隻的北美旅鴿在一百年內滅絕了,而它們滅絕的原因也是因為繁殖率低下。可是等等,齧齒動物會吃人類的糧食,為什麼要去保護它們?雖然齧齒動物常給人留下有害生物的印象,但實際上歐洲倉鼠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它們是關鍵種,是許多重要掠食動物,如雕鴞的食物。
  • 北大西洋露脊鯨、狐猿及歐洲倉鼠成為極度瀕危物種
    據外媒報導,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周四發布的最新瀕危物種紅色名單現實,北大西洋露脊鯨、33種狐猴乃至歐洲倉鼠都被認為是極度瀕危物種。 這份新名單包括超32000種目前面臨滅絕威脅的物種。IUCN生物多樣性保護組織的全球主管Jane Smart在周四的一份聲明中說道:「北大西洋露脊鯨等物種的急劇減少凸顯了滅絕危機的嚴重性。拯救數量迅速增長的瀕危物種使其免於滅絕需要進行轉型變革,同時還要輔以實施國家和國際協議的行動。世界需要迅速採取行動來阻止物種數量下降、防止人類導致的滅絕。」
  • 因人為而導致滅絕的動物,你知道哪些?(上)
    ;有的是因為人類為了自身利益或者滿足自己奢侈目的,而對它們惡意地進行大肆捕殺。也正是這身華麗的皮毛使它們招來了滅絕之災,因為在很早以前它們的皮毛製品就已經成了世界各國皇族和貴族的專用品。人們大量捕殺緬因州海鼬用以製作大衣、皮領、帽及披肩等。
  • 玉米 來自新大陸的「優等生」
    玉米到來之前,歐洲大部分地區的農地冬季只能進入休耕狀態,而玉米開啟了冬季多種作物輪耕的農耕模式,作物的複合種植大大改變了義大利乃至歐洲的農田景觀。所有的植物都要進行光合作用,但在陽光、水等基本元素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沒有哪種作物能比得上玉米的高產。種下一顆玉米種,可以產出150至300顆肥碩的玉米粒,而一顆小麥頂多也就能產出50顆;小麥種下去要等九個月才能成熟收割,玉米只需要三到四個月。毫無疑問,歐洲人需要在新大陸繼續種植玉米來站穩腳跟。
  •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 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有哪些
    人類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動物,但由於各種人類和自然災害,有大量動物逐漸滅絕。人類的濫捕亂獵是導致一些生物滅絕的主要原因,受人類的影響而滅絕的動物不計其數。那麼,因為人類而滅絕的動物有哪些呢?
  • 玉米的兩副面孔
    美洲人馴化玉米之後,玉米就開始在美洲各地廣泛傳播。在15世紀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玉米已然成為美洲許多地方的主要食物來源。 歐洲人到達美洲後,將玉米帶回了歐洲,並在16-17世紀將玉米傳播至非洲和亞洲。如今,玉米與水稻和小麥一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作物之一。作為食物,玉米提供了約佔人類熱量攝入的6%。
  • 玉米的兩幅面孔
    學者們在這些石器上提取到了數量可觀的澱粉粒,栽培玉米是所有石器工具上的主要澱粉粒類型,佔比高達90%,這表明人類至少在約9000年前就開始栽培和馴化玉米了。植矽體遺存也能與澱粉粒遺存相互印證,因為所有樣本中只發現了來自馴化玉米的植矽體類型,而來自野生大芻草的植矽體類型則完全沒有出現。
  • 被歐洲殖民者滅絕的世界十大珍奇異獸,敘利亞野驢被炮火轟擊滅絕
    大海牛重可達九千斤到一萬兩千斤,對人類不敏感,十分友好,甚至會主動靠近人類船隻,丹麥人捕殺了第一頭大海牛,隨後大海牛成為遠航殖民者必備的補給點,另外許多狩獵海狗的獵人也以大海牛作為補給,以海牛皮修補船隻。27年後,大海牛滅絕了。
  • 《星際穿越》科學考:玉米為何能成為「末日作物」?
    雖然我們平時看不到那麼多的玉米,但實際上我們或多或少在間接以玉米為食——因為我們所食用的肉、蛋、奶等動物製品,其飼料主要就是由玉米加工而來,而多種食物生產所需的高果糖漿,也是玉米澱粉分解而來。另一方面,大量的玉米還被用來發酵為乙醇,可以作為機械使用的能源——可以說,玉米現在就已經被人類社會所依賴。然而,這種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植物,為人所知的歷史並不長久。
  • 小倉鼠是雜食性的動物,很好餵養,但是倉鼠壽命很短
    倉鼠是雜食性的動物,很好養,也不挑食,玉米,花生,葵花籽,胡蘿蔔,南瓜,水果,麵包蟲,小魚乾等都是它的食物。麵包蟲和小魚乾屬於倉鼠的補品了,補充蛋白質和鈣質,一天不要給它們吃的太多哦。倉鼠很可愛!很多小夥伴都非常喜歡它們。
  • 山東:優化調整玉米種植結構 探索多元化種植
    今年,山東在繼續推廣應用「一增四改」「機械單粒精播」「適期收穫」等成熟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加大「水肥一體化」「種肥精準同播」「條帶旋耕」等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力度;推動農機農藝融合,提高機械化水平,堅持綠色生產理念,減少人工、水、肥、藥等生產要素的投入,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充分發揮品種的高產潛力;繼續玉米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引導多元化種植模式,實現從高產到高產、高效、綠色生產方式的轉變,保障山東玉米產業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 水田裡種植水稻好還是種植玉米好呢?
    水田裡種植水稻好還是種植玉米好呢?輔助條件是不知哪種掙錢。水田裡當然是種水稻更適合。首先,水田應該種水稻,是由於水稻和玉米不同的生理結構決定的。但是,玉米不行。水田種玉米是絕對不行的。除非將水田改成旱田。這需要很多先決條件,不能莽撞而為。比如目前水田地勢低洼,逆勢而為的話不但增加費用,而且玉米也長不好。第二,水田種水稻還是玉米,是水田改旱田的基礎條件決定的。比如,水田種植多年,病蟲害比較嚴重;水田雖然種了很多年,但是供水始終不好。
  • 歐洲海岸大規模鯨魚擱淺,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同時在生物消失之中,對人類生存也將產生波動,因為我們都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少了它們,地球的生態系統將可能失去平衡。同時許多科學論文表明,軍事聲納,石油地震勘測和大量鯨魚擱淺之間存在聯繫。所以這加大了是美國和北約的問題導致了鯨魚的問題。
  • 歐洲海岸大規模鯨魚擱淺!人類真的在「引爆」生物大滅絕?
    同時在生物消失之中,對人類生存也將產生波動,因為我們都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少了它們,地球的生態系統將可能失去平衡。同時許多科學論文表明,軍事聲納,石油地震勘測和大量鯨魚擱淺之間存在聯繫。所以這加大了是美國和北約的問題導致了鯨魚的問題。
  • 人類會不會因為新冠滅絕和全球氣候惡化滅絕。
    地球母親已產生人類生命:這代的人們不僅要面對人類生命的新危險,還要面對前所未有的威脅地球母親的危險。海洋地理學家,雅克-庫斯託已發出警告「人類在20世紀中對於地球的破壞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因為人類和所有滅絕的物種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後者滅絕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列如冰川世紀發生的變化。相反被賦予高級智慧的人類則能通過使用火種、縫補衣服、建造房屋、等辦法來改變環境。使的環境來適應 自己的需要。從而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奴隸的獨一無二的物種。
  • 倉鼠的嘴巴是黑洞吧,怎麼這麼能吃?
    倉鼠因為非常能吃,並且在用餐時的兩隻小爪子還會非常精緻的捏住食物,再配上專注的雙眼,這讓觀看它們進食的人類找到了樂趣。不僅經常有搞笑視頻被傳到網上,而且還有專門的吃播頻道,在網紅界也算是出道已久的一類的主播。
  • 研究稱一種轉基因玉米抗病蟲能力惠及普通玉米
    新華網華盛頓10月8日電(記者任海軍)美國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誌上發表報告稱,在美國中西部廣泛種植的一種轉基因玉米具備的抗病蟲能力也使普通玉米的種植受益,由此減少的經濟損失每年可達數億美元。
  • 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
    那些口感好的,更不用說,被人類飲食文化所崇尚。對於它們而言,口感好即意味著悲慘的命運。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從古到今,有哪些因為好吃,被人類吃到滅絕的動物。但是,歐洲人到達之後,迷上了旅鴿的味道,於是大肆殺戮。面對如此龐大的一個群體,當時誰也沒相到,有一天會被人類吃滅絕。一對旅鴿賣兩美分,旅鴿肉由火車從美國西部運來。18世紀和19世紀美國的窮人往往除了旅鴿見不到其他的肉食。由於旅鴿每次只產一枚卵,而人吃旅鴿卻大小通吃,連卵都不放過,再加上雞新城疫,旅鴿的數量急劇下降。等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