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購物中心和百貨本質區別 .面臨電商衝擊去百貨化

2020-12-08 贏商網

  隨著商業地產開發熱潮的方興未艾,購物中心、百貨也成了熱門的詞彙而經常見諸於報端和媒體。但是我發現人們在談論這些詞彙的時候其實是很含混不清的,如果你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那當然也沒有必要搞清楚什麼是購物中心或者百貨,但作為一個從事零售和地產的行業人士如果分不清其中的所以然,那就會造成很多的混淆、誤導甚至是投資和經營的損失。

  所以,我首先以我的理解並嘗試用最簡單的方式說明這兩個定義的本質:

  1.什麼是購物中心?

  答:實施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商業集合體。

  2.什麼是百貨?

  答:實施自行管理自行經營的商業集成商。

  

  我把兩個問題放在一起更容易講清楚這兩個問題。購物中心是我(開發商和業主代表)來管理並由你(零售商)來分散經營的這樣一個商業集合體。關鍵是我管理你經營,作為開發商和業主我是不介入零售經營的。或者說是我提供的「場」由你零售商來做「商」。購物中心是做的「場」。盈利模式是通過這個場獲取租金和資產增值。

  而百貨則通常是一個自行管理自行經營的商業集成商,是我即管理又經營。百貨是做「商」。盈利模式是通過經營自有和可控的商品獲取經營利潤。

  購物中心與百貨最本質的區別是場所管理和零售經營的分離,購物中心不介入面對消費者的最終零售,購物中心的直接客戶都是零售商,而消費者是購物中心的間接客戶。購物中心因此也不可能給終端消費者開具發票。(這也是我區別購物中心和百貨的一個最簡單和直接的方法)。

  以上的概念不是從哪裡引經據典搬來的,而是我自己根據20多年從事商業地產產業鏈的零售、開發和顧問工作並參照國際和國內有關表述的概括總結。所謂概念可以是大家公認的,也可以是個人認知的特有的一部分。我就是屬於後者,關鍵是通過對具體事物的基本體徵的概括描述可以幫助你正確的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

  在國內和亞洲還有一個需要提及的概念即百貨化的購物中心,有英文譯為「Hybrid Mall」 (雜交購物中心)。國際上近幾十年的發展是購物中心百貨化,百貨公司購物中心化。購物中心學習百貨把POS機全部接入到店鋪的終端,而且公共區域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百貨則學習購物中心引入餐飲休閒業態。比如你在北京新光天地和上海八佰伴看到一樓的那些品牌也都是以店中店而不是店中櫃的形式呈現在你的眼前,上層也可以有影院餐飲和休閒業態的組合。但這種百貨化的購物中心本質上還是屬於百貨。和購物中心招募百貨作為主力店經營有本質的區別,因為這些百貨化的購物中心的管理和經營是不分離的。所以本質上還是屬於百貨。

  進一步的關於中國的百貨還有必要再多說一點,由於國內的傳統百貨普遍實行聯營制,即也是通過出租櫃位招募零售商家實行扣點抽成的收租方式經營。這和國外的百貨通過買斷和自有商品的經營模式又不一樣,當我和國外的行業朋友解釋這一現象的時候,他們都說那中國的百貨也應該叫購物中心,因為收租。但我還是覺得稱之為「準購物中心」應該更確切。

  綜上所述,我基本上用我自己的理解概括和描述了從購物中心講到了百貨,又講了百貨化的購物中心以及中國百貨的聯營制的特點。定義的本質和內涵其實都是圍繞購物中心的定義展開的。我現在把商務部的關於購物中心的定義黏貼過來也讓大家比較一下:

  

  「中國商務部的關於購物中心的定義:

  多種零售店鋪、服務設施集中在一個建築物內或一個區域內,向消費者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商業集合體。這種商業集合體內通常包含數十個甚至數百個服務場所,業態涵蓋大型綜合超市、專業店、專賣店、飲食店、雜品店以及娛樂健身休閒等。」

  通過我上面的概括描述和商務部的關於購物中心定義的對比就可以看出,商務部的定義其實是對所謂購物中心的表象的一般描述,沒有涉及管理和經營的本質。所以如果僅根據這個定義一般人其實很難區分購物中心和百貨商場,也無從了解比如正大廣場和上海八佰伴的本質區別。也許正是因為缺乏一個權威並有說服力的簡單明了的定義說明,所以國內對目前的百貨和購物中心的概念其實是混淆的,也由此引發了不少行業的誤導。

  因此,我近年一直比較習慣用我自己對購物中心和百貨的概括和理解來看待和分析今天行業的一些問題。比如說當你理解了什麼是購物中心和百貨,知道了其本質、功用和差異,從管理和經營的分離以及做場和做商的區別,你就會對目前行業較為普遍的幾個說法,比如「電商衝擊」,「去百貨化」和「O2O」等有一個新的認識。

  1.關於電商衝擊

  目前對於國內的百貨關店潮,所有的媒體包括很多行業人士都會簡單地歸結於「電商衝擊」。就像我上面說的中國的百貨實際上又是一個準購物中心。作為一個準購物中心,從空間上看這種百貨無法和購物中心的闊綽空間相提並論;而從零售經營上這些百貨內的零售商家的經營自主權和靈活性也受到極大限制,和購物中心內的獨立經營的零售商家無法相比。

  你也可以由此理解在今天商業地產大躍進和購物中心供給如此過剩的情況下,這些既不擁有物業又不掌控商品的百貨所受到的壓力自然更是首當其衝。我幾年前就和國內幾位資深百貨界人士有過交流和探討,他們都同意實際上真正的威脅來自購物中心而不是電商。相比於10%的電商衝擊,這種來自過多的購物中心供給對百貨的衝擊可以是100%和200%甚至更大。

  現在的情況不單是百貨就連購物中心、超市、便利店都由於這種如此絕對超需求供給而面臨巨大的壓力。就以上海為例,2014年上海的150個購物中心的平均坪效不到1萬元,而百貨的平均坪效到還有1.2萬元。(注意這是中國的一線城市上海啊)。所以說你如果能夠從本質上了解國內的百貨和購物中心以及商業地產大躍進的情況,你就會知道那種「電商衝擊」的說法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2.關於去百貨化

  中國聯營制的百貨面臨變革和提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早年就連進入國內的外資百貨也都放棄了他們在國外的做法,享受國內聯營制百貨不用自己備貨甚至都不用自己配備員工的好處。和國內的百貨一起分享和坐收人口紅利和改革紅利的成果。這一點到真的要感謝馬雲迫使傳統百貨回歸理性,也是科技和社會進步使然必然要把那些低效的東西淘汰。但百貨作為人們做比較類別購物的業態是永遠不會被淘汰的。

  英美百貨近年擁抱全渠道實行線上線下並舉已經大大地收回了之前被純電商拿去的份額也說明了這一點。和國外發達市場相比,中國不是要去百貨業態而恰恰是要創新、變革和提升百貨業態。

  中國的傳統百貨作為一個「準場(準購物中心)和準商(聯營制百貨)」更要提升的恰恰是「商」的水準。可我們目前的情況是「場」多「商」少,或者說是「場」多「商」弱。我指好的百貨和好的零售商太少。

  所以在這個方面我們不應該要去掉百貨,而是要創新和提升。對於經營不善的任何品類和業態都是要去掉的。而對於那種本應就被淘汰的聯營制的百貨是應該去掉的,是一種低效和過時的經營機制而不是百貨業態。不然的話就像倒洗澡水時把孩子一起倒掉是一個道理。也更不能因為個別急功近利的公司沒有做好百貨就說百貨不行了。

  大家可能沒有注意同樣來自大連的大商集團,如果你把它的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銷售加在一起2014年突破1700億,依然保持了穩定的增長和利潤水平,是國內最大的零售單體企業。還有來自瀋陽的興隆大家庭實際上是最早實施自有品牌經營的百貨公司,如今就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瀋陽照樣活的很好。所以簡單的說「去百貨化」也是由於對百貨特別是國內的百貨的定義和本質缺乏了解所致。

  3.關於O2O迷局和所謂大數據

  通過對購物中心和百貨定義的本質,你了解了購物中心是做「場」,而百貨是做「商」。這一點馬雲就很清楚,他告訴美國人阿里不直接做商,阿里是為廣大的中小零售企業服務,提供平臺讓他們做商。所以如果說亞馬遜是一個線上的百貨,而天貓和淘寶則更像一個線上的購物中心。

  天貓、淘寶和支付寶是受到走在我們前面的亞馬遜、Ebay和Paypal的啟發而產生並結合國內的具體現實環境發展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儘管馬雲之前也認為人們可以從此坐在電腦之前而不必再逛商場因而有了那個著名的「馬王之賭」。但我相信馬雲對於今天全渠道零售的數據和實體交融的大趨勢還是比一般行業的人士更靈敏地嗅覺到了。

  所以當市場在對阿里巴巴為何控股銀泰以及投資蘇寧眾說紛紜時,我以我對「場」和「商」的直覺感到馬雲已經意識到了實體的場在未來全渠道零售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關於之前的阿里和銀泰的合作,坦率地說我和行業的一些為數不多的專業人士是有疑問的。阿里作為一個虛擬的「場」和銀泰作為一個實體的「場」的結合,這種「場場」結合中「商」有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提升?這是我之前一直認為的銀泰在O2O燒錢而看不見效果的根本原因所在。就像你投巨資豪裝一個購物中心,但如果沒有好的商家組合一切都是枉然。

  而我們之前所有從事百貨經營的零售商包括銀泰又最多只是一個準商。商業的總體落後其實是今天中國實現全渠道零售的短板和痛點。所以我用O2O的迷局描述這個行業最熱的詞彙,原因也是我發現他們中的太多人沒有搞清自己是做商還是做場。今後誰若能夠在商的方面可以補強加上全渠道零售就一定會是未來的大贏家。

  那些很多以O2O津津樂道大數據的行業人士其實對自己是做商還是做場的角色也是模糊不清的。而且我發現他們甚至都在想著以為有了這些數據他們還要琢磨些消費者的零售之外的花銷。我知道國外講大數據的目的是為了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個性化的服務。我們這裡全然沒有這些意識。

  比如這些數據你是給製造商用還是給某一些小的零售商家用?我說我們的銀行其實很清楚我們每個人的收入和消費,但這些數據是隨便可以濫用的嗎?這一點我還是要說西田,西田就很清楚自己的角色是做場而不是做商,正如西田集團的CEO史蒂芬說的「我們的直接客戶從來都是零售商,而消費者都是我們間接的客戶」。所以西田要通過創新把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除了建立實體的連接外,還要建立數據的聯繫。史蒂芬也毫不諱言地說「在實體連接方面我們是行業領導者」。

  西田的Searchable Mall(虛擬商場)幾乎把西田的商家包括全部的庫存都搬上去了,那可真是絕對的大數據啊。但人家很清楚就是在零售商和消費者之間再建立一個數據的聯繫。我個人也很欽佩王石先生對他的員工說的「不要跟我說大數據」,我估計他也是已經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以上我通過對購物中心和百貨的自我理解、自我詮釋和自我總結對這購物中心和百貨這兩個雖然熱鬧但也許並不為人太多介意和關注的詞彙多說了幾句,也和目前行業熱議的一些現象和說法做了聯繫。作為一個理工科背景出身的我也許對定義和概念有些矯情,但是定義對於一些複雜現象和問題的實質就像一個高樓的基礎,你的基礎越穩固樓就可以建的越高。你對基本概念及本質的理解越透徹,也越容易在複雜的現象和環境中發現真正的問題所在。我希望通過我的拋磚可為行業的有序發展引玉。

本文轉載來自:澳大利亞澳瑞姆公司中國戰略顧問 王瑋,不代表贏商網觀點,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贏商網,電話:020-37128209;郵箱:news@winshang.com

相關焦點

  • 2020年震蕩上行 百貨購物中心在逆境中蝶變
    在嚴峻的形勢下,百貨、購物中心不僅錯失了黃金銷售節點春節、情人節,還繼續錯過了三八節、五一節。新冠肺炎疫情對國內百貨和購物中心行業造成重創,導致企業銷售出現斷崖式下跌,經營成本壓力驟增。由於大多數百貨、購物中心的經營場所是租賃的,它們一方面要承受巨大的租金壓力,另一方面還要給予同樣被重創的品牌以租金補貼,幫助品牌渡過難關,其中所承受的壓力和煎熬可想而知。
  • 銀泰商業CEO陳曉東:百貨和購物中心不存在迭代關係
    陳曉東認為網購、電商不是百貨業的敵人,而是老師。百貨業客流下降更多的是源於三個原因,第一是品牌選款不對,第二線上線下不同價,第三則是各種購物體驗上的不便利。   為了推動百貨業的變革,陳曉東得起用相應的人才。他堅持了很多年以校招為招聘主體,全面仰賴年輕人,而他自己則成了團隊裡年紀最大的一個。
  • 上海百貨和購物中心都在爭奪哪些品牌首店?
    可見,化妝品牌為首店選址時,百貨與購物中心兩大渠道依然勢均力敵。 百貨依然是化妝品的重要戰場,梅龍鎮伊勢丹、淮海百盛、久光、八佰伴及新世界大丸是上海化妝品首店/首櫃最多的五大商場。以首家引入高端抗老護膚品牌FILORGA菲洛嘉專櫃的新世界大丸百貨為例,新世界大丸共有化妝品品牌47個,品牌數量已位居上海首位。
  • 從大型購物中心到「城市中旅遊目的地」
    2.跨界主題活動IP化和年輕化高力國際華南區諮詢服務部董事陳厚橋指出,「早期的百貨、傳統購物中心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減弱,在電商的衝擊下,購物中心都在謀求轉變,主要方向是體驗式、互動性、跨界和主題性。
  • 轉售市場如火如荼,老佛爺百貨卻把旗下的二手奢侈品電商關了
    據《女裝日報》消息,老佛爺百貨集團(Galeries Lafayette)計劃關閉旗下二手奢侈品電商網站Instantluxe,同時撤掉該網站的兩個服務點,分別位於老佛爺百貨奧斯曼旗艦店和巴黎市政廳百貨內。該網站體量不大,僱員約有10人。
  • 老佛爺百貨集團要關閉二手奢侈品電商InstantLuxe了
    核心提示:法國老佛爺百貨集團(Galeries Lafayette Group)決定關閉兩年前為了強化線上業務收購的法國二手奢侈品電商InstantLuxe。 法國老佛爺百貨集團(Galeries Lafayette Group)決定關閉兩年前為了強化線上業務收購的法國二手奢侈品電商InstantLuxe。 InstantLuxe.com由Yann Le Floc』h創立於2009年,主要經營由專家鑑定過的二手奢侈品。品類包括:皮具、珠寶、手錶和配飾。
  • 海鼎明道沙龍︱疫情下,聽甲方聊聊購物中心數位化生存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當下很多購物中心都借鑑了電商的流量運營方法並取得了一些比較出色的成績,但是商業地產的流量和線上電商的流量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   我們如何去理解它們之間的不同?首先,商業地產的流量是自帶的。其次,它的流量觸點是多樣化的,但是每個觸點服務能力又是有限的。
  • 新生代美妝零售登場,購物中心舊愛換新顏
    這使得大多數新生代的門店中,出現了許多以往不曾涉足線下的網際網路品牌,在民族文化自信日益增長的今天,國貨美妝也正在通過新生代美妝零售公司進駐購物中心。在新生代的展品櫃裡,裝的是和老牌展品櫃裡重複度極低的消費新選擇。這些新的美妝品牌相對老牌的美妝品牌,普遍具有:性價比高、中國元素、在線上曾有不俗業績的特點。
  • 從0139到9610和1039 跨境電商新機遇
    部分境外的郵政或者快遞企業由於目的國的監管政策調整,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其三 跨境出口電商的行業特性註定了賣家們幾乎都是通過多帳號多渠道進行零散多面的銷售,大部分的賣家本身的企業管理和經濟資信狀況,在9610模式面臨海關、外管和國檢審查時既尷尬又擔憂。
  • 2017紐約春節見聞:百貨寒流、美國中產以及購房的中國人
    比如上面說的Target百貨,周五早上去買東西幾乎看不到人。這裡說的人包括客戶和營業人員。在偌大的店面中,有時候找一個我需要的兒童帽子都找個半死,也抓不到服務人員來問,購物體驗極差。在百貨店中,用戶問最多的問題就是價格。Target索性放了好幾臺自助價格掃描機,讓客戶自己查詢價格,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而物品的擺放並沒有明顯標誌,找一個商品需要走半天。
  • 電商購物狂歡竟成吐槽盛宴!山姆如何讓零售回歸服務的本質?
    1、11.11:從購物狂歡到吐槽盛宴今年第一大槽點就是蓋樓大挑戰。這種活動很多人都應該被參與過,本質就是平臺以瓜分巨額紅包來激勵消費者發動自己的朋友圈為平臺導流。更想不到的是,在11.11節後一周,在各大電商都漲回原價時,山姆還是那個價!我這才看出會員制大佬和電商短促的根本差異——好價天天有是會員制的一種常態,根本不用再熬夜搶購,也不用為了幾毛錢優惠在朋友圈四處求人。
  • 圖文:張進國:開啟大洋百貨的江城模式
    在堅守與創新中不斷超越     他助大洋成為江城「美麗原產地」         短短8年內,大洋百貨成功地改變了整個武漢商業版圖,在三鎮布下了一個三足鼎立的商業格局,光谷店和龍陽店更是先後改變兩個商圈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 2017紐約春節見聞:百貨寒流、美國中產以及在美購房的中國人增加的...
    兩周的假期也讓我從草根的角度去審視美國的科技,政治和人文,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機器代替人:軟體系統帶來的服務業效率提升過去幾年,全美最低工資越來越高,而大量傳統企業又面臨需求不振的窘境,導致我在美國看到越來越多的「去人工化」以及科技帶來的效率提升。這次回到紐約,我主要調研了實體零售店Target和BJ(類似於Costco的低價折扣商店)。
  • 沒有大型購物中心 農林下路商圈的生存法則在哪裡?
    但有意思的是,這一商圈以百貨及街鋪為主,沒有大規模的購物中心。多年來,一直看似不溫不火的商圈,現狀到底如何,其生存法則又是什麼呢? 現狀:三大百貨撐起一片天 農林下路商圈,真得沉寂了好久。最近的一次大新聞,還是發生在2012年。
  • 天津將增添多個商業體 王府井購物中心落戶西青
    據了解,9月20日,王府井創意產業園項目和王府井購物中心項目在西青區精武鎮完成籤約。學府開發建設公司與王府井集團、新世紀東方集團和海瀾德投資集團進行四方籤訂精武鎮王府井創意產業園項目合作協議;李七莊與王府井集團、新世紀東方集團和海瀾德投資集團進行四方籤訂李七莊街王府井購物中心項目合作協議。
  • 購物中心如何應對品牌重複率:差異化組合尋求突破
    這種體驗式的兒童樂園是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聚客、留客和盈利能力也很大,對購物中心內的其它業態互動作用,當孩子被商場的兒童樂園栓住時,陪同的家長自然也不可能離開。時間長了形成了習慣,購物中心也就成了這些家庭固定的消費場所。
  • 無暇顧及中國業務,梅西百貨將關閉中國官網和合資公司
    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梅西百貨宣布將關閉中國官網。該平臺將於 6 月 9 日停止運營,售後服務會延遲至 7 月 30 日截止。之後,消費者只能去梅西百貨的美國官網或天貓國際上的店鋪購物。但梅西百貨表示它仍然會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保持活躍。
  • 巨頭入局:英國大零售商馬莎百貨(M&S)旗下電商在阿聯上線
    2018-03-05 10:34 英國零售巨頭馬莎百貨(M&S)旗下電商marksandspencerme.com於2月份在阿聯上線,其網頁、商品、導航、搜索功能等都針對阿聯市場進行了改版,網站上有超過一萬件商品,包括服裝和家居用品。
  • 電商亂戰:「貓狗大戰」掏空半個娛樂圈 其他電商各自為陣
    「雙十一」八年之變□黃強度過「七年之癢」的「雙十一」迎來了第八個年頭,每年「雙十一」銷售數據屢創新高成為中國消費市場潛力的真實寫照,但同時在全民瘋搶八年後,電商憑空造出的「雙十一」面臨發展中的天花板去年京東同樣舉辦了一場「雙十一」直播晚會,今年京東依舊會舉辦一場電商+直播的大咖秀,並且劉強東本人也會大秀一把廚藝。11月10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親自領銜京東「12小時馬拉松明星直播秀」,當天中午11時25分,京東集團CEO劉強東變身暖男,在京東直播上大展廚藝,烹製西域美食大盤雞和來自波士頓的大龍蝦。包括霍思燕、秦嵐、SNH48、劉建宏等40餘位明星大咖直播表演和送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