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2010年3月17日,《中國青年報》上刊登了一篇名為《圍剿地溝油》的報導,文章以犀利的筆法,對城市「黑暗」的一面進行了曝光:老百姓餐桌上吃的食用油,很可能是來自充滿惡臭的下水道,有一群人在利益的驅使下,將城市中下水道中漂浮的膏狀物,打撈回工廠,經過一天的過濾、沉澱、加熱、分離等手續,第二天就會搖身一變成了「食用油」。
猶如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了一塊巨石,瞬間激起了軒然大波,「地溝油」一時成了全民討論的焦點話題。從那天開始,很多人開始注意飲食的安全,有專家表示,2010年的「地溝油」事件,直到今天仍然影響著老百姓的生活,甚至正在悄然改變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其實地溝油並非在2010年橫空出世,它應該早已存在,只是一直都在陰暗面,不被人知曉。直到文章《圍剿地溝油》橫空出世,才讓「地溝油」的真相大白於天下。這篇文章的作者到底是誰,為什麼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第一個曝光「地溝油」的真相呢?
他叫蔣昕捷,是《中國青年報》的一名記者,《圍剿地溝油》並非是他第一篇受到關注的文章,因為早在2001年高考時,他就以一篇《赤兔之死》名震教育界,並成為江蘇省第一位獲得語文作文滿分的學生。
據一位2001年參加語文閱卷的老師回憶,《赤兔之死》這篇作文在全省引發了轟動,繼而爆紅於全國。當時判卷老師第一次看到這篇作文時,立刻被豐富的情節,老練的筆法所吸引,一口氣讀完之後,大呼過癮,甚至表示就算是自己都不一定能夠,在幾十分鐘時間裡寫出如此優秀的作文。
「後吾歸於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雲,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後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於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赤兔之死》節選
蔣昕捷作為一位普通的高中生,之所以能夠寫出如此優秀的文章,與他自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密切相關。從小他就對古典文學特別感興趣,沒上學之前跟隨家人聽評書,最喜歡的就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上了中學之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他幾乎把所有的課餘時間都用來閱讀書籍,包括《論語》、《大學》、《世說新語》等著名的國學經典。
大量的閱讀讓年少的蔣昕捷積累了豐富的文學知識,所以才能夠在考試中寫出《赤兔之死》這樣優秀的文章。
蔣昕捷爆紅之後,很多人找上門,有的表示願意對他進行包裝,將他培養出著名作家;有人則願意購買他之前所有作文的版權,將來整理出書,不過這些都被蔣昕捷拒絕了,因為他還要上大學繼續學習,不想半路荒廢學業。
之後蔣昕捷被南京師範大學廣播與電視新聞專業錄取,畢業之後,進入了中國青年報,成了一名記者。做記者之後,蔣昕捷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用事實和探索的精神,寫出了很多實事求是的報導,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圍剿地溝油》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報導。
2010年,「地溝油」事件過去之後,蔣昕捷也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直到2018年,蔣昕捷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面前,而此時他的身份已經是阿里巴巴集團的一名總監,並擔任了2018年天貓雙十一活動的發言人。
很多網友為此感慨道:「幾年不見,當年的高考才子已經成了中國首富的得力助手,看來有實力到哪裡都會發光。」是啊,作為一名應試教育的高材生,蔣昕捷並沒有成為「傷仲永」,而是通過不懈努力,讓優秀成為了一種習慣,並最終走上了人生巔峰。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史講官
386旅後來去哪了?接替陳賡的3位旅長,後來都是什麼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