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宇宙未來的巨大希格斯粒子!物理學家正在不遺餘力地尋找!

2021-01-16 宇宙解碼

    大多數人都知道希格斯玻色子,但是令物理學家懊惱的是,它在媒體上被錯誤地貼上了「上帝粒子」的標籤,其實它是一種亞原子粒子,早在2012年就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首次被發現。這個粒子是一個貫穿整個時空的場,它與許多粒子相互作用,比如電子和夸克,為這些粒子提供質量,這很酷。



    但是我們發現的希格斯粒子卻出奇的輕。根據我們最好的估計,它應該重得多。這就引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發現了一個希格斯玻色子,但那是唯一的希格斯玻色子嗎?


    儘管我們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希格斯粒子更重,但在我們空口無憑地誇誇其談的時候,世界上最大的原子加速器——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一組研究人員正在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有一種說法是,當質子在環形對撞機內被撞在一起時,由各種類型的希格斯粒子組成的重型希格斯粒子,甚至是希格斯粒子,都有可能從隱蔽處出來。



    如果重質量的希格斯粒子確實存在,那麼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我們對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理解,因為我們發現希格斯粒子比我們看到的要複雜得多。在這些複雜的相互作用中,可能存在著從幽靈般的中微子質量到宇宙最終命運的一切線索。


    你知道嗎?要是沒有希格斯玻色子,幾乎整個標準模型都會崩潰。但要討論希格斯玻色子,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標準模型如何看待宇宙。


    在我們用標準模型對亞原子世界的最佳概念中,我們所認為的粒子實際上並不十分重要。其實每種粒子都有一個場,有一個電子場,一個光子場,等等。你所認為的粒子實際上是它們特定領域的局部小振動。當粒子相互作用時(比如說,通過相互彈回),實際上是場中的振動在跳一種非常複雜的舞蹈。



    希格斯玻色子有一種特殊的場。和其他領域一樣,它滲透了所有的空間和時間,它也可以和其他人的領域交流和玩耍。


    但是希格斯場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這是任何其他場都無法做到的,這也是它可以決定宇宙命運以及未來的關鍵。它的首要任務是與W玻色子和Z玻色子對話(通過它們各自的領域),它們是弱核力的載體。通過與其他玻色子交談,希格斯玻色子能夠賦予它們質量,並確保它們與光子(電磁力的載體)保持分離。沒有希格斯玻色子的幹涉,所有這些載流子就會合併在一起,隨後這兩種力就會合併在一起。希格斯玻色子的另一項工作是與其他粒子,比如電子,進行交談,通過這些對話,他們也獲得了大量的信息。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20世紀60年代通過一系列複雜但絕對優雅的數學計算出來的,但這個理論只有一個小問題:沒有真正的方法來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確切質量。換句話說,當你在粒子對撞機中尋找粒子時,你並不確切知道你將在哪裡找到它。



    2012年,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科學家們宣布發現了希格斯玻色子,此前他們發現了一些代表希格斯場的粒子,這些粒子是在質子以接近光速相互碰撞時產生的。這些粒子的質量是1250億電子伏特(GeV),大約相當於125個質子,所以它有點重,但不是非常大。


    乍一看,一切聽起來都不錯。物理學家並沒有對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有一個確切的預測,所以它可以是它想要的任何東西,我們碰巧發現了大型強子對撞機能量範圍內的質量。不過,對於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還有一些猶豫的、類似於半預測的說法,它們是基於希格斯玻色子與另一種粒子——頂夸克——相互作用的方式做出的。這些計算預測的數字將遠高於125gev。可能只是這些預測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回到數學上,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或者,廣義預測與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發現的事實不符,可能意味著希格斯玻色子的可能還有更多。


    科學家認為很有可能存在大量的希格斯玻色子,它們太重了,用我們現在這一代的粒子對撞機是看不到的,而它們也將決定著宇宙的命運。事實上,一些把我們的物理知識推到標準模型之外的推測理論確實預測了這些重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當然,這些額外的希格斯粒子的確切性質取決於理論,範圍從簡單的一兩個超重希格斯場到由多種不同類型的希格斯玻色子粘在一起組成的複合結構。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探索宇宙起源 尋找最小的粒子
    科學家在這裡努力解答生命的最大謎題: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在CERN,也就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工作的物理學家正在埋頭研究像反物質、暗物質,以及宇宙如何運行等問題。這臺機器看起來像一艘太空船,而它就像太空船一樣,正在幫助科學家前往他們從沒有去過的地方,以追求破解科學迄今無法解釋的:宇宙的起源。
  • 希格斯粒子也沒什麼:科學家正在尋找夠拿5次諾獎的粒子
    忘記希格斯粒子吧:理論家提出了一種新的粒子,它能解釋暗物質和大爆炸等棘手難題。現在他們正在競相尋找它。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掌管一臺長達 27 公裡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該對撞機位於法國 - 瑞士邊境的地表之下。CERN 在 2012 年 7 月確認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這讓該機構聲名大噪。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新華社發   剛剛揭曉的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在預測希格斯玻色子上的工作。   那麼,希格斯玻色子是什麼,找到它為何如此重要?
  • 物理學家仍然無法找到暗物質粒子,但縮小了假想粒子的質量範圍
    如果存在,這種亞原子粒子可能是宇宙難以捉摸的質量的來源ADMX實驗(如圖所示)排除了另一種可能的質量,這些可能的質量是被稱為軸子的可構成暗物質的粒子。物理學家正在一點一點地挖掘出被稱為軸子(axion)的假想粒子的可能質量。如果它們存在,則這種亞原子粒子可以組成暗物質,暗物質是遍布宇宙的神秘質量源。預計軸子將非常輕巧 – 相當於電子質量的十億分之一到萬億分之一。
  • 世界最大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重啟 尋找神秘粒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歐核中心,CERN)的物理學家、相關部門負責人博爾德裡(Frédérick Bordry)昨天在瑞士調控中心發出這樣一條推特,在經歷兩年停機維護、加固升級及數月重啟準備後,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當天正式開啟第二階段運行,物理學家們又開始新一輪的尋找神秘粒子之旅。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眾望所歸的「上帝粒子」
    而從1964年比利時科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等多名科學家提出該粒子的相關機制和理論至今,已過去近50年的時光。 10月8日,201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塵埃落定。恩格勒和希格斯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而獲獎。這個曾經「撲朔迷離」,讓眾多物理學家傾注多年心血尋找的「上帝粒子」,終於實至名歸。
  • 物理學家認為,是由粒子和力場構成!宇宙的本源,並非物質?
    物理學家總是這樣描述宇宙:宇宙是由各種微小的亞原子粒子構成,這些粒子之間通過力場相互吸引或排斥。他們將這一學科稱為「粒子物理學」,將所用的研究儀器稱為「粒子加速器」。他們堅持認為,宇宙是一個像樂高玩具那樣由粒子搭建起來的模型。
  • 神秘粒子決定宇宙命運:或在百億年後毀滅
    美國《生活科學》網站報導,近日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頂夸克,比之前預想的更重,那麼宇宙可能在未來100億年後終結。如果頂夸克並沒有比目前進行的實驗預測的更重,那麼宇宙可能面臨一個更加奇特的命運:無實體的大腦,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將隨機物質化的存在。
  • 它會改變宇宙命運?理論物理學家稱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
    參考消息網11月3日報導 外媒稱,因為無法就宇宙擴張的速度達成共識,全世界的天文學家有點兒手足無措。從鄰近輻射源獲得的這種擴張速度的測量值似乎與從遙遠輻射源所測量到的數值存在衝突。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從根本上說,宇宙中正在發生某種奇怪的事情,從而改變了擴張的速度。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並且正在改變我們整個宇宙的未來命運。文章稱,今天主導宇宙擴張的是一種我們稱之為「暗能量」的神秘現象。今天宇宙的擴張正在加速,而我們把推動這種加速的力量稱為暗能量。
  • 天文學家正在尋找鏡像宇宙,而此刻,它或許就在你眼前
    在田納西州東邊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裡,物理學家莉婭·布魯薩德(Leah Broussard)正嘗試打開一個通往平行宇宙的傳送門。而這個將她引領向「鏡像物質」的現象被她稱作是「振蕩」,但其實這與所謂的傳送門的想法在原理運作上是相同的。
  • 尋找上帝粒子:一場漫長的狩獵遊戲
    01 希格斯粒子現形目前,粒子物理學家尋找新粒子的終極武器就是對撞機。美國科學家在尋找上帝粒子道路上的步伐戛然而止。在美國的對撞機競爭對手SSC被取消之後,歐洲終於決定不再猶豫。1994年,歐洲核子中心的各成員國毫無懸念地投票通過了LHC的建設計劃,並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內完成了LHC的建設與調試工作。
  • 它會改變宇宙命運?理論物理學家稱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
    一位理論物理學家提出,一種全新粒子已經出現,並且正在改變我們整個宇宙的未來命運。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0月30日刊文稱,自從我們的宇宙從一顆擁有無限密度和重量的微小顆粒的爆炸中誕生以來,它一直在像氣球一樣膨脹著,而且不是以一種穩定的速度——宇宙的擴張始終變得越來越快。
  • 上帝粒子或暗示宇宙末日?
    北京時間2月20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路透社消息,科學家仍在試圖理清去年發現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各方面細節。然而基本粒子數量的增加對宇宙的未來可能並不是件有利的事。
  • 物理學家深入尋找暗物質
    在這裡,科學家可以更容易地探測到各種難以捉摸的宇宙信使,否則這些信息將會被來自我們太陽和來自遙遠的爆炸恆星或其他假設粒子的表面中微子淹沒,這些中微子被認為構成神秘的暗物質。一隻引導星系生長的隱藏之手。這些顆粒太暗,以至於它們被淹沒在地上:尋找它們有點像尋找從太陽表面照射的聚光燈。但這些是科學家必須研究的粒子,以了解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 任重而道遠:尋找神秘暗物質的關鍵——超對稱粒子
    但是,物理學家們對這些丟失的暗物質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如果暗物質存在的話)。ATLAS是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超大粒子探測器,因2012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而聞名於世,現在它已經開始尋找更奇特的粒子——包括理論上的「超對稱」粒子,或者說宇宙中所有已知粒子的伴侶粒子。如果超對稱粒子是真實存在的話,那麼其中的一些粒子可以解釋充斥著宇宙的那些看不見的暗物質。
  • 物理學家證明存在二維粒子,稱為「任意子」
    今年,物理學家為我們提供了僅在二維中出現的第三類準粒子王國的早期觀點。 它們是準粒子,這意味著它們具有可測量的特性,例如粒子(例如位置,甚至是質量),但僅由於其他常規粒子的集體行為而可觀察到。(想想自然界中群體行為所形成的複雜的幾何形狀,例如成群飛行的鳥群或成群的魚遊動。) 已知的宇宙僅包含兩種基本粒子。一個是費米子家族,其中包括電子以及質子,中子和形成它們的夸克。費米子自成一體:沒有兩個子能同時處於相同的量子狀態。
  • 宇宙中最神秘粒子並非是暗物質 疑似反中微子形成了地球
    為此,科學家決定在地殼下方一公裡深處建立了一個全球最大的實驗室。科學家猜測在巖石層可能有一種新力量存在的證據,它能夠保護在此進行的最精密實驗不受到宇宙射線和其它高能粒子的輻射,幫助科學家窺探極其罕見的粒子。
  • 奇妙的中微子:物理學家不斷追尋的幽靈粒子
    1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每一天的每一秒,你都會受到來自宇宙深處的數萬億個亞原子粒子的攻擊。它們以宇宙颶風之勢穿過你的身體,轟擊速度近乎光速。它們來自整個天空,輕而易舉地穿過地球大氣層,而且無論白天或黑夜,無時無刻。然而,我們對這一切毫無察覺,似乎也毫髮無傷。到底發生了什麼?
  • 一種狂野的六夸克粒子,是暗物質嗎?還是粒子物理學家的新玩具
    設計粒子模型和尋找新粒子一直是粒子物理學家的遊戲。我們對粒子的基本認知就是,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它們本身又由夸克構成。已知的夸克有六種類型,稱為六「味」:上(u)、下(d)、奇(s)、粲(c)、底(b)、頂(t)。每種類型又可分為三「色」:紅、綠、藍,所以共有18種夸克。
  • 尋找暗光子:維持宇宙的「第五種力」?
    北京時間9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物理學家正在尋找一隻「看不見的手」,它塑造了我們的宇宙以及其中無數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