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利用地溝油製造生物燃料,供垃圾車使用(資料圖)。
●高中生發明地溝油鑑別法網上熱傳
●果殼網:方法有漏洞
誰能借我們一雙慧眼,看穿那盤菜中有沒有地溝油!「地溝油在8℃即凝結。將自家購買的食用油放進溫度8℃左右的冰箱,如凝結,即為地溝油。」近日,一則根據凝固點鑑別地溝油的方法,在微博中廣為流傳。在大家共喜有如此實用而簡便的地溝油識別法時,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又「潑冷水」了,單靠溫度凝結點辨別油品,可能「冤枉」好油,也可能「放過」壞油。
熱傳 「鑑別地溝油」發明獲獎
鑑別地溝油的方法,是上海向明中學高二學生林立旖在北京發明創新大賽中的參賽作品,並獲銀獎。據《京華時報》報導,林立旖想到用物理方法鑑別地溝油。因地溝油大都反覆使用,其中動物油含量高,相比植物油,其黏度、冰點不同。林立旖採用半導體製冷片,設計不同結構組合,通過溫度鑑別油的成分。
「橄欖油一般零下十多(攝氏)度才凝結,普通植物油也要零度,但動物油,尤其是地溝油,7-8℃即凝結。」林立旖說,通過化學試劑測試地溝油更精確,但不可能在家庭中普及,物理鑑別更簡單、容易操作。
既然地溝油比其他油更容易凝結,「將自家購買的食用油放進溫度8℃左右的冰箱,如凝結,即為地溝油。」這項簡易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很快在微博中傳播開來。
鑑定 「溫度鑑別法」並非萬能
地溝油真的如此簡單就能被「看穿」?《吃的真相》作者雲無心在果殼網撰文指出,許多地溝油確實含有動物油,因而在8℃甚至更高的溫度下都能凝固,「溫度鑑別法」能夠「判斷出」一些地溝油。但是,單用溫度法,很可能「冤枉」其他正常油,「漏過」問題油。
雲無心提到,食用油的凝固點主要由油中的飽和脂肪與不飽和脂肪的比例來決定。植物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凝固點較低;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含量高,凝固點就較高,通常在室溫下都以固態存在。
萬物總有例外,植物油中的棕櫚油和椰子油,凝固點在25℃以上。此外,市場上還有一類名叫「調和油」的,它們的凝固溫度會由被混合的油的品種和比例來決定。可以想見,用溫度法識別,棕櫚油、椰子油之類的植物油會被直接「冤殺」;如果油中「調和」了上述兩種油,也可能會「含冤而死」。
按照「寧可錯殺,不可放過」的原則,不吃高凝固點的植物油,是否就能把地溝油杜絕在廚房外?雲無心提醒說,所謂的「地溝油」,並不是一個「標準」的商品,會因為每個「地溝」的不同而內涵各不相同。地溝油中,飽和脂肪含量的升高主要取決於混入了多少動物脂肪。如果只是反覆炸油條、炸薯片,「炸」不出多少動物油;而火鍋廢料或肥肉殘湯產生的地溝油,動物油含量才會高。
地溝油的凝固點並不一定都是在7-8℃,高低甚至是可控的,如果以溫度來鑑別,不法商販完全可以通過稀釋等方法,操縱地溝油的凝固點遠離「判斷指標」。
網友有話說
自家用油不擔心 餐館用油難鑑別
讓大家激動了一把的「溫度鑑別法」被「粉碎」了,地溝油依舊是壓在食品安全上的一塊大石。一個高中生,能關注到食用油,並活學活用到鑑別中,不管方法是否靠譜,都得到了網友的大讚。
在網友看來,自家買的油並不太擔心,主要還是憂心下館子吃到的是什麼油。怎麼能一眼看出端上來的菜用的是不是地溝油,這個依舊是頑症。「總不能到餐廳的廚房先凍凍油再點菜吧!」「杯具啊,吃個東西,還得先做個試驗!」……
除了少下館子,網友「薑是老的辣」還提出,去大型超市買正經牌子的油,保存購物小票和發票,吃出毛病也能追訴。
網友「何駿奇」更有妙想,在他看來,「地溝油」未必是一個壞東西,只是放錯了地方。其實汽油又漲價了,地溝油能否發展成替代能源呢?一切都有可能嘛!(華靜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