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2日消息:華人作家無緣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在今夜終於宣告結束。據最新消息,瑞典文學院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9點宣布將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旅法作家高行健,高行健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時,認為"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對於高行健,大多數國人可能還比較陌生,但是他的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早已蜚聲世界文壇。1940年1月4日,高行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他寫過詩歌、戲劇、文藝批評等作品,他的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位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示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高行健1962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畢業。1966年至1976年,他提著一箱子書稿進了幹校接受再教育。1979年出國。
高行健這次獲獎,很大部分得益於《靈山》這篇小說。《靈山》寫於高行健出國後的第十年,全書長達六七百頁,而且與中國小說的傳統寫作很不相同,它沒有連貫性的人物與故事,結構十分複雜,第一人稱"我"同第二人稱"你"實為一體,後者乃是前者的投射或精神的異化。第三人稱"他"則又是對第一人稱"我"的靜觀與思考。全書81章,便由這三者分為三個層次。除了結構心理複雜之外,文化內涵也相當複雜,它揭示了中國文化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即他所定義的中國長江文化或南方文化。這部小說,上溯中國文化的起源,從對遠古神話傳說的詮釋、考察,到漢、苗、彝、羌等少數民族現今民間的文化遺存,乃至當今中國的現實社會,通過一個在困境中的作家沿長江流域進行奧德賽式的流浪和神遊,把現時代人的處境同人類普遍的生存狀態聯繫在一起,加以觀察。對許多讀者來說,《靈山》可不是那麼好進入的,閱讀起來非常費勁。《靈山》的法譯本在1996年於巴黎出版。出版時法國左、中、右各報均給予很高的評價。
高行健還有其他許多作品也已譯成瑞典文、法文、英文、德文、義大利文、匈牙利文、日文和弗拉芒文出版。西方報刊對他的報導與評論近二百篇。歐洲許多大學中文系也在講授他的作品。他在當代海內外的中國作家中可說成就十分突出。
此外高行健還是一位劇作家,可謂中國實驗戲劇的先鋒。1982年,他和劉會遠創作的《絕對信號》開啟了新時期小劇場運動的先河。《絕對信號》以其別開生面的演出,受到戲劇界的重視。《絕對信號》的故事發生在一列火車的尾部車廂裡。寫一個困頓、失意的青年黑子,從失足到新生,從內心充滿矛盾,反反覆覆到毅然決然地同車匪決裂的心靈歷程。此劇的成功,固然在於它表現了新的時代環境中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但更吸引觀眾的是它的別開生面的戲劇表現形式,以及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開掘和展示。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強調了演員同觀眾的交流,把戲劇放到更貼近觀眾的小劇場中;其次,它始終讓人物處於現實、夢幻和追憶的情景中,把觀眾引向人物的心靈深處。它將人物的思緒、感情、心理活動都舞臺化了。《絕對信號》的演出成功,在戲劇界引發了對小劇場戲劇的探索興趣。《絕對信號》,1982年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高行健創作的《瞬間》、《彼岸》等作品也大受好評。他的許多劇本在瑞典、德國、法國、奧地利、英國、美國、南斯拉夫、臺灣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頻頻上演。
熱衷於戲劇探索的高行健,還翻譯了法國詩人普列維爾的大量詩作,其中《公園裡》(一千年一萬年/也難以訴說盡/這瞬間的永恆/你吻了我我吻了你/在冬日,朦朧的清晨/清晨在蒙蘇利公園/公園在巴黎/巴黎是地上一座城/地球是天上一顆星)被評論家認為是"最具中國味的法國詩"。
高行健主要作品:
小說《靈山》、《一個人的聖經》
劇本《絕對信號》、《瞬間》、《彼岸》(未完成作品)、《野人》、《八月雪》、《冥城》、《山海經傳》、《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夜遊神》
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作家名單:
魯迅、聞一多、林語堂、梁實秋、巴金、艾青、王蒙、老舍、沈從文、冰心、北島、劉心武、汪曾祺、顧城、楊煉、高行健、莫言、李銳、李敖……
(陳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