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在國際上也「炸圈」了 各國怎麼看?

2020-12-07 健康界

2018年的11月26日,醫學界、學術界和朋友圈掀起了一場激烈的有關倫理、哲學的討論。 

這件事情的起因是當日上午發布的一則消息: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

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該消息一出,立刻在我國引起了無比廣泛的關注,在朋友圈迅速刷屏,10萬+此起彼伏。醫院、學校、主管部門等各方也迅速做出反應和表態。其中的驚心動魄,相信大家都有耳聞和感受。

與此同時,該消息也迅速在國際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炸」了朋友圈:

國際社會怎麼看

1.美國

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某遺傳學雜誌編輯Kiran Musunuru博士對此表示:「這是不合情理的......人類道德和倫理都無法接受。」 


MIT評論這樣寫道:它引發了全球的強烈抗議和科學家們的抵制,因為現在還沒到時機。

「太早了。」加州Scripps轉化研究所所長Eric Topol博士表示,「目前我們理解一個基因都是大問題。」

但也有人對此持肯定態度,著名的遺傳學家,哈佛大學的George Church,為試圖對愛滋病毒進行基因編輯辯護,他稱愛滋病是「一個重大且日益嚴重的公共健康威脅」,「我認為這是合理的。」

2.英國

「如果是真的,這個實驗太可怕了。」牛津大學實踐理論性教授Julian Savulescu這樣說道,「胚胎本身是健康的,沒有已知疾病。基因編輯本身是實驗性的。如果出現脫靶,可能在早年或者晚年任何時候出現遺傳問題,包括癌症。」

「現在HIV有很多有效的預防和治療辦法。這個實驗可能使得健康的兒童面臨基因編輯導致的遺傳風險,沒有必要這麼做。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是違法的。」

愛丁堡大學生物倫理學家Sarah Chan博士表示,如果是真的,那這個實驗面臨嚴重的倫理問題。「無論報導是否屬實,故意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博眼球,這些主張都是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這會使人們兩極分化,對本身就質疑和擔心科學的人來說,會加深誤解。」

在倫敦大學從事婦女生殖健康的Joyce Harper認為,在當下用基因編輯人類胚胎來抵禦愛滋病還太早,這是很危險和不負責任的。她表示,需要用很多年的研究來證明幹預胚胎的基因組不會帶來副作用。基因編輯被用於胚胎移植之前,還需立法和公眾討論。

3.日本

北海道大學生物倫理學家Tetsuya Ishii也認為,將基因編輯用於胚胎來減少HIV感染是沒有道理的。即便母親HIV陽性,還可以通過剖腹產來避免分娩期間傳播感染。

質疑:倫理怎麼過的?

現在,再讓我們看看,消息發出後,在國內經歷的驚心動魄的12小時。

消息一出,引發了學術界和醫學界的激烈討論:

「這是在玩火?」

「科學狂人!」

「直接把一個基因去掉,是否會帶來不可控制的影響呢?更何況愛疾病目前已經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另一個沒有改造成功的小孩會不會受到影響?」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遺傳病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不得已而為止。」

更多的質疑朝向了醫院倫理委員會:怎麼過的倫理?

14時左右,新京報記者聯繫了南科大工作人員:賀建奎正在香港開會,暫無法回應網絡爭議。

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在《知識分子》發布的文章中提到,整個倫理申請中,寫到了前期在猴等模式生物上進行了相關實驗,但僅僅描述了過程,並沒有任何詳細結果以及實驗後續對該動物的觀察結果。

「這份倫理申請非常草率,按照提供的日期來看,在倫理申請批准前試驗就已經進行很久了。倫理審查是按照『科研項目』的標準實施的,這個標準本身就不對。」他這樣評價。

未向衛健委報備,醫院、學校表示不知情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

15點19分,深圳市衛健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通過新京報表示:「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 試驗進行前並未向該部門報備 ,正在開會研究此事。

15點59分,南方都市報對事件進行了繼續跟蹤: 相關醫院表示沒有收到過相關申請。

「我一點不知道這是怎麼發生的。」深圳和美婦兒醫院離職的醫務部主任秦蘇驥表示。他介紹,根據申請書顯示的時間,其當時還在醫院任職,同時他也是倫理委員會成員。但他並沒有印象醫院開過這個會議,也沒有再申請書上簽字。

他特地去找了上面有籤名的前同事了解情況,幾名前同事表示,自己並沒有籤過這張申請書,也沒有印象召開過有關這個項目的會議,籤名可能是偽造。

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總經理程珍介紹,這個實驗不是在和美婦兒科醫院做的,孩子也不是在和美婦兒科醫院出生的,至於網上流傳的那張申請書,醫院也不了解情況,目前正在調查核實。

不僅是相關醫院,賀建奎本人在職的南方科技大學也表示對此並不知情。

18點許,南方科技大學對此發表聲明:對此表示震驚,該副教授已於2018年2月1日起停薪留職,將立即聘請權威專家成立獨立委員會,進行深入調查。

  

隨後,e公司發文稱,其記者來到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大樓,找到了賀建奎副教授的辦公室。該辦公室位於科研樓內,門口還貼著瀚海基因(賀建奎系瀚海基因的法定代表人)相關技術被Nature子刊報到的海報。

該辦公室旁邊就是生物系實驗室。該記者詢問的實驗室工作人員表示,賀建奎最近不在,他很少在這裡做實驗,他在外面應該有自己的實驗室。

譴責:是否有必要、是否安全?

14點50分,《知識分子》所屬《賽先生》發布文章——《激烈反彈:基因改變嬰兒導致生物醫學界普遍批評》,事件進一步發酵。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張林琦在文中指出:CCR5對人體免疫細胞的功能是重要的。

「對健康胚胎進行CCR5編輯是不理智的,不倫理的。 我們還沒有發現任何中國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 」他批評道,「 CCR5編輯不能保證100%不出錯之前,是不可以用於人的。 」

除了倫理,安全性也是大家關注的熱點。

劉穎在《激烈反彈:基因改變嬰兒導致生物醫學界普遍批評》一文中指出:「這一實驗從科學層面具有巨大的潛在風險,兩個孩子作為試驗品,這些未知風險將會伴隨他們的成長。」

「基因編輯治療重大遺傳病是可以理解的,那是不得已而為止。 」一位醫療領域的創業者表示,「但直接把一個基因去掉,是否會帶來不可控制的影響呢?更何況愛疾病目前已經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方案。」

「HIV感染的父親,和健康的母親,100%可以生個健康和可愛的孩子。 根本無需進行CCR5編輯。」張林琦在文章指出。

基因編輯針對的應該是單基因疾病,但眾所周知,HIV是感染性疾病,可以通過預防來降低的。不僅如此,HIV難治僅僅是對於現目前階段。100多年前人類對結核病知之甚少,同樣曾一度被認為是不治之症。

Gilead 1987年便最早推出了成功上市了全球首個愛滋病藥物齊多夫定(AZT),連同隨後上市的拉米夫定。

GSK先後開發了Combivir(拉米夫定/齊多夫定)、Trizivir(阿巴卡韋/拉米夫定/齊多夫定)、Epzicom(阿巴卡韋/拉米夫定)等各種雞尾酒療法,一度曾取代Gilead成為愛滋病領域的一代霸主。

目前僅這兩家公司的上市產品就超過10個,甚至有產品可以實現讓患者終身帶病毒而不傳染、不發病。

等同於基因治療嗎?

這並非基因編輯技術第一次深陷輿論旋渦。

早年,俄勒岡州的一個科研團隊成功修改了人類胚胎的DNA,也曾一度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2016年英國批准了一項用CRISPR編輯人類胚胎基因的試驗也曾一度被抨擊。

輿論中最大的爭論點來自倫理的思考。但同樣是基於基因編輯技術,為什麼基因治療卻被大家看好,甚至FDA還批准了相關產品上市呢?

基因治療是指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者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簡單的說,基因治療就是將外源基因插入病人適當的受體細胞中。而目前允許的受體細胞,只能是體細胞。

但此次試驗所改造的是人類胚胎,可以理解為受精卵或者生殖細胞。這種改造與前者完全不同,既有可能傳遞到下一代。 這與針對體細胞展開的基因治療存在本質區別。

「基因編輯治療遺傳疾病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命醫學系主任李大力認為。「現在有很多文章已經開始在動物水平開展胎兒期通過重組病毒進行基因編輯的基因治療工作。」

在他看來,針對患病胎兒的基因編輯或者基因治療是可以接受的,因為胎兒很多細胞處於活躍分裂期,重組效率會更高一些。但受精卵編輯是完全不一樣的。

122名科學家聯名呼籲:立法

儘管輿論譁然,或許我們更多還需要對未來的思考。胎兒已經降生,覆水難收。對此類研究嚴格立法管控、提高科學家自覺性,避免事件再次發生才是當務之急。

17點38分,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四川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的122名科學家通過《知識分子》發表聯合聲明: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與此同時這對於中國科學,尤其是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在全球的聲譽和發展都是巨大的打擊,對中國絕大多數勤勤懇懇科研創新又堅守科學家道德底線的學者們是極為不公平的。

他們呼籲相關監管部門及研究相關單位一定要迅速立法嚴格監管,並對此事件做出全面調查及處理,並及時對公眾公布後續信息。潘多拉魔盒已經打開,我們可能還有一線機會在不可挽回前,關上它。


衛健委:已啟動調查

18點39分,深圳衛健委正式發表聲明:已啟動對和美婦兒科醫院倫理問題調查。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將對媒體報導的該研究項目的倫理審查書真實性進行核實,有關調查結果將及時向公眾進行公布。

  

晚間10點左右,國家衛健委也作出回應:要求廣東省衛生健康委認真調查核實,並及時向社會公開結果。

文 | 周夢亞

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現的採訪數據均由受訪者提供並確認。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 、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相關焦點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軒然大波……
    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消息一出,當事多方出面回應,監管部門介入調查,形成輿論關注熱點。 基因編輯嬰兒:法律明確禁止,各國共識「不得用於妊娠」 基因編輯即藉由一定技術,精確定位基因組的某一位點,並對該位點上的基因進行刪除、修改或者插入新的基因片段,實現對基因組的定點修飾,以達到修復缺陷或者治癒疾病的目的。此技術不僅可修改胚胎、消除遺傳病,理論上甚至能夠改變人的外貌,讓父母「設計嬰兒」。
  • 科技部:明令禁止基因編輯嬰兒
    科技部表示,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此外,超130名愛滋病研究人士發出聯名信進行堅決反對。11月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露露和娜娜於11月在中國誕生,她們在受精卵時期,CCR5基因經過基因編輯,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病毒。事件披露後,122位科學家發表聯合聲明譴責。
  • 你怎麼看? 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
    人民網今天的新聞稱,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這裡的「基因編輯嬰兒」指的是什麼?是指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修改受精卵或早期胚胎的基因。這個技術以前也有很多研究者做過,但是都會在胚胎發育極早期就中止。讓修改過的胚胎完全發育直到誕生,這是第一次。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本文共3459字閱讀完約3分鐘金融投資報記者 陳美近日,一則「華大基因編輯58個嬰兒」的消息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瘋傳。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
  • 基因編輯58個嬰兒?華大基因緊急聲明
    近日,一則「華大基因編輯58個嬰兒」的消息突然在社交平臺上瘋傳。   12月7日晚間,針對該消息,華大基因緊急聲明,稱不存在「基因庫江蘇運營中心」,「基因編輯58個嬰兒」和「定製人類」等與現實情況完全不符。   面對突如其來的闢謠,有財經人士認為,這背後或與華大基因旗下子公司華大智造敲門科創板有關。   「基因編輯嬰兒嚴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此事為真,那麼很可能影響華大智造上市。」該財經人士稱。
  • 基因編輯嬰兒之後,它的底線到底在哪?
    」基因編輯「,這個從前只出現在科學學界的詞彙,在2018年年末,因為第一例基因編輯雙胞胎嬰兒在中國的誕生,開始被大眾瘋狂討論,引發了社會性的質疑與恐慌。」的演講,從「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出發,探討了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以及當前面臨的問題。
  • 聚焦「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被告人為何要製造「基因編輯嬰兒」?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原副教授賀建奎對外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誕生。此事引起中國醫學與科研界的普遍震驚與強烈譴責。廣東省立即成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展開調查。2019年7月31日,南山區人民檢察院向南山區法院提起公訴。
  • 兩位基因編輯技術開拓者針對「基因編輯嬰兒」 發聲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沁涵)針對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開拓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教授詹妮弗·杜德納和麻省理工學院華人科學家張鋒,於26日先後發表聲明。
  • 科技部:「基因編輯嬰兒」被明令禁止
    圖/視覺中國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志願者知情同意書顯示項目經費來自南科大■ 「『基因編輯嬰兒』引爭議 廣東啟動調查」追蹤昨日上午,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在香港召開,因「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受到關注、並將在此會議上公布試驗數據的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並未現身。
  • 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嬰兒」的餘波仍在繼續。 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 首例免疫愛滋病基因編輯嬰兒詳情曝光 基因編輯嬰兒是什麼?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如果這一消息屬實,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
  • 學術界密集回應基因編輯嬰兒:堅決反對 強烈譴責!
    近日,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這一消息引發各界廣泛質疑。27日,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先後回應了基因編輯嬰兒事件:明令禁止、堅決反對。  三部門回應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2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部長茶座」活動中,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2003年頒布的《人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原則》規定,可以以研究為目的,對人體胚胎實施基因編輯和修飾,但體外培養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開始不得超過14天,而本次「基因編輯嬰兒」如果確認已出生,屬於被明令禁止的,將按照中國有關法律和條例進行處理
  • 賀建奎手稿曝光:從「基因編輯嬰兒」到「完美人類」還有多遠?
    「基因編輯嬰兒」的餘波仍在繼續。 去年11月底,來自中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一時間引發軒然大波。 一年後的今天,《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披露了賀建奎投給國際頂尖期刊《自然》和《JAMA》的部分論文手稿,揭露了當時的一些研究細節,其中不乏令人震驚的信息。
  • 四問「基因編輯嬰兒」案件
    備受社會關注的「基因編輯嬰兒」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公開宣判,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的行為構成非法行醫罪。賀建奎被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0萬元;張仁禮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0萬元;覃金洲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
  • 廣東查明「基因編輯嬰兒」事件
    調查組稱賀建奎私自組織實施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新京報訊 (記者許雯)昨日,廣東省「基因編輯嬰兒事件」調查組發布消息稱,現已初步查明,該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為追逐個人名利,自籌資金,蓄意逃避監管,私自組織有關人員,實施國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為目的的人類胚胎基因編輯活動
  • 基因編輯嬰兒事件:CRISPR雙雄在港同臺發聲
    在國際峰會召開前一天,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雙胞胎姐妹於 11 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姐妹尚處於胚胎未植入母親子宮時,研究團隊對其 CCR5 基因進行編輯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 關於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聲明:科研倫理的高壓線不容碰觸
    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賀建奎副教授通過媒體宣布,11月在中國誕生了一對CCR5基因編輯的嬰兒,他認為敲除CCR5基因會預防父親攜帶HIV病毒可能產生的感染。2015年12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基因編輯大會中,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人類基因編輯的科學技術、倫理與監管開展全面討論,就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達成共識,形成了涉若干重要原則,限定人胚胎和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只能用於基礎學術研究,禁止一切以生殖為目的的臨床研究和應用。
  • 基因編輯嬰兒案後續:中國判處參與基因編輯嬰兒的研究人員有罪
    據中國官方媒體報導,一名中國科學家因聲稱自己製造了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引發了一場道德辯論,本周一,他因為自己的研究被判處三年監禁。 據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報導,賀建奎因無證行醫被深圳一家法院判處罰款人民幣300萬元(合43萬美元)。
  • 陳根:「定製嬰兒」以後,基因編輯怎麼樣了?
    單鹼基基因編輯開啟了精準基因編輯的大門,也被《科學》雜誌評選為2017年年度突破之一。基因編輯的技術手段隨著科研的深入,基因編輯技術也在不斷發展。直到2018 年 11 月,一則轟動全球科學界的核彈級新聞被報導出來——「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賀建奎使用了基因編輯技術,讓一對愛滋病免疫的雙胞胎嬰兒成功出生
  • 基因編輯技術發明人譴責基因編輯嬰兒試驗濫用技術
    中青在線北京11月2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夢影 實習生袁文幻)針對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26日宣布的「世界上首例基因編輯嬰兒」 誕生一事,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兩位共同發明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與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華人生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