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在這些入侵物種中,有對農業的危害的,比如煙粉蝨,是大田作物的主要入侵害蟲,能夠傳播70多種病毒;有對林業的危害,最臭名昭著的當屬松材線蟲;會與牧草競爭或直接危害牲畜,對畜牧業造成危害;還有一些入侵物種會擠佔受保護物種的生態位,嚴重的可導致物種滅絕,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甚至一些入侵物種將對人體健康產生威脅,最臭名昭著的當屬紅火蟻了,紅火蟻對人有攻擊性和重複蜇刺的能力,人體被紅火蟻叮蜇後有如火灼傷般疼痛感,其後會出現如灼傷般的水泡。多數人僅感覺疼痛、不舒服,少數人對毒液中的毒蛋白過敏,會產生過敏性休克,有死亡的危險。如水泡或膿包破掉,不注意清潔衛生時易引起細菌二次感染,能引起這些反應,是因為火蟻腹部末端有連接毒腺的螯針,連續刺入皮膚,釋放毒液引起過敏反應,毒性成分為水溶性毒蛋白。
紅火蟻在分類上屬於昆蟲綱膜翅目蟻科火蟻屬,體型只有2-6毫米,原產於南美洲的巴西、巴拉圭等地區。
儘管在1973年才正式命名,但是早在1930年,紅火蟻就已經入侵美國,每年能以198公裡的速度向外擴散,成為臭名昭著的入侵物種。
除了會危害人體健康之外,紅火蟻還會叮咬人類牲畜,啃咬農作物,紅火蟻還能啃咬各種電力設備的絕緣體導致短路等巨大的安全隱患,造成的經濟損失數以億計,紅火蟻也擅長捕殺幼鳥和爬行動物,包括鵪鶉,短吻鱷,蜥蜴和海龜,尤其是受威脅的美國易危物種沙漠地鼠龜。此後,紅火蟻橫行美國70餘年,美國,每年有超過8萬人被紅火蟻蜇傷,且致死率居高不下。
紅火蟻之所以難以消滅,得益於它強大的繁殖能力和環境適應能力,蟻后每天可最高產卵800枚(IUCN數據,另有論文稱為1500枚),而紅火蟻存在多蟻后型,一個蟻巢裡有多個蟻后,後者的繁殖和擴散能力更強一些。一個幾隻蟻后的巢穴每天共可以產生2000~3000枚卵。當食物充足時產卵量即可達到最大,一個成熟的蟻巢可以達到24萬頭工蟻,典型蟻巢為8萬頭,這讓讓它們在生態位中佔據了主導地位。擁有多個蟻后的紅火蟻群可以在每畝土地建造67-83個蟻丘。
而紅火蟻對熱的耐受性最低溫度為3.6℃,最高溫度為40.7℃,幾乎可以在任何土壤裡築巢。2004年,在中國廣東首次發現紅火蟻,2013年據中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分布行政區名錄,紅火蟻分布於中國7個省/區,169個縣(市、區)。
紅火蟻的入侵、傳播包括自然擴散和人為傳播。自然擴散主要是生殖蟻飛行或隨洪水流動擴散,也可隨搬巢而作短距離移動;人為傳播主要因園藝植物、草皮、土壤廢土移動、堆肥、園藝農耕機具設備、空貨櫃、車輛等運輸工具汙染等作長距離運輸。這也是為什麼紅火蟻可以快速入侵各大省市的原因。
根據2018年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從上個世紀伊始到2017年,我國地表的平均氣溫已經升高1.21攝氏度。
在如今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對於紅火蟻的繁衍可以說是如虎添翼。紅火蟻會不會像1998年的電影《螞蟻的襲擊》一樣肆虐地球進而統治整個生態圈呢?
一項德國的研究發現,在1989年到2017年的二十多年間,受棲息地被破壞,生態環境惡化,人類活動等影響,一些地方昆蟲的生物量已逐年遞減,下降了75%。然而,其他昆蟲消失殆盡,反而讓紅火蟻迅速搶佔了生態位,見縫插針地擴展自己的地盤。
2019年,日本東京港青海碼頭貨櫃場內已經累計發現了超過300隻原產於南美地區且具有超強毒性的紅火蟻,直接轟動了全國,日本首相官邸召開緊急會議,要知道在日本境內這種外來生物根本沒有天敵,如果不加控制日本政府很有可能會每年多花數十億美元去消滅這群螞蟻。內閣長官用「事態升級」來形容此次「外敵」入侵,同時告誡民眾,發現這種生物切勿用手觸摸,必須第一時間通知當地有關部門。
世界各國的防治手段都是以毒餌劑為主。在實施化學防治的基礎上,同時加入生物防治因子能進一步優化防治效果。但是收效甚微,目前,中國科學家寄希望於培養雙齒多刺蟻來對抗紅火蟻,這種螞蟻領地意識很強,並且有攻擊紅火蟻工蟻的傾向。
關於兩種螞蟻的研究顯示,雙齒多刺蟻總是選擇主動進攻多過防禦,而紅火蟻則以防禦為主。在對抗不同體型的紅火蟻時,多刺蟻策略也有不同,比如在面對紅火蟻小型工蟻時更多選擇主動進攻,而當對手換成了大型工蟻,多刺蟻就減少進攻,增加防禦。
即便在相同數量下,紅火蟻的損失也比雙齒多刺蟻更多。無論誰先進入覓食區,雙齒多刺蟻都能做到一換三的交換比;當雙方同時進入覓食區,兩者的損失是最為接近的,此時紅火蟻差不多能和雙齒多刺蟻一換一。
然而利用雙齒多刺蟻消滅紅火蟻,當雙齒多刺蟻種群龐大來起來,是否又會對環境產生不良的影響呢?
最後,在紅火蟻的疫區,進行戶外活動要特別小心,不要踩到蟻巢。不慎被紅火蟻叮咬,迅速用肥皂與清水衝洗被叮咬部位,有條件的情況下冰敷處理,簡單處理後在醫生指導下塗抹外敷藥物緩解瘙癢疼痛,切勿抓破水泡以免導致二次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