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瑞典文學院授予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

2020-12-0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北京時間今天19時將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文作家高行健,以表彰「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瑞典文學院在授予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公報中稱,在高行健的文藝創作中,表現個人為了在大眾歷史中倖存而抗爭的文學得到了再生。他是一個懷疑者和洞察者,而並不聲稱他能解釋世界,他的本意僅僅是在寫作中尋求自由。

  公報指出,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與倫比的罕見的文學傑作。小說是根據作者在中國南部和西南部偏遠地區漫遊中留下的印象。那裡至今還殘存著巫術,那裡民謠和關於綠林好漢的傳說還當作真事流傳,那裡還能遇見代表古老的道家智慧的人物。小說由多個故事編織而成,有互相映襯的多個主人公,而這些人物其實是同一自我的不同側面。通過靈活運用的人稱代詞,作者達到了快速的視角變化,迫使讀者疑竇叢生。這種手法來自他的戲劇創作,常常要求演員既進入角色又能從外部描述角色。我,你,他或她,都成為複雜多變的內心層面的稱呼。

  公報說,《靈山》也是一部朝聖小說,主人公自己走上朝聖之旅,也是一次沿著區分藝術虛構和生活、幻想和記憶的投射面的旅行。通過多聲部的敘事,體裁的交叉和內省的寫作方式,讓人想起德國浪漫派關於世界詩的宏偉觀念。

  公報說,高行健的另一部長篇《一個人的聖經》和《靈山》在主題上一脈相承,但更能讓人一目了然。小說的核心是對中國通常稱為文化革命的令人恐怖的瘋狂的清算。作者以毫不留情的真誠筆觸詳細介紹了自己在文革中先後作為造反派、受迫害和旁觀者的經驗。他的敘述本來可能成為異議人士的道德代表,但他拒絕這個角色,無意當一個救世主。他的文學創作沒有任何一種媚俗,甚至對善意也如此。

  瑞典文學院認為,高行健自己指出過西方非自然主義戲劇潮流對他的戲劇創作的意義。然而,「開挖民間戲劇資源」對他來說是同樣重要的。他創作的中國話劇結合了中國古代的儺戲、皮影、戲曲和說唱。他接受這樣的可能:就象中國戲曲中那樣,僅僅借用一招一式或者隻言片語就能在舞臺時空中自由活動。現代人的鮮明形象中又穿插了夢境的自由變化和怪誕的象徵語言。性愛的主題賦予他的文本一種熾熱的張力,男女調情動作在很多劇作中成為基本模式。在這方面,他是為數不多的能對女性的真實給以同等重視的男性作家之一。

  

相關焦點

  • 快訊: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今日19時宣布,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爾貝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露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
  • 高行健從「靈山」走向諾貝爾 - 新聞中心
    東方網10月12日消息:華人作家無緣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在今夜終於宣告結束。據最新消息,瑞典文學院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9點宣布將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旅法作家高行健,高行健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 2000年中國作協就高行健獲諾貝爾獎的表態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瑞典文學院10月12日將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籍華人作家高行健。  高行健1940年出生於中國江西省,1987年到國外,後加入法國國籍。  中國作家協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了解。
  • 瑞典文學院首位女院長去世 曾表示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不應頒發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諾貝爾文學獎的受害者之一去世!」據德新社13日報導,負責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前常任秘書(該機構最高職位,相當於院長)莎拉·達尼烏斯12日因病去世,享年57歲。這距離瑞典文學院首次公布兩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才過去兩天。
  • 2020諾貝爾文學獎正式揭曉
    諾貝爾文學獎:起源於1895年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黃色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籤訂。
  • 截至2020年已有117人獲諾貝爾文學獎,華人作家2人獲獎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頒於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當地時間2020年10月8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詩人路易絲格魯克(LouiseGluck),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揭曉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諾貝爾文學獎:起源於1895年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黃色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籤訂。
  • 諾貝爾文學獎歷屆得主:亞洲作家僅5位 這兩人拒領
    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大家來回顧和盤點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家。 諾貝爾文學獎:起源於1895年 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製造商和「黃色炸藥」的發明者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以下簡稱:諾貝爾)在他逝世前一年寫成的最後一份遺囑於巴黎的瑞典挪威俱樂部籤訂。
  • 諾貝爾文學獎簡介
    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在1895年11月27日寫下遺囑,捐獻全部財產3122萬餘瑞典克朗設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為獎金,授予「一年來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 奧爾加·託卡爾丘克和彼得·漢德克獲諾貝爾文學獎
    當地時間10月10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爾加·託卡爾丘克(Olga Tokarczuk),將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頒發,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中提到的五大獎勵領域之一,他在遺囑中說獎金的一部分應頒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據諾獎官網介紹,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得主是法國詩人普律多姆。此外,羅曼·羅蘭、蕭伯納、海明威等著名作家均曾獲得過該獎。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是她
    據外媒報導,負責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文學院8日宣布,2020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被授予美國女詩人路易絲·格魯克。格魯克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43年出生在美國紐約,現居住在麻薩諸塞州,同時也是耶魯大學的英語教授。格麗克出版了12本詩集和幾本關於詩歌的散文集。
  • 諾貝爾文學獎:曾追授瑞典作家 英語寫作更易獲獎?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瑞典文學院於當地時間10月5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文學獎已經頒發給了百餘位優秀作家,褒獎他們「創作出富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2016年的獲獎者是美國民謠藝術家鮑勃•迪倫。資料圖片:諾貝爾獎獎章。
  • 2018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雙雙出爐
    【環球網快訊】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10日19時許,瑞典文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克祖克(Olga Tokarczuk)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
  •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不是莫言?自稱世界公民!
    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作家不是莫言?而他卻自稱世界公民,他就是高行健!高行健祖籍江蘇泰州,1940年生於江西贛州。196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在中國國際書店從事翻譯工作。1969年與相識12年的女友結婚。
  • 剛剛,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了!
    瑞典文學院5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由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宣布,獲獎者為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諾貝爾文學獎頒給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該獎項由瑞典文學院頒發。
  • 諾貝爾文學獎為什麼歧視中國?有一個關鍵原因
    首先,諾貝爾文學獎是個什麼獎?它的獎金是諾貝爾死後遺產的一部分,它由瑞典文學院每年頒發給優秀作家。起初瑞典文學院也感到壓力山大,因為頒文學獎這事就是非常困難,很難做到公平又合理。想推脫一下,和諾貝爾商量一下吧,諾貝爾已經死了,沒法商量,只能硬著頭皮來。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又是女性!
    根據諾貝爾的個人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1900年,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頒布諾貝爾基金會的新規條,章程中改為「近年來創作的」或「近年來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為「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即包括歷史和哲學著作。
  • 兩個沒頒出的諾貝爾文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0日晚七點,瑞典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託卡爾丘克,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此前熱議的提名者村上春樹和殘雪都落選。村上春樹早已表示,「諾貝爾文學獎不怎麼合我的心意。」殘雪則說,是否獲獎都不會對她產生影響。歷史上有不少作家對諾獎並不感冒。
  • 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又是女性
    關於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文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12月10日,為創始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之際。根據諾貝爾的個人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金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