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能獲獎在當時好像存在是爭議的,不知道是政治上的還是文學水平上的。
這篇《靈山》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由景的變化襯託人物的心理變化,確實精彩。所以,有時候,還是千萬別人云亦云,自己去看一下比較好。
最近幾年看的小說中,不談劇情,單論文字表現力,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加上這篇的話,也就莫言《檀香刑》中文字的殘忍,閻連科《生死晶黃》中文字展現的壓迫感。
高行健《靈山》的劇情實在是太過雜碎,實在是不像小說,但又很難說不是小說,很是奇怪。在字裡行間,有種靈性,展現的意境卻能夠實實在在地體會到。
東方更沒有你這樣搞的!把遊記,道聽途說,感想,筆記,小品,不成其為理論的議論,寓言也不像寓言,再抄錄點民歌民謠,加上些胡編亂造的不像神話的鬼話,七拼八湊,居然也算是小說!」
這是小說中的原文,也能夠概括這小說的大體結構。
小說流程的話,可分成兩個部分。
1、 單個人的尋找靈山之旅。
2、 一對男女在尋找靈山途中發生的情愛。
雖然兩個部分是以交錯的形式進行編寫的,但是更像是兩個平行的故事。
所謂的「尋找靈山」,就像現在流行的「藏遊」,原因、過程很容易想到。
目的始終如一的單人旅途,由於途中遭遇而目的產生變化的雙人之旅。
這麼聯想的話,如果高行健的《靈山》主要目的並不是講故事,而是單純講「尋找靈山」這個事情,那麼小說的這種內容結構就說得通了。
1、 單人之旅
這個部分也是文字表現比較好的一部分,這山、這水、這人、這物。
就在我困惑的一刻,一線陽光從頭頂上射下來,照亮了腳下的獸蹤,我才發現這腳下竟又是個奇異的菌藻植物的世界,一樣有山脈、林莽、草甸和矮的灌叢,而且都晶瑩欲滴,翠綠得可愛。我剛蹲下,它又來了,那無所不在的迷漫的霧,像魔術一樣,瞬間又只剩下灰黑模糊的一片。
在這個部分中,主角憑著自己作家的身份到處雲遊,說是尋找「靈山」,尋找未被工業汙染之地,更像是毫無目的的旅途,就是受挫後的自我安慰。
各個地區的趣事,從少數民族的情歌對唱到神農架的野人,就是旅行見聞。到後面,有沒有找到「靈山」?沒有,也不重要了,本來目的就不是這個。
2、 雙人之旅
這部分,就小說而言,劇情並不能算好。
主角的癌症誤診後的放鬆旅程,期間遇見愛情出現問題的女性。兩個人產生感情,卻更像是難友,尋找肉體上的慰藉。所以結果只能是幡然悔悟後的分開。
旅程結束,主角回到家中,有些東西好像變了,又好像什麼都沒變。主角開始有了一絲宗教信仰,還是說本來就有。
我自己也感覺奇怪,在敘事過程中也沒有牽扯到宗教信仰的問題,難道長時間的旅行見聞能改變一個人的觀念,還是就單純是主角心理安慰?
高行健的《靈山》,就小說而言,還是很怪的。看這本書的話,別死盯住劇情不放,體驗文字魅力,領會段落意境,感覺會好很多。
高行健能拿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或許是有點政治上的意味,但他的水平還是真材實料的。
在2000年,本土國人都沒人拿到,居然被個外國華裔拿了,當時的那種言論還是有點「文無第二」的意思。如果放在現在的話,很可能就不會有這麼多爭議的評論了,也確實有點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