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獻血日ABO血型和輸血原則

2021-01-15 人衛慕課


每年的6月14日是世界獻血者日,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是因為6月14日是發現ABO血型系統的諾貝爾獎獲得者Karl Landersteiner的生日。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你知道ABO血型是怎麼分的嗎?輸血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跟著小編一起學習吧!



奧地利著名醫學家karl及其學生發現了ABO血型,為臨床安全輸血提供了理論基礎。他也因此獲頒193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血型是紅細胞膜上特異性凝集原(抗原)的類型。

 

至今已經發現30多個血型系統,抗原近300多個。其中,與臨床關係最密切的是ABO和Rh血型系統。



該系統一共有4種血型,即A型、B型、AB型和O型。血型的命名原則是「有即得名」:如果紅細胞膜上僅有A抗原,即為A型血;如果僅有B抗原,即為B型血;如果有A抗原和B抗原,即為AB型血;如果沒有A抗原和B抗原,即為O型血。

 

抗原其實就是紅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或者是糖脂上的寡糖鏈。

 

除了紅細胞膜上存在抗原外,血清中還存在抗體。A型血,血清中存在抗B抗體;B型血,血清中存在抗A抗體;AB型血,血清中既沒有抗A抗體,也沒有抗B抗體;O型血,血清中,同時存在抗A抗體和抗B抗體。

 


思考:為什麼A型血的血清中不存在抗A抗體?即,為什麼同一個體的血清中不存在對抗自身紅細胞的抗體呢?

 

因為紅細胞膜上的抗原(凝集原)能與血清中相對應的抗體(凝集素)結合,如A抗原與抗A抗體能結合,發生免疫反應,主要的表現就是紅細胞凝集。之後,在補體的作用下,凝集的紅細胞發生破裂、溶血。

 



正常情況下,紅細胞均勻地在血漿中存在(下圖左側),出現凝集反應時,紅細胞聚集成簇(下圖右側)。




紅細胞凝集有別於紅細胞疊連,後者是物理現象,晃一晃後,紅細胞還會分開;而凝集是抗原-抗體免疫反應,一旦發生,紅細胞就不能再分開,之後發生溶血、破裂。這也是為什麼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會導致嚴重的輸血反應,甚至死亡的原因。



輸血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如果輸血不當或者出現差錯,將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損害,甚至是死亡。那麼臨床輸血時,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呢?


1.首選同型輸血,即血型相同的人之間進行。




2.緊急情況下,可進行少量的異型輸血,輸血要緩慢,並嚴密觀察受血者有無異常表現。異型輸血是指將O型血輸給其他血型的受血者,或者AB型受血者接受其他血型的血液。



 

3.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將供血者的紅細胞和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稱為交叉配血的主側;將受血者的紅細胞和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稱為交叉配血的次側。主側就是主要考慮的一側。



結果及分析:


(1)主側、次側均無凝集:配血相合,可以進行輸血。


(2)主側不凝,次側凝集:配血基本相合。

 

例如,將O型血輸給其他血型的受血者,輸血時要少量、緩慢,並嚴密觀察,一旦發現有輸血反應,就應該立即停止。

 

O型血的紅細胞膜上沒有抗原,不會被其他血型受血者血清中的抗體所凝集,故O型血有「萬能供血者」之稱。但是,O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B兩種抗體。如果輸血量太多或速度太快時,這些抗體不能及時被受血者的血液稀釋,可導致受血者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產生輸血反應。

 

(3)主側凝集:不管次側情況如何,都不能輸血,即輸血禁忌。


內容源自人衛慕課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生理學》


活動信息:http://weibo.com/p/100140E343262

關注微博@人衛慕課,獲得最新活動信息





相關焦點

  • ab血型為什麼不能獻血 ab血型輸血需要注意什麼?
    ab血型為什麼不能獻血 ab血型輸血需要注意什麼?時間:2017-07-29 13:14   來源:學習啦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ab血型為什麼不能獻血 ab血型輸血需要注意什麼? 現在獻血都要檢測是何種血型,然而ab型血的人有的時候不能獻血,為什麼呢?
  • Day46:血型和輸血
    因此,輸血時必須注意血型的選擇,應該以輸入同型血為原則。少量失血(小於 400 毫升)時,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補充而恢復正常。一次失血超過 800~1 000 毫升,就會出現頭暈、心跳加快、眼前發黑和出冷汗等症狀;一次失血超過 1 200~1 500 毫升,就會發生生命危險,需要及時輸血。
  • [血液百科] 血型與輸血
    ,為輸血打開了安全之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爾•蘭德的血型研究理論被廣泛應用於傷員搶救,無數生命因此獲得新生。卡爾•蘭德為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並於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後來人們又將其6月14日的生日定為 「世界獻血者日」。人類的血型是由遺傳決定的,目前全世界共發現26個血型系統,其中我們常說的是與輸血關係最大的ABO血型系統。它根據血液間發生凝集反應的因素,把血液分為A、B、AB、O四種血型。
  • 血型相同就可以互相輸血?關於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你get了嗎?
    因此,對失血少於800毫升的成人或者失血少於全身血容量20%的兒童一般不考慮輸血,主要通過輸注適量晶體鹽溶液以恢復血容量,保持血液循環的正常運行。臨床對於失血大於血容量20%的患者,才考慮給其輸血。從這個角度來看,「失血就應該補血」的傳統觀念是片面的。誤區之二:血型相同就可以互相輸血?錯!
  • 談談血型和輸血
    談談血型和輸血
  • 直系親屬間不能輸血!血型一樣也不行……
    在電視劇中經常有這樣的橋段:劇中人物生命垂危,需要立即輸血搶救,血庫中庫存卻不足,需要緊急輸血,親屬立馬擼起袖子:「我是他兒子,抽我的!」是不是很感人,聽著也沒毛病,反正身體裡都流著父母的血。直系親屬,即使血型吻合,也不宜相互輸血!首先要從輸血的本質說起,輸血過程從本質上講屬於移植的一種,即將自體或異體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移植到宿主體內發揮作用,所以輸血也是最早採用的細胞移植。
  • ABO血型的神奇之處
    看圖~對,就是關於血型的,大家對血型是不是充滿了好奇呢?今天我給大家講解一下血型的遺傳因素。abo血型是在1990年Karl  Landsteiner採集了自己與五位同事的血液通過研究發現的。1abo血型的基因,2abp血型的遺傳因素。
  • 世界獻血日 第九二五醫院在行動
    記住你的血型,忘記你的名字。你我雖素不相識,卻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輸血是現代醫學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血液安全及可持續供血備受關注。今年的6月14日,是第十七個世界獻血日。仲夏六月,第九二五醫院組織開展了「安全血液 拯救生命」系列活動,倡導全民獻血,呼籲更多人自願定期獻血,拯救生命。戎馬丹心獻熱血。長期以來,第九二五醫院工作人員發揚無私奉獻精神,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用點滴熱血守護他人生命安全,人均獻血量達3000ml,其中5名醫務人員無償獻血均達10次以上。
  • 獻血、輸血和骨髓捐獻,這些都安全嗎?
    比如「血漿治療」,就是利用新冠肺炎康復者恢復期的血漿,來治療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但在疫情期間,面對血液緊缺,一方面要增加血液來源,另一方面要保障血液的安全供應。那麼,獻血、輸血與骨髓捐獻真的安全嗎?有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學學會血液學分會第一屆委員會常委景紅梅給大家講解。 獻血會影響健康嗎?
  • 談起獻血與輸血,這個人你一定要認識!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多餘,關注獻血與輸血的,誰會不知道卡爾·蘭德斯坦納(Karl Landsteiner)呢。他是人類ABO血型的發現者,並因此獲得了193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事實上,卡爾·蘭德斯坦納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美國人——雖然我們一般說他是奧地利科學家。
  • 你了解稀有血型嗎?
    隨著血型血清學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已將所發現的稀有血型,分別建立起的稀有血型系統,如RH、MNSSU、P、KELL、KIDD、LUTHERAN、DEIGO、LEWIS、DUFFY以及其他一系列稀有血型系統。而我們常說的稀有血型絕大多數都是RH稀有血型。
  • 5.血型和輸血
    一、紅細胞ABO血型系統 1.血型定義①早期:紅細胞抗原抗體系統的遺傳特徵
  • 直系親屬之間可以輸血?關於輸血的常見「雷區」,還有這3個
    電視劇上常常會出現直系親屬為病人輸血的情節,因此誤導了一大部分人,認為直系親屬間輸血是最好的。然而直系親屬即使是血型相同的也不能互相輸血,不然會帶來致命危機。直系親屬能不能輸血?血型系統和輸血關係非常密切,輸血前不僅僅需鑑別血型,而且要做抗體篩查檢測,根據凝集反應原理,把提供人的血液和受血者的血液做交叉配血試驗,看看其他紅細胞血型系統是否相容,只有相容時才能輸血,這樣才能保證輸血安全。輸注血漿、冷沉澱以及機採血小板等血液製品時,一樣的血型能互相輸血,因為其中沒有凝集原和紅細胞。
  • 走近Rh陰性稀有血型獻血志願者 聽聽廈門這群「熊貓俠」的故事
    (廈門日報記者 黃琬鈞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黃琬鈞 通訊員 王宇徵)今年6月14日是第17個「世界獻血者日」。昨日,記者走進廈門市中心血站,探秘一個特殊的人群——Rh陰性稀有血型獻血志願者。  Rh陰性血型在漢族人中的比例僅有千分之三左右,由於特別稀少,被稱為「熊貓血」,他們需要「抱團取暖」互相提供血源,這群獻血者也被稱為「熊貓俠」。
  • 血型與輸血的傳說
    公元1247年,《大宋提刑官》主人公原型宋慈撰成並刊刻於我國的《洗冤集錄》,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專著,西方醫學專家尊稱宋慈為「法醫學之父」。此書共五卷,在第三卷中陳述的滴血法已涉及到了血清學鑑定的一些理論和實踐,雖不十分科學和完善,但已具備了樸素的血型鑑定的思想,開啟了此領域之先河。此書影響非常深遠,在中外醫藥史、科技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 ABO血型與輸血
    隨著醫學的發展,人類對自身ABO血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紅細胞的表面,有許多「面孔」(這麼形容,感覺畫風怕怕的……大家忍一下),總之紅細胞表面的這些「面孔」(專業名詞叫做:抗原分子)是識別和區分血型的東西。
  • 醫生提醒:臨床輸血的原則是儘量避免使用親屬供者的血液
    半島記者 王鑫鑫  「患者現在大出血,需要緊急輸血,請問家屬在嗎?」醫生在手術室門口大聲喊,病房外焦急等候的家屬爭先恐後地要求給患者獻血。這是小時候在電視上常常見到的故事情節,我們一定以為是親屬之間的血型更匹配,實際上,且不說親屬的血型不一定跟患者一樣,即使血型相合,直系親屬間輸血可能會引起「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弄不好會出大事的!
  • 世界上最稀有的血型!不是熊貓血!
    起源:(資料來源於網絡) 被稱為「熊貓血」Rh陰性血,根據文化考古、人種分布、生理進化和分子鐘學說推測,可能是遠古時代「大西洲」人的血型,他們和廣大克羅馬農人的進化路線不一樣,是直接從北非進入到西歐的尼安德特人,迅速佔領了大西洲,並且突飛猛進地建立了第一個史前文明,也許由於一萬多年前冰河期結束時的一場大洪水,把他們的文明徹底毀滅了
  • o型血是萬能血嗎 如何鑑定自己的血型
    儘管O型的紅細胞上沒有A和B凝聚原,不會被受血者的血漿凝聚,然而O型人的血漿中的抗A和抗B凝聚素能與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紅細胞發作凝聚反應。當輸入的血量較大時,供血者血漿中的凝聚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漿滿足稀釋時,受血者的紅細胞會被廣泛凝聚。此外,也有把AB血型的人稱為「全能受血者」,這種說法相同也是不可取的。輸血是一個多環節的過程,每個環節上的失誤都可能造成嚴重事故。
  • 無償獻血你問我答丨原來除了Rh陰性血,還有這麼多稀有血型
    在紅細胞上含有 A 抗原,血漿中有抗 B 抗體的,稱為 A 型血;紅細胞上有 B 抗原,血漿中有抗 A 抗體的,稱為 B 型血;紅細胞上同時含有 A 和 B 兩種抗原,血漿中無抗 A 或抗 B 抗體的,稱為 AB 型血;紅細胞上既不含 A 抗原又不含 B 抗原,血漿中有抗 A 和抗 B 抗體者為 O 型血。而稀有血型就是一種少見或罕見的血型,幾乎每個血型系統都有一些罕見的血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