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下半年剛剛開始,我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的研究就取得了重要進展,根據新聞報導,在今年的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也就是「天問一號」,這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首次嘗試,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然而很多人在對這一成果驚嘆之時,也不由得好奇「胖五」發射後的「殘骸」都去哪了呢?今天通過向專家的諮詢,我們來為大家詳細解答這一問題。
據了解,此次天問一號的發射,是在我國海南的文昌航天發射場地進行的,此次承載這一探測器成功升空的,是一款叫做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眾所周知火箭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將飛船或者是衛星之類的設備發射到高空之中,充當推動者的作用,而一旦這一任務完成,火箭自身也將功成身退,自我犧牲,那麼這些火箭的「殘骸」究竟都到哪裡去了呢?
一般來說,這些殘骸會分散成為多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會隨著衛星升入遙遠的太空之中,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內,而大部分則會墜落地面,成為真正的殘骸,而這些殘骸在落地之後呈現的狀態也是各有不同的,降落的時間也有一定的差異。
其中有少部分的殘骸會在火箭發射之初就掉落地面,這部分一般呈現的是保溫泡沫或者是冰渣的樣態,這一過程被專家們形象的稱之為是掉渣。
而火箭運行之後的大部分殘骸還是呈現固體的結構,是需要進行回收的,比如之前我國發射的神箭長徵二號F火箭。
由於該火箭需要上升的高度不高,因此發射三分鐘之後我們陸續就看到了許多火箭殘骸降落,其中既包括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等重要組件,同時還包括一級火箭等部分,在火箭成功發射之後,專家組都會安排專人來負責殘骸的清理。
不過在文昌發射場發射火箭就要簡單許多了,位於地處海濱,一般來說火箭發射之後,這些殘骸都會陷入公海之中,而且這些殘骸不具有任何有害物質,自然也不需要費力回收清理。
好了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我們下一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