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臨床輸血的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親屬供者的血液

2020-12-06 半島網官網

半島記者 王鑫鑫

  「患者現在大出血,需要緊急輸血,請問家屬在嗎?」醫生在手術室門口大聲喊,病房外焦急等候的家屬爭先恐後地要求給患者獻血。這是小時候在電視上常常見到的故事情節,我們一定以為是親屬之間的血型更匹配,實際上,且不說親屬的血型不一定跟患者一樣,即使血型相合,直系親屬間輸血可能會引起「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弄不好會出大事的!

據西海岸新區人民醫院輸血科醫生介紹,輸血本質上是移植的一種,也會伴隨著一系列可能發生的免疫反應,而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就是最嚴重的輸血併發症之一,據報導該病的發病率僅為0.01%~0.1%,雖然發病率不高,但是病情嚴重且死亡率高達90%以上!

為什麼會發生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呢?

  輸入的血液裡含有活性淋巴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這些活性淋巴細胞輸到沒有親緣關係的人身上,並且受血者不存在免疫系統功能低下或受損的情況,因為遺傳基因不一致,受血者本身的淋巴細胞就會識別、排斥並殺死這些入侵的活性淋巴細胞,因而供血者的淋巴細胞一般不會在受血者體內存在。

  但是,如果是直系親屬間輸血,兩者一部分遺傳基因相同,受血者就很難識別出供血者的淋巴細胞並加以排斥清除,任如由其繁殖,反而將受血者的皮膚、消化道、肝、腎等組織視為異物加以排斥、攻擊,造成器官嚴重損害,以致受血者死亡。

  親屬間輸血後並發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險性比非親屬間要大得多,因為有血緣關係的人,特到是直系親屬,遺傳學差異很小。血緣關係越近,該病的發病率越高,因此,臨床輸血的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親屬供者的血液。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哪些危害呢?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發生在輸血後4~30天(平均21天),以發熱和皮疹最多見,有水皰和皮膚剝脫,與藥物和放、化療的不良反應相似。皮膚出現紅斑和細小斑丘疹,逐漸向周身蔓延,伴有發熱、腹瀉和腹痛,嚴重者可出現肝區疼痛、黃疸、轉氨酶增高。骨髓衰竭致全血細胞減少,這種病起病突然,進展迅速,病情嚴重,有時醫生甚至還來不及能作出診斷,病人便已經死亡。

  夫妻之間沒有血緣,丈夫可以給妻子輸血嗎?

  在有生育需求的狀況下,丈夫也不能給妻子輸血,因為妻子接受丈夫血液後,會產生針對其血型抗原的抗體。懷孕後,這種抗體可通過胎盤到達胎兒體內。如果胎兒通過遺傳從父親那裡獲得了這種血型抗原,就有可能發生新生兒溶血病。所以未生育的夫妻還是應該儘量規避這樣的輸血。

哪些人容易得「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免疫機制正常的患者,其自身具備識別、清除「異己」細胞的能力,供者血製品中的淋巴細胞不會在患者體內植活,也就不會發生。但是自身免疫能力存在缺陷、受抑制或者低下的患者,則是發生「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高危人群,比如: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的患者,自身免疫機制尚不健全的新生兒、幼兒,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化療、放療及年老體弱的患者等。

怎樣預防「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缺乏特異性治療手段,所以該病以預防為主。輸血前對血製品進行輻照處理可使淋巴細胞不能複製和分化,從而達到阻止淋巴細胞在受血者體內植入或增殖的目的,既可以起到預防「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又不影響各種血液製劑的療效。

  臨床醫師要嚴格掌握輸血指徵,充分認識到輸血是有危險性的, 能不輸則不輸,能少輸不多輸,尤其是對於先天性或後天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急性白血病、各種惡性腫瘤接受放、化療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應高度警惕「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發生、無輸血適應症的患者堅決不予輸血,降低輸血風險,保證輸血治療的安全。

返回半島網首頁>>

相關焦點

  • 直系親屬間不能輸血!血型一樣也不行……
    但是當受血者與供血者有血緣關係時,二者一部分遺傳基因相同,加上受血者普遍免疫功能低下,不能識別供血者的淋巴細胞,供血者的淋巴細胞在受血者體內植活並增殖,反過來攻擊受血者的淋巴細胞,就形成了TA-GVHD。比如一對父子,父親是供血者,兒子是受血者,兒子的免疫系統會將父親血液裡的淋巴細胞當自己人,任由其繁殖。
  • 輸血為何是黃色的,輸血科醫生解密「成分輸血」
    「是的,這是血小板,是血液成分的一種,是專門用來止血的。」「血液不是紅色的嗎?」確實,我們看到自己受傷出的血,看到化驗抽的血,看到影視作品裡給病人輸的血,看到自己或者夥伴獻的血,都是紅色的。這黃色的液體,為什麼也是血呢?其實,上面提到的這些,我們稱之為「全血」。而現在我們臨床治療所需要輸的血,是「成分輸血」。
  • 「驚情四百年」:輸血簡史-驚情四百年,輸血,簡史,血液,生科醫學...
    布蘭德爾開創了直接輸血法,還首創了重力輸血器,利用重力來作輸血時的推動力,這種輸血方法一直沿用了100年左右。1867年,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採用了消毒法,對輸血器具進行消毒,並在手術中採用無菌操作,為避免感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進一步推動了輸血醫療的發展。
  • 「輸血染愛滋」調查:血站目前無法消除窗口期血液
    一年後,福建省血液中心公開招標,花458萬元從上海購置了兩套血液核酸篩查系統。2012年4月,核酸檢測在福建被納入血液檢測放行項目。早在十餘年前,核酸檢測作為一種公認的有效縮短「窗口期」的血液檢測方法,在美、日、歐盟等國家,被納入獻血者的常規篩查項目,因輸血感染傳染病的危險性大大降低。
  • 血型相同就可以互相輸血?關於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你get了嗎?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輸血科醫生陳瓊通過辨析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科普關於輸血的小知識。誤區之一:失血就應該補血?錯!毋庸置疑,輸血是臨床的一種急救措施,人體若大量失血(即失血量佔全身血量的1/3以上)則可能休克。
  • Rh陰性血及Rh陰性病人怎樣輸血?
    而Rh陰性血型是一種稀有血型,僅佔ABO血型者的不到1%。據了解,在某市參加獻血的300萬人中,屬於Rh陰性血型者僅有3300人。而臨床手術患者中出現Rh陰性的機率是5~7/1000。相比之下,Rh陰性血型的血液就十分珍貴了。但是,少數民族有RH陰性血的人較多。
  • 血液能挽救生命,但輸血不當也能奪人性命?
    在很多對醫學不甚了解的百姓心中,輸血這種通過將獻出的血液輸送給患者來挽救生命的療法,無疑是新時代的「靈丹妙藥」,以至於醫生們經常能夠遇到一些明明患者病情不需要進行輸血(或血製品治療),但家屬仍然強烈要求輸血的情況。
  • CFDA關於發布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管路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的通告
    附件: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管路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食品藥品監管總局2016年11月2日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管路註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本指導原則旨在指導註冊申請人對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管路(以下簡稱血透管路)註冊申報資料的準備及撰寫,同時也為技術審評部門審評註冊申報資料提供參考。
  • O型血的人真能給所有人輸血嗎?
    在外科手術前,尤其是時間較長、風險較高、難度較大的大手術前,醫生除了會和患者家屬詳細講解有關手術的注意事項外,同時還會告知緊急情況下輸血的必要性。 血型有哪些人體血液主要分為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及血漿四大部分。血型因而分為紅細胞血型、白細胞血型及血小板血型。在這些血型中,臨床上最常用的血型系統是紅細胞血型,我們常說的A、B、O型血,即屬於紅細胞血型。
  • 世界獻血日ABO血型和輸血原則
    其中,與臨床關係最密切的是ABO和Rh血型系統。該系統一共有4種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的命名原則是「有即得名」:如果紅細胞膜上僅有A抗原,即為A型血;如果僅有B抗原,即為B型血;如果有A抗原和B抗原,即為AB型血;如果沒有A抗原和B抗原,即為O型血。
  • 直系親屬之間可以輸血?關於輸血的常見「雷區」,還有這3個
    電視劇上常常會出現直系親屬為病人輸血的情節,因此誤導了一大部分人,認為直系親屬間輸血是最好的。然而直系親屬即使是血型相同的也不能互相輸血,不然會帶來致命危機。直系親屬能不能輸血?首先確切的說直系親屬間不能互相輸血,輸血其本質上是移植,常常伴有一系列的免疫反應,最可怕的是移植物抗宿主病,這是嚴重的輸血併發症之一,其死亡率高達90%以上。供血的人身體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會在患者身體中遷移和增殖,從而攻擊被輸血者的免疫系統,患者可出現口腔潰瘍、身上起皮疹、肝功能受到嚴重損傷以及腹瀉,血緣越親,輸血的風險就越高。
  • 首兒所完成首例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
    今天,在首都兒科研究所血液內科的無菌層流倉內,3歲的小女孩琪琪(化名)在媽媽的陪護下,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她正在靜靜等待著新移植的造血幹細胞重新「生長」。這也是首兒所完成的首例無關供者造血幹細胞移植。半年前,琪琪因全血細胞減少來首都兒科研究所血液內科就診,被確診為急性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經正規藥物治療,骨髓依然無法正常造血,只能通過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挽救生命。萬幸的是,通過中華骨髓庫的搜尋,琪琪找到了一位也是僅有的一位全相合的匹配供者。通過骨髓庫工作人員聯繫到這位充滿愛心的女士,她毫不猶豫地同意為琪琪捐獻造血幹細胞。
  • 聚焦臨床感染和輸血安全——珀金埃爾默的「狙擊戰役」
    除了患者之外,醫生,尤其是感染科醫生,更是感染傳染性病毒的高危人群。感染事件成為醫院最為痛心而無奈的「殺手」,對醫生和患者造成致命的隱患。面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醫院感染,行業內多年來一直在不懈努力,除了提升對臨床診療規範的執行,檢測技術方法的不斷進步更是「狙擊」院內感染、保障輸血安全的重要武器。
  • B亞血型患者輸入異型紅細胞,這輸血過程管控值得分享
    摘要:輸血是臨床工作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1]。因誤輸入異型血所導致的不良事件時刻警醒著臨床護士。臨床工作中,護士只遵循ABO/RH同型相合型原則,罕見輸注不同血型的成分血。現有1例因病情需要,血型檢測為B亞型的患者,遵醫囑輸入O型洗滌紅細胞,無輸血反應發生,現報告如下。
  • [血液百科] 血型與輸血
    ,為輸血打開了安全之門。人類的血型是由遺傳決定的,目前全世界共發現26個血型系統,其中我們常說的是與輸血關係最大的ABO血型系統。它根據血液間發生凝集反應的因素,把血液分為A、B、AB、O四種血型。其實血液中的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等都有不同的型別,而且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如果把血液中的各種有形成分都考慮進去,進行血型測定,世界上除了同卵雙生子外,沒有任何人的血型完全相同,但這些血型系統對輸血的影響都不大。
  • 護士必知:特殊情況下的輸血
    靜脈輸血是臨床24項操作考核項目之一,也是每個護士必須掌握的操作技能。有時由於疾病原因,在一些特殊情況下,也要輸血,那我們該怎麼安全靜脈輸血呢?不能因為病人發熱就不給予輸血或者延遲輸血時間,該輸的血要輸,該降溫的要降溫,但在輸血過程中照舊要親密監測病人生命體徵,若在輸血過程中病人突發高熱應配合醫生結合臨床表示查明高熱原因,採納必要的降溫措施。
  • ab血型為什麼不能獻血 ab血型輸血需要注意什麼?
    ab血型不能獻血的原因 一般的輸血原則都是輸同型血液。即正常情況   原標題:ab血型為什麼不能獻血 ab血型輸血需要注意什麼?     現在獻血都要檢測是何種血型,然而ab型血的人有的時候不能獻血,為什麼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ab血型不能獻血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 溫故而知新——術中輸血護理操作
    2.輸血流程 (1)取回的血液製劑應由麻醉醫生和巡迴護士核對,首先,雙方確認取回的血液製劑是否為此手術間患者的血液製劑,然後,參照取血流程(2)點核對相關信息。 (2)輸血前再次由麻醉醫生和巡迴護士共同核對(核對內容參照取血流程(2)點),準確無誤後方可輸血。
  • 「染髮劑致癌」說法引爭議 醫生提醒儘量少用
    @武漢協和血液科張敏醫生 後實名發表微博稱這名美髮師小夥子目前已經確診為T淋巴母細胞白血病,這與她5年前碰到的同樣從事美發的病人是「一模一樣」,她也由此提醒頻繁接觸染髮劑者須特別警惕。有醫生認為,染髮與癌症之間確實「有關係」,只是染髮的風險究竟有多高,與癌症之間的關聯度有多大還無法明確。醫生提醒,在明確兩者關聯度之前,應當儘量避免、儘量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