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環保屋內圖文並茂的乾濕垃圾介紹。記者史發梅 攝
海口美蘭區瓊苑廣場小區,曾經被很多居民反映的髒亂臭垃圾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平南愛心環保屋。該環保屋設置的垃圾分類展牆、垃圾分類體驗教學區、垃圾資源回收區等,不僅能增強居民環保理念、掌握垃圾分類技巧,還改善了他們的生活環境。
居民生活環境有了質的提升
瓊苑廣場小區之前的垃圾屋,不僅滿足不了居民的需求,更是被居民及所在居委會一致嫌棄。
「垃圾屋裡垃圾一多,不僅臭,蚊子、老鼠也多。」業主楊先生在該小區居住多年,他說,以前所有垃圾全亂堆放在垃圾屋,氣味大,呼吸不到新鮮空氣,自從有了愛心環保屋,垃圾桶有了、垃圾分類處置了,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很開心。
「以前很多居民都反映,垃圾屋髒亂臭。」和平南街道工委書記張新超表示,該街道辦便第一時間實地調研,確認事實後,通過引入臺灣垃圾分類的先進經驗,將垃圾屋改造成和平南愛心環保屋,開展環保培訓、講座、垃圾分類宣導主題活動實踐,全面普及垃圾分類實用生活技巧。除此以外,還在該小區投放了智能幹垃圾箱、溼垃圾箱、有害垃圾箱。
隨著愛心環保屋的建立和分類垃圾箱的設置,小區居民在享受好環境的同時,垃圾分類丟棄也逐漸成為自覺行為。「剛開始不太習慣垃圾分類。」楊先生說,隨著志願者垃圾分類知識的講解和引導,知道和感受到了垃圾分類對生活環境的好處,現在逐漸成為習慣。
以點帶面提升居民環保意識
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置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基礎性工作,涉及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乎宜居生態城市建設。據了解,該小區愛心環保屋只是一個試點,以點帶面全面提升居民環保意識。
該愛心環保屋設有垃圾分類展牆,上面圖文並茂地介紹了什麼是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並介紹了各種垃圾該如何處理和有害垃圾的危害,如:一粒紐扣電池可汙染60萬升水,等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消耗4000雙一次性筷子等於砍掉一棵20年的大樹等。
除了固定的圖文宣傳外,愛心環保屋每天均有志願者在此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垃圾資源回收、變廢為寶製作、環保酵素教學等志願服務,以全面普及垃圾分類實用生活技巧,增強市民環保理念,掌握垃圾分類技巧,促進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化再利用。
在愛心環保屋,居民還可參與到環保知識的志願服務中,從而達到以點帶面、全民參與環保的效果。
智能回收兌換物品居民點讚
在離愛心環保屋不到30米處有一個智能幹垃圾箱,每天有不少居民將不用的衣服、報紙等幹垃圾丟進去,以此獲得兌換日用品,增加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熱情,還提升了居民的環保意識。
「分類丟垃圾還可以獲得積分,積分可以兌換禮品,如洗手液、紙巾、垃圾袋等日常生活用品。」該愛心環保屋志願者唐於壯介紹說,一公斤的幹垃圾可兌換30個量心幣。
據了解,該小區共設置了4個智能幹垃圾箱,高約2米,外形漂亮。唐於壯說,居民用手機微信掃描量心回收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進入個人中心,註冊或登錄量心首頁,點二維碼,拿公眾號上顯示的二維碼對準智能幹垃圾回收箱的掃碼器,掃碼完成後領取條形碼,將條形碼貼到垃圾袋上,將垃圾投進智能箱,投放後智能箱根據重量算出量心幣,在訂單查詢中可查詢具體信息,操作簡單。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在今後的時間裡,隨著乾濕垃圾桶的設立、志願者的引導、文圖的宣傳,人人參與到垃圾分類、垃圾回收、垃圾利用中來將成為現實,從而實現綠色家園、綠色地球的目標。(海口日報記者 史發梅)