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6月14日是發現ABO血型系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Karl Landersteiner的生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知道ABO血型是怎麼分的嗎?輸血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跟著小編一起學習吧!
奧地利著名醫學家karl及其學生發現了ABO血型,為臨床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基礎。他也因此獲頒193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血型是紅細胞膜上特異性凝集原(抗原)的類型。
至今已經發現30多個血型系統,抗原近300多個。其中,與臨床關係最密切的是ABO和Rh血型系統。
該系統一共有4種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的命名原則是「有即得名」:如果紅細胞膜上僅有A抗原,即為A型血;如果僅有B抗原,即為B型血;如果有A抗原和B抗原,即為AB型血;如果沒有A抗原和B抗原,即為O型血。
抗原其實就是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或者是糖脂上的寡糖鏈。
除了紅細胞膜上存在抗原外,血清中還存在抗體。A型血,血清中存在抗B抗體;B型血,血清中存在抗A抗體;AB型血,血清中既沒有抗A抗體,也沒有抗B抗體;O型血,血清中,同時存在抗A抗體和抗B抗體。
思考:為什麼A型血的血清中不存在抗A抗體?即,為什麼同一個體的血清中不存在對抗自身紅細胞的抗體呢?
因為紅細胞膜上的抗原(凝集原)能與血清中相對應的抗體(凝集素)結合,如A抗原與抗A抗體能結合,發生免疫反應,主要的表現就是紅細胞凝集。之後,在補體的作用下,凝集的紅細胞發生破裂、溶血。
正常情況下,紅細胞均勻地在血漿中存在(下圖左側),出現凝集反應時,紅細胞聚集成簇(下圖右側)。
紅細胞凝集有別於紅細胞疊連,後者是物理現象,晃一晃後,紅細胞還會分開;而凝集是抗原-抗體免疫反應,一旦發生,紅細胞就不能再分開,之後發生溶血、破裂。這也是為什麼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會導致嚴重的輸血反應,甚至死亡的原因。
輸血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如果輸血不當或者出現差錯,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損害,甚至是死亡。那麼臨床輸血時,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1.首選同型輸血,即血型相同的人之間進行。
2.緊急情況下,可進行少量的異型輸血,輸血要緩慢,並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異常表現。異型輸血是指將O型血輸給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者AB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3.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將供血者的紅細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稱為交叉配血的主側;將受血者的紅細胞和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稱為交叉配血的次側。主側就是主要考慮的一側。
結果及分析:
(1)主側、次側均無凝集:配血相合,可以進行輸血。
(2)主側不凝,次側凝集:配血基本相合。
例如,將O型血輸給其他血型的受血者,輸血時要少量、緩慢,並嚴密觀察,一旦發現有輸血反應,就應該立即停止。
O型血的紅細胞膜上沒有抗原,不會被其他血型受血者血清中的抗體所凝集,故O型血有「萬能供血者」之稱。但是,O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B兩種抗體。如果輸血量太多或速度太快時,這些抗體不能及時被受血者的血液稀釋,可導致受血者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產生輸血反應。
(3)主側凝集:不管次側情況如何,都不能輸血,即輸血禁忌。
內容源自人衛慕課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生理學》
關注微博@人衛慕課,獲得最新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