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古墓中曾發現「神秘」稱杆,可是製作秤桿,技術卻很複雜

2020-12-05 歷史店

在日常生活中,購買商品需要用到稱重的量具,而重量的準確,也是衡量器具是否精確的重要憑據。古代沒有電子秤,唯一可以依賴的只有桿秤,可是您知道桿秤是如何製作的嗎?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84年10月,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村民老李,準備在入冬之時清理一下窯洞,以便做好保暖措施度過寒冬。偶然之間,他發現在窯洞的下方,居然出現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黑洞,裡面光線昏暗深不見底。老李不敢再挖下去,只能立馬通知當地派出所。派出所收到通知後,迅速派來民警前來調查,在調查過程中,民警推測該黑洞之下很有可能是一座古墓。當民警聯繫了考古部門後,一切謎底才被揭曉,原來它真的是一座古墓,而且是一座漢代的長方形豎穴墓道磚室墓。

專家在清理時,在墓中發現了陶罐7件,釉陶奩盒1件,釉陶壺2件,釉陶灶1件,銅鏡1面,五銖錢20枚,銅斧1件,銅飾1件,鐵劍1柄,鐵釵1個,玉帶鉤1個。除此之外,專家們還在墓室西南角處發現一段長35—45釐米、寬1.5—25釐米的腐朽木桿,其兩端各置鐵釵和鐵鉤。考古專家們確定,該腐朽木桿很可能就是漢代時期的桿秤,此發現瞬間震驚全國,並將我國木桿秤使用的歷史向前推進了200多年。桿秤的製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對度量衡進行了統一,這才促進了桿秤的發展。不過傳說終歸是傳說,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歷史。我國桿秤的製作工藝,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而且一直都沒有失傳,相反還在19世紀30-40年代得到了繁榮發展。

最正宗的桿秤,還是要屬漢中等地桿秤製作流派,由於當時戰亂的關係,大批北方制秤工匠逃到陝西,讓該地的制秤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想要製作一桿上好的桿秤,不僅需要手藝絕佳的工匠,同時也需要上好的材料。桿秤秤桿的材料,一般選擇陰乾一年以上的楠木或紅栒子木。在準備好材料之後,制秤匠人首先會將秤桿刨圓,反覆打磨掉毛刺與毛邊,算是為秤桿初步製作完成了。

在此之後,工匠們還要在桿秤上安裝「叨口」,以墨斗與刀進行定位與穿插,使之出現垂直穿孔,再安裝合適的提梁。就這樣耐用、美觀的稱杆就被製成了。一旦秤桿製作完成,就可以進入到校準階段了,即安裝秤盤與秤砣,然後稱量不同的砝碼,以砝碼的重量在秤桿上尋找平衡點,將其標記後釘入星花,之後再經過仔細的打磨與拋光,一桿桿秤才算徹底製作完畢。在桿秤製作完畢後,仍然需要進行一步重要的處理,這一步便是防潮。我們都知道,木桿在空氣中長時間暴露,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水分,一旦木桿吸入水分過多,就可能會造成自身膨脹,不僅影響桿秤的精確度,而且還會縮短稱杆的使用壽命,故此桿秤防潮工藝顯得十分必要。

該如何防止潮氣入侵桿秤木桿呢?辦法有很多,首先用石灰水進行衝洗,去掉桿秤上的油汙,再進行自然風乾,防止水分凝結於秤桿。接下來,還要塗上事先調製好的五倍子液,再度進行12個小時的風乾。當以上步驟完成後,便可以對秤桿進行整體的塗漆工作,在漆面的包裹之下,秤桿與空氣完全隔絕,如此一來就能讓桿秤一直保持乾爽狀態。到了現代,隨著冶鐵工藝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桿秤的秤桿也開始有所革新,空心銅秤桿取代了原有的木質秤桿,既精確又防潮,甚至還可以批量生產,稱得上是桿秤領域的一次大變革。如今我們已經很少能使用桿秤了,取而代之的是立刻顯示重量讀數的電子秤,既方便又快捷,其替代桿秤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不得不說,人類的科技生產力正在進步,可是我們也不能忘記與拋卻古人的智慧結晶。小編想說的是,桿秤雖古老且被淘汰,可我們還是要將它繼續傳承下去,這不僅是我們對手藝的尊重,也是對華夏幾千年文明的尊重。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有一個新疆邊境縣,發現百餘座古墓,竟然是戰國至漢代墓葬
    如此龐大的古墓群,如果年代真的是春秋時期,那麼說明這裡很早就是人類聚集活動的地方。據烏什縣調查資料顯示,亞科瑞克東古墓群,屬於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新發現的文物遺址,經文物專家科學測定,初步推斷古墓葬群的時代為青銅時代,大致相當於東周至春秋時期。嚴格地來說,如果僅憑測定歷史堆積層,或者採用高科技手段來測算的話,肯定會存在著一些誤差。
  • 秤桿造句和解釋_秤桿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秤桿(chèng gǎn)。也有把桿秤叫秤桿的。 [洪深《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平衡便像是用秤桿去秤量青菜。」] 秤桿在教材中的例句: 1、有的說:「得造一桿大秤,砍一棵大樹做秤桿。」
  • 農村已經逐漸消失的老秤桿,「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鬥滿是好人」
    過去農村裡基本每戶人家裡都有一桿老秤,這是稱重最普遍的工具。在農村的街頭巷尾和集市,經常能看到過秤的場景,一聲「打的高高」,顯得特別有人情味。從小在農村生活,學會看稱也是必備的技能,對於老秤桿有著特殊的感情。
  • 江蘇的一座千年古墓,被譽為東方金字塔,暗藏無數神秘之謎
    隨著這幾年以盜墓為主題的影視和小說作品十分流行,人們也開始對古墓文化有了興趣,同時一些旅客也開始對墓地景點有了興趣,神秘的墓地文化,一些珍稀古怪的文物,許多人都想一看究竟。而如果想看最完整的古墓的話,江蘇省的龜山漢墓就可以滿足人們的所要。
  • 神秘的「東方龐培」,漢代馬王堆女屍不腐之謎
    1972年,一項考古發現震驚了世界,那就是湖南長沙漢代馬王堆古墓 根據專家的考證,這座古墓的主人,就是漢代長沙王丞相的妻子,這具女屍,正是丞相利蒼的妻子辛追的遺體
  • 漢代古墓「十室九空」,海昏侯的墓是如何「免盜」的?傳說很嚇人
    所謂的漢代古墓「十室九空」,其實就是說一直到今天為止,我們發現的大多數的漢代的古墓基本上已經都被洗劫過了,畢竟,一方面年代久遠,想不被人發現是很困難的,另外一方面漢代大墓之中的寶物眾多,古往今來,盯著的人自然也會有很多的。
  • 湖南版「神墓」 團夥掘多座古墓偷國寶[組圖]
    一群賊影頻繁閃現在望城縣古墓地:去年12月29日,風篷嶺二號漢代古墓被盜;今年1月16日,銀星村漢代古墓被盜;1月22日,戰國時期墓群被盜;1月28日,明代古墓葬被盜……這一系列盜墓案震驚了全國。  記者昨日獲悉,經過幾個月的偵破與抓捕,系列盜墓案多名主要嫌犯落網,包括「長沙王」金印在內的多件國寶級文物被警方追回。
  • 當年在被挖開的古墓中,發現一個去世小男孩帶著三千年前「龍鐲」
    當年在被挖開的古墓中,發現一個去世的小男孩帶著三千年前的「龍鐲」,他是誰?人類的文明源遠流長,每個時期都有它獨特的文明歷史,這也讓我們非常好奇過去的歷史,想要去探索一下歷史曾經發生過的故事,考古專家曾在土耳其的凡城發現過一座古墓,而且還發現了一具3歲兒童的屍骸,古墓裡有屍骸不足為奇,但是專家們發現這個屍骸的手臂上帶著龍鐲子,這個龍鐲子據鑑定有3000多年的歷史,這就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這具屍骸到底發生了什麼?
  • 4000多年前埃及古墓發現彩色電視科學複製它能否接收外星信號
    古埃及文化一直帶著神秘色彩,除了千古之謎的金字塔,還有其他不可思議的物品都是考古學家們夢寐以求想要解開的秘密,為此他們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古希臘人稱之為奇阿普斯的金字塔,它內部結構極為複雜和神奇,並飾以雕刻、繪畫等藝術品。由於墓室和甬道裡十分黑暗,應該是利用火炬或油燈進行照明才能完成的藝術製作。
  • 解密《龍嶺迷窟》東方神秘文化中的古墓機關
    潘粵明、張雨綺、姜超、高偉光等主演,費振翔導演的古墓探秘網劇《龍嶺迷窟》,豆瓣評分8.3,迎來了騰迅新一波收視熱潮。《龍嶺迷窟》作為鬼吹燈系列五部曲的第二部,延續了費振翔導演前一部的風格,以製作精良、節奏緊溱、服化道精工細作而獲廣觀眾好評。
  • 古墓中挖出《山海經》神獸,可能就是「蠱雕」美國專家:不可能
    古墓中挖出《山海經》神獸,可能就是「蠱雕」美國專家:不可能《山海經》是一本十分神奇的書,它記載了很多上古時期的故事,所涉及到的範圍還十分的廣,可以說是上古時期的一本百科全書,書中記載了幾百種的神獸,還有很多的花鳥魚蟲,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山海經
  • 漢代竹簡出土,要用「去離子水」浸泡保護,這種水對人有害嗎?
    在考古學界,考古專家們尤為看重一種特殊的文物,它就是漢代竹簡。每逢漢代竹簡出土後,專家們往往都會用去離子水對其進行浸泡。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去離子水與純水還有本質上的區別,甚至貿然喝下它後,很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陝西有座漢代墓,墓中出土一《山海經》蠱雕,專家:是巧合
    陝西有座漢代墓,墓中出土一《山海經》蠱雕,專家:是巧合《山海經》是中國古代一本志怪典籍,大概成書於戰國到漢初這段時間,作者不詳。其中記載了非常多光怪陸離的東西,特別是各種上古異獸,簡直聞所未聞。於是他趕緊通知了村委會,並上報到鎮政府,上面很快派來了考古隊,經過勘察,發現下面確實有座古墓。考古隊決定對其進行搶救性發掘,墓葬很快打開,看上去似乎是一座漢代風格的古墓,不過經過對出土文物進行分析,發現這是一座漢代的匈奴墓。匈奴本來就與漢族同源,不過後來逐漸分化到北方,並適應北方的環境而成為遊牧民族,因此,兩族的文化以及遺留的文物風格還是非常接近的。
  • 千年古屍、機關重重,真實的「古墓」是什麼樣的?
    影片吸取了中國史書《三國志》中對日本彌生時代女王卑彌呼的描寫,杜撰出21世紀一家有使命感的大財閥、兩代父女尋找卑彌呼古墓的故事。片中稱女王卑彌呼擅於用巫術殺人,其實是因為女王身上有皮膚接觸就會感染的致死病毒,神秘邪惡組織要利用卑彌呼的屍體作惡,為阻止病毒肆虐人間,這對正義的父女毀掉了古墓,拯救了世界。
  • 廣州發現漢代大墓3:古墓中竟發現古代「長生不老藥」?
    上期說到,考古隊在廣州象崗發現了一座漢代大墓,由於無法打開墓室大門,只能把前室的頂蓋掀開。雖然前室頂蓋上有少見的彩繪,證明這應該是一個王侯級別的人物的墓。但是,對於這是不是趙佗的墓,專家的判斷還是有些遲疑的。
  • 舍不下心中那桿秤!嵊州市六旬老人陳立軍堅守千年制秤技藝
    戴上老花鏡、拿出木桿、壓鑽、割刀等工具,在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經營秤店的陳立軍,又坐在店門口,開始製作一桿新的木桿秤。「村裡有人過幾天要搬家,特意來定了這桿秤,放在家裡代表稱心如意。」隨著電子秤的普及,木桿秤市場越來越小,做定製的更是少之又少。
  • 從1996到2018,《古墓麗影》女主蘿拉在二十多年中,改變了多少?
    《古墓麗影》系列起源於1996年,當時遊戲主要在PS1上推出,此作也可是說是帶領遊戲進入3D化的一哥。除此之外遊戲也已經加入了各種探險元素,例如爬牆,潛水,射擊,解謎等等,也是由這部作品開始奠定了《古墓麗影》的主流玩法。
  • 中日考古隊沙漠發現古墓,出土文物寫有8字,專家:預言了新中國
    導讀:眾所周知,在漢代時期西域就屬於漢代的領域,但實際上漢代對西域實行的是「分封制」,西域三十六國還是存在的。其中精絕古國便是這36國之一,但因為歷史的種種原因,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繁華地帶早就消失,淪為了古遺蹟。
  • 土山屯大墓中出土一件神秘文物,破解了失傳千年「溫明」的秘密!
    華夏歷史,浩瀚五千年,可以說古人在幽深的地下陵墓中,為我們留下了千千萬萬的文物,可是有一樣,不是出現了陵墓坍塌,或者發生被盜的險情,我文物工作者一般是不會主動去發掘地下文物的。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2017年3月,青島的黃島區土山屯要修一條鐵路,這條鐵路要經過土山屯的漢魏墓葬保護區,為了配合這條鐵路的修建,青島的文物部門,對墓葬保護區的74座古墓,進行了一次保護性的發掘……這次發掘,成果是喜人的,不僅出土了大量的文物,還在一座古墓中,找到了實體的「溫明」,要知道,溫明作為一種古代的葬俗,只是在歷史典籍中出現過,這次溫明的出土,確實是破解了一件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