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報頭條丨蒙自:構建生態文明體系 綠色發展前景可期

2020-12-05 雲南日報

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好壞,是衡量該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也直接反映著該地區的文明程度。近年來,蒙自市以最高的標準、最嚴的制度、最實的舉措,打響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通過不懈努力,一座具有「林果鄉村、生態家園」的特色城市已漸漸呈現於世人面前,為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理念交出自己的答卷。

站立於蒙自市西北勒鄉的山上遠眺,整個蒙自壩子的四面皆被綠色的植被所包裹,藍天下,長橋海、大屯海在陽光的映射下散落著點點光芒,好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山水畫卷。

正在西北勒鄉調研的蒙自市副市長李運良介紹:「蒙自市堅持『我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我』的發展理念,花大力氣進行生態環境修復及綠色增量,良好的生態帶來了經濟的發展。以目前所在的西北勒為例,這裡本來是貧困鄉,通過石漠化治理,大力發展種植產業,成為蒙自第一個整鄉脫貧的鄉鎮,所產蘋果遠近聞名。當然,山區的生態好了,自然形成生態屏障,蒙自城裡的氣溫也更加宜居。這一切都一環扣一環,相得益彰。」

打開百度詞條搜索西北勒鄉,解釋為「地形破碎、石山縱橫、巖石裸露、石漠化嚴重、資源貧乏……」而現在映入我們眼帘的,是漫山遍野蒼翠的樹木,鼻尖飄過的是濃濃的果香。「距西北勒最近的水源地,海拔落差535米,通過三級提水,將水引流到千家萬戶和田間地頭,目前已發展蘋果產業5.1萬畝。最近兩年實施的面山通道工程,又為我們新增了近2.5萬畝綠化。」西北勒鄉鄉長劉浩說。

劉浩所說的面山通道綠化工程及石漠化治理,是近年來蒙自市大力實施的生態修復及治理的舉措。該市啟動實施《蒙自市滇南中心城市面山通道綠化三年行動計劃》,分別針對高速公路界外兩側農地綠化、面山造林綠化和採石場進行生態治理,總造林規劃面積為8.1萬畝,目前已完成5.6萬餘畝。

石漠化綜合治理,則是蒙自市生態修復久久為功的措施,自2011年開始實施一直堅持至今。該市以改善生態狀況、解決農民生計、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因地制宜開展治理工作。成立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對輕度、中度及重度石漠化的土地進行因地制宜整治,對已經治理好的石漠化土地按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布局,在實處形成了西北勒鄉的蘋果,鳴鷲鎮的桃子、李子、櫻桃,芷村鎮桃子、枇杷等特色經濟林果支柱產業;建設大量水利設施,有效改善了經濟林的灌溉問題。目前蒙自市石漠化綜合治理項目共完成封山育林3萬餘畝,人工造林9萬餘畝,涵養水源、保育土壤、固碳釋氧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得到增強,生態環境向良性循環的方向改變。

蒙自市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斌說:「這些道路兩旁原來都是大石頭,綠化公司把挖掘機開來鑿穿石頭,放入泥土,栽入樹苗並定期維護。」「那些松樹是去年種下的,當時有1.2米高,短短一年時間已經有3.5米高了,這麼好的長勢得益於石漠化治理中水利設施的大力提升,以前是靠小水窖、水渠等,現在是直接從低處往上提水。」針對記者對石漠化治理具體措施的疑惑,王斌這樣解釋。

據了解,該市在造林管護上持續發力。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造林項目30.54萬畝,其中新造林面積18.17萬畝;今年計劃實施營造林項目11.45萬畝。

在蒙自行走,田間地頭甚至街邊的空地都見縫插針種滿了石榴樹,沉甸甸的果實綴滿了果樹,林立的高樓與花草果木和諧共生。王斌說:「我市秉承『林果鄉村、生態家園』的理念發展,去年水果種植面積增至43.37萬畝,產量居紅河州第一,群眾因此獲益良多。還被評為全國唯一『中國石榴城』稱號。」

文瀾公園

午後,新移民陳玉英正在家中悠閒地看著電視,她家老房子原來位於蒙自五裡衝水庫核心區,為響應政府保護水源的號召,搬進了期路白苗族鄉龍泉寨嶄新的樓房中。像她一樣的新移民,龍泉寨共有1600餘人。

五裡衝水庫是蒙自20多萬民眾飲水的重要保障,但庫區周邊有11個村寨412戶,給水源保護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形成了水源保護與當地發展的巨大衝突。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總投資3.2億元的水庫移民項目於去年10月實現全部搬遷入住。搬遷後的安置點是一棟棟嶄新的小洋樓,寬敞整潔的柏油路,寬大的綠化帶裡色彩斑斕。

在五裡衝水庫管理所內的監測大屏幕上,實時監控著庫區的各個角落,各種水文數據一目了然。所長金鐘禹告訴我們:「就目前的監測來看,周邊村落搬遷出水源保護區核心區後,人為汙染源少了,水質改善了許多。」

長橋海

來到長橋海,這個被市民稱為「蒙自之眼」的湖泊正在進行為期36個月的「一海兩河」綜合治理。蒙自市水利局河長辦主任代貴武很是感慨:「等這次治理結束,你們就能看見最美的長橋海。目前正在進行湖體清泥及擴容工作。靠湖的荒地我們將動員村民種植荷花打造溼地,既打造怡人的風景又增加村民的收入。屆時周邊還會有很多商業入駐,這裡將會呈現『水韻湖城』的新景觀。」

交談中我們了解到,去年蒙自開展了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河湖「清四亂」行動,逐河逐湖建立問題清單,建立銷號制度,進行集中整治。累計投入人員3171人次、車輛及機械2793臺次,開展聯合執法18餘次,清理河道245.7公裡、垃圾1059.6噸、淤泥3.2萬立方米;處置蒙自轄區內的大屯海水庫內的網箱1706張,迷魂網2202張,清理長橋海內漁網231張;拆除馬堵山電站庫區釣棚57個。目前,該市正在開展全市13條主要河流、2個湖泊、7座水庫、14條重要渠道共36冊「一河(湖)一策」方案的修編工作。

指著旁邊一條河流,代貴武說:「這條犁源河是長橋海的主要入水口,今年4月至今,我們加強對入海水源犁江河、沙拉河等河道的清淤和鞏固保潔整治工作,累計出動幹部職工2100人次,共清淤約3.7萬立方米,清理河渠各類垃圾、廢棄物、漂浮物約90噸,並聘請管理員對周邊群眾進行講解及監督。我們的截汙工程已能保證蒙自95%的汙水進入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順著他手指方向看去,這條10餘米寬的河流波光粼粼,清澈見底。

以上種種,均是蒙自市在碧水保衛戰中的措施與成效。該市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每月召開各類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環境保護工作,傳達學習環境保護相關政策,安排部署環境保護領域重大事宜,全面推進環境保護工作各項目標任務。實際工作中,該市著力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與企業籤訂了減排目標責任書,相繼印發了《蒙自市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方案》《蒙自市「散亂汙」企業綜合整治工作方案》等一批政策文件和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明確了各相關部門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主體責任,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生態西北勒

蒙自市住建局智慧住建指揮中心38平方米的大屏幕上,正在建設中的蒙自聽藍半山小區現場施工情況一目了然。

「這個平臺由我們與環保部門共同打造,通過這一平臺,我們可以實時掌握各工地在建工程進展、PM2.5的監測,文明施工等情況。」蒙自市房地產管理處信息中心主任許鵬飛介紹,通過在工地重點區域安裝視頻監控設備,控制建築工程施工現場出入車輛及揚塵汙染,既助力創文工作,又實現對工程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的高效管控。

隨著「智慧工地」的推進,大數據、智能化、物聯網等集成應用與施工現場深度融合,工地長出了「眼睛」「耳朵」「鼻子」,看得到違規、聽得到噪音、聞得到粉塵,變得「聰明」起來。「一旦工地的環保指數超標平臺報警,我們將立即介入,分析及追查原因,並督促涉事企業進行整改,保衛蒙自的藍天。去年以來,我們針對建築工地的揚塵治理,巡查在建項目135餘次,發出限期整改通知書80餘份,提出整改意見170餘條;加強了道路揚塵整治,道路機械化清掃率達70%以上。」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局蒙自分局副局長潘娟介紹,「當然,這也與市裡的高度支持密不可分,通過《蒙自市打贏藍天保衛戰實施細則》《關於做好大氣汙染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等政策的實施,讓蒙自的環境變得更美,我們的工作也更加順暢。」

以下一組數據,或許能說明蒙自市在環境保護中所取得的成效:

去年生態環境達到「基本穩定」,符合縣域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目標要求。

按照環境風險狀況要求,全市危險廢物產生單位4家,納入管理的使用放射性裝置單位21家,放射源使用單位1家,危險廢物和輻射安全總體可控。去年未發生環境汙染事故。

在土地汙染的保護及治理方面,蒙自市也不遺餘力。該市貫徹落實《雲南省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工作方案》,完成全市18家重點行業企業的用地基礎信息調查和地塊風險篩查工作。利用「雲南省危險廢物申報登記及轉移報批系統」,實現危險廢物從產生、轉移到末端處置利用的全過程監管。截至目前,該市系統註冊危險廢物經營單位和產廢單位41家。

隨著採訪的不斷進行,我們還看到了蒙自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種種布局與措施。相信隨著該市堅持以人為本打造綠水青山城市環境的總體思路不斷深入,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需求將不斷得到滿足,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不斷顯現,蒙自,成為盛開著文明之花的美麗城市指日可待。

「快看,小懶猴爬到樹頂了。」正在參與野生動物放歸的雲南農業大學附屬獸醫院紅河分院的職業獸醫劉秀梅興奮地喊。這是她第13次參加蒙自市森林公安機關的放歸活動,也是第47次參加野生動物救助活動。她口中所說的小懶猴就是中國現生最小的靈長類動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倭蜂猴。它們在中國僅見於雲南南部和東南部,數量十分稀少,全國種群數量不足90隻,是極危物種。

「蒙自背靠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擁有中國第264號重點鳥區的長橋海、大屯海,生物多樣性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好它們是森林警察義不容辭的責任。」蒙自市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教導員周猛介紹,僅大圍山地區就有野生動物1341種、高等植物5859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植物各有74種。「每名民警平均需要管護9.7萬畝林地,如果沒有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要想保護好它們,確實不太可能。」王俊是一名從事森林公安工作35年的老民警,曾獲首屆「雲南十佳森林公安民警」榮譽稱號。

「春雷行動」「護鳥飛行動」「亮劍行動」等30餘個專項行動在蒙自市相繼展開,特別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蒙自市累計出動森林公安民警1034人次,收繳野生動物及其製品547隻(件)、獵具75件,有效保護了森林資源和野生動物資源。

小懶猴

蒙文硯高速公路立交橋下,連片的石榴苗正茁壯成長。而在短短幾個月以前,這裡還堆滿著建築垃圾。立交橋下變果園,這是蒙自市另闢蹊徑增綠城市「三不管」地區的舉措。

蒙自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高芬介紹:「長久以來,城市旁的立交橋因為已被高速公路修建單位徵用等種種原因,政府的管護往往難以顧及,經常被淪為傾倒廢土及垃圾的場所,嚴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們創新了政企合作的建設方式,通過多方論證,引進企業進行投資種植,產生的經濟效益雙方分配,通過該模式變廢為寶、點綠成金,實現了政府要綠、企業獲利、農民受益的多贏目標,也有效推動『林果鄉村·生態家園』建設力度。」

這個被稱為政企合作示範林的項目位於蒙文硯高速公路立交橋下,按照增綠與增收並重、造林與造景並舉、綠化與美化同步的目標,去年,通過層層篩選,與雲南程景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達成合作,由該公司全額出資清理建築垃圾、平整土地,326畝橋下土地全部種植石榴並負責管護,待產生經濟效益該公司收回前期投入後,產生的經濟效益雙方分配。

柳開來是程景公司的負責人,該公司還承接著蒙自部分綠化的任務。幾年的綠化工作下來,他對蒙自生態文明建設的方方面面很是清楚。他認為此種模式對於政府來說節省了前期綠化投入,後期維護成本等開支,破解了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難題。對於企業來說,雖然付出了前期資金卻得到後期穩定的收益,也有利於企業的發展。「截至目前,我們已種植石榴苗18000餘株,成活率100%。預計2022年起進入掛果期,2026年可實現利潤分成。」柳開來說。

走進蒙自市水田鄉,映入眼帘的便是鬱鬱蔥蔥的綠色植被。「水田鄉森林覆蓋率達67%,轄區內還有雲南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部分區域,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釐米2000個。」水田鄉黨委書記田野介紹,過去水田鄉貧困發生率最高達76.1%,群眾大多靠山吃山,不僅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較為突出,而且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現象十分突出,鄉黨委、鄉政府意識到,必須建設一個具有水田特色的森林小鎮。

水田鄉嘎馬村原是一個貧困行政村,群眾生活較為艱苦。建設「林果鄉村·生態家園」的政策出臺之後,水田鄉結合當地特有熱帶氣候,啟動一鎮、一路、一林、一果、一中心的總體規劃,動員各家各戶在開展退耕還林的同時,從種植玉米轉向種植芒果、獼猴桃等熱帶水果,帶來了顯著效益。2018年嘎馬底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2019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7986元,並榮獲「國家森林鄉村」稱號。「保護好了森林資源,才能保護好水土,我們種植的果樹才能換來真金白銀。」嘎馬村委會黨總支書記黃玉成笑容滿面地說。

經濟收入上去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需要改變。「我們以『改善人居環境、提振精神面貌』為主題,在全鄉大力開展『革除陳規陋習、提升人居環境』行動。」水田鄉宣傳委員會李桂英說。水田鄉水田村委會的李進超介紹,該鄉依託蒙自市創新建立的「清潔家園·榮譽超市」活動,每周二定期組織開展「全民大清掃」,清路面、清前面、清溝渠、清綠化帶,每半月評選一次衛生文明戶,每月組織一次各村大評議活動,發放文明衛生流動榮譽錦旗,對家庭乾淨整潔又積極參與志願服務活動的家庭給予榮譽超市積分。

雲報全媒體記者:馬喆 樂志偉 李樹芬 崔仁璘 胡梅君 張文峰 王丹 趙崗 劉暢 任銳剛

美編:李苒苒

責編:蔡飛

相關焦點

  • 雲報觀察丨雲南,不僅顏值高,更是潛力股!
    和雲報君一起來看這份喜人的發展「成績單」,背後不僅有雲南4800萬各族人民的辛勤付出,更是雲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集體智慧和努力。這就是今天的雲南,內暢外聯的公路網打通了雲南的經濟動脈,繁忙有序的機場跑道搭建了雲南走向世界的空中橋梁,低碳環保的能源網開啟了雲南綠色發展的大門,安全可靠的水網惠及雲南萬千群眾,共享高效的網際網路擴大了雲南人民與外界的「朋友圈」。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承載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生態文明也是一種歷史範疇,它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人類對傳統工業文明帶來的生態環境危機深刻反思的結果,是要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 完善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打造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屏障,將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重大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
  • 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構建
    在此基礎上明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構建了可量化和可操作性的指標評價體系,從而能夠全面正確地揭示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政府制定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提供借鑑和參考,並能夠引導中小企業向著高質量發展。
  • 三亞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12名兩院院士加入
    文丨海南日報 李豔玫近日,三亞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成立,其專家委員會成員由三亞市院士聯合會12位院士會員組成。該研究院經三亞市政府批准成立,為非法人單位,隸屬於三亞市院士聯合會,作為其二級機構開展工作。
  • ...李龍強: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中國社會科學
    建設綠色發展體系,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一、建設綠色發展體系需要多種方法手段的共同運用  構建綠色發展體系需要多方發力,多種方式手段共同發揮作用。首先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綠色發展的起始端實現綠色化,為綠色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 央視新聞頭條重磅播出:長江經濟帶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1月5日,央視《新聞聯播》在頭條位置重磅播出《長江經濟帶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這篇報導由九江市廣播電視臺協助拍攝,新聞以彭澤縣大力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拒絕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落戶為例,大篇幅介紹了九江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攻堅行動的綠色實踐,使九江沿江生態環境發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一起來看看。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聚焦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後疫情時代高質量發展」線上論壇召開
    其中,普通老百姓對這八個堅持印象最深刻第一位的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最核心標誌性的判斷。楊開忠教授指出,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對推動人類文明生態轉型、建設美好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目標責任體系等等五大體系。
  • 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全球性危機,中國宣布將進一步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彰顯。中國方案、中國行動,為全球共謀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復甦注入了新動力。  保護生態,中國貢獻有目共睹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
  • 創新生態體系與產業發展體系耦合關係
    探索了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創新生態體系和產業發展體系的耦合關係,構建了耦合分析模型,分析了2013-2017年兩體系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的變化趨勢,並提出了體系升級優化的政策建議。實體經濟和高端要素協調發展,產業體系和高端要素支撐體系協調發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建立深層次聯動合作發展機制,各種高端要素快捷、高效配置支持產業發展。目前對於我國產業發展體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的相關研究主要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導向的產業發展體系研究,還有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導向的研究。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現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修訂後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成為黨積極建設生態文明的黨的意志,也是國家建設生態文明根本的思想遵循。作為一種新的綠色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思潮、人與自然和諧的方法論和實踐論,在當代中國,已經婦孺皆知,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在世界範圍內也享譽四海。
  • 彭水為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
    近年來,彭水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推進「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五大環保行動,切實轉變發展理念,積極推進法治建設,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綠色發展,紮實開展汙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優化生態格局,切實為綠色發展築牢生態屏障。優化生態規劃管控體系。
  • 2020-2026年中國生態城市市場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前景報告
    綠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態城市建設成為最大的民生工程。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無論是能源消耗還是碳排放總量,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都將明顯上升,發展趨勢不容樂觀。只有發展生態城市,才能使中國可持續地推進城鎮化成為現實。
  • 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楊俊和:石墨烯走向冷靜發展期 長三角區域可構建...
    原標題: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楊俊和:石墨烯走向冷靜發展期 長三角區域可構建機制率先協同突破   日前,在2020江蘇先進碳材料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部分討論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它的意義;第二部分討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和實施途徑;最後回到國情這個問題上,來看一看關於推行生態文明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美麗的中國夢,中國做了什麼,中國還需要做什麼。  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我們先看看第一個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由來和意義。
  • 雷學軍:響應綠色發展號召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範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促成了《巴黎協定》的形成和籤訂,為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切實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推進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的偉大號召,作者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認真地研究和探索。
  • 蒙自:一座北回歸線上的宜居城市
    「蒙自不僅交通便捷、物產豐富、市場繁榮,而且環境優美、氣候宜人、空氣清新。作為外來投資者,能生活在這樣四季如春、瓜果飄香的城市裡,是我們的福分。」來自山東的老闆李俊雲開心地對記者說。
  • 蘇州工業園區:嵌入發展大格局、釋放綠色向心力 書寫生態文明高分...
    通過政策紅利做「加法」,讓符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充分享受生態保護的政策優勢、綠色優勢,有利於引導新上馬的產業項目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能。優化環評準入管理。2019年10月,園區在全省率先開展環評審批告知承諾制,目前擴大至57類,覆蓋了生物醫藥、納米技術等重點發展領域。
  • 每日一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
    他強調,要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構築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高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從上遊重慶到中遊武漢,再到下遊南京,圍繞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先後3次召開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路定向、擘畫藍圖。「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 我家在蒙自 | 這裡宜居、宜遊、宜商、宜業
    ,「十三五」時期,蒙自市不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雲南省「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西一體化」部署和紅河州「一核兩區三帶」布局,加快建設「國家門戶 · 滇南中心」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