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天際劃出一道金色曲線,經過約2180秒的飛行後,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對於運載火箭來說,它將衛星或飛船發射送入太空,正是一個自我犧牲的過程:「肢體」完成加速使命一節節地分離之後,有的進入更遙遠的太空,有的墜入大海,有的墜落地面。火箭飛行過程中掉下來的部分稱之為殘骸。實際上,火箭殘骸包括很多種類。
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五遙四火箭點火升空。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攝
按照火箭殘骸的產生流程,可大致分為如下幾個部分:
部分殘骸是在火箭發射後幾乎馬上就會返回地面,甚至在火箭呼嘯震動時就開始「掉渣/殘骸」。這往往是保溫泡沫或結的冰。
不過我們常說的殘骸都是指火箭的大殘骸,以我國載人航天所使用的神箭長徵二號F(CZ-2F)運載火箭為例,在發射後三分鐘內,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一級火箭、整流罩等重要組成部分會相繼程序分離,由於上升的高度不高,很快就墜落回地面了。我國三大傳統發射場——酒泉、太原、西昌都位於內陸,每次發射後都需要回收這一批殘骸。
而在我國的新發射場——文昌發射場,它位於海南文昌的海濱,我國新一代的大型中型火箭(CZ-5、CZ-7)就在這裡發射。每次發射完,火箭的殘骸都直接掉到公海裡,不會造成任何的威脅,所以也就不用回收了。
大部分火箭的二級或三級往往會飛得更高,它們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太空。如果星箭分離時處於低地球軌道,那麼靠近大氣邊緣的氣體足以造成阻力,拖拽著火箭二級不斷減速、降低軌道高度,會在一段時間以後再入大氣層。
不過大家不用擔心這部分火箭殘骸造成的威脅,它們沒有任何的防護措施,進入大氣層時速度很大,由於與大氣層空氣劇烈摩擦會在天空中變成美麗的流星而焚燒殆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在火箭與探測器分離時,火箭末級的速度已經超過了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完全脫離了地球引力,將成為繞太陽運轉的一個「人造行星」,繞太陽運轉。
【記者】王詩堃
【通訊員】錢航
【作者】 王詩堃
科技能見度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