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領導幹部稱呼有四種異化傾向,折射出部分幹部等級觀念

2021-01-11 澎湃新聞

「不要問我為什麼,老闆說動手我就動手,反正一句話,權大於法。」江西省資溪縣國土局執法大隊大隊長吳劍稱,作為下屬,只能服從領導指示。2016年12月6日,二十多個城管隊員在副縣長吳輝文的指揮下,掄起鐵鎬、鐵鍬將資溪縣 鶴城鎮瀘聲村農民徐曉洪家剛建起的屋牆推倒。

此番話引發社會輿論批評,除了藐視法律外,還有這名下屬把領導稱呼為「老闆」。

近年來,在有的地方黨政機關中,此類幹部稱呼存在混雜之象。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重申,「黨內一律稱同志」。這不僅是稱謂上、字面上的規範,更是正本清源、糾偏正向、純潔內部關係的體現。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在黨政機關,把領導稱為『老闆』、『老大』,把下屬稱為『哥們』、『兄弟』等行為,是『四風』問題在稱呼上的具體表現。」

「如果領導幹部過於看重自己的頭銜、過於在意官職稱呼,就容易滋生官僚主義。」在李成言看來,中央強調「黨內一律稱同志」,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題中之義,也是尊重每個黨員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的要求。

幹部稱呼呈四種異化

「黨內一律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和政治規矩。這體現著黨員之間關係的純潔質樸,傳遞著相互之間的民主平等、尊重信任。正因此,「同志」這一稱呼很長一段時期在群眾中普遍使用,深受認同。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元,「同志」這一稱呼在社會上使用漸少,一般人相互稱呼,更多地使用「先生」、「女士」或「師傅」等等。

而在黨政機關內,「同志」稱呼更多是出現在正式的會議、文件中,比如領導幹部任免交接大會,以及領導幹部任免通知。即使是在黨代會、黨委會和組織生活會、民主生活會這樣嚴肅的黨內政治生活中,互稱「同志」也曾減少過。與此同時,對領導幹部的稱呼出現異化傾向。

從總體來講,

領導幹部稱呼存在四種異化傾向:

一是幹部稱呼市場化。將市場經濟中對企業老闆或高層管理人員的稱呼用到黨內生活中,比如老闆、老總等。

二是官職化。比如不論何時何地均以官銜相稱,稱為「書記」、「局長」,而且對幹部稱呼,副職一律免稱「副」字。

三是幹部稱呼江湖化。比如稱領導為老大、大哥。

四是幹部稱呼親戚化。比如互相稱兄道弟、呼姐喚妹。

「幹部稱呼異化多數體現出等級觀念的思維邏輯,容易使上下級之間產生等級之感,讓黨內原本清爽的同志關係變得渾濁不堪,與新時期作風建設『格格不入』。尤其是將江湖上的一些稱謂用在一個有信仰的團隊或黨內關係上,更是對自己身份的一種迷失。」南開大學教授齊善鴻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說。

「有些領導幹部在『老闆』、『老大』之類稱呼中,形成這是我的地盤,這是我的勢力範圍的感覺。」齊善鴻說,這種稱謂,容易滋生唯我獨尊、趾高氣揚的心態,淡化了服務群眾的責任。在這種等級觀念作用下,一些領導變成了「老大」,組織原則、紀律意識漸漸淡薄。


源於意識跑偏

「幹部稱呼出現異化,說明『官本位』思想還根深蒂固,也折射出幹部意識跑偏。」在李成言看來,「職務低的或者資歷淺的,擔心直呼同志對領導有不尊重之嫌,而職務高的或者資歷深的,擔心直呼同志引起下屬對自己的誤解,這是等級觀念在某種程度上的顯現。」

「領導幹部稱呼異化表面是社會交往中的正常現象,卻折射出部分幹部存在等級觀念。」李成言說,如果黨政機關一把手權力過大,一手操控下屬財權和人事權,缺少監督下級稱呼其為「老闆」,實際上是權力格局的真實反映。

「對於普通黨員幹部來說,自己職務的升遷,獎勵的評定,工作的安排,失誤的處理等等,這一切都與上級領導幹部有直接關係。下屬如何稱呼領導幹部,不得不掂量掂量。」李成言說,出現這樣的稱呼異化,其根源在於少數上級領導意識跑偏,有的甚至是內心喜歡。

「在機關工作,如何稱呼上級、平級和下級,確實值得琢磨。」西部地區某縣一位科級幹部對本刊記者坦言,「稱呼平級和下級的同事為同志還好一些,但這種氛圍還沒有形成,帶頭叫同志,怕被人嘲笑。對領導,一般都是姓氏加職務。這些年都叫習慣了,一下改稱領導為同志,很難拐過這個彎。」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孔德永教授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剖析。「首先,受『官本位』文化的影響,一些領導幹部對來自他人的官職稱呼心安理得接受,同時獲得一種優越感。這種感覺日積月累,就有可能助長官僚作風。其次,過去由於權力過於集中而沒有得到相應制約,權力意識使人們不敢或不便在領導面前稱呼同志,有的選擇了迎合與恭維。」

「同志」凝聚黨內力量

從歷史角度來看,「同志」絕不僅僅是一個稱呼問題。早在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黨綱中就規定:「凡承認本黨黨綱和政策,並願成為忠實的黨員者,經黨員一人介紹,不分性別,不分國籍,均可接收為黨員,成為我們的同志。」志同道合,成為黨內凝聚力與戰鬥力的堅強基礎。

隨後,「同志」漸漸成為習慣稱呼,在中國共產黨所建立的軍隊、解放區內廣泛使用。比如毛澤東在其《為人民服務》的文章中即有「……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1949年,新中國建立,「同志」一詞還涵蓋到所有支持、擁護中國共產黨政權的人們,具有廣泛的社會認同性。1954年民族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後,「同志」一詞在中國大陸地區普及到社會各個層面,成為對所有成年人的稱呼,完全代替了「先生」和「女士」或者「小姐」的稱謂。

1959年8月3日,鑑於黨內部分同志開始稱呼職務,毛澤東致信劉少奇、周恩來、彭真等同志,建議黨內一律用「同志」稱呼,不要以職務相稱。1965年12月14日,中央專門發出通知,要求黨內一律稱「同志」。至此,「同志」這一稱呼已不單單只是一個稱呼,而且還是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克服和抵制舊社會腐朽習氣和官僚主義作風的一種方式。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再次指出:「全會重申了毛澤東同志的一貫主張,黨內一律互稱同志,不要叫官銜。」

「『同志』這一稱呼,是一個信仰團隊的專有稱謂,包含著神聖、純潔、平等、民主、和諧的涵義。」齊善鴻說,「黨內一律稱同志」,有利於突出黨的信仰團隊性質,有利於嚴肅黨內生活、純潔同志關係,也將有效避免黨內同志間的庸俗之風,有利於黨內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有利於增加信任、凝聚力量,讓黨內關係更簡單、更純潔、更堅強。

增強對權力的監督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指出:「任何人都不準把黨的幹部當作私有財產,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關係。規範和純潔黨內同志交往,領導幹部對黨員不能頤指氣使,黨員對領導幹部不能阿諛奉承。」

2014年5月,廣東省紀委發出《關於嚴明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稱呼紀律的通知》,禁止把同事、同志間的稱呼庸俗化,並指出其「破壞黨內民主,損害公僕形象」。實際上,禁稱領導幹部為「老闆」、「老大」,廣東並不是先行者。早在2003年,上海、甘肅等地也曾下發過類似「禁令」。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儘管各地紛紛發文規範幹部稱呼,但這僅僅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還是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黨內監督。

首先,加強黨性教育,提高黨內民主質量。

在齊善鴻看來,核心是在共同信仰下讓上下級之間對自己的角色有正確的認識,上下級能夠相互尊重,上級不模仿江湖或者市場中的關係而居高臨下,下級也不因為畏懼權力而一味屈從上級。這樣,才能將關係定位在共同的目標上,而不是個人的私人關係。近些年的一些問題,將工作關係、同志關係異化成江湖或者利益上的隸屬關係,就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

「要補足精神之鈣,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幫助黨員幹部清除『官僚主義』等遺毒。」齊善鴻說,領導幹部要堅持自尊自重,真誠待人,克服家長制、一言堂。「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不能凌駕於其他黨員之上,不能凌駕於組織之上。如此,才能建立黨內正常和健康的關係。」

而在孔德永看來,重申互稱同志的要求,既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題中之義,也是尊重每個黨員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的要求。只要黨員的主體地位和民主權利得到落實,自然就會發自肺腑地稱呼「同志」。

其次,領導幹部嚴以用權。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只有權力不越界,權利有保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簡單順暢。

第三,領導幹部身體力行是關鍵。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夏寧認為,互稱同志推而廣之、蔚然成風,不能僅僅盯著「同志」這個稱呼來討論,而是要從作風建設的推進、制度舉措的完善、領導幹部的以身作則等方面跟進,合力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發揚黨內民主,黨員隊伍的整體狀態、精神面貌不斷改善,互稱同志也就自然而然了」。

「要使互稱同志真正落地,要抓好『關鍵少數』。」李成言說,「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戒之。」作為「關鍵少數」,主要領導應自覺提升民主修養,尤其一把手要自覺抵制「老大」、「老闆」等稱呼,才能以上率下形成示範效應,進一步帶動黨內政治生態向好的方向發展。

(原題為《祛除幹部稱呼混雜之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基層權力呈「家族化」 折射異化「接班」觀念
    這些事實展現了「官場生態」畸形化的危險傾向和基層政治生態的毒瘤性突變,既刺激著公眾脆弱的神經,又侵蝕著人民的利益和民主政治建設來之不易的成果,如果這種現象蔓延開來,中國勢必會形成一種權力家族化和地方權力黑社會化的狀況。從根源上看,這種現象的產生,既與傳統政治文化的負面影響息息相關又與我們國家既有的體制性障礙密不可分,釐清這些因素對於給出相關的消解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 汪凌的異化恰好起始於對粗略的寫實等級的突破上
    通常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要推翻早先學習繪畫的方式,學術一點的說法叫「顛覆」;其次是在推翻當中建立與之不同的描繪程序,以求取與正常途徑所獲得的圖式不同的風格,這也可以有一個所謂學術的說法,叫「異化」;再其次,則是在推翻與建立的雙重遊戲中,對應個人的性格與氣質,來為新風格做出合理的解釋。汪凌的解釋具有一種物理性質,她稱之為「動物的凝視」。
  • 新時代「硬核」幹部什麼樣? 這些品質是標配!
    作為民族復興偉業的中流砥柱、黨員隊伍的「頭雁」,各級領導幹部無疑要絕對「硬核」。  中共中央近日印發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在舊版基礎上新增2000多字,更加聚焦對幹部政治素質、道德品行、專業素養、工作實績等方面的深入考察。標準很嚴、槓槓很硬,唯有成為「硬核」幹部,才是組織需要的人才。  新版《條例》修訂後,幹部選任標準有何新變化?
  • 成安:提高領導幹部的決策力執行力創造力
    作為領導幹部,必須強調認真較真,在其位就要謀其政,要實事求是,心口相一,成績不誇大、缺點不縮小。要大力實行一線工作法,少聽匯報看現場,力戒「唱功好、做功差,說的高、做不到」的形式主義以及幹部機關化、官僚化的傾向。對待問題要拋開情面,嚴格督查、嚴格考核、嚴格問效、嚴格問責,決不能幹與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差一個樣,決不能講情面、搞下不為例。    要在倒逼落實中強化執行力。
  • 如何確認黨政領導幹部的文化程度?中央對幹部學歷。學位管理有何...
    南方網訊  問:如何確認黨政領導幹部的文化程度?中央對幹部學歷。學位管理有何要求?不同層次的黨政領導幹部,由於其職責不同,對他們應具備的文化知識要求也不一樣。擔任的職務越高,對其文化程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幹部任用條例》規定,提拔擔任黨政領導職務的,「一般應當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地(廳)、司(局)級以上領導幹部一般應當具有大學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作出這種規定,是全面貫徹幹部隊伍「四化」方針,保證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能夠較好地履行崗位職責的現實需要。
  • 領導幹部要做對黨忠誠的模範和表率
    領導幹部對黨忠誠是推進黨和軍隊事業最關鍵的政治保證。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引向成功,很重要的是靠廣大黨員幹部對黨的無比忠誠。領導幹部有了對黨的忠誠,就會自覺把黨的主張貫徹到各項工作中去,就會主動為黨分憂,就會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到工作上。
  • 科級幹部與處級幹部的退休待遇有什麼區別?
    科級幹部與處級幹部雖然只是上下級差距,但從職級來看,正科級幹部要比正處級幹部低2個級別,所以兩者退休後的待遇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再加上地區、財政收入等因素的影響,這種差距甚至是成倍的。以正科級、正處級幹部為例,正科級是市級以下鄉鎮地區一把手,比如鄉鎮長、縣各局局長、鄉鎮書記等都是正科級幹部,對應的公務員級別是16~23級; 正處級是縣級機關單位一把手,比如縣長、縣委書記、縣各局局長等都是正處級幹部,對應的公務員級別是12~18級。正科級幹部與正處級幹部的退休待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 基層幹部網絡運用普遍滯後 面對輿情眼高手低
    多位受訪的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官員指出,BBS、新聞跟帖、博客、QQ群、3G、微博等被網民廣泛運用,網絡已進入Web2.0時代並逐漸開啟Web3.0時代,但基層幹部僅僅掌握了門戶網站的新聞瀏覽和發布技巧,而對於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可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說明基層幹部對網際網路新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方面的認識普遍滯後,「官員的網絡觀念如何從『你說我聽』,走向『你問我答』,再走向『你說我說』
  • 這些「致命傷」,領導幹部防不勝防也得防!
    公共部門的領導幹部作出超越能力圈決策之原因是複雜的,主要緣由有三個方面:一是領導幹部選拔缺乏明確的能力架構標準。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黨員幹部監督管理規則,將監督管理內嵌到了幹部選拔程序中,大幅度減少了「帶病提拔」現象的發生。但是,領導幹部能力方面的考察仍缺乏新的突破。
  • 【光明網專論】科學把握領導幹部治理能力的基本要素
    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全局觀念,努力提高領會上級戰略意圖、貫徹上級決策部署的本領,具有情系民生、統籌全局的戰略思維,迎難而上、盡心竭力的責任擔當,大膽創新、主動作為的機遇把握能力,善於抓住重點、找準痛點、補強弱點,時刻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姿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紮實推動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 省委組織部長:領導幹部的12條錦囊
    這「二十字」標準,是對新時代幹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時代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根本遵循。結合領導工作實際,總結梳理出了做一名領導幹部應當具備的12個方面要求。領導幹部必須強化時間觀念、效率觀念,養成日事日畢、日清日結的工作習慣。11.堅持運動。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命在於運動。身體是「1」,後面是「0」,沒有這個「1」,後面的「0」再多也沒有用。人和機器一樣,經常運動身體才不會「生鏽」,才能以更強健的體魄、更年輕的大腦、更飽滿的激情投入工作。領導幹部應當重視身體健康,養成堅持運動的習慣。
  • 困境與出路:傳媒的現代異化及自身超越
    媒介化社會,使每個人不僅生活在媒體之中,而且隨時有機會參與,成為媒體的主人,傳者中心的時代已經過去,受者的主體地位合法化,促使媒介為爭取受眾而奔忙。二是媒介的指導思想由維護社會效益轉向追逐商業利益。不僅西歐和美國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三是受眾由公眾成為消費者。受眾的數量和質量成為媒體是否成功的標準。角色的變化相應引發傳媒功能、公信力等部分變異。
  • 輿論面前領導幹部切忌「鴕鳥心態」
    出現「河道非法採砂」的輿論事件,身為河務局局長楊必領本應該第一時間「現身說法」,這不僅是河務局局長的職責所在,也是一位領導幹部應有的勇氣和擔當。然而在面對記者採訪調查的時候,這位河務局局長卻不敢發聲,不願發聲,甚至還以「我不是河務局的」的可笑辦法來「糊弄」記者,試圖迴避採訪、逃避輿論。連自己的局長身份都不敢承認,這與「埋頭鴕鳥」有何區別。
  • 孫代堯:公權力異化新形式及其根源
    概言之,巴黎公社實現了廣大人民的政治參與,以及對國家公權力和公職人員的有效監督,從而提供了一條可以防止國家公權力及其主體從社會公僕異化為社會主人的可行路徑。進而言之,馬克思提出了「社會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和「人民群眾把國家政權重新收回」的根本解決思路,即國家公權力回歸社會和人民。馬克思認為這是公權力的必然歸宿,也是根本剷除公權力異化的必然要求。 「以權力制約權力」。
  • 現實主義文學:異化主題,人與人的關係
    現代主義文學突出地表現異化主題。文化是人的外化與象徵,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誌。現代主義文學傾向於文化批判,本質上是基於對人的生存狀況、人的本質問題的探索。人類創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質上與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對立。
  • 領導幹部實績分析要全面辯證
    分析幹部實績,既要看「顯績」,也要看「潛績」;要計算施政成本,擠去實績中的水分;充分考慮主觀努力與客觀條件的差異;理清個體努力與集體作用兩者之間的關係;既看數量質量又看方式方法,既看硬體成果又看軟體效應 實績是領導幹部德才素質的集中體現和綜合反映,對實績的科學分析則是準確評價定位幹部的重要依據。
  • 領導幹部應率先實現「五個轉變」
    貫徹落實好「主題主線」重大戰略思想需要解決的難題很多,無疑,提高領導幹部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素質能力是當務之急。領導幹部的思想觀念、知識素養、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直接決定著部隊貫徹「主題主線」的質量與效益。領導幹部要從自身做起,率先實現「五個轉變」,不斷提高領導部隊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推動戰鬥力生成模式轉變的能力。
  • 黨的幹部要強化「空心」意識
    還有一類人員,自認為崗位不重要、領導「關心」少,提拔重用無希望,表現出精神頹廢,情緒消極,「死豬不怕開水燙」,工作撥一撥,動一動,或者任其「慣性運動」、「自由滑行」。這類黨的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忘記了工作的「初心」,忘記了宗旨意識,忘記了黨性觀念,不是一名稱職的幹部,更不是一名合格的黨員。
  • 《瞭望》雜誌揭秘中國核燃料:世界最高等級的「安全生產」
    作為元老級的核燃料企業,從2000年開始涉足民用核燃料領域至今,通過全盤引進、消化吸收、本土化改造,再到自主創新,中核北方已相繼建成了重水堆燃料元件生產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世界首條具有四代核電特徵的高溫氣冷堆燃料元件生產線、AP1000燃料元件生產線,成功生產出CAP1400燃料定型組件……僅十幾年時間,中核北方就已實現核燃料生產從「拿來」向「引領」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