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高行健的「理由」

2020-11-27 東方網

這兩天,高行健跑到瑞典去了,為了那筆90萬克朗(約合100萬美元)的諾貝爾獎金。單衝這筆錢,我為高行健高興。因為,靠畫點東西和塗點文字維持的生計,畢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然而,領賞之前,高行健作了一個題為《文學的理由》的演講,卻讓人十分的沉重……倘若不是冠以文學的美名,真會叫人誤以為是一篇政治的宣言。

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對高行健的得獎,代表中國作家立場的中國作家協會早就指出,該項獎「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這表明,諾貝爾文學獎實質上已被用於政治目的,失去了權威性」。也有正直的評論家指出,這是向中國文學開了一個「大玩笑」。一位評論家曾在80年代初期寫文章介紹過高行健和他作品,他說:「那時是把他作為戲劇新人向讀者推薦他的作品。不知道他到法國後是否寫過大作,但要憑他80年代在中國時創作的幾部話劇和小說就能獲諾貝爾文學獎,那就太荒唐了。」

想必,高行健也聽到了這些說法。因此,他曾極力否認自己得獎的政治原因,而強調自己作品的文學價值。在他的「文學主張」中,推祟所謂的自由自在的「純文學」,認為「文學原本同政治無關」。然而,看看他的《文學的理由》的演講,卻讓人對他的主張產生了足夠的懷疑。在這個演講之中,到處充斥著這樣的字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劫難;文學革命和革命文學同樣將文學與個人置於死地;作家倘若想要得思想和自由,除了沉默便是逃亡……儘管,高行健再三標明他不想「濫用這文學的講壇去奢談政治與歷史」,但他對中國的無端批評不是政治又是什麼?他在抵達瑞典的那一天,不無得意地說:「在中國政府的眼裡,我是異議分子,但我認為自己比這更勝一籌。我想我有權批評中國政府,因為他們總是批評我。」政治的標籤,生動地貼在了他的臉上。

前些日子,曾在國外的媒體上看到一個文章,裡面有一個片斷說,高行健的得獎,恐怕主要得益於他的「流亡作家」和「異己分子」的稱呼,而所謂的「作品在西方的影響」和評委馬悅然的推祟,則是次要的因素。這篇文章甚至這樣舉例說明:高行健小說唯一的英譯本,是由澳洲學者翻譯的《靈山》。此書出版社雖然是英國公司,但是小說卻是在澳洲出版而未在英國發行。文學獎宣布後,英國各大書局,竟然找不到書來賣。美國方面,《紐約時報》與《洛山磯時報》分別訪問了知名的漢學家兼翻譯家葛浩文。葛浩文顯然也並非深入研究過高行健的作品,在報上發表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談話。其他的受訪對象,如漢學界泰鬥李歐梵、曾經編輯過當代中國戲劇集的嚴海平(譯音),都不算是高行健的研究者。顯而易見的,在西方的漢學界,高行健的作品向來都非常不受到重視,也難怪多數的學者都對他的獲獎感到驚訝。如果高行健不是得了諾貝爾獎,一般群眾是不大可能有興趣知道他是誰,寫過什麼作品……一位西方的評論家也指出:「高行健是誰?他的作品怎樣?我簡直一無所知。頒獎給高行健,可能與他反對中國大陸目前的政治體制有關。」

自稱是「討厭政治介入文學」的高行健顯然深知「逃亡作家」的份量。他在演講中,從東方談到西方,從古代屈原談到當代的許多逃亡作家,刻意將自己打扮成一個無辜的政治迫害的「逃亡者」。加之他過去的「刻意模糊」,以至於西方的媒體一直將他列為「六四事件」的受害者,並與北島、劉再復等相提並論。但是,據我所知,高行健早在1987年便去了法國,「六四」又與他何幹?!我還聽說,那個時節的高行健,好象正在巴黎的某個地方推銷他的畫作,賺點外快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流亡」或「異議分子」作為一種標籤,還是有其實用價值的。高行健對主要是「出於意識形態的價值判斷」的評委們感激不盡,他說:「我感謝你們把諾貝爾獎給了文學,給了不迴避人類的苦難,不迴避政治壓迫而又不為政治效勞獨立不移的文學……」夠了,一口一個政治,一口一個壓迫,三句話不離本行,其「政治家」的顏面一覽無餘。

高行健說了一大堆的「理由」,顯然不僅僅是文學的。因此,我倒是建議他改一下演講的題目,乾脆叫《政治的理由》罷了,也省得玷汙了文學。


徐世平

相關焦點

  • 高行健元配夫人王學昀:和高行健結婚離婚
    香港《蘋果日報》副刊2013年9月1日刊登了署名王學昀的文章,題為《和高行健結婚離婚》。王學昀在文中寫道,《蘋果日報》去年12月發表的嚴家祺《高行健的元配夫人》一文勾起了她的回憶,由此想到關於她和高行健離婚原因的傳聞。王學昀斥責這些傳聞嚴重失實,並提供了一些她和高行健的生活細節。觀察者網特此轉載王學昀及嚴家祺文章,供讀者參閱。
  • 《一個人的聖經》,能解釋高行健為何選擇流浪海外,算是造化弄人
    高行健的這篇《一人的聖經》很有個性,相對於那篇有點實驗意味的《靈山》更加像小說。故事中的主角不知道該說是特立獨行還是在絕望中對自由有著渴望?2013年11月,高行健在新加坡接受BBC電視臺訪問時說:"我已經離開中國26年,現在中國的確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我不了解,也不關心,我現在生活在歐洲,我更關心歐洲的文化。"他同時坦言,他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一直以來對高行健更換國籍,對高行健的冷漠有點疑惑?
  • 【再復專欄】父女對談:莫言野性,高行健詩意
    無論如何,高行健與莫言都是我重要的研究對象。所以我特別希望您能說說這兩位作家的區別或相同點。        劉再復:比較一下高行健與莫言,是個很有意思的題目。現在莫言在中國大陸暢行無阻,高行健則仍屬禁絕之列。封鎖高行健是一件罪 惡 的蠢事,只能留下可恥的記錄和歷史的笑柄。
  • 高行健從「靈山」走向諾貝爾 - 新聞中心
    據最新消息,瑞典文學院於北京時間10月12日19點宣布將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國旅法作家高行健,高行健因此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瑞典文學院在授予他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時,認為&quot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和藝術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 快訊: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在北京時間今日19時宣布,法國華人作家高行健榮獲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高行健是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爾貝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高行健,1940年1月4日生於江西省贛州,現為法國公民;父親是位銀行職員,母親是演員。受母親的影響,高行健很早就顯露出對戲劇和寫作的興趣。
  • 圖文:瑞典文學院授予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消息:瑞典文學院北京時間今天19時將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中文作家高行健,以表彰「其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瑞典文學院在授予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的新聞公報中稱,在高行健的文藝創作中,表現個人為了在大眾歷史中倖存而抗爭的文學得到了再生。
  • 對話高行健:我的流亡沒有任何政治色彩
    高行健是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這位法籍華人文學家談及了命運,壓迫和他對自由的渴望。法蘭克福匯報:在德國的埃爾蘭根市,舉辦了一場以您為主題的討論會。而討論會的主題就是「自由,命運和預測。」高先生,您相信命運嗎? 高行健:我相信命運。但同時我又不相信命運。人無法最終抗拒命運的安排。
  • 高行健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作家
    莫言不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即使在文學獎的領域,早有了高行健。高行健當年獲獎,內地官方低調處理,原因是他的作品在國內向來沒有獲廣泛推崇,部分更曾被禁,他又自我流放法國,成為法籍華人,與早前獲得物理學獎的外籍華人一樣,不屬於中國公民,他的獲獎,不能標誌國內社會主流獲得諾獎象徵的西方社會價值觀推崇。
  • 高行健的《靈山》,一篇劇情過於雜碎的遊記,文字中卻有一種靈性
    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能獲獎在當時好像存在是爭議的,不知道是政治上的還是文學水平上的。這篇《靈山》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特別是由景的變化襯託人物的心理變化,確實精彩。這麼聯想的話,如果高行健的《靈山》主要目的並不是講故事,而是單純講「尋找靈山」這個事情,那麼小說的這種內容結構就說得通了。1、 單人之旅這個部分也是文字表現比較好的一部分,這山、這水、這人、這物。
  • 法國作家馮金諾斯評高行健小說:太厚了 看不懂
    看不懂高行健的書,「太厚了」  馮金諾斯寫《微妙愛情》時是在病中,無意中把自己想要回到正常生活的心理寫入了小說裡:娜塔莉從痛失摯愛到重新開始新生活的過程並不順利。有讀者問這個故事是真的嗎?馮金諾斯幽默地說,他不是瑞典人,所以故事不是發生在他身上的,不過馬庫斯的笨拙和幽默,的確是有他的影子在裡面。  作家和導演這兩種角色,馮金諾斯更喜歡前者。
  • 2000年中國作協就高行健獲諾貝爾獎的表態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瑞典文學院10月12日將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籍華人作家高行健。  高行健1940年出生於中國江西省,1987年到國外,後加入法國國籍。  中國作家協會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了解。
  • 抖音不需要理由你轉身就走是什麼歌 鄭美麗新歌不需要理由歌詞
    最近在抖音上聽到一首歌曲感覺還挺好聽的,這首歌歌詞大意是「不需要理由你轉身就走」,據了解這首歌歌名叫《不需要理由》,是鄭美麗演唱的歌曲。不需要理由你轉身就走什麼歌  歌名:不需要理由  歌手:鄭美麗  鄭美麗出生於四川瀘州,後籤約匠星娛樂春蜂民謠廠牌,成為一名專業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