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社會關懷 以身回報社會 莒縣萬克選一家三口籤約遺體捐獻

2021-01-12 中國公益在線網

中國公益在線(公益記者 馮立功)山東莒縣工作站訊感恩社會關懷 以身回報社會,萬克選一家三口籤約遺體捐獻,成莒縣第一例全家籤約捐獻遺體者。1月10日,莒縣庫山鄉萬新村村民萬克選一家三口人在家中與莒縣紅十字會籤下了遺體捐獻志願書,成為莒縣第一例全家籤約捐獻遺體的家庭戶。

萬克選一家三口,都患重病。今年52歲的萬克選患尿毒症7年了,其47歲的妻子李左英患結腸癌已2年,他們的兒子萬修良也患尿毒症2年了。嚴重的病症將這個本來美滿的家庭推入貧困中,幸好得到了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無私幫助。如今癌細胞轉移的李左英感到時日無多,深感生命的可貴,急切盼望醫學進步,為感謝社會對他一家的幫助,促進醫學進步,決定捐獻遺體。她的提議,得到了丈夫和孩子的支持,他們也決定一起和縣紅十字會籤約。於是,一家人輾轉找到莒縣遺體捐獻紅十字志願服務隊負責人趙連翠,要求她代為聯繫縣紅十字會。趙連翠聯繫好縣紅十字會後,於1月10日帶領部分會員及濰坊眼科醫院莒縣分院的醫生等一起來到萬克選家,慰問這一家人,見證他們和莒縣紅十字會籤約遺體捐獻。成為莒縣第一例全家一起籤約志願捐獻遺體的家庭戶。

同日,家住莒縣城的腫瘤患者林興曄在莒縣中醫醫院與縣紅十字會籤約捐獻遺體。

至此,莒縣籤約遺體捐獻者達147人,其中有7人病逝後成功捐獻。

相關焦點

  • 用愛與奉獻延續生命,莒縣一家三口籤約遺體捐獻志願書
    「把遺體捐贈出去,能幫助更多的人,讓生命走得更遠、更長。」1月10日,在籤約遺體捐獻志願書時,莒縣庫山鄉萬新村的萬修良同莒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說道,他和父母在病重的時候,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給予的溫暖和幫助,深感欣慰,非常希望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去,儘可能地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 日照莒縣:一家三口同時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申請表
    齊魯網·閃電新聞1月11日訊 1月10日,家住日照市莒縣庫山鄉萬家山村的萬克選在山東省遺體(角膜)捐獻申請登記表上籤上了名字,同日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的還有他的妻子和兒子,一家三口同時籤訂捐獻遺體的大愛義舉讓人敬佩。
  • 殘障小夥申請捐獻遺體 「證明殘疾人可為社會做貢獻」
    原標題:身殘志堅 申請捐獻遺體夢想終實現「每個人都有夢想,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百年之後能把我的遺體器官捐獻出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回報社會,我要證明殘疾人也可以為社會做貢獻」。這位說話不太利索,手腳不聽使喚的人叫吳五四,今年37歲,家住宣州區向陽鎮魯溪村。
  • 「感恩帳本」背後的愛心延續 50歲陳金霞捐獻眼角膜回報好心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孫浩 馬小傑1月7日下午,50歲的陳金霞來到了濰坊市濰城區紅十字會,籤署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書。而促使她做這個決定的原因是——一個感恩帳本。在她最困難的時候,有一群好心人雪中送炭、捐錢捐物,如今,她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將愛心延續下去。
  • 脫貧戶病逝後捐贈遺體,這張遺體捐獻證明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原來,這是由廣州市紅十字會和南方醫科大學遺體捐獻登記接受站出示的遺體捐獻證明,遺體捐獻者是張輝菊的哥哥張遠球。而在這份遺體捐獻證明的背後有著這樣一段故事▼▼▼5年幫扶,貧困戶一家5人全部脫貧張遠球是英德石牯塘鎮沙坪村大禾坪村小組的村民,是建檔立卡一般貧困戶,家中有父母、弟弟、侄女共5口人。
  • 莒縣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
    原標題:莒縣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   11月19日,在莒縣遺體捐獻紅十字志願
  • 莒縣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
    莒縣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遺體角膜捐獻登記2020-11-20 23:05:10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11月19日,在莒縣遺體捐獻紅十字志願服務隊隊長趙連翠的家中,10名志願者集體籤訂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莒縣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上門為志願者辦理登記。
  • 留美讀博前夕患癌病重 毅然捐獻角膜回報社會
    易躍的哥哥在捐獻志願書上簽字。紅網時刻5月16日訊(通訊員 周巧)「生病期間,社會給了我太多的幫助和溫暖,我希望在自己離開之後,能夠盡最大可能的回報社會,回報幫助過我的人們。」5月14日,寧鄉市東湖塘鎮31歲的易躍因癌症醫治無效離世,按照其生前遺願,家人將她的遺體和一雙角膜捐獻給了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和湖南省紅十字角膜捐獻愛爾眼科登記接收總站,用於攻克醫學難關、幫助角膜病患者重見光明。據易躍的哥哥介紹,妹妹從小勤奮好學,一直是班裡的優等生。本科畢業後,妹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連醫科大學解剖系,全家人都為此驕傲不已。
  • 安慶78歲老人決定無償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前不久,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那就是要在自己離世後將自己的遺體及眼角膜無償捐獻給國家。「國家對我太好了,我也沒有別的方式,我想把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去,給國家做一點貢獻,這是應當的。」石根應說出了自己的內心的想法。2014年,石根應老夫妻倆體弱多病,家庭生活困難,當時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 「上交孝心學霸」張迪:他捐獻遺體回報社會,奶奶至今以為在留學
    上海交通  大學的  研究生  學霸張迪,從小受到父母的關愛,受到很多應有的教育且成績優秀,但是卻在學成歸來之時患病,臨終之前選擇捐獻遺體,為了不讓白髮人送黑髮人,選擇隱瞞奶奶,奶奶至今以為他還在外國留學。  他到底患了什麼病,  年紀輕輕為何放棄治療?
  • 大愛無言,感恩良師 | 溫醫大學子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
    陳翠茶老師生前在日記中寫道:「在世貢獻不大,死後將遺體捐獻不也是一項貢獻嗎?這就是我的做人理念。」受妻子影響,章克光老師也選擇捐獻遺體,他曾對前往病房看望他的學生說:「人都是要死的,我老伴兒這樣做了貢獻挺好的,人就是要做貢獻,你們也要記得做貢獻啊……」他們成為溫州首例夫妻遺體捐獻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了生命的價值。
  • 別讓洶洶之口阻擾遺體捐獻的大愛之舉
    由是觀之,遺體捐獻,傳統觀念真是堅冰難融。按照周頌英的一些鄰居和親友的看法,「入土為安」、家裡大操大辦,請和尚來做法事是為「孝」。隨著社會科學和文明的發展,這種觀念無疑是一種消極落後、反先進文化的舊殯葬陋習,推崇「厚葬薄養」則屬於做給別人看的形式主義的虛偽之舉。在筆者看來,志願者周頌英秉照父母的遺願捐獻遺體,讓社會多了一份愛,讓生命多一份延續,很偉大,實則一種「大孝」。
  • 遺體捐獻 讓生命開啟第二次旅程
    去年6月,裴風岐陪老伴參加好友徐凱心臟移植重生一周年感恩慶典,倆人被觸動了,作出了遺體捐獻登記的決定。「以前也聽說過遺體捐獻,有這麼個概念,但是比較模糊,他(徐凱)前年做的換心手術,去年周年紀念的時候請大家一起去見證,他們祖孫三代一起做了登記,我們很受觸動。」袁桂芳說。
  • 心懷感恩,深大畢業生返回母校,成為「大體老師」
    ▲湘竹一家三口在校期間湘竹邊治病、邊學習、邊治療,曾多次獲得最高額獎學金,給這個並不富裕的家庭解決了不小的負擔。讀大二時,她逐漸失去聽力。2008年,湘竹的腫瘤出現復發的症狀,然而她依舊堅持勤工儉學。湘竹媽媽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他們老兩口扶著女兒去學校上班,由於下雨,一家三口摔倒在路上。路人看到後不約而同地跑過去,扶的扶,背的背,合力把他們送到了學校圖書館。得知他們一家的處境後,幾位素不相識的路人甚至慷慨解囊。2014年後,李湘竹徹底失去了意識,但仍有很多人一直關心著她,守護著她。「家裡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好心人給的。
  • 6年時間 這對夫妻帶動164人成捐獻遺體志願者
    遺體捐獻後,龔筱植的名字被刻在了南岸區江南殯儀館的紀念碑上。2013年清明節,走出悲痛的夫婦第一次在紀念碑上看到了兒子的名字。摸著刀削斧鑿的文字,兒子籤署遺體捐獻志願書時的情景又浮現在夫婦二人眼前。「既然我們無法在『地下』團聚,那就讓咱一家三口的名字在紀念碑上團聚吧!」
  • 「遺體捐獻」是生命至高價值的最美詮釋
    遺體捐獻是一種高尚人格的體現,是對自身對社會乃至對自然的一種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對社會來說,遺體捐獻對社會醫療衛生事業有著極大的貢獻,人體解剖、人體器官移植等都需要穩定的遺體來源,無數患者因為捐獻者無私的奉獻而獲得了新生,這對於捐獻者本人而言,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延續呢?
  • 【城事】呼和浩特兩人捐獻遺體 老少先後離世
    呼市遺體捐獻的倡導者、發起人張普照如是說。據了解,1986年至今,呼和浩特市共有367位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目前已有34位志願者實現了無償捐獻,謝建周和王瑄瑄就是其中兩位志願者。82歲謝建周完成遺願2月26日9時許,82歲的謝建周辭世,老人的遺願是遺體捐獻。
  • 志願器官捐獻的四口之家
    「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我將以自己的言行,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捐獻器官志願者隊伍中來。」商丘市計程車雷鋒車隊隊長盧偉說。  目前,商丘市計程車雷鋒車隊隊長盧偉與妻子以及兩個女兒盧嘉欣、盧嘉雯一家四口都已志願登記,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表示離世後會將有用的器官全部捐獻出來。
  • 苦命女孩患白血病去世捐獻遺體,三年後魂歸故裡卻面臨尷尬
    生前,家庭貧困的楊家珊得到熱心人士資助治病,感恩於此又無以為報,這位山區女子臨終前決定死後捐獻自己的遺體用於醫學研究。成都醫學院接收了楊家珊的遺體用於教學,此後火化成骨灰。今年四月底,一直惦記著女兒的楊家珊父親楊正貴與成都醫學院取得聯繫,希望楊家珊入土為安讓接收單位送回骨灰。
  • 「我不在了,我身體的某個部分還活著」湖南高三女生捐獻遺體!
    在生命彌留之際,薇薇委託父母將遺體捐獻出去,因為她覺得淋巴瘤比較複雜,這樣的身體或許有研究價值。高考這天,媽媽又想女兒了:「苦讀了十一年卻沒能如願參加高考……兒來一程,母念一生。」(視頻來源:青流視頻)「她捐獻遺體的勇氣也值得點讚,她父母的精神也值得點讚……」連日來,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顧院村、江華二中的朋友圈,陳薇薇的同學、老師、親人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對陳薇薇的離世表示哀悼。18歲的陳薇薇是江華縣沱江鎮顧院村人,也是江華二中的一名高三學生。在她的生命彌留之際,她委託父母在她死後,將她的遺體捐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