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壯:敵後抗戰功臣,中國的愛迪生,卻在26歲時死於自己人之手

2020-12-06 閒話散記

這個名字,現在和過去的幾十年都很少有人聽過:熊大縝。

他於1913年在上海出生,家庭條件不錯,是大戶人家,所以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中學畢業時考進了清華大學物理系,不但成績優秀,還多才多藝。升入清華大學後,他成了校網球隊長和足球隊副隊長,還在話劇社中成了臺柱子,吹拉彈唱樣樣都能來。在他的同學中,有後來科學界 「錢氏三傑」之一的錢偉長,還有大科學家彭桓武、汪德熙等人,但在當時,熊大縝得成績和在科研上的能力,都遠在他們之上。如果不出意外,他未來必將成為享譽世界的科學家!為什麼這樣肯定呢?

我們先來看看他在清華和後來抗戰期間的表現。

在清華的第二個學期,他從物理系借來一架德國產的徠卡相機和洗印設備,研究之後自學成才在校園裡開了一家「清華照相館」。他既是老闆也是攝影師,從拍照到衝洗都是自己一手完成。因為技術和質量大大優於外面的照相館,所以賺的錢不但很快就還上了借債,還為物理系購置了少見的大型連續衝洗暗室,供學校師生進行科研和教學。

他的這些出色表現,得到了當時清華物理系主任葉企孫的賞識,葉教授看他這麼喜歡照相,就提議他去研究「紅外攝影」(當時也被叫做紅內)。在當時國際上,這種技術還屬於比較高級的前沿技術,它可被用於軍事偵查、科研、醫學等多個領域。經過一番研究摸索,熊大縝帶著幾名助手,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爬上了北京附近香山的最高峰:鬼見愁。在這裡他和幾名助手拍下了二十多裡地外的北平西山夜景,照片洗出來後,竟像白天一樣清晰!中國第一張應用紅外攝影技術拍出的照片誕生了!整個清華大學都轟動了。

因為熊大縝的出色科研能力,葉企孫教授有意送他出國深造。1937年,熊大縝順利考取了赴德國留學名額。這一年,「七七事變」爆發。自此不但開啟了我們民族的悲劇,也開始了熊大縝的個人悲劇!

原本熊大縝計劃完婚後就赴德留學,聽聞「七七事變」後,便暫時擱置了婚事,德國也不去了。為避免遭到日本鬼子的破壞洗劫,清華大學準備南遷。於是熊大縝先是作為葉教授的助手,參與學校的搬遷和教學科研設備搶運,還沒搬完,日本鬼子就進了清華園,熊大縝隨著部分師生被迫轉往天津。

日軍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前合影

1939年初,當時冀中根據地衛生部長張珍潛入北平等地,聯絡知識分子到根據地參加根據地建設。經過同學的介紹,聯絡上了當時在英租界的熊大縝,聽聞根據地的情況戶,熊大縝當即向葉教授鄭重提出,自己要去敵後根據地參加抗日鬥爭。

熊大縝到根據地後,更名為胸大正,因為能力突出有才幹,不到三個月就被呂正操將軍任命為供給部長,負責為根據地召集科技人才,建立兵工廠。因為熊大正在清華的名聲和葉企孫教授的幫助,很快就有一批知識分子聚集到了根據地,成立起了技術研究社。

當時的八路軍,還只能製造出土炸藥,做個二踢腳、摔炮還差不多,連鐵軌都炸不斷,地雷更造不出。於是熊大正帶著這些年輕的科研人員,進過技術攻關和多次試驗,製造出的炸藥威力大大提升。後來經過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大學生的研究,升級版的烈性炸藥也被研製出來,從此,這種含有TNT的烈性炸藥,為敵後根據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地雷、手榴彈、炮彈等武器裝備。這才有了後來在北方根據地廣泛開展的地雷戰、破襲戰。

遊擊隊埋設地雷

經過半年的發展,熊大正的兵工廠已經有了兩千多人,每天能生產烈性炸藥一千多公斤。除此之外,他還利用自身關係,多次潛入北平和天津等地,採購各種電子器件,運回根據地研製短波電臺。幾個月後,就為根據地研製出了30多部電臺,根據地這才有了現代化的通訊設備。

熊大正雖然不是戰場上橫刀立馬的將軍,但正是他的研究成果,根據地的「敵後抗戰」、「遊擊戰」才成為可能,畢竟如果指望大刀片子和鳥槍鳥炮去抗戰行得通,義和團早就解放全國了。但正是這樣一個滿懷報國熱情,放棄個人科研前途,放棄成為「中國的愛迪生」的純粹愛國者,沒有死於日本鬼子的槍口,卻被自己的同胞殺害!還是用石頭活活砸死!

隨著抗戰形勢越來越嚴峻,國共之間的合作關係也極具惡化。各大根據地廣泛開展起了整風運動,延安的鋤奸運動發展到了冀中根據地,一大批優秀黨員和愛國者未經嚴格仔細審查和正規審判,被當做「內奸」處決。熊大正這些從敵佔區來的知識分子,自然成了懷疑審查對象。而且因為要從北平天津等地購置根據地緊缺的各種物資,熊大正以及之前被招攬到根據地的那些知識分子,經常要憑藉自身關係聯絡在敵佔區同學友人,這樣就加重了鋤奸隊對他們的懷疑。

還是在1939年,因當時供給部政委王文波的懷疑和誣陷,以熊大正為首的100多位知識分子被當作特務抓了起來進行審查。隨後因日軍大掃蕩,部隊要進行轉移。在轉移途中,耿直的熊大正和負責看管的鋤奸隊員史建勳發生了口角。惱怒的史建勳在未得到上級命令的情況下,決定行使自己的「鋤奸權力」:槍決熊大正!

在最後關頭,作為一個純粹的愛國者,熊大正留下臨終唯一要求:根據地的子彈珍貴,要留著打鬼子,自己寧願被石頭砸死!隨後,這位在將來一定會成為一位偉大科學家的新星,隨著一塊石頭的砸下而隕落了!時年26歲。

由此想到另一位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將軍,他在遺書中寫到:「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要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書中透漏著的無奈和抱定必死之心的堅決,如今讀來仍然不禁讓人心潮澎湃,潸然淚下!張將軍求仁得仁,以身殉中華民族之獨立,偉哉!壯哉!而熊大縝其人,如今已無人知其名,曉其事,連平反之路,也有人從中作梗,遲到了50年,最終得以為其正名!中華之脊梁,舍君其誰!

張自忠將軍家書

相關焦點

  • 抗戰時的「邊區造」威力如何?李雲龍嫌棄的武器,其實日軍有點怕
    文/商學野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手裡武器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的。中國二戰時的軍隊人數約在800萬左右,軍隊成分也非常複雜。這其中既有全套德械裝備的國軍德械師,也有裝備"萬國牌"武器的地方雜牌軍,還有在北方敵後活動著的,用步槍和大刀長矛裝備的遊擊隊。
  • 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卻只有幾百萬
    不過雖然兩國都在拼命的爆兵,但中國軍隊數量始終維持在400-500萬,巔峰時期也不過540萬,而日本軍隊數量卻高達700多萬,軍隊數量遠遠超過中國。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抗戰時中國有好幾億人口,為何軍隊只有幾百萬,還沒有7000多萬人口的日本多?第一,中國雖然人口數量多,但幾乎全是樸實的農民。
  • 抗戰音樂:不作老病夫,不貽散沙嘲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大批朝氣蓬勃的愛國青年匯聚延安,有的進入抗大學習後成為八路軍、新四軍的骨幹,他們「像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把日寇驅逐於國土之東」。   戰爭藝術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有些抗戰歌曲聚焦以弱勝強的英雄群體,歌頌他們以簡陋的裝備堅持鬥爭。
  • 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就民主黨派人士對抗日戰爭的認識...
    在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剛才說了日本人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在當時國際上的輿論,也認為中國可能要亡國了。我們自己的一些國人對抗戰也沒有信心,所以出現了像汪精衛這樣一批大漢奸。但是,經過八年的浴血抗戰,我們總算熬到了勝利,而且通過這個勝利,我們廢除了一切這一百多年來強加給我們的不平等的條約,收復了像臺灣寶島這樣的失地。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等血戰
    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就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從臺兒莊的血戰,到蘇北敵後遊擊戰,雖然全身多處負傷,但他始終堅持著抗擊侵華日軍。尤其在敵後遊擊戰中,更是打出了川人威風。
  • 破敵於無形之中 《抗戰》武工隊傳奇
    在抗戰時期,湧現過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與傳奇隊伍,其中敵後武工隊就是真實存在的,也被改編為多種影視作品,作為紅色影像也深深的影響了一代人。中國第一抗日網遊《抗戰》中,將敵後武工隊的傳奇延續到了遊戲中來,玩家在遊戲過程中也能見識和體驗到武工隊的傳奇。
  • 抗日戰爭時,這場戰役實在太悲壯,國軍有三位將軍在同日犧牲殉國
    抗日戰爭時,這場戰役實在太悲壯,國軍有三位將軍在同日犧牲殉國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10月,在抗日戰爭的太原會戰中,中國第2戰區部隊在山西省北部忻口地區抵抗日軍華北方面軍第5師團進攻的防禦戰役。是1937年9月底,日軍第5師團和關東軍一部突破中國軍隊內長城防線後,奉令向太原進攻。
  • 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
    通過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根據敵我力量對比,在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群眾、武裝群眾,創造性地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開闢廣大敵後戰場,不僅有力配合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而且為抗戰勝利積蓄了決定性力量,使敵後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為取得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廣泛開展敵後抗日遊擊戰爭。
  • 抗日戰爭時期,沒有正面戰場,敵後戰場能堅持下去嗎?
    在全面抗戰爆發之前東北敵後抗日隊伍是以局部力量對抗整個日本,而全面抗戰爆發之後關內戰場對於東北遊擊戰爭的配合主要是政治上、心理上,在軍事上對於東北抗日鬥爭配合不大,大規模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持更是沒有,即使在 1945 年,離東北地區最近的八路軍冀熱遼抗日根據地部隊也未能發展到偽滿洲國境內。蘇聯支持力度也不大。
  • 《鐵血川軍》首發熱血抗戰劇照 雖千萬人吾往矣
    其中川軍之功,殊不可沒。北出劍門,東越巫峽,三百餘萬川軍的抗戰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抗戰軍士凡五人中便有一人是川人,其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位居全國之首。 「七七事變」後,時任四川省主席的劉湘同志向中央和全國請纓抗戰,「失地不復,誓不回川」。
  • 他擁有1000多項專利,打敗「發明大王」愛迪生,卻死於貧窮!
    他死於貧困,已經豐功偉績加身的他,卻因為沒錢死在了一間小旅館裡,而不是哪裡的別墅區。沒錢而陷入困境,是非常現實的,也是在說他的平凡。我們之所以以「神」來稱謂他,只是為了表達對他一生科研成就的認可。初出茅廬而讓特斯拉的成就顯得更加「神化」的是,與愛迪生的交戰史。怎麼看待愛迪生這個人呢?小編小時候認識的愛迪生,是發明家愛迪生。
  • 《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檔案文獻彙編》首批整理出版
    中共敵後抗戰的真實景象是怎樣的?隨著對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解密檔案的挖掘,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正在清晰顯現。  記者日前獲悉,經過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心學術團隊和上海遠東出版社編輯團隊的努力,作為《外國觀察者眼中的中共抗戰》叢書的一部分,新近解密公開的美軍觀察組延安機密檔案即將影印整理出版。
  • 92歲抗戰老兵被搶劫,心酸落淚……
    一位92歲高齡的抗戰老兵,這個曾經將日本侵略者按倒在地的身軀,卻被自己用鮮血和生命換回的和平社會養育出來的敗類按倒在自家的床上,並搶走了他賴以生計、賴以活命的一生積蓄約一兩萬元現金,何其的瘋狂、何其的喪心病狂!
  • 抗戰老兵馬士弘辭世 102歲弟弟馬識途題輓聯記錄傳奇人生
    馬識途雖未像哥哥那樣直接上戰場殺敵,但身為共產黨員的他,組織過抗日敵後工作,向支援中國的美軍空軍士兵宣傳抗日路線,還擔任過戰地記者經歷九死一生……華西都市報訊(記者張杰)5月8日清晨,目前川內最長壽抗戰老兵,105歲的馬士弘因病搶救無效辭世,平靜而安詳地走完了他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生命。馬士弘是革命家、著名作家馬識途的哥哥。馬識途今年也已經過百歲。
  • 照片裡的故事:特斯拉與愛迪生的「電流之戰」
    特斯拉與愛迪生,兩個傳奇人物,兩個天才的發明家,兩個曾經的夥計和老闆,在19世紀80年代末究竟直流電還是交流電是未來主流方向上,由愛迪生發起了著名的「電流之戰」。尼古拉 特斯拉1856年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南斯拉夫,父母都是塞爾維亞人,1884年他來到美國,並在愛迪生試驗室工作
  • 太行山與八路軍華北抗戰
    「民族救星共產黨,國家幹城八路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後,中國共產黨人恪守承諾,八路軍主力相繼東渡黃河進入山西抗日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隊抵抗日軍強大的正面攻勢。11月8日,太原失守,在華北戰場以國民黨軍隊為主體的正面抵抗基本結束,逐步進入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等抗日武裝為主體的敵後遊擊戰時期。
  • 中國新聞史上最悲壯的一頁
    在敵人掃蕩下,為縮小目標,減少犧牲,新華社人員化整為零分散隱蔽。黃君珏帶領韓醫生、電務科譯電員王健等曾經過李才清家,但她看到這裡傷員較多,不想給老大娘添麻煩。6月2日,她們沿著記者尋訪的路,隱蔽在了這個山洞中。「我奶奶攔她呢,但她看到這裡傷員多,不想再添麻煩,就走了。」郭懷生說。
  • 美軍情報員眼中的中共抗戰:4萬件機密檔案即將出版
    通過潛心挖掘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等國政府的解密檔案,呂教授和她的研究團隊逐步還原了中共敵後抗戰的真實景象。例如,花旗銀行分行經理霍爾於1942年由北平逃往晉察冀,在敵後根據地滯留了6個月。他在給美國使館的報告中強調:「任何沒有來過敵後根據地的人,都不可能真正認識到日本侵略者對這裡的人民造成了多大的苦難。」
  • 美最新解密檔案: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新華網上海8月6日電(記者 張建松)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反法西斯研究中心對一批深藏在美國70年、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4萬多件最新解密的檔案,進行了系統梳理、研究。這批美國機密檔案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 抗戰文學《長城證明》獲首屆唐山文學獎
    「《長城證明》可貴之處在於用詳實的歷史資料作為骨骼,建構了一部冀東地區烽煙四起的抗戰史。簡潔的語言,畫面感十足的敘述,成就了這部底蘊豐厚的文學作品。英雄不朽,長城作證!是一部獻給冀東所有抗戰英雄的良心之作!」頒獎典禮上,評獎委員會給與《長城證明》的頒獎詞如是說。「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接受來自家鄉的獎勵,很溫暖,很激動。感謝各位評委對《長城證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