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情四百年」:輸血簡史-驚情四百年,輸血,簡史,血液,生科醫學...

2020-12-05 快科技

今天,對外傷、分娩、大手術等病患,輸血已經是常規操作,人們對此也覺得理所當然。雖然現抽現輸的輸血方式早已被摒棄,但不論是在影視劇作品裡,還是生活中,有人身患重傷被送往醫院,總還是會有親人朋友擼起自己的袖子大喊:「醫生,抽我的血!」

在最近熱播的韓國劇集《太陽的後裔》中,也毫不意外地出現了輸血的場面,甚至引發了網友「操作不專業」的吐槽。

可見,輸血作為一種救命的手段,早已深入人心,輸血急救的相關操作和標準也被許多人所熟知。

但是,輸血作為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應用於臨床,至今才有約百年歷史。算上之前走的那些彎路,從可以被稱為「輸血治療」的臨床治療手段問世至今,也才四百年左右的時間。

和醫學中的其他門類一樣,輸血醫學也經歷了從蒙昧到開明、從粗陋到精細的發展歷程。

神秘的血液

早在古代,人類就察覺了血液的重要性。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創建了「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血液、粘液、黃膽和黑膽四種體液組成,這四種體液的不同配合使人們有不同的體質。體液學說在歐洲影響極為深遠,人們認為血液中蘊含著生命、精神和力量。

古羅馬流行格鬥競技,恢弘巍峨的競技場遺址至今還佇立在義大利。在那時,一旦場上分出勝負,尤其當敗者身負重傷、血流如注,觀眾們便會蜂擁而入,爭相啜飲這位瀕死之人的鮮血,認為可以藉此獲得這位鬥士的強健體格和過人勇氣。

還有人認為鮮血具有恢復體力、返老還童的神奇功效,吸血鬼的傳說故事也同樣層出不窮。

17世紀匈牙利的女伯爵伊莉莎白·巴託麗為了留住流逝的青春,利用貴族的強權和財富,先後將數百名少女在地下室放血,她則一邊喝這些少女的鮮血,一邊用來沐浴。這一真實事件多次被改編成電影、遊戲中的情節。

在古代的中國,也有著許多與血液有關的傳統。比如「歃血為盟」,人們認為血液裡寄託了人的精神,用血立下的誓約是不能反悔、不能違背的。又比如「滴血認親」,那時人們還不了解血型、抗原與抗體等原理,只是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血液似乎與遺傳有關。在中醫典籍裡,刺破特定的穴位放血,也是治療疾病的方法之一。

最初的嘗試

歷史上有記載的人類第一次用血液治療疾病,是在1492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八世因患腦卒中而昏迷,眾醫生束手無策之際,一位醫生建議用人血治療,但當時醫生們並不知道血液應該被注入血管,只是將血液從三名男孩身上抽出再注入教皇口中。

這樣的治療當然無效,教皇於當年年底去世,而三名男孩也因失血過多而白白送命。

在15世紀後期,人們一度認為精神錯亂、抑鬱、癲狂等症狀都是因為「血中有毒」導致的,因此放血就成了一種治療手段。「放血療法」曾風靡一時,一直盛行到16世紀。

羅馬教皇的醫生們所不了解的血液循環理論,直到1616年才由英國醫學家威廉·哈維發現,至今正好四百年。

哈維用動物實驗闡明了血液在體內的環流方向和運行途徑,他在1628年和1651年發表了兩篇有關血液循環的論文,人類這才知道血液是如何在體內流動的。

輸血的先河

1665年英國醫生理查·洛厄開創了動物輸血的先河,他把一隻健康狗的動脈,和另一隻放血後瀕死的狗的靜脈,用鵝毛管連接起來。健康狗的血液流進瀕死狗的體內,讓瀕死狗活了過來。

這時的歐洲正處於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覺得血液和精神、性格、靈魂存在聯繫。受到動物輸血的啟發,人們認為將動物的血液輸入人體,能治療麻風、潰瘍等疾病,還能改變性格,治療精神疾病。

最早的翔實的記錄,就是1667年的幾起輸血手術。給狗輸血的那位洛厄,嘗試著把綿羊的血輸給「癲狂症」患者亞瑟·科伽,希望讓小夥子免除病痛,從某種角度來說,目的達到了:眾目睽睽之下,科伽在幾分鐘內便一命嗚呼了。

而在同一年,法國著名御醫簡-巴普提斯特·丹尼斯則首次成功地將動物血輸給人類,他將羊血輸給一位長期發燒的男孩,奇蹟般地治癒了他之前嗜睡和精神錯亂的症狀。

隨後他又將小牛的血液輸入了他的「狂暴症」病人安東尼·莫裡體內,劇烈的免疫反應使莫裡瀕臨死亡,幸運的是他挺過了那些高燒、休克,而且在數月內暫時恢復了平靜不再瘋狂。

丹尼斯這兩次奇蹟般的治療,在歐洲引起了極大震動,輸血療法一時成為熱門,但在進一步治療中,病人再次接受牛血後出現了發熱、脈搏加快、腎部疼痛、黑色尿等典型輸血反應症狀並最終死亡,死者家屬狀告丹尼斯犯有殺人罪,1668年法庭判決,今後未經巴黎醫學部批准,不得進行輸血。

後來,由於以各種方式將動物血輸入人體的治療,都因出現輸血反應而造成許多例死亡,被證明是失敗的,法國和英國都頒布法律禁止給人輸血。

成功的曙光

禁令頒布後的一百多年,曾轟動一時的輸血療法變得無人問津。1795年美國醫生菲利普·菲茲克完成了有記載的首例人與人之間的輸血,但並沒有留下詳細的記錄。

直到1817年,英國婦產科醫生詹姆斯·布蘭德爾頻頻目睹產婦因大出血而死亡,對此忍無可忍的他,先用動物進行輸血實驗,取得成功後,設計了一套輸血器材,進行了將健康人血輸給瀕死之人的治療嘗試。

他共為11例大失血病人輸血,成功救治了其中的5例。

1818年他在倫敦內科學會上作了關於輸血的報告,他總結得出兩項輸血基本原則:1、只能用人血,2、只適用於大失血而瀕臨死亡的人。

這次報告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再次激起醫學界對輸血的興趣,但當時人們對血型還一無所知,所以無法解釋輸血後有些病患能存活下來,有的卻出現致死性的輸血反應。

布蘭德爾開創了直接輸血法,還首創了重力輸血器,利用重力來作輸血時的推動力,這種輸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

1867年,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採用了消毒法,對輸血器具進行消毒,並在手術中採用無菌操作,為避免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輸血醫療的發展。

血型和抗凝

1901年奧地利醫生卡爾·蘭德斯坦納發現了基於紅細胞表面抗原的ABO血型系統,這一划時代的發現,為人類的安全輸血提供了重要保障。他因此獲得1930年的諾貝爾醫學獎,並被人尊稱為「血型之父」。

1907年美國病理學家路德維格·赫克通建議通過獻血者和受血者之間進行交叉配血來提高輸血安全性,同年美國醫生魯本·奧騰伯格完成了首例使用血型和交叉配血的輸血實驗,此後他大力提倡血型匹配。隨著研究手段的改進,人類不斷發現新的紅細胞血型,如Rh血型、MN血型等。

除了血型,血液凝固也是輸血手術中的一大障礙。

美國外科醫生克萊爾從1898年至1909年先後對55例患者進行了61次輸血,其中2/3取得了成功。

他改進了注射器,使用石蠟油管、注射針頭、小接管、三通管、活塞等作為輸血器材,讓受血者和獻血者同時躺在手術床上,使獻血者的動脈和受血者的靜脈相連接,縮短輸血時間,避免血液凝固。

1914年開始,比利時的阿爾伯特·哈斯汀和美國的理查·路易森等人先後報導了枸櫞酸鹽的抗凝血作用,並提出用枸櫞酸鹽和葡萄糖與血液混合,在抗凝的同時可以保持紅細胞活力。

這些極大地促進了輸血醫療的發展,使輸血從高精尖技術變為許多醫生都能完成的手術,至1920年左右,輸血手術及輸血前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均已被普及。

血液的保存

1915年,美國病理學家威爾將枸櫞酸鹽抗凝的血液放在冷藏箱內保存,成為血庫工作的奠基人。1918年戰地血庫開始出現在人類歷史中,1921年倫敦有了輸血服務所,對輸血器具、採血及輸血方法實行標準化、規範化的管理。

1937年美國首家血庫在芝加哥成立,1939年二戰開始時,美國已有多處輸血服務所,大量獻血者前來獻血。

由於血庫的普及,血液保存時效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熱點。1943年洛狄特和莫裡森配製出了酸式枸椽酸葡萄糖(acidcitrate dextrose, ACD)溶液作為抗凝血劑,全血儲存時間延長至21天。1957年吉布森提出在ACD保存液加入磷酸鹽組成CPD(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保存液,全血的保存期延長到28天。

1979年,一種新的抗凝血劑CPDA(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 adenine)被採用,其中添加了腺嘌呤(adenine),從而延長紅細胞保存期限到35天。

按成分輸血

人們還發現,血漿、紅細胞、血小板等不同血液組分,功能不同,保存條件也不同,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同時很好地保留血液中各成分的活性。

全血保存溫度為4±2℃,公認的主要質量標準是輸注後24小時循環內存活的紅細胞數不小於原有數目的70%,其中的白細胞、血小板在此溫度下1~2天即失活。凝血因子Ⅴ、Ⅷ和Ⅸ等可在-20℃保存1年,血小板在20-24℃保持溫和震蕩可保存5天。

1952年,亞當斯等試用血漿置換術治療高黏滯血症,同年,第一臺初級血細胞分離機問世。

1959年,發明CPD保存液的吉布森首先正式提出成分輸血的概念,1960年,弗雷瑞奇收集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的粒細胞進行輸注獲得成功,1965年科恩成功地進行了血小板輸注,1969年墨菲和加德納論證了室溫下儲存血小板的可行性。

20世紀70年代前,臨床一般採取輸注全血來提高機體的攜氧能力,改善患者貧血時的缺氧症狀。全血中的白細胞、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活性下降等導致免疫和止血功能喪失或不足,不能用於治療患者的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及凝血功能障礙。而白細胞、血小板隨保存時間的崩解,會在輸注時發生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70年代中期開始,成分輸血迅速發展,在採血後血液各成分活性尚保持完好的時間段內及時分離、濃縮製備成血液成分製品,或用血液成分單採機直接採集,並將各成分保存於各自適宜的條件下,很好地解決了全血中部分成分失活的問題。

到80年代之後,國際上絕大多數醫療機構都選用紅細胞懸液或其他成分血液進行臨床救治,僅有少數醫療機構使用全血救治重症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國在成分輸血開展後,也僅在部分大手術、大出血、新生兒換血等情形下使用全血。

相關焦點

  • 美劇《血族》與經典電影吸血鬼《驚情四百年》的異同相同
    《驚情四百年》改編自布斯託克的小說《德古拉》講述了伯爵德古拉因情人自殺而成為吸血鬼的故事,後,他遇到了轉世的情人,最終得到了救贖,回到了上帝的懷抱。以吃血為生也是一回事。《血族》和吸血鬼中的血祖德古拉和《驚情四百年》中的德古拉祖先也離不開棺材和他們的家園,他們還擔心陽光會被銀色武器損壞。然而《驚情》更具宗教性,《血族》就像一個大型的寄生蟲疾病預防指南。
  • 輸血為何是黃色的,輸血科醫生解密「成分輸血」
    輸血為何是黃色的,輸血科醫生解密「成分輸血」 湯朝暉 侯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輸血科 2017-03-29 07:41
  • [血液百科] 血型與輸血
    血型是人類20世紀的重大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人類已經發現輸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成功率很低,1900年,卡爾•蘭德發現了血型
  • 血型與輸血的傳說
    1616年英國醫學家Harvey用動物實驗的方法闡明了血液在體內的循環方向或運行途徑,並於1628年和1651年分別了發表了兩篇關於血液循環的論文,才使人們知道血液在體內是流動的。這一發現不僅為以後的輸血奠定了基礎,也啟發人們往血管內注射藥物,藉助流動的血液把藥物帶到全身,起到治療作用。
  • 護士必知:特殊情況下的輸血
    醫生向輸血科申請來2u紅懸(本院規定在血出了輸血科6h必須輸完),可是體溫一直持續高熱狀態,沒有辦法執行醫囑,血該不該輸,怎麼樣才能安全輸血?高熱狀態下,患者為什麼沒有辦法輸血?輸血併發症中就有發熱,如果在發熱時輸血就無法判斷輸血併發症是否存在。但是患者一直在出血,擴充血容量就必須要輸血。
  • 血型相同就可以互相輸血?關於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你get了嗎?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輸血科醫生陳瓊通過辨析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科普關於輸血的小知識。誤區之一:失血就應該補血?錯!毋庸置疑,輸血是臨床的一種急救措施,人體若大量失血(即失血量佔全身血量的1/3以上)則可能休克。
  • 南昌二附院輸血科發現kidd血型新基因
    近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輸血科發現的kidd血型系統的新基因已通過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據了解,2019年贛州市人民醫院輸血科發現一名需要長期進行血液透析與輸血的患者,同血型100名獻血員進行交叉配血均不相合,無法進行輸血,故將患者標本寄給南大二附院輸血科進行進一步研究。本院輸血科工作人員檢測發現,患者血液中帶有高頻抗體,並發現樣本中含有人類Kidd血型系統的一新型等位基因型,同時通過對其家系進行遺傳學分析,上述患者及其子代都擁有這種變異等位基因,表現出家族遺傳性。
  • 「輸血染愛滋」調查:血站目前無法消除窗口期血液
    在核酸檢測實施之前,5歲福建女童毛毛輸入「窗口期」血液感染愛滋病的不幸,近日引發廣泛關注,核酸檢測被認為將明顯降低「毛毛悲劇」的再次發生率。衛計委16日回應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15家血站經4年核酸檢測試點,建立了血站核酸檢測實驗室質量控制體系和工作流程,培訓了1800餘名技術人員。國家血液標準委員會成員推測,約有150家血站將通過集中化檢測模式,年內實現技術升級。
  • 癌症病人輸血有害嗎
    文章一開頭就介紹了一個據說是一百年前的醫學發現:1912年醫生就發現手術中輸過血的結腸癌患者死亡率比沒輸血的要高。這個發現有幾個可疑之處: 第一,所述年代過於古老。
  • 血液能挽救生命,但輸血不當也能奪人性命?
    在很多對醫學不甚了解的百姓心中,輸血這種通過將獻出的血液輸送給患者來挽救生命的療法,無疑是新時代的「靈丹妙藥」,以至於醫生們經常能夠遇到一些明明患者病情不需要進行輸血(或血製品治療),但家屬仍然強烈要求輸血的情況。
  • 一個人竟有兩種血型——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輸血科首次發現嵌合體
    一個人竟有兩種血型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輸血科首次發現嵌合體血型記者 李釗 通訊員 劉康 劉洋近日,晏先生到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就診,入院後常規血型檢測發現他血型結果有些異常,血型卡顯示該患者血型鑑定正定型出現了陽性與陰性並存的現象
  • 血液專家:關於獻血輸血與骨髓捐獻 你應該知道這些
    7-8%,一般成人的血液總量為4000-5000毫升,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僅佔總血量的5-10%,一般失血600毫升以下都可以不輸血。輸 血 輸血安全嗎?有什麼風險?輸什麼血?輸血是指將健康人的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病人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
  • 透視「血漿經濟」後遺症:男子輸血20年後染C肝
    「我出血不多,生完孩子還很清醒,醫生說我身體受虧了,得輸血養養,我就信了。」  除了生產,小手術也有被輸血的。1991年12月7日,王運紅因為咳血,到焦作市人民醫院看病。醫生懷疑他是支氣管擴張,但沒有確診。「醫生說我有點貧血,輸點血恢復得快,我就輸了350毫升的。」  上述C肝患者都表示,當年他們完全信任醫生,並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輸血,輸血又有何風險。
  • 醫生提醒:臨床輸血的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親屬供者的血液
    據西海岸新區人民醫院輸血科醫生介紹,輸血本質上是移植的一種,也會伴隨著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而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最嚴重的輸血併發症之一,據報導該病的發病率僅為0.01%~0.1%,雖然發病率不高,但是病情嚴重且死亡率高達90%以上!
  • 輸血界的諾貝爾獎你知道幾個?
    >最初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於1901年首次頒發。在 1968年,增設「瑞典國家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 該獎於1969年首次頒發,人們習慣上稱這個額外的獎項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如今,諾貝爾獎已頒布了119年,你知道輸血界獲得了幾個諾貝爾獎嗎?
  • 一個人竟有兩種血型——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輸血科首次發現嵌合體血型
    當時做血型鑑定的駐馬店市中心醫院輸血科副主任技師李燕瓊在排除了其他幹擾因素的情況下,反覆進行了鑑定,結果依然是陽性陰性混合,多年的臨床檢驗經驗讓她意識到這位患者的血型並非一般,通過血清學的實驗方法並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初步鑑定出晏先生血清學血型為ABO血型系統中B/O嵌合體血型,這在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屬於首例發現。
  • 一個人竟有兩種血型 市中心醫院輸血科發現首例嵌合體血型
    當時做血型鑑定的醫院輸血科副主任技師李燕瓊在排除了其他幹擾因素的情況下,反覆進行了鑑定,結果依然是陽性陰性混合。多年的臨床檢驗經驗讓她意識到這位患者的血型並非一般,通過血清學的實驗方法並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初步鑑定出晏先生血清血型為ABO血型系統中B/O嵌合體血型,這在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屬於首例。
  • 溫故而知新——術中輸血護理操作
    二、操作要點 1.取血流程 (1)醫護人員憑取血單,攜帶取血專用箱到輸血科(血庫)取血。 2.輸血流程 (1)取回的血液製劑應由麻醉醫生和巡迴護士核對,首先,雙方確認取回的血液製劑是否為此手術間患者的血液製劑,然後,參照取血流程(2)點核對相關信息。 (2)輸血前再次由麻醉醫生和巡迴護士共同核對(核對內容參照取血流程(2)點),準確無誤後方可輸血。
  • 2020軍隊文職考試醫學備考:血型與輸血考點總結
    【導讀】華圖寧夏軍隊文職考試網同步未知發布:2020軍隊文職考試醫學備考:血型與輸血考點總結,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下面是寧夏華圖整理的血型與輸血考點總結 ,希望能幫助大家複習。   一、血型考點總結   1.血型決定因素位於:紅細胞膜。   2.紅細胞膜上決定血型的因素是:特異性抗原。   3.血清中存在:特異性抗體。   4.同名抗原抗體發生的反應是:凝集反應。   5.血液發生凝集導致的現象是:溶血。
  • 駐馬店:一個人竟有兩種血型 市中心醫院輸血科發現首例嵌合體血型
    當時做血型鑑定的醫院輸血科副主任技師李燕瓊在排除了其他幹擾因素的情況下,反覆進行了鑑定,結果依然是陽性陰性混合。多年的臨床檢驗經驗讓她意識到這位患者的血型並非一般,通過血清學的實驗方法並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初步鑑定出晏先生血清血型為ABO血型系統中B/O嵌合體血型,這在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屬於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