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S One:任進等發現了一個潛在的遺傳毒性生物標誌物-GLN基因

2020-12-01 生物谷

遺傳毒性評價是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不但是先導化合物早期毒性篩選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規範的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研究中重要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是判斷新藥能否進入臨床試驗的重要依據。目前,基於「早期發現、早期評價」的理念,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是國際上藥物安全性評價遺傳毒性研究的趨勢和熱點。

近日,上海藥物所安評中心博士研究生武元峰,在導師任進研究員指導下,在欒洋、戚新明、宮麗崑指導小組的帶領下,發現了一個可能成為遺傳毒性生物標誌物的功能未知基因。首先通過基因晶片技術,比較給予多種已知的遺傳毒性化合物和非遺傳毒性化合物的小鼠肝臟基因表達譜的差異,篩選到一個未知基因----BC005512。應用生物信息學和資料庫檢索等方法,證實該基因屬於鼠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ndogenous retrovirus,ERV)中GLN家族的成員。ERV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或與某些疾病如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發生相關。但至今為止,關於GLN的一般特徵和生物學功能,以及與遺傳毒性的關係研究甚少。進一步,應用一系列遺傳毒性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包括鹼性彗星試驗、微核以及g-H2AX表達等方法,以及應用毒理基因組學、分子克隆、流式細胞術及RNA幹擾等先進技術方法,並結合生物信息學分析手段,對GLN與遺傳毒性的關係及其生物學功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本研究首次報導了一個功能未知的基因----BC005512(GLN家族成員),它的表達水平可以特異地被遺傳毒性物質所誘導,且與DNA損傷程度相關。因此,與傳統遺傳毒性檢測手段相比,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靈敏性,為其發展成為可能的遺傳毒性生物標誌物提供了重要的實驗依據。同時使用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和RNA幹擾方法首次揭示了該基因可以被p53調控,是細胞增殖的正向調控因子,有助於深入研究其生物學功能和ERV與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一研究成果,標誌著安評中心正從以動物實驗為主的傳統毒理學研究,轉向以分子基因為靶點的現代毒理學研究。安評中心不但在藥物安全評價技術平臺上通過了OECD GLP資格認證,達到了國際標準,而且在藥物毒性機理研究中也得到了國際認可,在我國藥物安全評價和毒理機制研究領域中走在前列。

這一研究成果已申請了專利(申請號:201110094397.1),也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資助。2010年獲得第十二屆國際毒理學大會優秀青年學者獎學金。部分研究成果已於近期被PLoS ONE雜誌在線接收。(生物谷Bioon.com)

Identification of BC005512 as a DNA Damage Responsive Mur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of GLN Family Involved in Cell Growth Regulation

Yuanfeng Wu1, Xinming Qi1, Likun Gong1, Guozhen Xing1, Min Chen1, Lingling Miao1, Jun Yao1, Takayoshi Suzuki2, Chie Furihata3, Yang Luan1*, Jin Ren1*

Genotoxicity assessmen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drug safety evaluation, and microarray is a useful tool widely used to identify genotoxic stress responsive genes. In the present work, by using 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in an in vivo model, we identified an unknown gene BC005512 (abbreviated as BC, official full name: cDNA sequence BC005512), whose expression in mouse liver was specifically induced by seven well-known genotoxins (GTXs), but not by non-genotoxins (NGTXs). Bioinformatics revealed that BC was a member of the GLN family of murine endogenous retrovirus (ERV).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to genotoxicity and the cellular function of GLN are largely unknown. Using NIH/3T3 cells as an in vitro model system and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BC expression was specifically induced by another seven GTXs, covering diverse genotoxicity mechanisms. Additionally, dose-response and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pression level of BC in NIH/3T3 cell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DNA damage, measured using the alkaline comet assay,. While in p53 deficient L5178Y cells, GTXs could not induce BC expression. Further functional studies using RNA interference revealed that down-regulation of BC expression induced G1/S phase arrest, inhibited cell proliferation and thus suppressed cell growth in NIH/3T3 cells. Together, our results provide the first evidence that BC005512, a member from GLN family of murine ERV, was responsive to DNA damage and involved in cell growth regulation. These findings could be of great value in genotoxicity predictions and contribute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GLN biological functions.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發現一個潛在的遺傳毒性生物標誌物基因
    遺傳毒性評價是藥物安全性評價研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不但是先導化合物早期毒性篩選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規範的藥物臨床前安全性評價研究中重要的評價方法和技術,是判斷新藥能否進入臨床試驗的重要依據。目前,基於「早期發現、早期評價」的理念,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是國際上藥物安全性評價遺傳毒性研究的趨勢和熱點。
  • 「Nature子刊」基因生物標記物可快速準確預測肝毒性和潛在的肝癌
    農用化學和製藥公司開發新產品時,必須先進行廣泛的潛在毒性測試才能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該測試通常需要冗長而昂貴的動物研究。近日,伊利諾伊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因生物標誌物識別技術,並發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題目為:「Identification of early liver toxicity gene biomarkers using comparative supervised machine learning」。
  • 通過對人類結直腸組織基因表達分析找出和確認一個潛在的組織質量...
    摘要:在包括腫瘤學在內的許多醫學專業中,相關研究已經發現了許多滿足個體化治療需求的生物標誌物。要正確理解這些研究,首先需要保證用於研究的組織樣本有較高的質量。組織樣本的質量可通過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來檢測,它受到包括樣品分析前條件、缺血效應、以及手術收集方法本身在內的各種因素的影響。
  • 癌症生物標誌物重要研究成果解讀!
    最近,在一項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期刊的新研究中, 研究者們發現肺癌人群的CKAP4水平比健康個體明顯增高。他們進一步確定,CKAP4水平在患病1期的病人的血液中已經升高,這使其成為一種潛在的無創診斷標誌物,並能改變對一些類型肺癌(包括非小細胞肺癌,鱗狀細胞癌等)的診斷和治療實踐和改善患者的預後。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研究論文6月18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上。
  • Nat Commun:生活方式對炎症和癌症生物標誌物有巨大影響
    2014年8月24日訊 /生物谷BIOON/--雖然生物標誌物可用於診斷疾病,但生物標誌物的「跌宕起伏」可能不會依賴特定疾病的存在。例如,在血流中的蛋白質水平會隨著個體基因,臨床和生活方式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特定疾病的生物標誌物被認為與生活方式等有關。
  • Olink等機構為英國生物樣本庫5萬參與者提供蛋白標誌物檢測
    Biobank,世界上最大,最全面的生物醫學資料庫和研究資源之一)一起宣布,將聯合由十家頂級生物製藥公司組成的聯盟啟動一項全球最大的血液蛋白組研究。該研究中,UK Biobank將採用Olink最新的測序蛋白組Explore 1536 NGS平臺,對53,000名參與者的56,000個血漿樣品進行血液循環蛋白組檢測(檢測超過1500種低豐度蛋白標誌物),從而在20周內獲得7百萬蛋白標誌物數據。
  • 盤點丨尿路上皮癌和腎癌免疫治療生物標誌物
    最後,生物和技術挑戰均使得PD-L1檢測進一步複雜化。 其他幾種mUC和mRCC預測性生物標誌物包括腫瘤突變負荷(TMB),錯配修復狀態,基因表達譜(GEP),TCGA(腫瘤基因圖譜)分析,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和PD-L2。
  • Stem Cell Rep:科學家發現特殊的表觀遺傳標誌物 有望治療癌症及不...
    2018年5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tem 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馬裡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機制,其能指揮種系幹細胞或生殖細胞的發育,這種特殊的細胞類型能將遺傳信息傳遞到下一代中,幹細胞領域的研究有望幫助研究人員未來有效對抗人類疾病,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能夠鑑別雄性生殖細胞的特殊標誌物
  • 一文揭開基因毒性雜質的神秘面紗!
    潛在基因毒性雜質(Potential Genotoxic Impurity ,PGI)結構中含有與基因毒性雜質反應活性相似的基團(如肼類、環氧化合物、N-亞硝胺類等),通常也作為基因毒性雜質來評估。基因毒性雜質主要來源於原料藥合成過程中的起始物料、中間體、試劑和反應副產物。此外,藥物在合成、儲存或者製劑過程中也可能會降解產生基因毒性雜質。
  • 【盤點】生物標誌物亮點研究一覽
    尋找和發現有價值的生物標記物已經成為目前研究的一個重要熱點。生物谷小編盤點了近年來和多種疾病生物標誌物相關的亮點研究供大家學習。在生物谷主辦的2015生物標誌物研討會中,業內專家也將圍繞生物標誌物展開精彩演講,敬請期待會議現場!
  • PLOS Biology|果蠅壽命期的相關的基因
    題為「果蠅壽命期的相關遺傳結構」的論文是克萊姆森大學遺傳學家Trudy Mackay和Robert Anholt進行的十年研究的成果。解決人類壽命的遺傳根本原因仍然很困難,因此研究人員使用模型系統進行了實驗。 Mackay是人類遺傳學家,他是果蠅模型領域世界領先的專家之一,果蠅是對人類疾病和衰老進行比較分析的出色模型。 大約70%的果蠅基因組具有人類同源基因。
  • 為乳腺癌提出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科學家發現這個基因過表達...
    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胡國宏研究組發現,SH3RF3基因的過表達增強了乳腺癌細胞的惡性程度,提出了新的潛在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這一研究成果5月1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乳腺癌腫瘤細胞具有高異質性,通俗地說,腫瘤裡的細胞很不一樣,不同病人的腫瘤細胞也很不一樣。」
  • 多篇文章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生物標誌物研究上的新發現
    這種新型生物標誌物或能幫助研究者開發新型療法,在癌細胞擴散之前精準靶向殺滅這些癌細胞,研究者Pamela Pollock表示,如今我們開發並優化了一種新技術來專門檢測導致惡性子宮內膜癌和子宮癌的基因突變,這種生物標誌物基於FGFR2
  • ...發現一種將癌症進展與基因組不穩定性關聯在一起的新型生物標誌物
    2019年1月24日/生物谷BIOON/---我們的DNA經常受到攻擊。這種含有我們的遺傳信息的分子極易受到從環境因素(如輻射)到我們呼吸的空氣和我們吃的食物中的化學物的一切東西的影響。基因組不穩定性可導致遺傳疾病、慢性疾病和癌症易感性。
  • 我國實現顆粒物毒性活體生物標誌物無創在線監測
    近日,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要茂盛教授與復旦大學化學系鄭耿峰教授合作集成利用活體大鼠暴露呼出氣採樣、微流控以及商業化矽納米線生物傳感器創建了dLABer系統,實現實時監測活體呼出氣中的汙染物暴露生物標記物,可直接用於無創在線研究空氣汙染所導致的健康效應
  • 科學家識別出新型潛在的生物標誌物,有望幫助開發抗癌新療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潛在的方法能夠預測哪些患者會對阻斷Wnt信號產生的癌症療法產生反應,比如一種在新加坡開發的新型藥物ETC-159,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出新型個體化的癌症療法。
  • Immunol:血小板參數與神經退行症之間的遺傳重疊
    目前,缺乏可預測AD和P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的循環生物標誌物,只能在症狀明顯時才進行臨床診斷。在潛在的生物標誌物中,血小板參數被認為與這兩種疾病有關,但是在遺傳水平上卻很少研究這些關聯。一、研究背景對於AD和PD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重要的是要確定易於測量且可以預測此類疾病發生風險的潛在生物標記物,例如循環生物標記。而最近的研究越來越關注血小板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聯繫。
  •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孫穎、周冠群教授團隊:IRGPI可能是HNSCC患者免疫治療潛在的生物標誌物
    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全面了解HNSCC的腫瘤微環境,識別潛在的免疫治療療效和預後判斷的生物標誌物,有助於實現HNSCC患者的個體化免疫治療。近日,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孫穎、周冠群教授團隊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基於SFRP4、CPXM1和COL5A1基因構建的免疫相關基因預後指數(IRGPI)是判斷HNSCC患者預後和免疫治療獲益的有前景的生物標誌物。
  • 「工匠精神」任勃:匠心獨運的植物遺傳研究
    原標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任勃:匠心獨運的植物遺傳研究基因是支持生命的基本單元,生物體的一切生老病死遺傳等都與基因有關。而轉基因,就是人為地改變生物原有的基因序列,從而製作出新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