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重力作用下,為何沒有全部滲入地球內部,而僅在地表循環?

2020-12-04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在我們的印象中,水只能滲透到地球表層的土壤中,無法再深入到地球內部的巖石之中,僅在地球表面參與物質循環,周而復始,地球的總水量基本保護穩定的狀態。而實際上,地球上的水是可以深入到地球內部的,只不過隨著深度的增加,周圍環境的變化使得水無法再繼續深入到更深的內部而已。

地球上的水循環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肯定都學會水在地球表面的循環,包括大循環和小循環兩種方式。其中小循環又包括海上循環和陸地循環兩種方式,意思就是僅在海洋或者陸地上進行著水相態的周期變化,從海洋或者陸地上因吸收太陽輻射生成的水蒸氣,又會隨著溫度的下降發生冷凝降回到原來的海面或者陸地上。

而大循環則相對複雜得多,它涉及到地球的各個方面,即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既包括土壤,也包括生物;即包括地表水,也包括地下水。這些存貯在不同區域、不同部位的水資源,在太陽輻射能量的驅動下,循環往復地發生蒸發、凝結、降水、滲透、流動等現象,從而實現海陸間的大範圍轉移。

除了在地球表面發生的水循環之外,其實還包括地表和地下的水循環,這個地表,既有海底,也有陸地表面。由於水的滲透性極佳,它可以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地表土壤或者巖石中的縫隙,不斷向下運動。而在運動過程中,這些水的「命運」是不相同的:

有的被土壤、泥沙和巖石所吸附;有的被植物根系所吸收;有的進入地下水系;有的會直達地球內部很深的地方,成為某些巖石水合物的重要來源;有的則會在高溫作用下形成水蒸氣,重新返回到運移空間;有的會以水蒸氣形式與巖漿混合。…………

以上水進入地球內部之後的不同走向,其實都是地球水循環的方式,只是參與循環的載體和方式不同而已。有的通過孔隙以液態或者水汽形式直接返回地表,有的則會被固定在巖層中,造成參與水循環的周期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水能夠滲透到地球內部多深?

在地球上,水之所以能夠流動,一方面取決於其流體的性質,另一方面取決於重力勢能的影響,因此,理論上只要有足夠的空間和縫隙,水都是可以進入其中的。但是地球內部隨著深度的增加,其自然狀態將變得十分複雜,將會直接影響水的滲透性。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隨著深度不同,其組成物質和物理狀態出現明顯差異的分層結構。這個結構的形成,來源於地球形成之初的演化進程。在太陽行成之後,相應的各個行星也各就各位,地球此時還是一個整體溫度非常高的火球,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溫度,一方面來源於在吸收周圍星際物質時相互碰撞下所積累的能量,另一方面來源於地球引力作用,使地表物質不斷向內坍縮,引發組成物質之間的相互碰撞和摩擦。

在起碼有上千度的高溫下,地球表面一開始還分布著大量呈現熔融態的巖漿物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熱輻射的作用下不斷散失熱量,地球逐漸發生了冷卻。而在流體狀態之下,物質的沉積在重力作用下顯得就比較容易,密度大的物質要比密度小的物質沉積速度快,因此地球從外向內呈現出組成物質密度不斷加大的趨勢,逐漸演化成了現在的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主要部分,越往上物質密度就普遍越高,溫度和壓力也越大。

其中,地殼為地球的最上層,平均厚度為35公裡,海洋中的地殼厚度較小,平均僅為6公裡左右,主要由矽-鋁氧化物或矽-鎂氧化物所構成,整體上每下降100米溫度就會上升1攝氏度。

地殼的下方是地幔,這一層由非常緻密的造巖物質所構成,也是地球三大圈層中體積最大的一層結構,達到2800公裡左右。在上地幔的頂層存在著一個軟流層,地球各大板塊就是「漂浮」在這個軟流層之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地進行著板塊運動,這裡也是巖漿的發源地。在下地幔中,溫度將達到1500-3000攝氏度,壓力達到50-150萬個標準大氣壓,在這種環境下,組成物質呈現出的是一種可塑性的固態形式,平均密度將達到4.7克每立方釐米。

在地幔的下方是地核,平均厚度3400公裡,外地殼的組成物質仍然為黏稠的液態,而內地核中溫度高達5000攝氏度以上,壓力超過1.3億個標準大氣壓,物質密度達到驚人的13克每立方釐米,內地核中的物質在這種環境下,將以固態的形式存在,主要成分為由鐵、鎳等金屬元素所構成。

由於水或者水蒸氣的流動,需要空間傳輸途徑,當物質的密度過大、且以液態呈現時,則水很難從中穿過。通過剛才的分析,在地球圈層中,存在這個臨界點的將是軟流層,其距離地表的上界深度為100公裡左右,下界深度為400公裡左右,在軟流層中,溫度普遍在1200攝氏度以上,達到了地幔組成物質的熔融相溫度,在水和揮發性物質的共同參與下,組成物質呈現固態、液態混合的固流體形態。因此,理論上,從地表滲入的水,最多只能滲透到400公裡以下的軟流層。

地表水的補充機制

根據有關科研監測數據,在海底有許多能夠大量滲入地球內部的裂隙存在,其中以板塊分離或者上下擠壓形成的海溝最為明顯。而且科學家們還估算出了每年因海溝滲透進入地球內部的水量,高達近十億噸。與此同時,在地球水循環的過程中,會有一部分的水氣分子散逸到大氣層的外層空間,在高能輻射電離、太陽風吹拂作用下,會有一定的比例最終逃逸到宇宙空間中,雖然比例相對較小,但也或多或少存在著這種客觀的損失數量。那麼在「一內一外」的消耗下,地球的水量為何不見減少呢?重點是地球上的水資源從整體上看,具有非常有效的補充機制。

滲入水的返回機制。在地球內部高溫作用下,一部分液態水變為水蒸氣通過原有渠道直接返回地表。

地質運動的返回機制。地表水滲透進軟流層之後,會與巖漿共同形成呈固流體形態的物質,隨著地球自轉的作用,地球內部巖層之間的應用以及能量會逐漸積累,當到達一定程度之後就會以火山、地震等形式,在地殼最薄弱的地方向外釋放。而在釋放的過程中,水就會以水蒸氣的形式從地球內部帶回地球表面,重新參與地球的水循環。

結晶水基本不參與水循環。雖然地球內部擁有大量的可以形成結晶水的巖石,比如林伍德石,但是這些水基本上地球形成之初、原始海洋形成之後就開始富集產生的,相態比較穩定,同時地表滲透水也很難通過軟流層到達結晶水巖石這一區域,因此,這部分的巖石固然含水量豐富,但也不會對地球表面水量產生任何影響。

地外空間的水源補充。雖然有一部分水氣可以逃離到地球大氣層之外,但是地球上經常會發生著小行星和彗星等地外天體的墜落事件,這些小天體特別是彗星上富含了大量的水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水氣逃逸的損失。

總結一下

地球上的水,其實是無時無刻不在向地球內部滲透的,只不過由於地層結構、溫度和壓力的限制,其最多只能滲透到軟流層之中。而地球表面水量總體保持穩定的原因,就在於滲透的水、逃逸到外太空的水總量,與從地底返回、地外小天體補充的總水量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

相關焦點

  • 水滲透無孔不入,為什麼還沒全部滲入地球內部,只在地表循環?
    水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在我們的印象中,地下室即使是水泥澆築也是一個陰暗潮溼的世界,只要有一絲縫隙,汩汩的水流就會滲透而入,但地球並不密封,存在太多的裂縫和空隙,為什麼地球上那麼多水,沒有在重力的作用下滲入到地球內部呢?
  • 水似乎無孔不入,為什麼地表水不會滲入地球深處?
    液態水的滲透力很強,似乎無孔不入,在重力的作用下,液態水總是傾向於流向地勢低的地方,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水往低處流」。而地球也不是一個密封的球體,根據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是由幾大板塊拼接而成,並且這些板塊之間處於不斷移動之中。
  • 水「無孔不入」,為什麼沒有滲入地球內部,只在地球表面循環?
    先講一則小故事:老和尚給小和尚一個杯子,讓小和尚裝滿,小和尚依次裝了石頭、沙子、水,最後才算裝滿了。標題的疑問,想法應該和小和尚故事思維類似,假設地球好比一個圓形裝備,在我們的觀察中,水是很容易下滲的,為什麼地球內部卻沒有水。
  • 地球中水的循環與影響因素
    地球深部層圈的水和礦物結合水與地球淺部層圈中自由態的水相互轉化,地球各圈層中以各種形式存在的水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整體,即水圈或水系統。自然界的水循環根據循環途徑長短、循環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層圈的範圍,分為水文循環、地質循環兩類:水文循環是發生於大氣水、地表水和地殼淺部地下水之間的水分交換。水的地質循環即發生在大氣圈到地幔之間的水分交換。
  • 都說水往低處流,為什麼地表的水不會流入地心?
    自古以來中華便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句話很好理解人的志向和追求促使人要不斷的提升自己,向更好的地方發展,成就更優秀的自己,而水也由於重力的原因會往更低的地方流去,這是一種客觀的自然規律。
  • 科學家發現地球內部的秘密,內部存在「地下海洋」,水來自這裡!
    水資源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資源人類就無法生存在地球上,地球誕生至今多年,為地球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地球上有71%的面積被水資源覆蓋,可見地球的水資源是非常豐富的,那麼地球的水資源又是怎麼來的呢?
  • 地球上的水只分布在地表麼?還是地球內部也有水?
    水的起源話說早期地球形成時,構成地球的元素當中就含有水,主要是以氫離子,羥基等形式通過水化作用進入到物質的晶格當中。後來,由於地球形成時是個大火球,許多水都被烘烤出來,以水蒸氣的形式存在於大氣當中,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它們才沒有像氫氣那樣跑掉。有沒有證據呢?
  • 地球內部重力加速度還原問題的探討《一》
    公式為G=mg重力加速度---是一個物體受重力作用的情況下所具有的加速度也叫自由落體加速度用g表示。>半徑,那麼下1/2半徑對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多少?地球1/2半徑對地表的重力加速度是要跨躍地球上1/2半徑的距離,因此距離增加一倍,引力減小四倍,重力加速同樣減小四倍,得:地球內部
  • 地球上的水會不會減少?水的三態轉化和循環又是如何實現的?
    水圈的組成地球上的水以氣態、液態、固態三種形式存在與空中、地表、和地下,包括大氣水、海水,陸地水(河、湖、沼澤、冰雪、土演水和地下水。以及生物體內的生物水。這些水不停地運動著和相互聯繫著,共同構成水圈。我們通常所說的水圈一部般是指地球上被冰雪、液態水和水汽所佔據而構成的殼層。水圈的上限可視為對流層頂,下限為深層地下水所及的深度。
  • 科技名詞 | 什麼是水文循環?
    >又稱:水循環 定義:地球上的水在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發、降水和徑流等方式往返於大氣、陸地和海洋之間周而復始的運動。 學科:水利科學技術_水文、水資源_水文學 來源:《水利科學技術名詞》 相關名詞:水圈 水文要素 水量平衡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伸閱讀】 地球總體水量守恆,水在太陽輻射和重力作用下以液態水、
  • 地球在瘋狂喝水,每年吞噬數億噸的水!這麼多水都去哪了?
    不少人知道,人類所在的地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球,因為地球的表面被超過70%以上的水覆蓋著,正因地球擁有這般大量的水資源,生命才得以存在,你知道嗎?在地球這顆蔚藍的星球上,地球上的水有97%都是不可以直接飲用的海水,而人類可以飲用的水僅為2%,其中還包括很多難以飲用的冰山積雪和地下水等,可以說人類的水資源是非常有限的。
  • 地球上有個「縫隙」,每年吞噬數億噸的海水,這些水去哪裡了?
    ,因為除了地表上的淡水和海水之外,還有地下水也就是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種形式的重力水,地下水雖然埋藏於地下,難以用肉眼觀察,但它像地表上河流湖泊一樣,存在於地下多孔介質的集水區域,像是地下溶洞之類。因為地球上有強大的水循環系統疾病,即便海水被吞噬到地球內部,還是會參與到地球自身的水循環作用中。
  • 新證據表明地表下數百公裡處或存在水
    圖片來源:Claus Lunau/Science Source 對地表下數百公裡噴出的天然鑽石進行的一項分析顯示,在地球深處可能存在著大量的水。這項研究還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冰七」的奇特形式的結晶水,這表明物質在地球內部的某些深度可以比之前想像的更加自由地循環。
  • 為何我們從來沒有感覺頭朝下?地球漂浮在宇宙中,而且不停自轉
    所以頭朝下的感覺就是:腦袋充血+呼吸困難的感覺。頭朝下時,身體內發生了什麼變化?原本的血液在正常的重力作用下,都集中在下半身,在心臟的作用下,不斷循環,泵向全身。但是突如其來的倒立打破了這一切,這讓原本集中在身體下半部的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開始向頭部擁擠而來,這就是倒立造成的充血感。那麼為何會呼吸困難呢?
  • 地表形態的塑造——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1、內力作用(1)內力作用級能量來源1)概念:能量來自與地球內部,能夠引起地表形態、地殼的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果發生改變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作用。2)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2)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
  • 地球上的水 是從何而來?
    連綿不絕的海水分布於地表的巨大盆地中,面積約3.62億平方千米,佔按地表面積的71%,海洋中含有13.5億立方千米的水,佔地球總水量的97%,有人說地球應該叫做水球更為貼切一些,但這麼多的海水都是從哪來的呢?由於海洋比人類誕生的時間要早數十億年,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各執一詞,人言各殊。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地,約佔地球表面的3/4,海洋中的水是怎麼來的呢?
  •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圖,地球內部存在一個巨型海洋,水量是地表5倍
    最近,地理學家通過很多模擬實驗發現地球內部是存在大量水的。 在零幾年的時候,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就認為,地球不只是地表上才有水,地底深至地幔同樣含有大量的水資源,為了證明這種觀點,科學家做了一種模擬下地幔的實驗,下地幔是指距離地表600至3000公裡的這段區域,含有很多金屬的氧化物,所以這裡又被稱為金屬帶。
  • 地球密碼:探秘地球的「金鑰匙」——重力
    根據萬有引力定律,物體相對地球位置變化時,受到的重力作用有差異,這種差異反映著地球內部物質密度分布的變化。因此,通過重力研究,我們能夠獲得地球的內部信息。其次,地球重力時刻發生著變化。衛星重力測量結果表明,地球重力大小並不是恆定的,每年的測量結果都有差異,這指示著地球內部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
  • 物體的掉落速度會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持續增長
    作者:太空生物學·黃媂重力或者說地心引力,對於地球上的一切物體而言是一種束縛作用阻止了我們離開地面,人類的歷史就是一段想要成功逃脫地心引力的歷史,自古以來人類就想要在天空中留下痕跡,這個目標在1903年被萊特兄弟實現了,甚至是逃離地球到外太空去探索別的星球,1902年上映的法國電影《月球旅行記中》人類乘坐炮彈飛向月球探險
  • 小米有品上架地表最強防水鞋:全部入水內部也乾爽
    V-TEX戶外防水輕跑鞋號稱地表最強防水鞋,「潛水級」面料,防水透膜專利技術,防水測試達到國際頂級標準,經50000+次踩水不溼測試,即使全部沒入水中也能保持內部乾爽。單腳僅244克,同時採用複合型面料薄膜,輕透乾爽,遠超國際知名越野品牌材料ATSM標準(通常為600),既讓空氣通過又把水阻隔在外,克服一般越野鞋的厚重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