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購買商品需要用到稱重的量具,而重量的準確,也是衡量器具是否精確的重要憑據。古代沒有電子秤,唯一可以依賴的只有桿秤,可是您知道桿秤是如何製作的嗎?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84年10月,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村民老李,準備在入冬之時清理一下窯洞,以便做好保暖措施度過寒冬。偶然之間,他發現在窯洞的下方,居然出現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黑洞,裡面光線昏暗深不見底。老李不敢再挖下去,只能立馬通知當地派出所。派出所收到通知後,迅速派來民警前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民警推測該黑洞之下很有可能是一座古墓。當民警聯繫了考古部門後,一切謎底才被揭曉,原來它真的是一座古墓,而且是一座漢代的長方形豎穴墓道磚室墓。
專家在清理時,在墓中發現了陶罐7件,釉陶奩盒1件,釉陶壺2件,釉陶灶1件,銅鏡1面,五銖錢20枚,銅斧1件,銅飾1件,鐵劍1柄,鐵釵1個,玉帶鉤1個。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墓室西南角處發現一段長35—45釐米、寬1.5—25釐米的腐朽木桿,其兩端各置鐵釵和鐵鉤。考古專家們確定,該腐朽木桿很可能就是漢代時期的桿秤,此發現瞬間震驚全國,並將我國木桿秤使用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多年。桿秤的製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對度量衡進行了統一,這才促進了桿秤的發展。不過傳說終歸是傳說,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歷史。我國桿秤的製作工藝,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而且一直都沒有失傳,相反還在19世紀30-40年代得到了繁榮發展。
最正宗的桿秤,還是要屬漢中等地桿秤製作流派,由於當時戰亂的關係,大批北方制秤工匠逃到陝西,讓該地的制秤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想要製作一桿上好的桿秤,不僅需要手藝絕佳的工匠,同時也需要上好的材料。桿秤秤桿的材料,一般選擇陰乾一年以上的楠木或紅栒子木。在準備好材料之後,制秤匠人首先會將秤桿刨圓,反覆打磨掉毛刺與毛邊,算是為秤桿初步製作完成了。
在此之後,工匠們還要在桿秤上安裝「叨口」,以墨斗與刀進行定位與穿插,使之出現垂直穿孔,再安裝合適的提梁。就這樣耐用、美觀的稱杆就被製成了。一旦秤桿製作完成,就可以進入到校準階段了,即安裝秤盤與秤砣,然後稱量不同的砝碼,以砝碼的重量在秤桿上尋找平衡點,將其標記後釘入星花,之後再經過仔細的打磨與拋光,一桿桿秤才算徹底製作完畢。在桿秤製作完畢後,仍然需要進行一步重要的處理,這一步便是防潮。我們都知道,木桿在空氣中長時間暴露,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一旦木桿吸入水分過多,就可能會造成自身膨脹,不僅影響桿秤的精確度,而且還會縮短稱杆的使用壽命,故此桿秤防潮工藝顯得十分必要。
該如何防止潮氣入侵桿秤木桿呢?辦法有很多,首先用石灰水進行衝洗,去掉桿秤上的油汙,再進行自然風乾,防止水分凝結於秤桿。接下來,還要塗上事先調製好的五倍子液,再度進行12個小時的風乾。當以上步驟完成後,便可以對秤桿進行整體的塗漆工作,在漆面的包裹之下,秤桿與空氣完全隔絕,如此一來就能讓桿秤一直保持乾爽狀態。到了現代,隨著冶鐵工藝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桿秤的秤桿也開始有所革新,空心銅秤桿取代了原有的木質秤桿,既精確又防潮,甚至還可以批量生產,稱得上是桿秤領域的一次大變革。如今我們已經很少能使用桿秤了,取而代之的是立刻顯示重量讀數的電子秤,既方便又快捷,其替代桿秤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不得不說,人類的科技生產力正在進步,可是我們也不能忘記與拋卻古人的智慧結晶。小編想說的是,桿秤雖古老且被淘汰,可我們還是要將它繼續傳承下去,這不僅是我們對手藝的尊重,也是對華夏幾千年文明的尊重。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