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啟程奔火,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2020-07-24 新京報
天問一號啟程奔火,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火箭殘骸著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供圖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 通訊員 錢航)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執行我國首次火星任務的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經過約7個月的飛行,「天問一號」將抵達火星表面。

運載火箭將衛星或飛船發射送入太空,是一個「自我犧牲」的過程:完成加速使命,一節節分離之後,有的部段在大氣層中燒毀,有的墜入大海,有的墜落地面,還有的進入更遙遠的太空。

由於在海濱的文昌發射場發射,此次任務中的火箭一級的殘骸都落入了公海,而末級則由於速度太快,將留在太陽系中飛行,成為環繞太陽的一顆人造小行星。

而在內陸發射場發射的火箭,一部分殘骸會墜落地面,這些殘骸安全嗎?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成功開展殘骸精準回收技術試驗。

天問一號啟程奔火,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長徵五號火箭。國家航天局供圖

貴州、湖南、湖北等是火箭殘骸主要落區

每次火箭發射之後,在我國部分地區都會發現一些火箭掉落地面的殘骸。其中,貴州、湖南、湖北等是火箭殘骸主要的落區。

火箭殘骸包括很多種類,部分殘骸是在火箭發射後幾乎馬上就會重新返回地面,甚至在火箭剛開始呼嘯震動時就開始「掉渣」。這些往往是火箭表面的保溫泡沫或結的冰。

不過常說的殘骸,都是指火箭大殘骸。以我國載人航天所使用的神箭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為例,在發射後三分鐘內,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一級火箭、整流罩等重要組成部分會相繼程序分離,由於上升的高度不高,很快就墜落回地面了。

我國內陸三大發射場——酒泉、太原、西昌,每次發射後都需要回收這一批殘骸。在我國近年啟用的文昌發射場,由於位於海南省的海濱地帶,每次發射完火箭的殘骸都直接掉到公海裡,不會造成威脅,所以也就不用回收了。我國新一代的大型中型火箭長徵五號、長徵七號就在這裡發射。

大部分火箭的二級或三級會飛得更高,實際上已經進入了太空。如果星箭分離時處於低地球軌道,靠近大氣邊緣的氣體足以造成阻力,拖拽火箭二級不斷減速、降低,會在一段時間後再入大氣層。由於進入大氣層時速度依然很大,與大氣層空氣劇烈摩擦後幾乎焚燒殆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發射火星探測器,在火箭與探測器分離時,火箭末級的速度已經超過了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完全脫離了地球引力,將成為繞太陽運轉的一個人造行星。

天問一號啟程奔火,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長徵五號火箭。國家航天局供圖

工作組提前一周進落區,組織疏散和殘骸回收

每次火箭發射中,殘骸回收也是一項必要但往往不被知曉的工作。

火箭落區經過軌道設計,會避開城市、景區等人員密集地區和重點建築、設施,大多選擇在地廣人稀的偏遠山區或大漠戈壁。這些地區有的山高谷深、重巒疊嶂,有的懸崖峭壁、河急灘險,有的黃沙荒漠、連綿不絕,能夠將殘骸的墜落造成的損失降到很低的程度。

火箭發射前一周,負責殘骸回收的工作組就會奔赴「落區」。每到一個地方,工作組都要召集當地公安、消防、林業、交通、教育等部門召開動員部署會,落區工作人員通過廣播、簡訊、微信等形式將火箭發射的消息通知附近居民,做好宣傳動員。有時,落區工作人員還會挨家挨戶進行檢查督導和提醒。

據悉,火箭升空前一小時,落區上空一般就會響起防空警報,工作組將所有人全部疏散到空曠、開闊的場地,確保人員生命安全。火箭發射升空後,會做好對空觀察,及時避讓火箭殘骸。

經過幾分鐘至十幾分鐘的等待,火箭殘骸划過天空,落入提前計算出來的預定區域。工作組會利用聲音、定位系統、地形圖等預判落點位置,並通過前方觀察哨確認殘骸具體落點,組織人員對殘骸現場進行保護。殘骸回收分隊會第一時間趕赴殘骸落點,組織技術人員將殘骸上的火工品和剩餘燃料進行清理,然後對殘骸進行切割、分解、回收。

據「貴州發布」此前消息,今年6月23日北鬥三號組網收官衛星發射後,約一個小時後,火箭助推器殘骸在貴州省餘慶縣白泥鎮境內和石阡縣聚鳳鄉境內找到。落區工作人員迅速到達殘骸掉落點,開展現場保護、善後賠付和殘骸回收工作。

此次北鬥衛星貴州落區範圍涉及鎮遠縣、石阡縣、施秉等5個縣25個鄉鎮約50萬群眾。前期,落區工作人員通過敲鑼打鼓、拉警報、放廣播等方式組織群眾就近疏散,躲避殘骸,未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天問一號啟程奔火,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長徵五號火箭。國家航天局供圖

我國已成功開展殘骸精準回收試驗

儘管在設計火箭的飛行軌跡時,寧可犧牲運載能力也要儘量避開村鎮,但由於火箭殘骸在完成任務後是無控墜落,落點散布範圍較大,有時可能墜落在有人居住的區域。

為了減少火箭發射給落區居民帶來的不便,長徵火箭研製人員一直在進行落區安全控制技術的研究。近年來的一些試驗,讓殘骸的精準降落和回收成為可能。

去年7月26日,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的一次發射任務中,火箭的一級落點實現了精確控制。火箭研製人員在火箭外側壁安裝了幾片柵格舵,一級分離重新返回大氣層時,柵格舵完成「解鎖-展開-按控制指令轉動」等一系列動作。小小的柵格舵,如同小翅膀保持著箭體姿態穩定,幫助殘骸精準回歸地面。

發射當天,火箭一級的殘骸在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被找到,落點正位於事先設定的落區範圍內,這意味著,我國運載火箭首次「柵格舵分離體落區安全控制技術」試驗取得成功。

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有助於保障落區居民安全,也是未來中國火箭可重複使用的諸多核心技術之一。此次試驗的成功,也為我國火箭助推器及子級的可控回收、軟著陸、重複使用等技術奠定了基礎。

新京報記者 倪偉

編輯 陳思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升空 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周四(23日)中午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發射升空。國家航天局指,經過2167秒飛行,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展開超過半年的長途旅行,預計會在明年2月抵達火星。
  •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後,它的「殘骸」都去哪了?今天算明白了
    2020年的下半年剛剛開始,我國在航天航空領域的研究就取得了重要進展,根據新聞報導,在今年的7月23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也就是「天問一號」,這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的首次嘗試,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
  • 上聯:天問離家奔火去,下聯誠邀
    天問離家奔火去,路途遙遠又艱辛。今傳地月同框像,報聲平安離故鄉。勸君路上莫害怕,十四億人祈福您。今生如若再逢君,喜極而泣淚溼衣。註:7月27日,飛向火星的第四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120萬公裡的飛行途中,深情回望了一眼家園。
  • 天問奔火 勇敢逐夢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題:天問奔火 勇敢逐夢新華社記者王琳琳、胡喆點火、奔火、探火……今天,火星「火」了!23日,隨著文昌航天發射場上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式啟航,載著中國人的「探火夢」,向著星際未知、宇宙本源,不懈求索、勇敢逐夢。這次逐夢,邁出了我國自主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6問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火星著陸點在哪裡?
    6問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火星著陸點在哪裡?  新華社發   點火、奔火、探火……23日,火星「火」了!面對僅有約50%的成功機率,中國航天人勇敢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超高難度探險路:這一次,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把探測器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一次,「天問一號」探測器計劃一次性完成繞火觀測、著陸火星、巡視勘測三項任務,將軌道飛行器、著陸器和火星車同時送上天;這一次,13部用途各異的頂尖科學儀器將對火星開展全方位研究。
  • 火箭發射後的殘骸會砸到人類居住區嗎?它們到底去哪兒了?
    相信最近大家都有關注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成功的消息,2020年7月23日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並於七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天問」啟程探火
    「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天問一號磅礴啟程,開啟中國火星探索元年
    今天,中美阿探火三國演義隆重拉開第二幕,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飛船搭乘最大運力火箭長徵五號奔騰啟程大約起飛3分鐘後,四枚助推器完成9600千牛推力使命後,與主火箭分離拋棄;大約起飛8分鐘後,一級主火箭完成1000多千牛推力後,同樣分離拋棄。這期間,火箭最前端的整流罩分離操作,拋棄墜海。接力助推的兩臺上面級發動機(YF-75D型氫氧發動機)進行兩次點火,大約升空36分鐘後火箭上面級與飛船分離,進入地火轉移軌道,天問一號飛船開啟7個月的火星之旅,由此開創中國探火元年。
  • 天問一號將要著陸在哪裡?
    #宇宙生活指南#2020年7月23日下午,我國首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從海南文昌發射場,搭乘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奔赴火星。天問一號為什麼不是用最快最短的路徑去火星?這些探測目標都需要通過天問一號攜帶的科學儀器來實現。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
    核心閱讀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的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我國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
  • 火箭「微課堂」
    錢 航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一、為什麼發射「天問一號」非「胖五」莫屬?簡單來講,就是火星很遠,探測器很重,只有「胖五」才能把它送過去。發射深空探測器,需要運載火箭提供足夠的發射能量,使探測器獲得足夠大的初始速度。在分離速度確定的條件下,重量越大的探測器,所需要的發射能量也越大。
  •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美國沒做到的,中國做到了
    據央視報導,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的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我國將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繞、著、巡」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就連頭號強國美國都沒做到的事,中國卻做到了。
  • 「胖五」發射後的「殘骸」都去哪了?
    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在天際劃出一道金色曲線,經過約2180秒的飛行後,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對於運載火箭來說,它將衛星或飛船發射送入太空,正是一個自我犧牲的過程:「肢體」完成加速使命一節節地分離之後,有的進入更遙遠的太空,有的墜入大海,有的墜落地面。
  • 「天問一號」啟程,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啟程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如果這三個任務都成功發射,它們將於明年2月抵達火星。其中天問一號計劃進入橢圓軌道2至3個月,然後嘗試在行星表面著陸。2011年,中國螢火一號曾作為第一次火星任務,通過俄羅斯火箭發射,但是火箭在發射後不久發生故障,無法逃脫地球的引力,太空飛行器最終在大氣層中燒毀。
  • 天問奔火,我國邁出了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的話,天問一號將在太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到達火星
    天問奔火,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一切順利的話,「天問一號」將在太空中飛行大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星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7月23日中午,長徵五號火箭搭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發射升空2000多秒後達到每秒11.2千米的速度,探測器與火箭順利分離。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啟程,「天問一號」發射
    剛剛,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隨著長徵五號遙四火箭點火升空,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記者為您帶來新鮮出爐的火星探測全解讀!
  • 2020中國航天別樣精彩:嫦娥攬月、北鬥組網、天問奔火
    北鬥、探月等重大航天工程圓滿收官,「天問一號」向著火星不斷邁進,多個新型火箭成功實現首飛,實現新突破……回首2020,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和影響,中國航天人頂住壓力、乘風破浪,一步一個腳印奔向星辰大海,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瞬間,組成一幅別樣的畫卷,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的獨家記憶。
  • 人民網評:「天問一號」啟程,揭開中國行星探索序幕
    7月23日,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入前往火星的地火轉移軌道,成功開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行星探索的序幕。從致力於建設幾百公裡外的空間站,到持續深入探測30萬公裡遠處的月球,再到不辭數億公裡的星際長途跋涉與火星邂逅,源於太空深處的無窮吸引力,更透露著我國為實現深空探索目標所作的執著努力——「天問一號」成功踏上奔火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這也是中國人邁向更遠深空的關鍵一步。飛出地球、走向深空的壯舉,由好奇心驅使,也受人類自身的發展需求牽引。
  • 網友熱議「天問一號」「奔火」: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引發了國內外網友的沸騰熱議。它不僅意味著中國邁出了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從此邁入了深空探測的時代。隨著「天問一號」 順利啟程「奔火」,這個問題跨越15年終於等到了答案。有網友自創文字說「淚目」不斷,被戲稱為「生動詮釋了什麼叫激動到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